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中国两大顶级管理学家:现在重点不是复工而是复市(1.2万字实录)

分享到:
 网易财经 • 2020-04-16 10:28:32 来源:网易财经 E8270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2

作者|宋志平、陈春花 来源|网易财经(ID:money-163)

4月14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做客网易财经与国发院BiMBA商学院联合推出的《长盛时间》时,与网易传媒副总编辑姚长盛就当前情况下企业如何渡劫进行了深度讨论。

如何判断当前环境?

比显示的复杂!

姚长盛:欢迎宋总。宋总是著名的央企双掌门,现在上市公司协会的会长,最关键还是北大国发院BiMBA的教授,这很重要。是陈老师发工资吗?

陈春花:不是我发工资。是宋总帮我们上课。

姚长盛:是宋总在输出自己的管理经验。今天的直播也是跟北大国发院BiMBA一起合作,今天屏幕前很多人跟管理岗位有关系,相信企业和机构今天来听的会更多一些。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形势的判断,二位先跟屏幕前的各位观众打个招呼吧。

陈春花:大家好,我是陈春花,很高兴有机会跟长盛、网易财经,和宋总一起在今晚就大家关心的话题做个交流。

宋志平:我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网易的长盛的节目,今天又有幸和陈老师一起跟大家交流,特别好。大家知道我是去年年底从建材董事长和党委书记卸任了,现在是在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会长和中国企业研究会的会长,做这两个协会的会长。研究上市公司和中国的企业,非常高兴。

姚长盛:又是企业家又是学者。现在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想问二位,从研究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现在面临的是什么样的阶段?我们每天都在讨论,越过1987、1973,现在说比1929的衰退一点都不差,同时完全不能判断未来到底有多少礁石,不能判断清晰的形势,对企业来说感觉到有复工的希望,同时又感觉莫大的压力,不知道陈老师怎么看?

陈春花:您说得很对,其实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讨论疫情带来的是经济衰退还是萧条?疫情什么时候出现拐点?中国市场什么时候恢复?全球市场又处在什么阶段?其实我们一直在动态中,各种声音和各种讨论也非常多。

我想大家可以先放下来,其实今天企业面临的压力最根本在于你不能用预测去做,你不能说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形而决定怎么做,因为病毒的奇特性没有人认识,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认识它,开播前也和宋总讨论了这个话题,对于不认识的一件事情,假设你去判断,其实你就给自己带入了不清晰状态,因为这些判断可能都是不能支撑的。

之前我也跟很多人讨论SARS时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接着又讨论2008年金融危机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不断地想做比较,一开始我也采用了这个方法,但随着对疫情了解深入,随着我们现在看到的变化的复杂性更多、不确定性更多时,突然意识到可能不能用这个方法。当你问我企业现在到底处在什么阶段,我的回答是可能我们不能讨论怎样预测它,而是接受现在处在当下的阶段。其实这也是个方法论,也就是在当下阶段,要清楚地知道做好什么。这是我的回答。

姚长盛:埋下一个伏笔,一会儿您再告诉大家现在我该做什么,反正是一步一步嘛,我们逐步向下推。宋总经历更丰富,但走到这一步大家发现是真没见过,很难下结论,宋总从企业家的敏感和学者研究观察的角度,您觉得怎样判断现在的情形?现在的局面要如何应对?

宋志平:是的,我非常同意陈老师的观点,我做企业这么多年,有时候我常常会对一件事情分一分阶段。前段时间从1月份开始到4月8号武汉解禁,这算一个阶段,是疫情的上半场,上半场主要战场是在中国,我们在中国抗击疫情,同时复工复产,到3月底我们的复工复产率还是很高的。

到现在掉过头来看,全球疫情在蔓延,现在美国说他们到了山顶期,也就是我们说的平台期,意大利觉得他们在往下降,他们也想在5月份进入复工复产的阶段。这是整个疫情的下半场。下半场中国主要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同时复工复市,国际上处在平台期,逐渐得到控制,进入到复工复产,对于国际这一轮,我们现在是支援国际抗疫,同时也准备迎接他们的复工复产。我觉得能分成这样两场:上半场和下半场。

