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稻盛和夫 来源|盛和利他(ID:gh_c6bb6f14acf0)
导读:
这一段时间,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消息我们已经听得够多了。
阿里裁员30%,腾讯裁员20%,爱奇艺40%,教培行业、汽车行业、房地产行业都未能幸免。
全球经济行业不稳定,大厂尚且如此,小企业也会缩紧自己过冬。因此,撕扯会越来越剧烈,大家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刚初入职场的人其实还好,还有很多选择。而35岁后的人,会越来越有危机感,觉得自己体能拼不过年轻人,而公司也更青睐用年轻人,所以都会有被动离开的风险。
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会到来的“裁员潮”,我们该如何应对?35岁后,该如何让自己值钱?
以下,结合稻盛哲学分享给您:
一、一个人的青春与年龄无关,35岁也可以很年轻
在此,我想向大家介绍塞缪尔·厄尔曼的散文《青春》。(译者注:塞缪尔·厄尔曼,美国作家,1840年生于德国,儿时随家人移居美利坚,参加过南北战争,经营过五金杂货。年逾70开始写作。)
这篇散文所蕴含的哲理,与我对度过人生的思想不谋而合: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优秀的创意,深沉的意志,燃烧的热情;
勇猛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充满冒险精神的锐气才是青春。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流逝,衰微只及肌肤;抛却热忱,颓废必致灵魂。
苦闷、狐疑、不安、恐怖、失望,定使精气损耗,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拟或二八芳龄,皆应心怀不变之物。
其名曰“对于奇迹之爱慕”,即探求万事万物的敬仰之情、接受一切挑战的刚毅之魂、孩童一般的求知之心,其如闪烁于苍穹之星辰,皆有生命之欢喜,人生之趣味。
人与信念共年轻,与疑惑共苍老;
人与自信共年轻,与恐怖共苍老;
希望为年轻之源,失望为苍老之根 。
只要你从大地、神灵、他人处接收美好、喜悦、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一旦灵性的大门关闭,锐气便被白雪覆盖,玩世不恭和悲观厌世的冰层禁锢灵魂,人便真的垂垂老矣,唯有祈求神灵施舍。
正如塞缪尔·厄尔曼所言,一个人青春与否,取决于心境,与年龄无关。
我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句箴言,把一腔热情倾注于工作之中。
正如稻盛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先有一个认知,尽管我们的年龄可能35岁、40岁了,但我们依旧可以年轻,所以不要焦虑。
二、专注于一行一业,就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调整心态后,我们要认识到一个客观事实:公司无论是淘汰老员工,还是开除新员工,都是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
当你年龄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贵,却在知识和技能上没有太多领先时,公司自然更愿意用低薪而能力相当的年轻人了。
所以,你要明白,你的竞争对手绝不是年轻人,你会不会被淘汰取决于你能否不断迭代能力,提升价值,建立起领先优势。
那么,35岁危机,该如何破局?
对此,稻盛先生说:(以下为原文)
我创建京瓷以来,招收过大量的新员工。京瓷诞生后不久,虽然热切盼望,但优秀人才不愿前来应聘。偶尔也有头脑聪明、反应敏捷的青年进来。
与这样的青年一起工作,他们果然很能干,办事利索。我因此想,这样的人在京瓷将来可委以大任,或者在技术方面他们能成大器。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头脑迟钝、既不聪明也不伶俐的人进来。向他们发指示,他们也反应迟钝。我心想,这样的人将来不会有出息。
然而,前面那种看起来聪明能干、我想寄予厚望的青年,没过几年就辞职离开了京瓷。
“为什么要辞职?”想挽留他们时,他们却说:“我认为京瓷公司没有多大前途。”好像他们挺有远见似的。
但是那些看来迟钝、既不聪明也不伶俐、我认为没有出息的青年,却不辞职,而是专心致志地工作。
看到这些反应不快却默默工作的人,我就想:“大概他们也无处可去,只好留在公司工作。”
所以,我常常觉得很失望,“优秀的人才不肯来,来了又很快辞职。像我们这样的公司不会兴旺发达吧”。看着那些新员工的面孔,我内心总是这么想。
然而,经过40年再看,那些年轻时被看做迟钝、愚钝的人,已成长为优秀的领导人。
青年时期看起来似乎愚钝,但是长时期专注于一件事情,在持续不断的努力过程中,他们变成了优秀的人才。
对于这样的人,我过去对他们抱有成见,以为他们没有出息。对此我感到羞耻。由于过去的偏见,我很想向他们道歉,说一声对不起。
现今的京瓷,有很多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进来。但是这今为止,京瓷的重要干部中,只有高中学历的人比比皆是。
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造就了优秀的人格,他们率先垂范,带领员工不断把企业发展壮大。
各行名业所谓的名人、高手,他们在达到这个境界之前,无不踏实努力、孜孜以求。一开始就聪明能干,能一举取得成功的天才并不太多。
我认为,一辈子专注于一行一业,不厌其烦、终身努力的人,才能成为名人、高手。
三、建立自己的反脆弱系统
最后,我们还是要在自己的心态、能力、格局等多个方面修炼,打造自己的反脆弱系统,笔者认为以下五点非常重要。(以下为稻盛先生原文)
