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据央视新闻报道,10月14日,2025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在成都开幕。会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聚变技术协作中心在成都正式授牌,标志着全球首个聚焦聚变能研究与培训的IAEA协作中心落地中国,意味着中国从“参与方”升级为全球聚变能研发与人才培训的枢纽,直接影响装置建设、等离子体物理、氚技术、材料工程等聚变核心赛道。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实现显著跃升。
可控核聚变被誉为“终极能源”,其技术是当今世界能源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通过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有望实现清洁、高效且几乎无限的能源供应。
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探索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4年,中国首台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建成,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聚变能研究行列。此后数十年,中国逐步突破超导磁体、第一壁材料、氚工厂等核心技术,并形成成都、合肥、武汉三大创新集群。
在国际化合作中,中国承担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关键部件的研制任务,同时自主推进下一代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建设。如今,随着IAEA协作中心落地成都,中国正从“参与者”升格为“策源地”,在装置建设、等离子体物理、氚技术、材料工程等核心赛道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全球可控核聚变竞争格局仍呈现“一超多强”态势。根据IAEA聚变装置信息系统(FUSDIS)数据,截至2025年3月27日,美国以49台可控核聚变装置位居全球第一,日本(26台)、俄罗斯与中国(各14台)分列二三位。美国在资金投入、技术积累和产业化布局上保持领先,而中国则通过集中资源、强化国际合作实现快速追赶。
从企业分布看,据企查猫APP显示,截至2025年3月25日,中国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企业及研究院所共170家,主要集中于科研资源丰富的安徽(24家)、广东(19家),等地。
从上市企业区域分布上看,大体形成了以合肥、上海为核心的江浙沪徽产业圈,以及以成都、西安为核心的可控核聚变装备产业圈。
可控核聚变技术门槛极高,较少的企业参与其中,当前仍处于攻关阶段,商业化进程缓慢。9月21日,在浦江创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透露,中国正全力推进激光惯性约束聚变技术路线,目标是在2045年于上海建成并运行首个聚变商业电站。同时,公布“三步走”宏伟战略规划。第一步:从现在到2030年,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第二步,2031年至2035年,进入工程化演示阶段,第三步,2036年至2045年,全面迈向商业化,建造百万千瓦级、运行频率达50赫兹的激光聚变电站。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大科学工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总指挥李建刚则更为乐观,他表示,我相信,最迟到2030年,一定能让第一盏‘核聚变灯’在中国点亮。
李建刚院士还指出,核聚变发电有燃料无限、零碳排放、固有安全性三大优势。聚变反应燃料的氘取自于海水,反应产物仅为氦气和中子,并且没有堆芯熔毁风险,可以随时终止反应。因此,聚变发电能够很好地实现能源调峰,并保障能源安全。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核技术应用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核技术应用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核技术应用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核技术应用未来的发展...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