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卞志汉 来源|高维学堂(ID:gaoweixuetang)
► 高维君说:
年底了,企业需要分钱,但是怎么样才能分好钱,成为了老板们的头号难题。
本文结合华为分钱的机制,告诉你如何科学、有效地分钱,基本适用于所有企业。
总结起来包括三个模块: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以责任结果为导向的价值评价,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分配;再将这三个环节打通,便是一套科学的分钱方法。
谈到企业分钱的方法,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多劳多得,按照贡献来分配。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对于如何定义价值贡献,经常是拍脑袋决定,缺少科学的方法。
要想设计好的分钱方法,必须回到“钱从哪里来?”源头上来思考:价值是如何被创造的?谁创造了价值?如何评价价值贡献的大小?如何分配才能更公平?
如果不把这些问题想清楚,稀里糊涂地分钱,极易让员工感到不公平,还会出现财散了,人散了,心也散了的情况。
因此,企业必须要遵守分钱的基本方法: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以责任结果为导向的价值评价,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分配。这也是分钱的基本逻辑,适用于所有企业。
▲高维学堂常驻导师卞志汉
1
以客户为中心,全力创造价值
《华为基本法》第16条明确规定:“我们认为: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创造了公司的全部价值。”可以看出,华为将企业价值创造来源区分为四个群体——一般劳动者、知识型工作者、企业家群体和资本方。
1.一般劳动者
一般劳动者就是指从事简单劳动的群体,简单劳动的投入与产出是线性关系。
例如,一个工人一小时生产10件产品,在不改变作业条件的情况下,两小时生产20件;三小时生产30件……以此类推。只要停止劳动,产出就立马变为零。这种劳动的特征就是线性关系。
一般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按照劳动法的要求,签订劳动合同,形成雇佣关系,企业支付相对市场平均或者略高的薪酬即可。
比如作业类的员工,包括操作工和职员,他们的成果容易量化,可以对他们实行绝对考核,类似于计件制或者计时制。基于岗位的要求,根据实际工作量,有产出,有回报,注重短期激励。
2.知识工作者
知识型工作者从事的是复杂劳动,投入与产出是指数关系或者倍数关系。知识型工作者主要是做创新,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回报。而且这与他是否在工作岗位上没有直接关系,可能他在海边度假,但是产出依然在继续。
例如,知识型工作者的某个发明专利,开发的某个软件平台,某个创意成功后,创造的财富是巨大的。
知识型工作者是重要的价值创造者,是公司的中坚力量,与企业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合伙关系,是公司价值分享的重要参与方。
对于知识型工作者,他们的工作成果不容易量化,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要进行相对考核,基于团队优先,兼顾个人贡献,有贡献就有认可,以责任结果为导向,注重短中期的激励。
3.企业家群体
企业家群体不仅仅指老板本身,而是指在企业内部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群体,即核心经营管理层。他们必须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引领企业走向成功,以责任结果为导向,对业务目标的实现承担绝对的责任。
他们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洞察市场,寻找机会,眼睛盯着市场和客户,多打粮食,增强土壤肥力,达成经营目标。他们从事的是更具挑战性的复杂劳动,事关企业全局胜败,属于核心价值创造者。这个群体主要指各个业务板块的一把手。
他们除了需要分享企业的剩余价值,还需要分享企业的经营权。
因为企业家群体要对胜利负责,以经营结果为导向,而且工作结果容易量化,所以实行绝对考核,有创造、有分享,要注重中长期的激励。
4.资本
资本对于企业价值创造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本方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了智力,应该得到类似于企业家和知识型工作者的合理回报;另一方面,资本为企业的发展承担了风险,即风险资本,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因此,风险资本应该获得超额收益,这也符合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基本原则。
以上四个群体组成了企业价值创造的来源。那么如何创造价值?企业想要活下去,必须有利润,而利润只能从客户那里来。因此必须以客户价值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度为标准。
