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赖增淼 来源|有瞰学社(ID:gh_a43f58185aee)
本文从属于增淼的「向上管理」连载,增淼只用5年就从运营专员升到运营总监。在这篇文章里,他具体聊了聊在职场中如何与老板建立信任,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是向上管理系列第二篇:如何与老板建立信任。
为什么写这个话题?
大部分人肯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老板不信任我”、“天天管着我”。
我也是,特别是刚工作那会,觉得自己啥都懂,根本没必要管我管得那么细——但我们都知道事实肯定不是这样。
即使工作几年后,人变得成熟了,关于信任的困扰也依然存在,且往往出现在加入一家公司前半年,与老板磨合的过程中。
一些人可以很好地度过磨合期,成功与老板建立信任,越来越默契;但也有很多同学没能解决信任问题,与老板处在一种微妙的不信任氛围中。
所以要写这篇,希望能让你知道如何通过行动来构建信任,走好在一家公司的第一步;或者你已经在一家公司待了很长时间,依然被信任问题困扰,那么它或许能帮你了解到上下级的信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哪些破局的方法。
说到信任,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1、上下级的信任,是一种不同于朋友之间的信任,朋友谈感情,职场谈事情。说白了,所有靠感情来维系的“信任”在职场上都是不靠谱的。
2、信任一定是先从事到人,再从人到事。即先通过事情让人信任你这个人,再因为对你这个人的信任而相信你能干好更多事。
3、信任的建立是非线性的,伴随某些关键事件的发生而大幅增长(或下降)。
基于这样的共识,本篇首先会讲到,如何判断老板对你的信任程度:说不定,你老板比想象中更信任/不信任你。
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两个概念来理解如何构建信任,它们分别是——
结果有保障:好结果才有信任,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好结果。
风险可控:结果特别好,但过程极其不可控,也白搭。
一、判断老板对你的信任程度
如何快速判断一个老板是真的信任你,还是只是嘴上说说?看三个层次:
1、是否愿意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你。
如果一个老板相对成熟、靠谱,那么他一定会知道,做一件事一定得获得相应的成果,或者说,即使没有成果也不能产生无法承受的损失。所以如果一个老板愿意把事情交给你,其实就是他把赌注押在了你身上。
当然,赌局肯定有大有小,愿意下越大的注、多次下注,对你的信任度肯定就越高。
所以你可以观察,团队内一些重要的事,比如新业务开拓、团队成员培养,老板是否会交给你。
如果老板让你做的总是一些重复性高、琐碎的事,那么其实意味着在他还不相信你能完成更重要的任务。
2、关注结果多于过程。
假设经过一段时间,老板终于决定让你做一件重要的事,但整个过程中一直盯着你,甚至要求实时汇报进展,其实也是一种不够信任的表现。
押了,又没完全押。
可以理解。在你俩还没那么熟,没一起经历过大事之前,老板肯定没那么放心直接放手让你干。但其实如果老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给予反馈,帮助你快速试错,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当然,我们肯定不希望自己长期处于需要老板密集反馈的状态。
一段长远而健康的协作关系一定是这样的:老板关注目标、核心事项与重要节点,具体如何执行,不过多干涉。
3、乐于分享想法。
假设又经过一段时间,老板已经基本放手把事情交给你,接下来你会发现,他越来越喜欢找你聊天。
聊啥呢?各种想法,比如要搞个新的业务、团队架构调整、看到了好玩的产品……
如果进入这个阶段,恭喜你,老板已经对你极其信任——因为他把你当做一个可以商量的对象,希望获得你的反馈。
总结以上3点,其实是一个信任度依次提升的过程:开始把重要的事交给你——开始放手不干涉太多——开始和你商量自己的想法。
所以你可以借此判断一下,自己处于哪个阶段。当然了,也不排除你特别牛逼,老板特别认可,一开始就进入了阶段3,但最后还是要经历阶段1和2,把这种信任夯实。