当然我讲的是以重点而说,并不是说下半场就不做了,其实国内下半场的工作还是很多的,我只是说疫情的严重程度以及过程,从我们的关注来看可能是这样。

姚长盛:但下半场来看,局面可能比现在显示出来的还复杂。

宋志平:是啊,上半场主要是中国,跟外面的问题无非是有些货供不上了,但下半场因为国外订单终止,中国现在也在复工复产复市,处在恢复过程中,所以既有国内的恢复市场,国际市场又完全处于瘫痪状态,里外全有。

姚长盛:所以它的复杂程度逐层叠加,今天海关总署已经把整个进出口数据公布了,判断后面应该比这个还要糟糕,基本处于大幅下滑。

宋志平:因为国外的订单终止比我们前段时间丢掉一些订单还要要命。

姚长盛:现在没有需求,而且对整个出口的企业而言,前面拿到的定金,现在既没有钱,同时货也很麻烦。

宋志平:刚才陈老师说我们无法预测,上半场我们立足早复工复产,开中欧专列运出去,现在等于是它那边停摆了,所以这个问题为什么说比我们自己供不上货还要命。

现在重点不是复工而是复市

姚长盛:所以陈教授,刚才您开了一个特别好的头,我们既然无法预测未来,只能想好当下要做什么,那当下企业应该做什么呢?

陈春花:其实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讲,无论是宋总还是长盛,我们共同的探讨都是发现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不仅仅涉及整个中国市场,也涉及到全球市场。对于企业,我们反复强调的第一条可能还是你得想办法自己先活下来。活下来这件事情,某种意义上主动权还是在你手上。

实际上首先还是要自救,自救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想办法先活下来。在活下来的概念中,很重要的是要依靠内在能力。对所有企业来讲,最大的挑战还是在于自己的免疫能力,因为外部环境已经不具备给你各种条件了,就像今天我们采用了新方式跟大家交流,原来网易开年会我们都在一个大的会场里……

姚长盛:现在我反而觉得效率很高。

陈春花:是的。所以其实你会发现,愿意做调整时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可能性的,所以第一就是先活下去,二是找到可能性。这些可能性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要贴近顾客端,贴近需求变化。再接着下来,就是你能不能调整到让上下游伙伴都有机会(活着),尤其特别强调有能力的企业,这个时候是要上下游伙伴一起来的,你要帮别人,因为单独一个企业活的时间会比较短,如果产业伙伴都活得相对长一点,你就一定可以活得相对长一点,这就需要有能力的企业把上下游的伙伴带起来。

接下来其实蛮重要的,就是你有没有办法保护员工,这在今天是挑战很大的事情,我们遇到大的情形时会考虑裁员,但真实的经营绩效还是要靠员工,有了员工,才可以解决当期绩效问题,因为现在要解决当期绩效,短期经营要摆在首位。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就变得很重要,估计宋总会有很好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以前我听过他讲实际操作。

我也访问了一些企业,也跟一些企业做了交流,感觉刚才说的这些动作他们都在做,当他去做这些动作时你就会发现,真的能让自己活下来,并找到一定空间。当企业面临压力,外部环境完全不给你机会的时候,你要先想办法靠自己活下来,然后快速调整、改变,去接受需求机会,接下来就是有能力的企业要把产业伙伴带一带,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再接下来,你还是要靠员工,保护你的员工并让他发挥作用。你能做到,还是有机会的。

姚长盛:说得好。幸亏现在没法儿鼓掌,要是能鼓掌的话哗啦一屏幕都是,没法儿送礼物,送礼物也是一堆,各种火箭都上。我觉得给宋总开了一个好头,突然想起来去年我跟宋总采访时还问过,当时我回来就跟很多人讲,我说今天听到了一个特牛的激励员工的事,说我们那时候激励员工就一件事,升起一个气球,底下挂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几个字——年年涨工资,还不够刺激,再写几个字——年年分房。太刺激了,听起来有战争节奏,激励极其有效,如今让您保护员工的话,有什么好主意?

