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包政:未来的企业与管理

分享到:
 包子管理学堂 • 2021-11-28 14:00:42 来源:包子管理学堂 E6703G1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作者|包政  来源|包子管理学堂(ID:bosstanwx)

未来将会是怎样的呢?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随着产业的发展,亚当·斯密的逻辑已经走到尽头了,未来的企业不应再遵循所谓分工的逻辑,而应该遵循组织(构建一体化关系)的逻辑。

组织的逻辑从哪儿开始呢?其实就是从我们能不能与消费者结成一体化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系,来开始发展我们的产业。

一、产业社会的变与不变

人类社会三位一体的结构,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农耕时代,或者叫农业社会,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因此,农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结构是个人、家庭、社会。在工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结构没有改变,但是它的形态变了,这就是个人、机构(工商企业)、社会。

作为未来产业社会的中间层,机构的形态或许会发生变化,有更多的非营利组织、个人工作室、社会化的功能性团队等形态出现。但是,个人、机构、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不会改变。

因此,分工和组织的基本原则不会改变,改变的是分工和组织的方式;三位一体的产业社会结构不会改变,改变的是它的形态。

什么是分工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回到历史的自然状态去看,分工背后实际上是有自然动因的,我们把它叫作自然法则。

人类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必须遵循这种法则。这种法则说到底就是:每个个体都想发挥自己的长处,并且在可预期的一体化关系体系中获取个人价值最大化。

什么是组织的基本法则?要想每一个人都能够按照组织的要求去做对,最根本的原理和原则就是现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在讨论的“共创”和“共享”,就是一起做事、一起分享其成果和好处。在这里,我还要加上一个词“共有”,以便组织中的人拥有分享长期价值的权利。

只有实现“共创、共享、共有”,才能把大家组织起来。这样一个社会才有希望,才有可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每一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那么,产业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发生了什么变化?分工的方式和组织的方式为什么会改变呢?

我们过去是从分工到组织,今后一定是从组织到分工。

大家可以看看工业时代,实际上它正是从劳动分工开始的,最后形成了劳动组织,也叫企业和公司。未来一定是从一体化的关系开始,也就是从社区开始,然后形成分工,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作用。

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机会,供应者和需求者可以直接建立联系,构建供求一体化的关系体系。我们就没有必要从劳动分工再到社会分工,而应该倒过来,从社会组织开始,或者说从产业组织开始。

分工和组织是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的,一个层面是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和劳动组织,另外一个层面是企业之间的劳动分工和它的劳动组织,马克思将其定义为社会分工和社会组织。

面向互联网,我认为整个产业社会具有社区化的趋势,未来的组织形态一定是以社区化的方式出现的。这在德鲁克的书里面是有表述的,那就是“共同体”的概念。

也就是说,社会会形成一个一个的“共同体”,也叫社区;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会变成一个一个的“共同体”,也叫社区。

简单地定义,就是社会在社区化,企业也在社区化。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世界是平的”才是正确的。

二、共享大脑

工业社会与家庭社会的区别在于高度专业化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供求关系。这与老子描述的田园风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大相径庭。

工业化之后的知识工作者摆脱了机器系统的束缚,却没有摆脱专业化的束缚。他们需要依附于这样或那样一种机构,依附于一种事业,成为一名专业化的知识工作者。唯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自身的存在价值,持续稳定地对别人做贡献。这也许是知识工作者时代的基本特征。

尽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还有人说,结构化的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只有当知识被别人所用的时候,才会显现出它的力量,显现出一种价值创造的力量。

知识工作者不直接创造价值,知识工作者的知识只有通过一系列转换,转化为他人的实践行为,其中包括实践中的试错,才会变得有价值、有力量,成为一种具有价值创造的力量。

企业要想真正构建这样的知识系统,必须把人脑的集合置于物质创造的价值流程之上,必须把人脑及其专业知识的集合置于机器系统之上。

令人遗憾的是,除了梅奥诊所,我还不知道哪家企业构建了这样的知识系统,即在人脑集合的基础上,努力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系统。

我们受工业化固有思维的影响太久了,习惯成自然。直至今天,绝大多数企业依然在追求产品的规模化扩张,不遗余力展开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从而使整个产业社会及其发展建立在杀伐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创造之上。竞争者之间的杀伐是常态,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则是附加的。

所以互联网真正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它实现了汽车、房屋的共享,还在于它实现了人的大脑和智力的共享。

这个时代沿着这条路径走下去,走到今天,已经到尽头了。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人生命中的天赋、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组织的命题,而且这种发挥本身是每一个人成为工作狂、乐于去工作的原因。