那么,到底怎么构建信任呢?其实经过前面的分析,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做一个能打的、靠谱的、易于沟通的人。
所谓能打,就是结果有保障;所谓靠谱、易于沟通,就是风险可控。
二、结果有保障
所有信任,都要付出成本。比方说借钱给朋友,这里面的成本就是很有可能收不回来,纯粹看你有多信这人。
所以从成本收益比角度来讲,老板肯定更愿意相信那些预期回报更可靠的人。所以要获取老板的信任,没啥诀窍,让投资自己的赢面变大就行。
而所谓赢面,在一个靠谱老板面前,必然只能以事实、结果来证明。
什么样的结果?高标准,超预期的。
举个例子:老板让你调研一下市面上有哪些竞品可供学习借鉴。初级选手可能会梳理各种类型竞品以及相应的介绍、优劣分析、借鉴点等等;而高级选手则会在此之上,结合自家产品现状,告诉老板哪些可以学、怎么学,哪些不能学、为什么。
前者做的是信息收集、总结提炼工作;后者做的是落地应用、决策辅助工作。
两者当然高下立判。
信任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超预期体验中构建起来的。
当然,超预期体验不是说有就有,自己啥都不懂的时候怎么超预期?也好解,极正的学习态度+极快的学习速度也是超预期体验。
以我自己亲身经历为例:第一份工作,入职第一天,老板交代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写会议记录。当时我很困惑:为啥让我干这个,这也太没挑战了。
会后,我信心满满拿出文档给老板看,结果你可以猜到——被无情打回。于是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我根据老板的建议迭代到了5.0版,最后总算勉强通过——我估计她还是不满意的,只是不好再打击我。
自此我就和这事磕上了,势要写出让她满意的会议记录来。大概1个月后,我获得【全公司最会写会议记录的人】称号,开始教新入职的同学写会议记录;入职3个月,公司3个核心项目组,我被委任其中1组代理组长。
我觉得老板应该挺满意这种学习态度和迭代能力的。
总结一下:所谓信任,就是让老板觉得把事情交给你,结果有保障;而这种“有保障”的感觉,只能在一次又一次超预期结果中建立。
三、风险可控
所谓风险可控,简单来说就是得让人心里有底。
为什么结果有保障还不够呢?因为职场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以结果评判人的环境。
比如,一个销售,业绩特别棒,但喜欢自作主张搞一些老板不知道的事,即使老板认可他的能力,也不敢对他太放心。
所以我们在追求结果有保障的同时,一定要给老板建立一种“我的风险可控”的感觉。
怎么建立呢?反馈、坦诚、拎得清。
首先是多反馈,降低不确定性。职场中一种常见的错觉就是“我觉得这事没必要跟老板说”,但结果往往是老板觉得你是个黑匣子,不知道你在干啥。
什么应该反馈,什么可以不反馈,这个尺度的把握非常关键。特别是磨合期,在不确定老板的反馈边界情况下,肯定无脑选择多反馈,熟悉了以后再选择性反馈。
其次是坦诚,不逞能。我特别欣赏无论老板让干啥,都一口答应,最后还能干得特别好的人。但这样的人不多见,更常见的情况是老板让你干的事,不一定都能干。
对一件事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为了维护所谓自己在老板心中的形象而盲目答应并不是好事。更好的做法是与老板坦诚沟通:哪些地方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可以学习,但不太可能立马出效果;我现在有更重要的事,这事我干不了;等等……
比“来者不拒”更能树立形象的,是“清晰的自我认知”。
最后是关键场合拎得清,不被情绪驱动。特别典型的反例就是多部门开会,当着其他人面怼自家老板,这种做法看起来刚正不阿,但其实极其幼稚。
为什么呢?团队对外应该只有1个声音,有什么问题内部解决了再出去,而不是当着其他团队面内讧。既损害了团队形象,也对问题解决毫无帮助,还浪费所有人时间。
所以,我们得尽量让自己的行事变得可控,让老板放心。
总结:左手结果,右手风险,两手抓两手硬,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有瞰学社(ID:gh_a43f58185aee),作者: 赖增淼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