宋志平:确实,在这个时刻企业应该立足于自救,立足于全体员工上下同心,大家一起让企业度过难关,刚才长盛讲的我在北新当厂长,也是很困难的时候,是大家情绪很低落的时候,我知道大家心中的向往,就用了这样的激励,也振作了大家的精神。把北新建材员工心中的火重新点燃起来了,才有了后来的北新上市等。

我们今天其实面临这样的局面,尤其是很多中小微企业、服务型企业、外贸型企业,其实在今天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在这个时刻,刚才陈老师说我们还是立足于自救,因为我们自己唯一能发力的是企业自己,这时候我们也不希望丢掉员工。我们老讲员工跟我们同甘共苦,同甘的时候有过,现在是共苦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时刻还是要留下员工,大家一起度过困难。这是一方面。

从另一方面,从国家来讲,从地方政府来讲,从方方面面来讲,这时候也要全力以赴地支持、扶持、帮助中小微企业,帮助困难企业的员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确确实实,我们有些企业在这个时候靠自己真的很难度过,这时就需要有一些帮扶政策,关键是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包括前段时间讲得比较多的减费、降税、降息、补贴,各种各样的政策,给小企业补贴、给困难职工补贴,从环境上来帮助大家。我觉得只要环境能帮助大家,从我们自身来讲又能发挥能动性,这一关就能够过得去。

我也比了一下我们国家和美国,美国40%的人是手停口停,工资都是当月花的,如果当月不发当月就过不去了,基本是这样。我们国家呢,虽然企业员工也困难,但我们还不是当月就把钱花完的民族,多少有一些储蓄,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重点照顾这些小微企业,照顾服务业,照顾困难员工,只要让他们不失业,只要让他们度过危机,我觉得我们的大事就解决了。

刚才陈老师讲了,其实我最近也在了解一些大企业,基本上到现在我们的复工率已经差不多了,都复工了。像北京的基础建设项目,北京工业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部都复工了。到3月底,我们的工业规模以上的工业复工率全国到了98.6%,到现在我估计差不多全复工了。中小企业低一点,(复工率)76%,那是3月底的时候,估计现在肯定在80%以上了。

关键这里面是服务型企业,尤其是聚集服务型企业,复工复市,复工我看现在复得不错,复市还是要加快,因为只有复市才能让市场循环起来。

姚长盛:要有生意,现在没生意。

宋志平:对,所以复工复市是眼前非常重要的,我们老讲“熬着”,熬下去活过来,但还得早复原再出发,如果复工复市加快的话,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复工复市拖得时间更长,那我们的困难就会更大。我想我们一定要寻求在防疫的情况之下做到尽快复工复市,现在最重要的是复市,复市比复工的难度大,因为复市人员需要接触,复工呢,有的可以做到无接触、防护型生产,复市的难度比较大,但难度再大,我们还是要把复市做起来,因为复市做不起来,我们的市场就循环不起来,经济社会秩序就无法恢复。

我刚才讲了,下半场可能我们要把复市的问题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姚长盛:这是企业家的思维,也说在重心上,现在很多事情往前推的话,心里是有障碍的,谁能把这个障碍解除,后面就会一马平川,现在关键是这个很难跨越。我替二位要点掌声,直播间里打招呼的还有很多熟人,有的说“宋总是我老领导”,还有的说“陈总给我上过课”。大家看的时候后面刷点儿掌声,我准备把屏幕让两位教授看一看。

逆全球化会发生吗?

没必要担心!

姚长盛:同时大家也提了好多问题,比如复工和复产,我们希望复工是真复工,光是回来把机器开开不叫复工,如果没有订单,制造业怎么复呢?刚才您提到的聚集型服务业,我们叫开门生意,人进来以后是有很大恐惧的,尤其是在一些敏感地区还得隔离14天,外人来了连住店都得核酸检测,可能难度更大,对他来说还处于不确定阶段。

同时我们在进入下半场时面临的情形越来越复杂,而且听到的声音比以前尖锐得多,上半场没有听到这么尖锐的声音,下半场我们听到最尖锐的一个词就是“脱钩”,全世界都在脱钩,中美在脱钩,所以我想问一下陈教授,在您的关注里,您担心脱钩这件事吗?

