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作者 |奥利弗∙萨克斯 杰出的神经病学专家、闻名全球的畅销书作家,在医学和文学领域均享有盛誉。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笔记侠
微信ID:Notesman
编辑:笔记侠 谢莉莉
导读:一本藏着7个有着脑神经病情患者在疾病中浴血重生的故事书,又或者是,一本在人类正常界限边缘,告诉你关乎人性的坚韧、创造力与进化的“神经科学简史”。除了开脑洞之外,你可凭借一种别样的思考方式去重新观察世界。
摘录笔记
看完书后,我忍不住在想,关于“疾病”——这个我们所避之不及的东西,如果有一天真的降临,是否我们可以按照作者的观点这样去想:
“病”这种东西,未必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缺陷、不适与疾病,会产生出另一些发展、进化与生命的形态,激发出我们远不能预料的创造力。
这本书,用尽全文笔墨,其实就是在讲一句话: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寻找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也以自己的方式死去。
自然的想象力比我们丰富。物理界和生物界也具有这种丰饶的特性,物质形体和生命形态种类无穷,而且多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身为医生的作者,基于健康与疾病的现象,去研究自然的丰富与多样性,探索个人适应方法呈现的各种形式,而人类也借着这种身体极致,在面对生命的挑战与变化之际,去适应和重建自己。
疾病的矛盾现象与其“创造性”的潜力,形成了本书的主旨。因此,我根据章节及故事做了一些摘录:
01、失去色彩的画家
一个车祸之后失去对色彩感知、记忆的全色盲画家的故事。里面对于全色盲这类病症、色彩中枢的研究摘录如下:
1、眼睛未必具备无数不同的神经接受体,而每根神经接受体要配合一种不同的波长,汤格认为有三种神经接受体就够了。
2、色彩的确是“幻象”,但幻象都证明了一个神经学的真相,那就是色彩并不在“外在”的世界里,也不是(如传统色彩理论所相信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波长相互关系,而是“大脑所建构而成的”。
3、色彩的判定既非局部,也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对整个画面的测量,再将没一点反射之光线组合,与其周围所反射的光线组合作一比较而得来的。过程中一定有不断的协调,视觉中每一部分与其周围事物不断比较,以达到整体性的综合,即赫姆霍兹所说的“判断行为”。
4、V4或许是色彩最终的制造者,但它却对大脑中其他上百个系统打讯号、交谈,说不定V4也受到了这些系统的调整。于较高的层次上,各系统的整合发生了,颜色与记忆、期望、联想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对每个人皆能产生共鸣与意义的世界。
5、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变得愈发像个色彩失忆患者,或者简直就是个从来没见过颜色的人,然而,在此同时,一种修正机制产生了,以至于在原来的颜色世界和与它有关的记忆愈来愈淡之际,一个崭新的视觉、想象与感觉的世界却诞生了。
02、最后的嬉皮士
一个忘记了时间,没有长期记忆,因为脑内神经压迫,常表现出如圣贤般空茫状态,却藏着嬉皮士的音乐梦的患者故事。章节内夹杂着对额叶底部综合症的思考:
1、额叶是大脑最复杂的部分,它与动作、感觉这些“低阶”功能无关,但却事关一切判断与行为、想象与情感的综合功能,再把这一切整合独特的本体,也就是我们喜欢称之为“个性”或“自我”的东西。
2、有一种说俏皮话的情形,其实是额叶底部综合症的特征,也因为它的显著,甚至有人给它取名叫“玩笑症”,此综合症患者原有的一些压抑、审慎、克制力遭到破坏,因而对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是其身心的一切,通常都会立即反应,而且总是没法停止,几乎对每样东西、每个人、每种感觉、每个字眼、每种情绪、每个些微差异和声调皆是如此。