通过钱去调动人的积极性已经被研究证明失效了,钱只是保健因素,真正的激活一定是通过工作本身,而不是通过工作以外的钱来实现。

所以,在中国的文化当中,我们沿着这个过程去把大家组织起来,大家变成一个圈,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的社区。

现在,互联网来了,让我们有机会去构建庞大的共同体。你去连接具有共同消费偏好的人,或者具有类似消费理念的人主动和你连接,这样你们就互为资源,然后吸引组织更多的人,形成更大的社区,去影响供应链,从而让更多的工商企业改造得更好,为这个社区提供服务。

唯品会发现了奥特莱斯“赢的道理”,开始在互联网上重构这种模式。它直接切入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者共享大脑,建立起了C2B的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它发现消费者中25~35岁的女性,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逛商店,所以它就迎合消费者生活方式中这个部分的特征,让她们在互联网上逛商店,并且把消费者逛商店的路线以及点评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处理。

然后,尽快地把消费者组织起来,构建供求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围绕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去推动他们的数字化生存,深化这样一种关系,然后创建一个属于这个社区的品牌。

小米同样做到了这一点,它现在建立起来的共同体,也就是社区,已经拥有超过1亿人。市场的力量已经凸显,互联网能够迅速做到这一点。小米的社区跟包子堂的社区不一样,它吸引的是宅男宅女、热衷网游的人,当他们被组织起来,再差的手机销量也能在短时间内爆发式增长。

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多同样的案例,未来已经发生,变成了事实。当我们能够建立起数字化生存人群的社区,并去发展社区,就可以反过来去组织社会的供应链资源,为全体消费者做贡献。

如果产业社会沿着这样的路径去发展,组织的问题就会被提出来,但一定是从建立社区开始。只要你建立起庞大的社区,就可以代表生活方式中的某个部分,然后围绕这个部分去组织产业链。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一个产业组织,通过产业组织的协调,就能避免生产的盲目性、供求的盲目性,这条产业链也就被有效地组织起来了。

三、共有企业

知识工作者又称脑力工作者,跟体力工作者相对应。他们一旦摆脱了机器系统及其工序的束缚,转向脑力劳动,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必然会被唤醒,也必然会被强化。

人类的天性就是追求个人幸福,据说,工商企业的未来力量来自个性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

工业化以来人们被训练出来的服从意识、唯命是从或不爱动脑子的习惯,将会重新面临挑战。这就回到了一个古老的命题,如何使个体的力量转化为整体的力量?作为企业,如何把大家组织起来?

企业要做的是坚守“共创、共享、共有”的组织原则,炸开企业的金字塔尖,让更多的知识员工参与到长期价值分享,以及企业的战略决策过程中。

历史上,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贡献是逐步被认可的。一开始,员工仅仅能获得计时工资,然后拿到和工作量相关的计件工资,再以后获得奖金、佣金,最后获得期权、股权和分红。

知识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是不可以简单量化的,也就难以通过计件工资、奖金等来激励其工作。只有通过工作来激励其工作,让他愿意把这件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拥有对这件事情负责到底的责任心。

这就需要员工“共有”这家企业,让他拥有和创始人一起创业的地位,分享创业过程中的创业红利,即成就和成就感。

企业对员工的股权或期权的分配不是静态的,应该像华为那样,每年都进行;股权分配数额多少的依据不是所在职位,而是年度个人贡献价值的评价结果。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工业化初期,像福特这样的知识工作者很容易成为创业家,一旦成功,就可以让很多人,绝大多数是体力劳动者为他工作。现在的知识工作者都是拥有专业化知识的工作者,创业的老板只有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创业伙伴、事业上的同僚,他们才愿意和你一起工作。

即使是创业的老板也是为他人服务,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样划时代的创业机会还会有,但不会太多。所以,哪怕你是律师事务所的老板、咨询公司的老板或会计事务所的老板,也还是为别人服务,或受雇于别的顾客。

企业老板和知识员工组织到一起,为客户做贡献,是当今企业存续的唯一道路。

让每一个人愿意去做贡献,最后,使组织发生强大的内生力量。所以,德鲁克强调,在组织内部,最重要的是确立顾客原则。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顾客创造价值是社会再生产循环最重要的原则。

企业要深化与员工的关系,还要深化员工间的关系。企业是员工生活的保障、心灵的归属,提供做人的尊严。员工之间应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成长。

邵明路说,管理最重要的是激发人的善性,本来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善意的,要让所有待在这里的人都有一种找到心灵归属的感觉。所以组织一定要给人传达一种善意、保留一份尊严,让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可以造福更多的人。这样,他才会有祥和之气,组织才能够活下来。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企业将会逐渐平台化。企业中的专业职能部门,那些支持性的业务、服务性的职能,会被企业内部的互联网平台所取代,剩下的只是那些功能性团队在发挥作用。功能性团队会直接面对顾客,所以激励和约束将直接由市场传递过来。如“华为基本法”所说,要让每个员工能够处在无依赖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中。

