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雪频 来源|智慧云董事会(ID:izhihuiyun)
导读
12月28日,小米发布最新一款手机小米11,这款小米最新的旗舰手机引发了轰动,也充分体现了小米的产品哲学。无论是小米自有产品还是生态链企业产品,小米在设计研发层面都对品质和细节进行非常严苛的控制,力求为用户提供品质过硬、美观与功能结合一体的优质产品。小米的产品哲学包括:1、用户参与;2、爆品战略;3、兼顾理性和感性;4、极简风格;5、强调品质。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
小米11发布会
小米创办于2010年,到2020年正好10年。根据2020年3月份小米披露的年报,2019年小米销售额2058亿人民币,其中手机部分收入1221元。小米去年的手机销量1.246亿部,全球排名第四,仅次于三星、华为和苹果,在中国则排名第二,仅次于华为。
很难想象,在小米刚创办的时候,并不是做手机的,而是做安卓系统定制,也就是MIUI,如今已经迭代到了第12版。小米先通过MIUI和BBS模式的社群论坛,网络了上千万个手机发烧友,这些手机发烧友成了小米手机的种子用户。
小米如何做产品呢?我们从用户参与、设计理念和产品品质几个维度,逐一分析小米的做法。
01
让用户参与产品设计
小米通过小米社区论坛搜集用户意见,并推出了第一款小米手机,也就是小米1。当时的智能手机要么是三星苹果这样的高端品牌,配置高端,但价格都在四五千,要么是一些山寨品牌,价格很便宜,分但性能一般。小米手机的配置和三星旗舰差不多,但只卖1999元,相当于用高端机的配置,山寨机的价格,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
在小米社区论坛上,每周都可以看到两三千篇关于手机的帖子,其中有用户的一些设想,也有一些体验报告等。在小米论坛里有个按钮——“我也需要这个功能”。这个按钮把那些有相近表达的人汇聚在了一起,呼声越高的功能,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就越大。用户会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得到了尊重,而且被采纳了,非常有成就感。
在一些重要功能的确定上,小米工程师通过在论坛上发起投票等方式收集用户反馈,最终确定产品功能形态。所以说,小米手机大量功能的设计是响应用户的需求,双方沟通的过程就是产品形成的过程,其中最热情的用户被称之为“米粉”。
小米内部的产品讨论会也不是大家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而是要结合“米粉”的意见来,于是泡论坛刷微博就成了小米工程师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方面,泡论坛可以了解客户需求,收集产品问题;可以回复用户的意见、建议;也可以追问用户问题,与用户进一步的沟通。另一方面,论坛上的互动让粉丝们倍感亲切,他们的声音有人倾听,他们的意见有可能被采纳,小米着力营造的参与感就显现出来了。
雷军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一个小故事,他有一次见韩寒,韩寒问他:“能不能开发一个功能,只接我通讯录里的电话。”雷军很快采纳了这个意见,于是小米就加了一个功能,用户可以只接通讯录里的电话。这个小故事能够很好地诠释用户对小米产品的直接作用,消费者不只是使用者,他们还是产品的设计者和营销者。
从小米手机1开始,小米就在每次新产品发布把产品的零部件全部拆开来给用户看。这种“拆机文化” 促使小米在每一款产品的把控上都达到内外如一的质量,把里子和面子做的一致。同时,这种做法拆开行业的黑箱,产品除了在外观上吸引消费者之外,还在内在上经得起内行人的推敲,得到同行的专业人士们的认可。
在小米手机推出之后,营销最卖力的,也是资深的“米粉”。这些用户不遗余力地为小米做宣传,向身边的朋友介绍这款产品的特点,扮演了“品牌大使”的角色。通过“米粉”们的口口相传,小米的品牌快速建立起来了。
截止 2018 年 3 月底,拥有 5 个以上小米互联产品的米粉数量超过 140 万;MIUI 论坛有超过 900 万月活跃用户。MIUI 论坛自 2010 年成立,在 8 年间小米用户累计发布了约 2.5 亿条帖子。米粉在 MIUI 论坛中积极发表建议、热烈关注小米公司发展,小米从米粉的建设性反馈和功能创意中受益,有助于不断提升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与公司硬件和互联网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开发或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推动小米公司不断改进的重要力量。
小米同样注重与粉丝关系的维护。每年小米都会举办家宴,邀请部分米粉到小米总部参加晚宴,不仅包往返、包住宿、包大餐,还会为每一位到场的米粉准备伴手礼,现场更有游戏抽奖送豪礼等环节;宴会上雷总也会亲自下厨并和大家进行亲密互动。家宴是小米维系米粉情感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代表着小米非常重视与用户交朋友的米粉文化。小米公司上下用非常真挚的情感去和用户交朋友,从而更能用产品打动顾客、建立品牌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02
小米的产品设计哲学
从2015年开始,小米开始推广小米生态链战略,投资一些手机周边产品和智能家居产品,比如移动电源、小米手环、空气净化器、电饭煲、台灯等产品。小米对这些生态链企业的产品会给予从产品研发、设计到营销方面的全面支持。
小米生态链产品