3、这类病人有一种“依赖环境综合症”,在他们自己与环境之间,缺少一种心理距离。格雷的情形便是如此:他抓住了环境,也受到了其限制,分辨不出他与环境之间的差别。
03、精彩过活的妥瑞氏症医生
《叫我第一名》电影剧照
谁能想到,一个患有忍不住肌肉抽搐、不自觉说脏话等原始性冲动抑制无能的妥瑞氏症患者能胜任需要极度严谨、执着的外科医生工作呢?了解了病情之后,更忍不住为人性的光辉点赞:
1、任何一种病症都会带来一种双重性:一个“它”,带有它自己的需要、要求和极限。在妥瑞氏症方面,这个“它”的形式为明确而不可抗拒的冲动,各种强制和驱使的力量。病患的所作所为,完全违反自己的意愿,或是仅仅顺从它的意愿。
2、疾病与患者相互塑造成形、互动的情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好。直到最后,他们就好像结婚许久的夫妇一般,成为一个单一合成的存在实体。
3、罹患妥瑞氏症的病人,有时甚至病情最严重的病人,存在于各个不同的行业,包括作家、数学家、音乐家、技术人员、演员、电台音乐主持人、建筑工人、社工人员、运动员及外科医生。
04、宁可再度失明的人
这个章节给了我很多原发性思考,正常人的视角看的东西总是不够全面,一个失明突然复明的人原来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兴奋,原来很多我们认为的理所当然有着繁复的背后,只是我们并没有看见:
1、神经学家的生活不像科学家那么有系统,但却提供给它一些新鲜与难以预期的状况,有如窗子或者是窥孔,可让神经学家一窥大自然的错综复杂与奥妙之处,这在一般人的生活中是所难以见到的。
2、触觉世界与视觉世界之间并没有必要的联系,唯有在经验的基础上,两者之间的联系才得以建立。
3、我们一般人生来就看得见东西,根本无法想象这种混乱的情形,对我们来说,生来就有的五种知觉,正常且相互辅助,一开始就建立起一个视觉世界,对所见事物有充分的概念,也明白其意义。
4、他会不断记得一些细节,如一个角度、一个边、一种颜色、一个动作,但却无法把它们整合起来,无法再一瞥之间形成复杂的知觉。
5、对于具有五种感官知的人来说,我们活在空间与实践里;盲人则仅仅活在时间的世界里。
6、我们在生下来的几个月里,就能达到视觉的恒久性,看出物体所有不同外观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包括了许多学习方面的工作,但却完成得出奇平顺与不知不觉,因此很少人了解其工程背后之庞杂。
7、试想一下,自幼失明的人在面对视力这个“礼物”时,会有什么样的心情与行为,当他们必须放弃原来的世界与自我,而去接受一个全新的世界与自我时,又做何感想。
8、失明是一个人必须带着视力死去,再以盲人的身份重生。
9、盲人以视觉之外的形式,重新建构起周围的世界。他们的处境变得不同了,那是一种新的存在形式,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感觉、连贯性与理性。约翰·赫尔称之为“深刻的失明”,并且把它看做“人类的常态之一”。
10、我们并不是单独地去看、去感觉、去理解;知觉总是跟行为与动作连在一起,也跟伸出触角与探索世界紧密相连。单单看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去张望。
11、盲人以其方法建构了一个完整且自给自足的世界,并且自有一份完整的自我认知,没有一丝障碍或欠缺什么的感觉,他们失明的“问题”和治愈盲眼的欲望属于我们这些明眼人,与他们无关。
05、用画笔重建故乡的人
一个用画笔将记忆里的故乡通过艺术形式迁回现实的故事,感动于画家的执拗,同时,也对记忆层面的脑神经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颞叶癫痫症造成的性格改变,或许是用来解释神经系统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力量,造成行为改变最重要,也是唯一的线索。
2、当这种悲剧性的疾病降临在天才身上时,他竟能从中提炼中一种深刻的体会……一种情感反应的加深作用,更让神经学家兴奋的是,是疾病、生物习性与个人创造力之间的联结。
