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8月2日,据中新社报道,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表示,中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徐晓兰指出,近年来中国在机器人大模型、智能协同控制、人机交互、多模态感知等底层技术上持续攻坚,运动能力实现质的飞跃。通过AI控制算法的优化,国产人形机器人已可实现毫秒级动作响应,在稳定性、灵活性与任务连贯性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灵宝 CASBOT 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正涛,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大装置,其价值在于推动多个领域的技术进步,当前人形机器人整机自主决策能力不足,未来1-3年该领域将产生质变。
中国不仅在技术层面实现赶超,更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摩根士丹利发布的《The Humanoid 100: Mapping the Humanoid Robot Value Chain》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份额高达63%,尤其在机器人“身体”环节(物理构造部分),中国集成商占比达45%。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崛起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中国拥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特别是在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上,如执行器、传感器、电池等,中国企业表现突出。例如,拓普集团、宁德时代等企业已经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其次是专利壁垒构筑技术护城河。人工智能生成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也遥遥领先,过去五年,中国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专利申请数达5688项,远高于美国和日本。
据incoPat数据,2015-2023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及公开数量呈爆发式增长,2023年公开量达2903项,占全球总量的近40%。截至2024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学以181项专利位居申请规模榜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参与加速了技术迭代。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驶入快车道。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数据显示,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27.6亿元,而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更远大目标:到2027年,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崛起,本质上是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活力结合的产物。政府通过战略规划引导资源集聚,企业以创新驱动技术突破,高校与科研机构提供底层支撑,三者形成闭环生态。与此同时,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场景为机器人提供了“练兵场”,加速了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
面对全球竞争,中国正从“规模优势”向“价值优势”跃迁。在这场关乎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赛中,中国已从追赶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而人形机器人,或将成为“中国智造”走向全球的新名片。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人形机器人量产及商业化关键挑战》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