1、以终为始
直到今天,我始终在自己的人生中对“心”不断探究,反复追问自己,什么才是心灵应有的状态。
人应该如何活?人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这两个问题意义相同。在心中描绘什么,决定了将会度过怎样的人生。
拥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就能开拓与之相应的丰富、精彩的人生。相反,只要自己好就行,心胸狭隘,甚至为了自己得利,不惜踹落别人,持有这类邪心的人,他们哪怕获得了一时的成功,最终必将没落。
不管怎么努力,不管多么辛苦,人生却总无转机。如果有人如此感叹,那么,他首先应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叩问自己是否拥有一颗正直的心。
其中,人所能拥有的最为崇高、最美丽的心就是关爱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是有时候牺牲自我也要为他人尽力之心。
这样的心,用佛教的语言,就叫“利他之心”。以利他为动机发起的行动,比起无此动机的行为,成功的概率更高,有时甚至会产生远超预期的惊人的成果。
不论是在开创事业时,还是在挑战新的工作时,我首先会思考:这是不是对世人有利?是不是利他的行为?
凡是能够确信是基于利他、发自“善意的动机”的事业,最后无一例外,都能获得好的结果。
人生的目的,首先就是磨炼心性,换句话说,人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磨炼灵魂。
我们往往容易执着于追求财富、地位和名誉等,每天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四处奔走。但是,这些既不是人生的目的,也不是人生的目标。
通过一生的历练,灵魂是否比出生时更美好一点,人格有没有略微提升了一点,这远比获取名利重要得多。
因此,认真投入每天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拼命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心性自然得到磨炼,人格自然获得提升,灵魂自然会成长得更加美好。
这就是我们人生的首要意义。
还有,如果再要举一个人生目的,那就是为社会、为世人尽力,也就是以利他之心处世。尽力抑制自身的欲望,以亲切的关爱之心为他人尽力。
这也可以说是上天赐予我们生命的重要意义。
尽力磨炼心性和为他人尽力,这两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为他人尽力,自己的心灵才能得到磨炼。
同时,正因为具备美好的心灵,才能为社会、为世人尽力。
反省自己的思想,反省自己的行为举止,由此尽力抑制利己心,抑制充满欲望的那个恶的我,让那个充满利他心和关爱之心的、善的我呈现。
这样的努力可以磨炼灵魂、提高心性,也可以陶冶情操,让人生变得更为丰富、美好。
不论是谁,只要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拥有实现幸福的权力。不仅如此,我甚至认为,实现幸福还是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应尽的义务。
以美好的利他之心为社会、为世人倾注力量时,我们的人性就能得到磨炼,幸福感和充实感就会降临,我们的人生就有了更深的意义和更大的价值。
人生由“心”开始,到“心”终结。
2、终身学习
我经常强调“企业的经营状况取决于企业家的器量”。
俗话说“螃蟹挖洞,大小依壳”,不管有多么远大的理想,不管想把企业做得多大,企业的最终规模不可能大过企业家自身的器量。
有不少小企业家逐渐做大做强,但其领导力却渐渐跟不上企业规模增加的速度,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这便是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作为其领导者的企业家却无法相应提升自身器量的缘故。
可见,若想让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家除了提高自身的管理知识和业务水平外,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器量。
所谓器量,即自身的心智、哲学、思维方式和人格。
以我自身为例,我也绝非从年轻时便拥有企业家器量之人。年轻时的我有很多不够成熟的地方,但我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每天努力于自我提升。
有位企业家曾对我说道,20多年前与我见面时,对我的一番话印象深刻。据他回忆,当时我说:“自己的人生内容是每日提升理念。”
身为企业家,我却并不拘泥于提高业务技能,而是把提升经营理念、思维方式和哲学作为每天的任务,他对此甚为感动。
的确,我从年轻时起便热衷于阅读与哲学和宗教相关的书籍,会在枕边堆几十本书,坚持每天睡前看一会儿。不管回家多晚都不曾间断,哪怕看个一两页。
由于年轻时养成的这个习惯,或许我可以不谦虚地用“每日提升理念”来概括过去的人生。
我经常强调“提升心性拓展经营”。这句话说明了企业家的人格素养与企业的业绩发展成正比。这可谓企业经营的真髓。
换言之,若想拓展经营,首先必须提升自身心性。如能做到,业绩自会提高。
反之,倘若企业家不勤于提升心性,即便一时收获巨大成功,也会最终走向没落。许多企业家光鲜亮丽,却在10年或30年后步入衰退之路。
究其原因,便是惰于提升心性。他们起初或许勤于提升心性,但在获得成功后却不知不觉地遗忘了谦虚谨慎的初心,开始趋于懈怠,从而再也无法维持高尚的人格境界。
你我皆凡人,没有人天生具备崇高的思想和人格,只有一生不断努力,依靠自己的意志,才能培养和塑造自己的高尚人格。
尤其是企业家,既然雇用员工,就要负责员工的生活,因此责任更大,所以要每日勤于钻研,不断提升人格,决不可松懈。
在我看来,这是企业家的义务。
那么,认识到自己的器量不够时,该如何提升自己?