3、怀旧是关于一种从未发生的幻想,它之所以能够维持下去,就是因为它一直未曾实现,不过这种幻想不仅仅是慵懒的白日梦或者是狂想,它会逼你去实现,但却是一种间接的实现——艺术上的实践。
4、对于把记忆当成一种记录或是收藏品的观点,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因此一开始并不了解,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们都有过相反的经验——发现“正常”记忆或是每天的记忆并非固定不变,它会愈忘愈多,也会有所改变,我们每回想一次,就会有所变更。
5、追忆并不是重新激起不胜枚举的固定的、片段化的而没有生气的轨迹,而是一种想象的重建,其原料即我们对过去经验及反应的态度,其中也包括一些以图像与语言形式呈现的突出的细节。因此,即使是最基本的强记与背诵,也不可能精确复制,记忆也完全不重要。
6、每种知觉都是一项创新,每个记忆都说一项再创新,所有的追忆皆在建立关联或是归纳、归类。以这种看法而论,根本不会有固定不变的回忆,也绝无毫不受现在影响的“纯粹”过去。记忆是个充满动力的持续过程,它是不断的重建,而不是复制过去。
06、孤绝的奇才
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天才画家史蒂芬的故事,当上帝剥夺了什么的同时,上帝也赋予了什么,据说,患有自闭症的天才有很多:
1、自闭症最主要的特征是“孤独”,心灵的孤独。“随时可能忽视或不顾来自外界的一切,而把自己紧闭于属于自己的世界里”。通常来说,这种屏蔽只限于人,相形之下,自闭症患者倒是颇能在与物相交中自得其乐。
2、自闭奇才的头脑可能具有一种专门且发展得极完善的系统,一种“神经单位”。在特定的时候,这个单位的开关才会“打开”,当恰当的刺激(例如音乐、视觉或任何一种)在适当时候与这个系统相遇时,就会立刻启动,开始全力运作。
3、正常的天赋不会来去无踪,它们会逐渐发展、持续、扩张,并且在建议相互关系时衍生个人风格,同时愈来愈和心灵、性格融合在一起,不像自闭奇才那样孤立、自动自发且全然不受任何事物影响。
4、患有自闭症的人常沉浸于角色扮演中,仿佛灵魂附体,神经学家有时将这种特性比喻为筛网,他们不断汲取其它身份的特质,但却什么都留不住,既不能吸收,也无法同化。
5、创意包含原创的力量,打破人们既有看待事物的方式,使人在想象力的领域内自由翱翔,在人的心智之中创造与再创世界。创意与内在生命有关,与新想法和强烈感觉的流动有关。
6、自闭症大概是最接近探究性格之神经学基础所遭遇的核心问题,因为这些人的智能并未受损,但是核心部分的那个东西不见了。
07、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同样是自闭症患者的故事,但是坦普积极地融入了人类环境,并学习去判定、辨识一些情绪,同样是自闭症题材,作者给了我们两个不一样的解读视角:
1、20世纪40年代,坎娜与阿斯伯格虽然同时描述了自闭症的现象,但坎纳似乎视之为一种彻头彻尾的大灾难,阿斯伯格倒觉得其中或许还有某些正面或补偿性的特质,一种“与众不同的创新思想与经验,很可能促使未来取得杰出的成就”。
2、所有的自闭症患者都会呈现某种核心症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三种:与他人社交互动的缺陷,言语与非言语之间的沟通缺陷,游戏与想象活动的缺陷。
3、自闭患者对他人或自己的心智了无概念,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些患者并不具备“心智理论”。
4、自闭症不会消失,不过自闭症患者往往可以相当程度地弥补他们的残障,但是总残留一种挥之不去的缺陷,怎么也无法矫正或者取代。
5、自闭或许可以被视为一种医学情况,也是病理上的一种综合症,但也应被视为一种存在的整体,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式或自我,一个需要对自我有知觉、感到骄傲的人。
6、自闭症的缺陷不在于普遍地没有情绪,而在于缺乏与人类经验有关的情绪,尤其是社会经验,不过可能相关的方面也有问题,包括审美、诗、象征,等等。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