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不少大城市因交通压力对摩托车“一禁了之”时,有一座国家中心城市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创造了产业逆势增长的奇迹。
它便是,山城重庆。
这座“8D魔幻城市”不仅未将摩托车视为现代化的“绊脚石”,反而将其打造成一张响彻世界的产业名片。
数据显示,全国每出口三辆摩托车,就有一辆是“重庆造”。今年1—7月,重庆摩托车产量达到425.8万辆,同比增长20.6%,高于全国10.2个百分点,占比超全国总产量的1/3,产值627.5亿元,同比增长24.9%,预计全年摩托车产量突破800万辆,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原定的规划目标提前将近两年实现。
重庆拥有全国最完整的摩托车配套体系,聚集了40多家整车厂和400余家零部件企业,形成年产1000万辆整车和2000万台发动机的制造能力。
这条强大而灵活的供应链上,不仅有提供车架、覆盖件、仪表等常规部件的企业,更有一批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隐形冠军”:渝江压铸的发动机缸体,其市场份额做到世界第一;杰力轮毂的产品,被国内外众多高端品牌所采用;秋田齿轮的精密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期,第二十三届中国摩博会在重庆举行,这是亚洲规模最大、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摩托车专业展览会,本届摩博会参展企业数量达到950家,创下历史新高,超过3000款摩托车型在重庆集中亮相,行业热情不减。
这座山城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证明:摩托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撬动产业升级与全球市场的关键支点。
01
为何不“禁摩”?
回看过往,作为中国摩托车工业的摇篮,重庆摩托车产业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
它的崛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军转民”战略,1979年4月,嘉陵机器厂在缺乏技术资料、专用设备与原材料的困境下,秉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开拓精神,仅用四个半月便成功试制出中国首辆民用摩托车——嘉陵CJ50型。
在当时,中国人迫切需要比自行车更快的代步工具。汽车价格昂贵,普通人难以承受,进口车更是遥不可及。摩托车的出现正好击中这一痛点,嘉陵CJ50一经量产便成为家喻户晓的畅销产品。
正所谓“摩托一响,黄金万两”,重庆依托深厚的军工制造底蕴,崛起为产业重镇。嘉陵、建设等兵工企业率先转向民用赛道,凭借机械加工能力迅速确立规模与质量优势。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民营资本涌入和完整供应链体系的形成,“重庆造”摩托车以惊人性价比风靡全国,并大规模出口东南亚、非洲等地,鼎盛时期产销量占全国半壁江山,重庆因此被誉为“中国摩托车之都”。
然而好景不长,产业长期陷入同质化竞争,多数企业热衷于压缩成本、降低价格抢占市场,而非投入核心技术研发,导致产品质量停滞不前,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陷入恶性循环。
雪上加霜的是,国家政策明显偏向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对传统燃油摩托车的支持有限。同时,出于交通安全、治安管理及环境保护等因素考虑,自1985年北京率先“禁摩”开始,全国超过200个大小城市出台了不同程度的“禁限摩”政策。这直接封堵了最具消费能力的一、二线城市市场,将摩托车产业驱赶到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和升级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在“禁摩”浪潮中却是独树一帜,其中心城区(不含内环)“不限摩、不禁摩”。
它为何选择逆势而行?
要知道,重庆作为“山城”,其城市交通逻辑与平原城市截然不同。
平原城市交通网络是二维的,而重庆是三维立体的。它采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格局,道路坡度大、弯道急,隧道桥梁多,还有众多汽车无法通行的狭窄陡峭梯坎小路。摩托车小巧灵活、爬坡能力强,能有效连接从江边到山顶的不同海拔区域,成为穿行复杂立体路网的“毛细血管”,是解决“最后三公里”乃至“最后十公里”最现实高效的出行方式。
因此,摩托车在重庆不仅是消费资料,更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若一刀切“禁摩”,将导致交通系统效率骤降、物流成本飙升,影响普通市民通勤和众多从业者生计,更直接打击本地支柱产业之一的摩托车产业。
重庆的“不禁摩”,并非对摩托车问题的放任,而是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哲学的体现:最好的产业规划,必须最适合城市的基因。
02
开启破局之路
尽管过去一二十年摩托车行业整体衰落、不断“被边缘化”,但重庆基于自身产业基础优势,坚信这一产业并非“夕阳产业”。
在交通拥堵、绿色转型与内需升级的十字路口,摩托车不仅是“山城爬坡神器”,更是破解超大城市出行困局、重塑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变量。
面对挑战,重庆摩托车产业开启了艰难转型。
首先,重庆摒弃“一刀切”的禁限政策,以“规范管理”保障路权,取而代之的是“有牌证、戴头盔、限两人、靠右行”的智慧管理方式,为产业营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顶层设计也为摩托车产业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路径,《重庆市高端摩托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将高端摩托车产业明确为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的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之一,从战略高度给予产业明确定位和支持。
最重要的是,重庆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基础,抓住机遇,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大步走出去。
当前,摩托车产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呈现出消费升级、绿色环保、智能运用等新趋势,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重庆加速推动摩托车产业向高端化、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在产品端,重庆采取“燃油与电动双擎驱动”策略,大力推动产品从低端代步工具向中大排量、高性能休闲娱乐车型转型,同时加快电动车规模化与智能化。
