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桑文锋 来源|奇绩创坛(ID:founders-first)
自2015年创立至今,作为一家SaaS公司,神策数据在5年里持续了5轮融资,服务了1000+付费客户,也成功实现了年增长率超过100%的优秀成绩。
在从0到1的过程中,神策创始人桑文锋都经历了哪些困难?做对了哪些事?在近期奇绩创业营的内部分享中,桑文锋介绍了他这5年的详细历程,从营销方法、销售团队搭建、客户服务迭代、到产品矩阵建立等4个层面,分享了自己的实操经验。我们已经推送过前两篇《To B企业的5个营销方法》、《To B企业如何搭建销售体系》,今天推出的是本系列的最后一篇《SaaS公司如何突破市场天花板?》,如下为分享全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神策数据创始人兼CEO:桑文锋)
▌客户服务方法论
接下来给大家谈一谈我对客户服务的理解。对于SaaS公司,服务体系这块是非常重要的。我有一个观点是强化服务体系,就是强化销售。许多时候我们只要把服务体系做强了,业绩自然就会提升,不是说我们要增加销售额,单靠增加销售就可以了,增加服务人员也可以提升销售额。
这是因为客户用得好,会给你引荐新客户,也会增购,这些都会让你的销售业绩变得更好。对于SaaS公司来说,整个服务体系是必要的,为什么?这就牵扯到SaaS这种模式最核心的特点,有些人会觉得核心是云的方式,你可以去掌握数据,你的效率更高。但我觉得这不是关键点,最关键的点还是订阅制,在于你按年去收费,表面上看是说我们的收入更加稳定,更加持续,但这背后很核心的一点,对比传统的卖License或者项目制的公司来看,他们80%的工作都是用来成单的,只要成了单,后面的付出都是成本,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前面投入了很多,只要拿了首付就可以了,剩下的钱都不要了,反正对我来说这个也是赚,就不会好好做服务了。
但订阅制不一样,因为你只跟客户签了一年,你前面接入,培训客户就花了几个月,使用了一个季度,再过两个月就要续费了,你会想着我怎么更好的服务他。当然在这个过程里面,客户也会发现你给他提供的服务比较好,就会继续用。如果你服务不好,人家离开了,这就逼着你去把服务做好。另一方面来说,有一些SaaS公司会想,干脆多收几年的钱,一次让客户签3年,这不更好。我觉得这一点都不好,这恰恰打破了订阅制本身的魅力,如果你签了三年,头一年用不好,你没关系,反正还没到续费期。第二年用不好也没关系,等到第三年再说。这个时候就失去了客户的信任,客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发挥价值,所以我觉得在SaaS模式下,核心是订阅制,而订阅制是倒逼你要把服务做好,所以在神策,我要求面对互联网客户,只能签一年合同,不允许签多年合同。
另外针对一些传统客户,比如像银行,必须去做项目制,也是避免不了的。到现在为止神策的收入里面,虽然大部分是私有化部署的,但我们是私有化部署+标准产品+订阅制收费,这绝对是神策在中国To B领域的一个创新,我没有看到其他公司能像我们这么玩的转,或者说也这么玩,但整个营收规模没有我们这么大,所以这一点上来说,还是我们在服务上的一种坚持,在这种商业模式中的一种坚持。
然后再来说一下我们本身整个服务体系的打造。最早15年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想法也非常简单,我就带着我这几个兄弟,像硅谷的创业公司一样,做一个小而美的公司。我当时非常崇尚Paypal黑帮,也希望神策能成为神策黑帮,各个都是精英,少量的人,但是能养活自己,做一个牛逼的产品,但很快就发现问题了,我们当时把帮助文档写得很好,写了30万字,产品也觉得做得很好,然后放到网上,就觉得挂在那让客户去买、去使用就可以了。
很快我们就发现客户连数据都接入不进来,当时我的合伙人还挺生气,他说这不能怪我们,帮助文档写的很清楚,但他们不看怎么能怪我们。我说不行,如果客户用不起来,那就是我们的问题。所以就想怎么改进能让客户更容易上手,之后就开始招分析师、客户成功、技术支持,帮助客户用起来。
所以我们逐步把整个体系从开始只考虑产品,到后来发现要做产品+标准服务,到后来17年又切入传统客户,像银联万达这种客户,进一步发现我们把流程和文档发给客户,过了两周,一点动静都没有,我就发现这不行,这样我们的客户永远交付不了,我就让一个核心研发转去做项目经理,去客户现场,就这样坚持了4个月时间,终于把传统客户项目制交付的过程也梳理清楚了。
再之后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有些传统客户,你帮他把数据接进来了,把指标也配起来了,但他不知道如何去指导业务,我们就发现我们还得改,还得去针对一些战略性客户提供资源,给他建议产品应该怎么做,运营应该怎么做。但咨询这块我们做的非常少,因为真正能够咨询的只有核心人员,而核心人员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只能针对一些战略客户,联合去做一些创意性场景的时候,我们才会做,否则一个普通客户我们是不会卖这些服务的,没办法规模化。
