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一系列严峻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了400ppm,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9世纪的基线升高了约1.25°C,比1981年至2010年的参考期升高了0.6°C,逼近2016年的最热纪录。在此背景下,控制碳排放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发展碳中和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碳排放也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从2013年的104.44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126.04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1.9%。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将碳中和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24年,国务院出台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了节能降碳的具体目标和行动路径。202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强制与自愿消费结合的绿证消费机制,推动重点行业提升绿电消费比例。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体现了国家对碳中和产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目前,我国碳中和产业链的核心产业架构从碳排放到碳吸收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前端加强能源结构的调整,用低碳替代高碳、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中端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包括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及完善低碳发展机制等;后端增强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度,促进资源品的回收再利用;自然循环端则加强生态碳汇,包括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此外,碳交易作为碳中和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目标。
碳中和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机遇,能够催生新能源、节能环保、碳捕获与封存等新兴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相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增长,增强国家在全球绿色经济竞争中的优势。
碳中和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从能源转型到产业升级,从技术创新到市场机制建设,国家的全方位布局正在加速碳中和产业的崛起。
地方政府在碳中和企业招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创新招商模式和政策支持,积极推动地方绿色低碳发展。例如,武汉通过举办碳招商推介大会,吸引了众多涉碳企业签约,这种招商模式不仅注重项目的投资规模和产值,更关注其环保效益和碳减排能力,推动地方产业绿色升级。
那么,在国内碳中和产业主要企业有哪些呢?(数据来源:企查猫,排名不分先后)
在碳中和产业中参与企业众多,每个领域的优势竞争者各不相同。如三峡能源、隆基股份、长江电力则是专注于碳中和产业链中的能源替代,包钢股份、河钢股份、海螺水泥则是专注于碳中和产业链中的节能减排,福建金森和远达环保则是碳吸收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中成碳资产和恒生电子是碳交易领域的代表性企业。
碳中和产业龙头企业——三峡能源
企查猫资料显示,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三峡集团新能源业务的战略实施主体,承载着发展新能源的历史使命。成立于1985年9月5日,注册资金为2,862,522(万人民币),主营业务涵盖风能、太阳能的开发、投资和运营,同时积极探索抽水蓄能、储能、氢能、光热等新兴业务,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三峡能源也是全球最大水电开发运营商,管理着长江干流90%以上的水电装机容量,其乌东德、白鹤滩等巨型水电站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超2亿吨。三峡能源始终坚持规模和效益并重,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新能源公司,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作为中国三峡集团旗下的新能源业务主体,三峡能源积极响应国家碳中和目标,通过多种方式推动低碳发展。
2022年6月13日,三峡能源在内蒙古蒙西基地建设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这是“十四五”时期国家第一批开工建设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也是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实现了生态治理与清洁能源开发的有机结合。项目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总投资111.5亿元,占地10万亩。采用“板上双面发电、板下双层生态、板间双层养殖”的立体生态光伏治沙模式,年均发电量约4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19万吨。此外,在广东韶关地区,三峡能源开展了“光伏+石漠化土地治理”项目,推动了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2024年12月31日,三峡能源联合江苏能投成功打造公司首个“碳中和”风电场。该项目通过碳信用额注销和绿证交易的方式,有效抵消了风电场建设期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
我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分析
根据我国碳排放产业的分布情况来看, 碳排放大部分是来自发电和工业端,其次是交通行业,而农业与商业占比较少。
从2023年数据看,工业和电力领域二氧化碳产量分别为42.1亿吨和52.7亿吨,合计占当年中国碳排放产量的84%以上,分别为37.29%和46.71%。
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可避免的排放和不可避免的排放。在不可避免的方向上,国家提出优先解决电力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通过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降低电力生产的碳足迹。进而完成燃油车向电动汽车的转化,最终实现深度脱碳目标。
然而,在有些领域,碳排放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对于这部分排放,国家提出了通过碳捕捉、利用、封存技术(CCUS)进行处理的方案。同时,也可以利用森林、海洋等自然系统的吸收能力,来实现碳的固定和储存, 最终实现碳中和。
从目前我国碳排放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碳中和”基本确定了三步走的策略。首先在2030年完成碳达峰,这是实现碳中和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其次在2045年前快速降低碳排放,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碳排放的大幅下降。最后在2060年实现深度脱碳,达到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指出,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产业竞争的需求。碳减排技术升级的竞争是一个不进则退的过程,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将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目前,全球经济高度依赖化石能源,但是化石能源在全球的地域分布极度不均匀,而风、光资源分布相对更均匀,谁能够更好地掌握大规模开发与高效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的领先技术体系,谁就获得了长期经济发展支撑能力的提升。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认为,积极推进“碳中和”有利于我国把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每一次全球的工业革命都会开启一次全球长周期的经济增长,而现在正处于上一轮工业革命的尾声,全球性的总需求不足、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积极推进碳中和,不仅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回应,更是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碳中和产业投资机会与投融资策略建议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碳中和行业的发展背景、产业布局、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碳中和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碳中和行业未来的发展...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