小米崇尚一个观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无论是小米自有产品还是生态链企业产品,小米在设计研发层面都对品质和细节进行非常严苛的控制,力求为用户提供品质过硬、美观与功能结合一体的优质产品。
爆品战略
在小米之家的门店里,虽然有上百个品类的产品,但没个品类上的产品都只有几款,比如移动电源只有三四款,雨伞只有一款,但每款产品都争取做到极致。小米采取了爆品战略,其背后的逻辑是极致单品——当把一款产品做到外观亮眼、性能极致、价格厚道的时候,那么这样的产品在任何一个渠道都可以实现爆发式的增长。
小米在开发产品还秉持“80%—80%”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着眼于 80%用户的 80%的需求,其中 80%用户指的是大多数的中国普通老百姓,80%需求指的是相对集中、普遍的需求,即“刚需”。也就是说,小米的产品不追求功能齐全,但是保证满足80%的用户中最集中的需求,并且在最重要的功能上使用最好的工艺和材料。
比如说,小米要做一款电水壶的时候,通过在论坛上收集用户意见可以迅速分析出用户对电水壶最主要的需求点是什么、用户痛点集中在哪些方面,因而很容易就可以定义一款满足 80%用户的 80%需求的电水壶。当产品功能被定义好后,小米再全力以赴制造一款精品,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痛点,同时又制作精良、价格公道。
小米在“爆品战略”的设计理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具备高品质、高颜值、高性价比的“三高”特点。这不是公司用营销和渠道推出来的爆品,而是自然受到用户喜欢拥戴的天然爆品,产品自带流量,同时又自然带来巨大的转化率。
兼顾理性和感性
小米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强调合理性,也就是:造型与技术相匹配,可靠性与美学相匹配,设计与使用场景相匹配。这种产品设计的合理性与后期的生产制造、产品美感和用户体验都息息相关,小米简称为“70%理性,30%感性”。
比如说,米家 LED 智能台灯的灯臂部分没有延续传统的圆柱形,而是设计成略扁的跑道形拉伸体。这个设计的目的是使灯光不会直射从而保护用户眼睛,并且立杆与灯臂的连接处使用笔记本电脑级别的转轴,使灯臂可以任意角度稳定使用。这些微小的细节设计体现了工程师在美观与功能之间的平衡与结合。
极简风格:少即是多
在小米之家陈列着几百种不同的产品,他们属于完全不同的品类,但看上去外观风格统一协调,这一切都有赖于小米坚持“极简”的设计风格,也就是“少就是多”。“少就是多”的极简理念在设计界流行已久,在美学上带给用户雅致、有品的美感。
小米坚持“极简”的原因,首先是为了从审美上符合 80%用户群体的需求、达到普适;其次是减少装饰和造型以保证后期的生产效率,有利于生产制造的良品率和成本控制;最重要的是极简还可以形成风格的协调统一, 让小米的各种产品适合任意消费者家中的装修风格,低调自然地融入家庭环境。
小米现在形成了统一的以白色直线条为主的设计语言——Milook,也是因为小米只在自己体系的门店中做展示,所以不需要花哨、抢眼的外观设计去和其他产品竞争用户注意力,因此可以保持自身简洁大方的设计风格,并且凭借这样的风格获得德国 iF 设计金奖等一系列国际设计大奖,成为影响中国消费品工业设计的主流设计语言。
03
对产品品质决不妥协
雷军对产品的品质非常看重,他说:“我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强调,一款好产品的基础是品质,一款虚有其表的产品是无法长久活下去的,而且还会影响品牌信用。一款好产品,让消费者记住,很难;但如果产品出了质量问题,消费者会记很久。如果玩不出产品的新花样,但至少做好质量升级。”
为了确保品质,小米坚持“死磕细节”。产品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美观度、实用性、可操作性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值得仔细琢磨、反复钻研。比如说,已经很薄的插线板可以再减 2 毫米,Yeelight 台灯喷漆要求绝对无瑕疵,小米手环坚持开发生产小电池……这些极端“洁癖”的细节要求确保了产品品质趋于完美。
有句老话是“一分钱一分货”。但小米追求高性价比,虽然产品价格便宜,但在用料上也绝不含糊,保证“真材实料”。小米选用最好的材料,给用户超越期待的惊喜比如说,比如说,把 10 万元级音箱的振膜材质用到小小的耳机上,让用户在 99 元的耳机上得以体验非凡效果;把可食用级的塑料戴在手腕上,确保用户的人身安全。
小米在构建生态链的投资阶段,就坚持“唯产品论”。小米内部是一个工程师主导的投资团队,他们在做投资时更看重产品、技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加准确地输出小米的价值观和产品标准,构造符合小米生态的投资模块,从而为小米的产品标准在一开始就打下最坚实的根基。
小米的生产设计体现出一种“技术男”的特质,在设计过程中这群“技术男”是对产品真正有爱的发烧友,他们懂产品并且坚持产品的质量。他们不会用花言巧语的噱头来取悦顾客,但对于产品定义会明确表达立场、绝不含糊。他们一门心思专注于产品,用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打动顾客,取得顾客对产品和品牌的喜爱和信任。
本案例摘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读懂数字化转型》,这本书一共有18个企业案例,这篇文章是其中之一。
作者 | 陈雪频,智慧云创始合伙人,多家高成长企业的战略顾问和总裁教练。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智慧云董事会(ID:izhihuiyun)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