在这之上又到了18年,18年中开始,我们就开始做产品矩阵,我发现我们服务的这些客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神策早期的“神策分析”这个产品只能解决一个场景的问题,其他场景的问题怎么办?就需要有更多的产品,并且我也发现做To B有一个特点,就是你一旦跟客户建立信任关系,客户巴不得所有的东西都用你的,关键你有没有,你怎么把客户价值做的更大。如果你研究美国做To B做的比较好的公司,Oracle、SAP、Adobe,你会发现他们全都是产品矩阵,都是全家桶,整个产品体系都有。
获取客户难,但你可以把生意做得更大,这个时候就需要扩展你的品类,所以经过这么一个过程,我们逐步就把神策的服务体系完善起来了,自底向上分成了三层,最底层是产品矩阵,中间是服务体系,服务体系拆解成三块,流程、组织、效率工具。
通过流程让客户感觉到一致的服务,不管我们服务的人员是新手还是老员工,客户感知是一致的。通过组织把决策进行分解,你不能期望有一个人什么都能干,什么问题都能解决,通过这种分解,我们也不依赖于某一个人。同时,通过效率工具提升效率,我们去服务一个客户,比竞争对手服务一个客户的效率高20%,长期下去他就输了。并且服务这一层,也可以通过流程、组织、效率工具去做扩展。
再往上就是咨询,这个就是刚才提到的,我们针对一些战略性客户,关键客户提供咨询。所以我坚持了一个大的原则——能用产品去解决,就不要用服务去解决;能用服务去解决,就不要用咨询去解决。把咨询尽量服务化,把服务尽量产品化。其实服务跟咨询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服务是标准化,我们可以培训一个人,照做就能做下来,而咨询是定制化,必须是一对一的来考虑到底怎么解决问题。
这是我们的整个服务框架,从神策本身的服务团队,包括技术支持,分析师、项目经理、客户成功等等角色,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工具跟客户打交道。另外,在流程上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实时交付,刚跟客户建立合作,如何让客户用起来。另外一块是持续交付,持续交付就是说客户中间有变更,比如他有新的产品调整,或者人员调整,我们就要去进行新的培训指导。
我们把服务流程切的非常细,每一步都有哪些角色参与,都有哪些交付物,都会列得非常清楚,这样就保证每一个客户跟我们合作的时候,体验都是非常完整的,我们会一步步引导他把数据驱动落地,当然中间变更的时候,我们就会制定新的运营计划,然后跟对方去确定方案,最终落地下来。
▌产品市场匹配
最后给大家聊一下我对市场的认识。我们最早创业的时候一般都是有一个Idea,有了Idea之后,就去想如何拿到天使投资,把产品做出来,把团队搭起来,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但是你越往后做,你会发现市场非常重要。我们经常讲PMF(Product Market Fit),早期的时候,我们更关注Product,如何把一个产品做出来,但是越往后你会发现Market本身就是天花板,是更关键的因素。早期我去见投资人,大家也是问你做的市场有多大,空间有多大,我也只是跟他们讲一讲,但具体有多大,我也说不清楚。当然,早期投资人对这个问题也只是有一个定性的判断,并不会有一个定量的判断。
但到了C轮以后,关注点就不一样了。我发现我跟投资人去聊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关心你做的到底是什么了,就问你一共多少客户,多少潜在客户,平均客单价多少?你的市场有多大,现在估值多少,未来会涨到多少,就变成完全的数字游戏了。在这个过程里面确实也让我越来越敬畏市场了。因为你做到后期,恰恰市场本身是天花板。并且我也关注到一些连续创业者再去创业的时候,他们非常关注的就是市场,比如说李想,李想之前已经做了汽车之家,他跟我们聊的时候就讲,我已经做成了一个百亿美金的公司,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做成一个千亿美金的公司。如果这个市场本身就养不活一个千亿美金的公司,他就不会去选择。
但对于从0开始的创业者来说,往往是从Idea开始,才会慢慢培养对市场的认识。我现在去看一个市场,会看4个要素:
第一是客户痛点,客户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第二是客户群体。
第三是商业化,针对这个痛点你打算怎么定价?怎么去收费?