到了那个时候,大家想想就知道,企业一定会去KPI,一定会去中介化。也就是说,过去传递老板意志、老板意图去推动员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中间环节会被省掉。

因此,企业内部也会社区化。那么,这时候老板要干什么呢?过去,老板主要负责把市场的需求、方向传递给全体员工,当然他必须借助于管理阶层形成科层。今后的老板,我们大胆设想一下,可能也是专业化的功能型团队。所以,老板在企业内部的领导方式会发生改变。行政职务赋予的权力基础被动摇,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经验所赋予的专家权威,将会有更强的支配力和影响力。

包子堂在本企业的运行过程中,一直在身体力行这样的理论。截至目前,包子堂在全国各地有11个事务所,都是由当地总干事组建的创业公司。创业公司属于各区域团队自己的事业,虽然是在包子堂提供的管理学教育平台上共同创业,但包子堂总部并未在各地创业公司中占有任何股份。

包子堂总部人数不多,但都是包子堂的合伙人,拥有包子堂的股权,他们把包子堂的业务当作自身的事业。团队没有划分部门,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偏好,在业务价值创造流程上找到各自的职业定位。

几乎每位合伙人都是一个战略任务的负责人,又都是其他战略任务的参与者。战略任务包括音频课件录制、课件编辑制作、课程设计,以及线上辅导、线下学习辅导,等等。

每位合伙人的工资都是一样的,到年底根据收益情况,决定是否发放奖金。每个人的奖金发放等级由全体合伙人集体评定。

中国古人讲过,乡里同井,守望相助。人们本来就应该过这样的生活,这种需求没有因为进入工业化时代而改变,相反,工业化的大楼中缺少邻里往来,反而让需求变得更加强烈了。

四、用互联网重构

任何手段和工具的应用必须基于正确的价值立场,互联网同样不能成为人们获取一己之利的手段,它的应用必须顺应天道。

那么天道在哪里?供求背离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威胁到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所以我们要运用互联网来改变工业化以来供求背离的态势。

互联网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恩惠,它可以使传统企业在数字化平台上直接构建供求一体化的关系体系。

当消费者组织起来以后,可以通过各种硬的手段进行连接,比如,活动连接、IT连接。尤其在微信平台发展起来之后,更顺畅便捷的交流慢慢让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有温度、带情感的连接,最后使这些消费者达成共识,拥有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生活态度、生活追求,等等。我们把这样的组织叫作互联网社区。

到这个时候,就有了社区消费者代言人。过去消费者哪有代言人,只有产品代言人,消费者的主权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德鲁克一直很痛心的地方,也是德鲁克的信徒科特勒很心痛的地方。

我们为什么不能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思考问题呢?之后你还可以跟他们一起进一步研究产品概念,或者帮他们采购。

在采购过程中,你就是一个背书。也就是说,你跟这一群人在一起,他们相信你,所以你可以为这些你所选购的、为他们选购的产品做信用背书。这样,产品跟货币之间的转换就很容易达成。我们把这种做法叫作“社区商务方式”。

社区商务的概念现在大家还没有接受,但可以认真思考一下其中有没有道理。今后的组织一定是以产业的方式、社区的方式组织起来,实现供求一体化,再倒过来去整合供应链。为什么会倒过来呢?

原因是,当你拥有一亿人的庞大社区时,它就成为一个强大的市场力量,就可以反向要求供应链当中的相关合作企业,为这群人认定的生活方式做贡献。过去的产业组织和产业分工方式不就发生改变了吗?这就是大家经常讲的跨界。

相应地,过去的劳动组织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支持性、服务性的职能也互联网化了、平台化了。平台上活跃着一系列的功能性小组,这意味着组织方式改变的同时,分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知道,企业过去是通过专业化划分部门科室的,最后形成金字塔层级。但社区商务方式中没有科室层级,相应功能完全是围绕着消费者的需求展开的,每人负责一方面的需求,尽力去满足消费者。

社区中会有一个一个的功能团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客、小微企业。对于每个功能团队来说,是直接一单到底,所以分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确实去KPI、去中介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定是跨界的,有些功能能够跟合作者合作,就没必要一定自己建了,这样就实现了轻资产。

所以说,互联网真的会改变分工方式和组织方式。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包子管理学堂(ID:bosstanwx), 作者:包政,包子堂创始人,人民大学管理学教授、博导,清华大学EMBA营销讲席教授,《华为基本法》主要起草者之一,深度分销和社区商务理论的开创者,中国德鲁克思想研究的权威。

本文来源包子管理学堂,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30 q1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企业 管理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