企业价值创造的源头是为客户创造价值,所以要选拔优秀的员工共同奋斗,从而服务好客户。
要使员工可以持续奋斗,就必须让奋斗者得到合理的回报。一个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以责任结果为导向,正确评价价值
价值评价应该以责任结果为导向,而不是绩效结果。
这两者存在区别,并不一定完全相等。因为责任结果基本上是客观存在的。在一个组织体系里面,只要设计了岗位,就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有它对应的责任和职责,就必然有相应的产出,产出的结果就是责任结果。
所以一个人的责任结果如何,是周边及上下游,甚至客户评价出来的。
价值评价要从责任和结果两个层面进行评价,并互为条件,互相验证,而且分别决定员工的价值分配内容。
1.基于责任能力的价值评价
从责任的层面,价值评价主要包括价值观评价、任职资格评价和劳动态度评价,这些评价是“冰山”下的评价,是对未来能否做出贡献的潜在价值的评价。
第一,价值观的评价。它是干部晋升的底线。
越是到高层,越需要在价值观方面进行长期的考察。价值观评价往往通过关键事件来考核,核心是看当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是否站在公司利益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放弃个人利益,服从公司利益。
价值观评价是权力分配的重要依据,决定是否升官。
第二,任职资格的评价。
基于员工的能力,通过任职资格来进行评价,并匹配到某个岗位。一般分为管理线和专业线,前者决定员工是否具备担任管理岗位的任职要求,后者决定员工是否具备某个专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任职资格评价,决定员工的固定工资及各种津贴。
在很多企业,你必须承担一定的职务,或者说你要当官,工资才能晋升。官当得越大,工资越高,这是典型的职务工资制。
而华为不一样,如果你具备一定的能力,经过认证,这个能力也能决定工资。
华为存在总监级的专家,副总级的专家,甚至是总裁级的专家,虽然他们并不是总监,也不是总裁,但能得到相应级别的待遇,这是对他们能力的认可。
第三,劳动态度的评价。评价员工的努力程度,是否愿意奋斗,是否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等。它决定员工的福利补助,成长机会分配,包括学习、轮岗等人事待遇。
基于责任能力,主要决定员工的固定收益,包括工资、股权分配数量、福利、人事待遇、学习机会等。
但是否真的能做出期望的价值贡献,还需要看结果。因为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不能完全根据结果来事后支付报酬。但结果的好坏决定员工的浮动收益,解决奖勤罚懒的问题。
持续的好结果是对员工能力的证明,员工就会得到晋升,固定的工资也会提升。更高的岗位和责任,又会让员工有机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分享更多奖金或分红。
2. 基于结果的价值评价
基于结果的价值评价,分为个人贡献和组织贡献,即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主要决定员工的浮动收益,如奖金、分红、业绩提成奖等。
首先,组织绩效要优先于个人绩效,也就是说,个人绩效再好,如果员工所在的组织或者团队绩效不好,那么个人的绩效也不会太好。
反之,如果某个部门的绩效为A,那么部门中评为绩效优秀的员工个数就可以多占一些,比如可高达部门总人数的20%。
其次,一定要基于绩效的改进挂钩。如果去年营业额是1000万,今年还是1000万,等于没有改进,奖金也就没有来源。
个人绩效的结果运用十分广泛,可以决定员工的工资调整、奖金分配、配股、干部晋升、轮岗匹配等。
3. 基于业务成熟度的价值评价
成熟阶段的业务要重点强调对公司的利润贡献,以考核利润为主;成长阶段的业务要重点强调增长和份额,以考核增长和市场份额为主。过于追求利润,可能会失去市场机会,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创业阶段的业务,要重点强调业务模式的验证,考核以客户满意度,标杆客户个数为主。
孵化阶段的业务,则重点强调商业计划的可行性,业务的准备度,要重点考核项目的里程碑节点,是否按照计划完成关键任务。
4. 基于业务重要性的价值评价
除了按照业务成熟度来进行差异化考核,还要根据各业务对公司的重要程度,来确定考核权重。比如是否是公司的战略业务和主航道。
对公司战略越重要的业务,考核的权重就应该越大,越要注重中长期考核;对公司不重要的业务,需要强调当期的利润贡献,注重当期的考核。
3
以奋斗者为本,合理分配价值
大多数企业对于价值分配的内容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上,局限于经济利益的分配,导致激励的资源和手段有限,尤其当企业经营情况不好的时候,激励措施就会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而且过于强调金钱本身的激励,也会导致激励的边际效应下降,难以起到持续精准的激励效果。
因此,企业有必要升级认知,厘清价值分配的内容。
1.价值分配的内容
价值分配的内容可以简单分为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是可以度量的物质利益,包括工资、奖金、分红、补助、津贴、福利保障、退休金、保险等。
非经济利益,包括成长机会、学习发展、职权、荣誉、工作环境等。