陈春花:坦白讲,我倒没有那么特别担心。

姚长盛:为什么呢?

陈春花:主要原因是全球化在目前状态下是一个基本事实,这个基本事实对于中国来讲,无论是从制造业融入的程度,还是市场融入的程度,都是巨大的,既是输出贡献大的国家,也是输入贡献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从这个概念上去看,从供应端看,根据麦肯锡的报道,中国贡献了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35%,在任何情况下都很难被瞬间替代。

从输入角度来讲,中国市场实际是贡献了非常多产品品类全球第一的概念,无论是汽车、手机,还有奢侈品,都是比例非常非常高的。我没有这么悲观。刚才我讲了,全球化现在是基本事实,而且中国在深度融入中,无论是从制造业的贡献还是整个中国市场的贡献和参与度,这个比重都非常高,这是第一个想法。

第二,为什么我相对理性乐观一点,因为在过去的40年中,全球化主导其实是美国推动的,只是美国现在有一点不愿意了,但事实上他们和我们都是这个全球化的受益者,正因为全球化,其实才会使得我们看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国家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所以如果我们按照制造业的概念来讲,我始终坚持,制造业的本质其实就是效率和成本,如果中国制造业一直坚持有最好的效率、最佳的成本,我觉得这种脱钩是不太可能的。

调过来的意思是,脱钩与不脱钩可能有不同的意愿,但制造业有自己的规则。这个规则是,如果你有能力贡献最佳的效率、最具有竞争力的成本,本质是不会失去的。这种效率和成本,我们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来做,而且这里面还涉及到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还有整个劳动力的丰富度和总体水平,这一系列东西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得到的。

姚长盛:包括产业链,产业集群。

陈春花:产业集群、产业配套,这一系列的东西,可能从我的角度来看,相对理性一点、乐观一点的原因是在这个地方,回到制造业的本质去看全球整个产业链的分工,最终还是在看比较优势。

姚长盛:解决好上游。

陈春花:解决你的效率,解决你的成本,同时你有一个庞大的市场。尤其是技术创新这些产业,它是一个从市场端到技术开发端完全一体化的,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市场需求,你的技术研发投入实际上是没办法消化的。比如电动汽车,特斯拉来中国肯定是有道理的,按照麦肯锡的报告,全球整个电动车市场,中国就占了60%多,所有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产业链整体,它一定要考虑市场端来驱动创新。我觉得这实际上是很难脱钩的。

但现在大家都讨论脱钩,我觉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可能是源于这次疫情很多人会发现好像比较被动,可能会涉及到全球产业布局的多元化,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即使没有疫情,从一个国家经济的结构去安排,产业布局多元化也是会做的,但中国肯定是它布局最重要的部分。这就是我的看法。

姚长盛:我能听出来,是谨慎乐观。还是基于最后制造业和产业集群的本质,解决好成本和效率,去担心其它事情可能也麻烦。我想这肯定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我们希望意识形态在里面不要起到破坏市场规则的方向就行。我给大家看一下掌声,您看我们鼓掌是这么鼓的。

谢谢各位,大家有什么问题,现在听直播的也可以把你们的好问题拿出来,一会儿我会挑选提问。问一下宋总,您过去一直在实践全球化,当时中国建材多样化,其实您做了很多,也有全球化在本地化的实践经验,可能您对全球化和脱钩这件事情会更敏感,想听听您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宋志平:其实贸易保护主义也好、逆全球化也好、脱钩也好,这种在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里不是新问题了,已经提了好几年了,也做了不少动作,这次疫情加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情绪,最近不论是从美国那边,从欧洲和日本这边,听到了不少这种声音,国内的企业,大家都很担心。