第四是竞争态势,这个竞争怎么去面对。
这4个方面都会影响市场的空间大小。比如我们在17年的时候,从开始只做互联网客户,扩展到互联网+的客户,产品其实没有变化,但面向的群体扩大了,这个时候市场就放大了。我在17年融C轮的时候,许多投资人之所以看好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发现神策团队不仅能做互联网客户,还能做互联网+,这个市场空间就变大了。
另外一个就是客户需求痛点,客户的痛点其实是一系列痛点,你用一个产品去解决一部分需求,你还可以去扩展解决他更多的需求。在这一点上来说,客户痛点就是需求集。我非常认可老百度余军的一句话,他说用户不是人,用户是需求集。你看一个用户在用你的产品,核心来说是解决他几个需求点,你要判断的是你到底解决了他哪些需求点,哪些刚需的点。
神策最早只有一个产品——神策分析,到18年的时候,我们开始扩品类,扩品类的原因在于我们期望业务可以每年100%的往前增长,但这个市场可能只有30%的速度在增长,当你做到头部的时候,你就会遇到这个问题,你怎么去把市场进一步扩大,一方面扩大群体,另一方面就是扩品类,这是一般常见的逻辑。所以我们从一个产品开始到产品矩阵,现在神策对外有5个产品,除了神策分析,还有智能运营,智能推荐,还有用户画像,神策客景,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给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分析套件,用全家桶方案去解决他的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商业化,像我们做SaaS跟传统卖软件的问题可能是一样的,但是你的商业模式变了,从之前卖License,到现在卖订阅制。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订阅制不是说变相跟客户收更多的钱,这是一个误解。订阅制核心的一点是通过这种方式,跟客户建立了更友好的合作关系,让客户使用我们的产品,发挥更大的价值,通过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客户也愿意付我们更多的钱。所以是整体商业价值变得更大,不是说因为你改变商业模式,收到了更多的钱,前面我也提到神策在市场里的差异点,有些人可能觉得私有化部署就不是SaaS,这是没有理解什么是SaaS,SaaS核心是订阅制,我们神策就是私有化部署,标准产品和订阅制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只是 Software部署在客户环境里面。
最后一点竞争态势,比如像To C市场里,滴滴快的并购,美团点评并购,这些都会影响竞争格局,影响竞争格局之后,你在市场里能拿的份额不一样,定价权不一样,市场空间也不一样。但如果大家都竞争,都不赚钱在里面火拼,这个市场就比较小,这是我对市场的一个认识。
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发现市场不够大的时候怎么办?我觉得可以通过这4个角度去考虑一下。需求痛点,我们能不能解决更多的需求;客户群体,我们能不能调整客户群体,扩大品类,扩大群体类型;商业化,我们的收费模型,比如从按效率收费,能不能改成按效果付费;最后,竞争态势,怎么通过一些方式影响竞争局面,比如站队,拿到巨头的钱,一下子多了一个获客通道,这些都会影响你在市场里的话语权分量。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奇绩创坛(ID:founders-first),演讲者:桑文锋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