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小鹏汽车发布三季度财报,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抛出一个大胆观点:机器人市场的长期潜力将超过汽车。小鹏计划在2026年底率先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他表示:“我期待2030年,小鹏机器人的年销量突破100万台。”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在产品规划上,小鹏不断推进人形机器人的迭代升级。目前发布的是第七代机器人,而第八代将实现量产。IRON作为小鹏的人形机器人代表,已在内部完成多项迭代,其拟人化体态与步态表现远超预期, 但目前公开展示的能力只是一小部分。何小鹏强调,做机器人非常希望达到拟人效果,有肌肉有皮肤,这样人们才敢去拥抱机器人。这种高拟人化要求让量产复杂度远超汽车,目前还有很多能力没最终集成。更具挑战的是成本结构:当前第六、七代物料成本极高,但小鹏相信在今年上半年开始真正的量产的准备之后,最终成本会与汽车接近,售价也将趋同。
此外,何小鹏指出汽车里面可能软件只占10%到20%,但机器人一开始可能就占到了50%,这意味着价值链重构将颠覆传统制造业逻辑。
对于商业化落地,何小鹏认为,机器人产能爬升会比汽车简单,但商业化落地仍需找准技术能力匹配的场景。小鹏希望最开始在导购、导览以及前台加导巡等场景落地,明年会先在自己门店、园区进行测试,并做好SDK以及教导培训工作。
尽管小鹏信心满满,但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并非坦途。2025年被业界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可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仍面临严峻挑战。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人形机器人量产及商业化关键挑战》报告指出,技术、成本与应用场景的三重挑战制约了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
例如技术上的挑战之一,数据采集方法的局限性严重影响机器人的学习与适应能力。从底层算法模型看,机器人软件分大脑与小脑。目前大小脑发展不均衡,智能“大脑”智力快速提升,而人形机器人的“小脑”即运动控制,却停留在初期。数据采集是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机器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成为大规模量产的障碍。

成本方面,人形机器人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本田、NASA与通用汽车、波士顿动力等人形机器人产品成本或售价均超过200万美元,其他企业产品成本或售价也相对较高。马斯克认为,人形机器人成本至少要控制在2万至3万美元之间才能实现量产。人形机器人为什么有些贵?高工机器人研究总监蔡炳贞一针见血:“大脑、小脑技术以及关节模组等硬件都未标准化,各个零部件主要由各机器人厂家设计定制,导致定制成本居高不下。”

应用场景上,人形机器人无法适应多场景的不同需求。受限于交互能力及协同能力等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市场渗透较低,只能从环境相对封闭、工序相对简单且标准的场景起步。

尽管挑战重重,我国在发展人形机器人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上海大学智能机器人团队成员张哲瑞表示,我国拥有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如果技术问题能得到更好解决,大规模量产和降低成本都有望实现。高工机器人研究总监蔡炳贞表示,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产业链上下游才能有相对统一的产线进行大规模生产。实现这种大规模量产后,人形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才有可能。
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根据2024年4月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约27.6亿元,2026年达到104.71亿元,2029年达到750亿元,将占世界总量的32.7%,比例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规模。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人形机器人量产及商业化关键挑战》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