去年我在瑞士达沃斯开会,当时因为美国加关税,有些企业到东南亚,我当时在达沃斯会议上问了几个欧洲的大公司,都是跨国公司的CEO,跟他们聊了聊,我问他们会不会把在中国的企业搬到越南、搬到印度?他们的回答都是一致的,说宋总我们不会。我说为什么不会呢?他们不是成本低吗?他们说实际上我们看全球市场主要是三块,一块是北美,一块是欧洲,一块是中国为主的亚洲。在中国的布局是长期的,而且我们很多公司都在中国,不光有制造,设计研发也形成了一体化,他说越南成本低一点,但成本都是暂时的,从长期来讲我们认为中国还是我们研发和制造的基地,所以我们不会因为一个短期的成本而连根拔起,我们跨国公司都不会这么做。当时我问了好几个大型的跨国公司,有欧洲的,也有美国的,因为我也很担心嘛。

这就回到了陈老师刚才讲的,实际上全球化是一个现实,并不是一个选择,我要选全球化不选全球化,是一个很现实的走到今天的市场化、国际化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有庞大的市场,中国有非常好的制造中心优势,同时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这就是我们的优势。你说西方的政客,贸易保护主义也好、脱钩也好,我想他们的这种想法肯定是有的,随着疫情,他们的这种声音更大了,但刚才陈老师讲了,最终还是市场决定,这还是一点。

第二点,全球化实际上也在演进,过去我们进入WTO这20多年,应该说我们的全球化,中国其实是大进大出的全球化,现在遇到了挑战,从老美来讲,一是进出口不平衡,逆差很大,另一方面是他感觉到失业压力很大,所以就把所有矛盾都甩到中国人头上,(这种言论)是有一定的市场。现在我们在解决问题,一是跟美国达成了第一阶段的贸易协定,在解决一部分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的全球化也在进行一些改变。刚刚我跟中国巨石,原来建材下一个公司的董事长通了电脑,大家知道曹德旺在美国搞了一个汽车玻璃厂,还有一个中国建材搞了很大规模的玻璃纤维厂,那时为什么要到美国搞玻璃纤维厂,就是因为贸易保护主义,它加很多税,但我们在美国有很多长期客户,所以决定在美国建厂。在美国建厂之后现在生产很正常,100%都开足了。

当时老美也问我,宋总为什么来美国建厂呢?那是我的竞争对手问我的。我说你为什么来中国建厂呢?一个道理,因为中国有你的客户,所以你来中国。美国有我的客户,我不能因为关税丢掉我的客户呀,我得为我的客户服务呀。再加上南加州本身也有一些吸引投资的政策,所以我们就跟着进去了。

我讲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全球化的过程来讲,其实也在改变,过去是我们大进大出,两头在外,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但今后可能是我们要在全局进行综合化的布局。其实老美也好,欧洲也好,日本也好,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美国叫“回归实业”,欧洲叫“再工业化”,这里也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些机会,我们可以借这个“打回老家去”,在那个地方设立工厂。而且我们设立工厂都是最新的技术,成本很低,比他们现在老掉牙的那些工厂成本要低。现在我们倒不大收购他们的工厂了,因为收购他们的工厂,技术基本都过时了,以前收购工厂是着眼于它的技术,现在在这些制造业里,我们的技术其实是不输给它的。收购它主要是着眼于市场,不是着眼于技术,但如果它的技术很差、人员负担成本很高,那我们就另起炉灶去做了。

现在我们在欧洲、美国也在布局,除此之外,我们也在新兴国家加大布局。我想,未来的全球化真的要走出去,不光是产品走出去,而是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由过去比较重视GDP到更加重视GNP,包括中国企业在全球的营销总额,这些我们都要改变。当年日本也是这样,最开始是产品出口,买它的大冰箱、大电视机,那是80年代的事情,后面它就不能全出口了,而是到海外建厂,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全球化,这次疫情倒逼我们了一下,我觉得我们在走出去、在全球化上可能也会有一个实质性的飞跃。