目前雅迪、台铃、爱玛等全国排名前10的企业有7家落户重庆,本地配套率超过60%,电动摩托车、车架、灯具、仪表、轮毂等就近实现配套;重庆本土摩托车企业也在加快电动化布局,例如,隆鑫推出的高端品牌“茵未”,续航超100公里并支持智能互联;宗申与比亚迪合作研发动力电池,其山区适配型电摩续航突破150公里。
而面对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不足的短板,重庆针对性开展“补链强链”,巩固发动机缸体、齿轮等传统零部件领域的优势,并推动其提档升级;重点引育电动摩托车领域的电机、电池、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企业,以及燃油摩托车所需的ABS、电喷系统、智能控制器等高端零部件企业,目标是大幅提升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今年上半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庆企业隆鑫、宗申、银翔三家企业稳居全国燃油摩托车销量前十;而在电动摩托车领域,雅迪、爱玛、台铃、绿源、小刀等龙头企业持续上量,产量达123.7万辆。
同时,在本届重庆摩博会上,电动摩托车整车参展商数量较上届增长60%,智能科技与配件参展商增长20%,展现出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转型的强劲势头。
另外,面对国内市场的“红海竞速”与综合成本持续攀升,开拓全球市场已成为重庆摩托车产业突破增长天花板的“必由之路”。恰逢RCEP深化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等历史性机遇,亚非拉地区作为全球摩托车消费核心板块,其刚性需求依然庞大,政策红利与市场空间空前广阔。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热销海外,出口值首破400亿元大关。可以说,摩托车“电动化”出海,已在行业内形成共识。
近年来,重庆聚焦企业出海需求,积极为出口企业提供支持,助力把握国际合规准入动态,增强出海竞争力。同时大力推动电动摩托车供应链整体技术提升,针对零部件生产企业普遍面临的质量波动、检测标准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开展精准帮扶,提升供应链质量管控能力,增强“重庆造”电动摩托车的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
得益于此,重庆摩企出海颇有成效。2025年上半年,全市共出口摩托车310.5万辆,同比增长41.2%,出口金额达133.61亿元,同比增长48.4%。隆鑫、宗申、银翔、千里科技、航天巴山等五家本土企业已进入全国摩托车出口量排名前十。
当前,重庆摩托车产业发展的积极态势,并非简单的历史路径依赖,而是植根于其难以复制的产业底蕴与地理禀赋。它不仅让摩托车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压舱石”,更以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三重转型,将这一传统制造业重塑为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
最关键的是,重庆的实践为其他传统制造业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启示:顺应趋势、精准发力、持续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核心在于以科学的产业定位为指引,找准未来发展的方向。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不仅承载着对过往五年发展成果的全面检验,更处于“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关键窗口期。当下,全球经济正深陷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济也步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在此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而做好产业定位,就如同为城市产业发展绘制精准的“导航图”,是引领城市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更懂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前瞻产业研究院至今已服务过2200+地方政府,能够精准把握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为地方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前瞻产业研究院通过科学、前瞻、专业的研究构建系统性发展框架:
资源禀赋评估:科学的产业定位离不开对地方现状的全面了解,“摸家底”是关键前提。深入分析地方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各类资源状况,开展覆盖全域的专项统计调查,建立“产业地图”和“需求热力图”数据库,清晰呈现地方现有产业的分布、规模、结构等情况,明确优势产业和薄弱环节,为产业选择和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企业培育路径设计:基于“摸家底”数据和成长性评估,建立分层次的企业培育库,重点遴选和扶持本地在目标产业领域具有引领能力的“链主”企业,为企业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助力企业成长壮大,推动地方产业升级。
精准招商策略制定:根据地方产业定位和资源优势,精准绘制招商地图,精准锁定目标企业和项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招商策略,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质量。
整体来说,重庆摩托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业从规模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产业的长青根基在于持续的技术创新与精准的市场洞察。重庆凭借独特的产业生态位,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突围,它的答卷,将为中国各大城市提供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5-2030年中国电动摩托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