很多企业不重视非经济利益,忽视员工精神上的需求,一味强调物质利益上的激励,不但增加了薪酬成本,而且容易把员工导向斤斤计较,一切向钱看。
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的非物质利益需求,主动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与员工底层的动机进行有效的链接,激发员工的潜能。也就是员工需要什么,你就给他激励什么。
比如,多做些荣誉激励,设计破格提拔的机制,增加对员工的授权等。这些激励措施往往比物质激励效果更大,时间更持续。
《华为基本法》第18条明确规定,华为可分配的价值主要为组织权力和经济利益,其分配的形式为机会、职权、工资、奖金、安全退休金、医疗保障、股权、红利以及其他人事待遇。
华为把价值分配的内容,从经济利益延展到非经济利益,非常值得借鉴。
2.价值分配的方式
一般劳动者、知识型工作者、企业家和资本都创造价值。那应该如何确定他们的分配比例呢?一共有两种分配方式。
a.获取分享制
指在企业组织中,基于不同要素的价值贡献来确定收益分享比例的方式。
它强调价值分配来自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各级组织要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带来收益。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有收益才有分享,没有收益就不存在分享。
当这一理念在企业得到认同后,就可以在各个层级或者各业务板块推行。
每个业务单元都要承担起多打粮食的责任。根据打粮食的多少来决定本业务单元可分配的利益,并主动规划和管理本业务单元的薪酬水平。这样一来,各业务单元都会同心协力地开源节流,提高本业务单元的人均收入水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且再也不会在内部进行博弈,而是去和市场或自己博弈。
获取分享制的内涵,表现为企业与员工是利益共同体,其外延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在企业层面,可以表现为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也就是劳资双方如何来分配利益;也可以表现为企业总体薪酬支出与收入、利润的比例关系;还可以表现为前中后台部门的分配比例关系。
在企业内部各个业务单元,可以表现为它的薪酬总包的管理机制、奖金包的形成机制、股权包的分配机制等。
比如,在华为,获取分享制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员工持股计划。
b.评价分配制
评价分配制是基于企业员工价值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能力、责任,以及阶段性的贡献,自上而下进行评价和利益分配的方式。
对于某些非经济利益的分配,如轮岗、晋升的机会等,甚至一部分经济利益,如岗位工资、培育期的业务团队的奖金等,都无法通过获取分享制进行分配。
因此,我们需要事先设定一定的标准,最终根据事后评价的结果来确定分配。
评价分配制常见的表现形式有:根据员工能力和岗位承担的责任来确定员工的工资;根据对员工劳动态度的评价,决定轮岗和学习的机会;根据对员工的绩效、能力、核心价值观以及品德的综合评价,决定干部的晋升;根据任职资格标准,决定员工的专业等级;根据员工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德和高绩效,授予员工荣誉。
以上两种分配方式并非彼此对立不相容,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根据不同业务场景、不同岗位特点灵活地运用,因地制宜。
在实践操作中,合理分配价值不但受制于价值评价,还受制于特定行业的发展状况、特定企业的管理现状、特定的业务场景和岗位等。
因此,价值分配的方法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需要随着企业内外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诉求不断进行调试、优化。没有最好,只有更优。
3.价值分配的对象
价值分配要以奋斗者为本。华为在报酬和待遇上,一向坚定不移地向优秀员工倾斜。
奋斗者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目标责任制员工,与企业不是简单的劳动合同雇佣关系。
首先,要激励奋斗者,不管有没有贡献结果,只要愿意奋斗就要认可和激励。比如员工愿意到海外艰苦的地方工作,就要给员工一些优厚的福利补助。
其次,要奖励贡献者。贡献者是有效的奋斗者,当员工的努力取得好结果时,公司要把该给的利益及时并足额地给贡献者,比如,高额的奖金和分红。
第三,要善待劳动者。劳动者也是潜在的奋斗者,只要贡献大于成本,公司就要给出相应的回报。
最后,要淘汰惰怠者。因为惰怠者会对组织造成极大的不公平,会让没有贡献的人钻空子。
当我们清楚了谁在创造价值,学会了正确评价价值,并以奋斗者为本,合理分配价值,打造出一个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闭环,并不断优化它,就一定能达到财散人聚的效果。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高维学堂(ID:gaoweixuetang),主讲:卞志汉,来源:高维学堂《科学分钱》课堂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