我跟陈老师的想法一样,我们不恐惧这些做法,什么脱钩呀,贸易保护主义,我觉得不用恐惧,我们就应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总能找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方法,所以我觉得大家真的不用担心,这么多年来遇到那么多困难,美国和西方也多次觉得我们今天要崩溃,明天要有问题,一天到晚在那儿给我们念咒,可是中国度过了一个个困难,我们现在越来越强大,所以对于全球化的问题我也和陈老师一样,把心放平。另外从我了解的大的跨国公司来说,他们可能和那些政客想的不完全一样,同时我们也做好准备,在全球化发生一些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要积极跨出去,企业更多地走向海外,真真正正实现全球化的布局,这也是我们现在做企业要认真思考的事情。

姚长盛:大家给宋总来一波掌声,跟宋总聊天最开心的一件事情是,他说话始终很镇定,不管遇到再大的事,而且是进攻姿态,我觉得听了以后是很开心的,因为我们最害怕的就是在这时候听到更多的抱怨和批评,以至于更多的惊慌,听到刚才这一段,我深刻的印象是我们的企业家保持淡定的能力一定是核心竞争力。刚才收到一条信息,IMF把2020年全世界经济增速的预测发布了,预测2020年全年增速GDP负3。前其是正3嘛,现在负3。预测负3就很简单了,一季度负,二季度负,三季度负,四季度可能好一点,但没准儿四季度预测也是负的,全年都是负的。本周五我们就要发一季度的GDP数据了,到时候再来解读一下,一季度和二季度差距可能还会比较大。

现金为王or适当抄底?

我真的会主张你好好保有这些现金

姚长盛:有一个问题先问陈教授: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现在是不是现金为王?还是可以根据供需关系适当进行抄底?

陈春花:可能我对于企业经营来讲,很少用“抄底”这个方法,因为不是做股票投资,你是做经营。做经营来讲的话,基本会考虑几个最重要的要素:第一,是持续发展,这是最根本的,也就是持续活下去,这是关键的;第二,组合要素产生最优可能性;第三,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应对各种变化和冲击,我们常常称之为要“留有现金流的空间”。

所以如果你现在有钱,可能我真的会主张你好好保有这些现金,这是我的概念。另外,在我的战略安排和能承受的资金空间里,如果有有低成本战略资源,那不妨也是机会,因为很多企业在危机时,整个资源成本比较低的时候,反而能获取整合的资源,但我已经说了,前提条件不是为抄底做的,而是按我刚才说的那三个标准去做。

这是我的观点。

姚长盛:刚才三个观点是活下来,适当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然后是保护员工。

大家再看看掌声,我们这么做节目,觉不觉得有一种乡村戏的感觉,这个界面将来要提升一下,尽量不弄小人头,大家能在上面互相打招呼。

刚才的问题让宋总做一下拆解,您现在对企业有哪些建议?既有不知道如何选择方向的,也有蠢蠢欲动的。都有。

宋志平:我觉得一是眼前怎么做,以前我老给大家讲“四个紧盯”:一是紧盯疫情,安全生产,同时也要盯着疫情的变化,因为疫情变化会给我们很多机会,我们不要光消极的盯着,而是要积极去看疫情的变化给了我们哪些机会;二是紧盯市场,因为市场是我们的基础,盯着订单;三是紧盯产业链,刚才陈老师讲了上下游的产业链;四是紧盯资金链,现金为王,资金解决无非几个,一个是销售收入,复工复产复市,二是减少降低成本,尤其是减费降税,这方面给企业降低一些成本。三是有效融资,现在银行都在支持我们。这些方面就可以解决眼前经营的问题。

刚才讲的它是个中小企业,陈老师讲的我也很赞成,企业还是现金为王,需要可持续的发展,那就看有多少现金,如果确确实实现金很充裕,如果确实有好项目,陈老师刚才讲了,那也可以做一些收购。

其实收购还有个好处,收购可以帮助困难企业,不然有一些困难企业就倒闭了,这时候的收购并不是简单的我吃掉你,实际上是把企业保留下来了,让企业的员工还有工作。所以为什么有的时候做这个并不只是换了企业所有者而言,实际上它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当困难的时候企业就得抱团,企业就得组合在一起,这往往是在企业困难时候的一个过程,围绕大的危机时,往往是企业进行合并、收购的机会,主观上有,客观原因也有,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听陈老师讲的后半段,如果你有资金能力,想要扩展,确实对方也有意愿,我觉得也是可以尝试的。 

姚长盛:但前提还是尽量建议大家现金为王是吧?

宋志平:对。

陈春花:(对)中小企业(来说)。

宋志平:得先活下去。

当前最担心什么?

中小企业!

姚长盛:这个问题也问得非常好,问两位现在最关注和最担心的点在哪?是就业吗?财政政策还是国际环境?陈教授。

陈春花:可能我关注微观会多一点,其实我最担心的还是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决定了非常大的就业,很多中小企业都跟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中国企业不能很好的存活下去,出现相对比较多的问题,我们整个经济,甚至包括生活和稳定社会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在2月份疫情防控开始,我也竭力去促成政策推出,我们要打另外一场保护中小企业的防控战,不仅仅要打疫情防控战,还得打保护中小企业的防控战,因为非常多中小企业现金比例是很低的,它其实是很困难的。虽然我们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在防控和复工复市的努力下中国推进的速度很快,但就像宋总说的,我自己也在关心,我们复市其实比复工的难度大。

而且我最近也在观察,特别是这些比较大的城市,复市比例其实更低,它会更谨慎,人更理性,你看到大城市里有人说我们会不会像SARS那样,疫情过去之后报复性消费?我说不太可能,因为这次大家突然间意识到健康和生命排的更重,他更理性,所以他尽可能减少聚会,减少出去吃饭。   

姚长盛:关键还是造就了很多厨子,大家发现原来在家里做饭也可以。

陈春花:所以其实复市的程度是比复工还难的,像宋总刚才说的一样,我自己也是特别关心的,实际上这就是我最关心的,真的是中小企业。

姚长盛:您关注中小企业一是跟研究相关,二是中小企业是我们经济里最活跃的那部分,也是解决就业最多的部分。

陈春花:对,一大部分都在这个地方,所以我特别希望多方都努力,一是我们有序推进复市,恢复正常生活,恢复大家消费;一个是国家的政府政策,我希望能够更加扎实、接地气地去帮助企业。其实很简单,也不是那么复杂,减税降费,把它落到底就行了。在疫情期间,我觉得这个政策应该是可以出的,有时候提了,但我认为没落到具体的实处,之前我被大家问,我说能不能让它直接落地,直接执行,实效性快一点,不要等很久都拿不到,可能这个企业就已经不在了。

也包括中小企业最难的融资,刚才宋总也说了,要拥有现金流的话,其中一大块来源于融资,你能不能把融资的成本降下来,让它真正具有低成本的资金来源,让他度过这段时间,政府怎样真正地运营一个好的营商环境,让大家快速恢复起来。我总是觉得政策好像不需要那么复杂,好像一定要有什么灵丹妙药,其实就是这些中小企业真实需要的东西,你就贴近它,快速地帮它。我觉得保护住中小企业,我们的希望就保住了。

姚长盛:给您鼓掌,我代表那一万多掌声,代表中小企业感谢您,就是不需要复杂,直接接地气,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宋总现在最关心和最担心的地方在哪?

宋志平:其实我和陈老师是一样的,我是关心中小企业,关心外贸企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政策的落实。在4月8日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当时提了4点,第一点就是我们要加大复工复产政策的落实力度;第二点是要加强对于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扶持;第三点是要扩大内需和扩大居民消费;第四点是要加快投资项目的建设。我觉得这四点说得非常之准确,也是奔着问题来的,刚才陈老师讲了,我们的政策有了,但能不能落实,为什么要加谈落实的力度呢,减费也好、降税也好、降息也好、提高服务也好,等等帮扶措施能不能尽快落实,因为速度也很重要。

我看到有的省份、有的城市落实得非常好,但有些地方还要再加把劲,中央在4月8日开会,4月8日也是武汉解禁的日子,一方面总结了我们前面的成绩,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要求,在这四个方面我们还是要加大力度,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这是眼前我觉得最应该做好的事情。

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

盯住市场变化!

姚长盛:我没法儿代表一万多人给您鼓掌,您知道有掌声在这儿记上就可以了。最后,宋总对中小企业家,对中小企业的领头人有什么想说的?

宋志平:我觉得这次疫情确确实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我们平时讲压力测试,压力终于来了,而且是这么大的压力,对我们每个企业家来讲,我们过去老讲,不经历风雨不见到彩虹,你看我们现在的大企业,包括马云也好,你去看他们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很大的困难,有时候是灭顶之灾,但大家熬过来了,复原了,前进了,才有了今天。这场疫情、这场困难不是谁愿意的,它客观发生了,所以在这个时刻我倒是觉得我们要有“三力”,应对力、抗压力、复原力。陈老师还讲了,要有免疫力。其实我觉得免疫力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精神,这时候尤其需要依靠企业家精神,因为整个企业里大家的目光都会看向你一个人,你的定力、果敢,带领大家(的能力),你的爱心、集体主义和精神,这时候尤为重要。

可能在这时候精神层面的东西要大于物质方面的东西,物质方面我们讲了这么多,政策也好、自身也好,但我觉得对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来讲,这时候我们真的需要有勇往直前的企业家精神。再者,光有精神还不行,要千方百计的让企业度过难关,发挥企业家经营的本领,熬过去,活下来,早复原,再前进。这就是我给大家的希望。

姚长盛:陈教授,该您了,对中小企业家,您最爱的这部分。

陈春花:对,我还是很认同刚才宋总说的,在这种危机时刻,首先还是靠企业家自己,你的担当、你的信心、你的企业家精神,你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欲望,这的确是非常重要。

除了企业家自己要做的努力之外,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来讲,当面对这种变化和疫情的时候,另外两点,可能我们也要给自己提出来,要做出很大的努力,一个是要接受面对疫情的变化,就是你先得接受它,学会跟它共处,不能说“如果它不来就好了”“如果它什么时候过去就好了”,这种都不能有,你要接受它,这是非常重要的心态调整,也就是刚才宋总说的要有定力,定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先接受,接受了,你跟它共存,然后才有机会,可能要把过去的很多东西改变,最近我常常讲,我们可能要有能力做在线和数字化,如果我离得远可以慢一点,现在你会发现不存在这个时间差了,可能瞬间都要上来。

我举个小例子,我是一个比较早的建议大家在线当老师的人,很早,算是第一批,大概零几年就开始了,就是推不动,十几年过去都不动。可是这次一瞬间全上来了,无一例外全上来。

调过来的意思是说,实际上企业家还是要给自己提要求,我们要学会,或者要相信我们是可以变化的,只要我们相信自己是可以变化的,我觉得就可以,类似于宋总说的“盯住这个市场的变化”,可能你就会找到新的可能性。

我认为一是要有企业家精神,这时候一定是靠你,而不是靠其他人;二是学会跟变化、危机相处,你得接受它,不要有侥幸,也不要去难过,这些都不要有;三是我建议快速变化,去探索一切可能性,我甚至看到很多人现在都直接直播带货,我都很佩服,我觉得这非常好,我相信很多企业家以前是不可能做这件事情的。

姚长盛:很多大牌企业家都干这件事了,不能想象。

陈春花:这样就非常好,我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些,感觉我们的企业家还是给了我很大信心。

姚长盛:谢谢二位。下面飘过10万个掌声。

陈春花:谢谢长盛。

宋志平:谢谢各位网友。

姚长盛:这是交流最开心的一次,而且也是用了效率这么高的方法,也是我们跟北大国发院BiMBA合作的第一次线上,以后还会有更多机会。

陈春花:我们两个老师一起参加的。

姚长盛:谢谢。

(本文为讨论实录,陈春花部分未经嘉宾确认。)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网易财经(ID:money-163)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4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复工 企业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