我所采用的方法是:每天持续地反省。
提到读书,想必在座的各位都不会把一本书读了又读。但纵观世间德高望重之人,以及人生精彩纷呈之人,他们都有把一本书反复翻烂的经历。
其实,不管一个人多么德高望重,倘若不坚持反省自身,便无法维持高境界的人格。
要想真正提升心性,就必须持之以恒。
提升心性其实和“浮空”类似,提高心灵的境界,就如同从地面向上浮空。要想浮空,自然需要能量的维持。
譬如直升机浮空,靠的是螺旋桨的转动;又譬如火箭升空,靠的是燃料的喷射,为的都是与重力对抗。
同理,要想保持心灵的高境界,就必须坚持学习和反省。假如还想进一步提升人格,那就更要不断学习。
我们要坚持反省,反省是提升人格的原动力。
在我看来,心灵的问题必须如此对待,即通过孜孜不倦地反复学习,从而逐渐纠正自身的错误,达到修身的目的。
3、越难,越要抱有开朗、感恩的积极心态
我们眼前的人生是由命运与因果报应法则交织而成的,释迦牟尼佛祖称为“诸行无常”。
眼前发生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千变万化的。正感到幸运时却飞来横祸,正以为健康时却患上大病——人生就是如此大起大落、诸行无常。正因为无常所以痛苦。
换言之,释迦牟尼佛祖说人生不是恒久不变的,而是跌宕起伏的,所以人生皆苦,活着就是受苦。
我们眼前呈现的,就是由如此跌宕起伏、变幻莫测的命运与因果报应法则构成的人生。此时,我们应该如何思考?以何种态度应对?
人可能飞来横祸,企业也可能因为好运而兴旺起来。不管遇到哪种情况,“活着就要感恩”。即使遭受痛苦、遇到灾难,“感恩”也十分重要。
在遭受灾难时还要感恩,人们往往难以做到。
人一遇到灾难,很容易心生怨恨——“为什么只有我这么倒霉”“为什么偏偏是我患上癌症”,很难对降临给我们灾难的自然或神灵表示感恩。
但是,不管遇到怎样的命运,我们都不能叹息埋怨、堕落愚痴,而应该保持乐观开朗,一心一意地努力继续前进,然后,每天“要谦虚不要骄傲”“努力再努力”“心怀感恩之念”。我们应以这样的心态面对人生,这一点十分重要。
相反,在遇到好事时,人们本应感恩,但事实并非如此。
越是遇到好事,越是对自己的好运心安理得,认为全凭自己努力好学、勤奋拼搏,事业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这一点成功还远远不够,自己应该可以更幸福、更富有、更名声显赫。
人在得到幸运眷顾时,本应在心怀感谢之余,以“不可独得幸福”的心态,尽可能将幸福与身边的人分享,但事实上人们并没有这种想法。
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只会不断膨胀——悲哀的是,这就是人的本性。人生本来取决于命运。
但为了度过美好人生,我们不能顺从命运的摆布,而应该思善行善,这是改变命运最好的办法。
无论遭遇何种灾难,无论受到何种幸运的青睐,我们都要心怀感恩,不骄不躁,乐观开朗、努力认真地活下去,这一点至关重要。这就是度过美好人生的秘诀。
4、保持慎重坚实的态度
企业周围的经济环境就是这样变动频繁。
不管拥有多么好的独创性技术,不管拥有多么高的市场占有率,不管具备多么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也不管自以为经营基础多么坚如磐石,在突然袭来的经济变动面前,企业仍然可能不堪一击。
在如此严峻的经营环境中,我们京瓷今年正好迎来了创业50周年。在这50年中京瓷没出现过一次亏损。
许多企业,何止是亏损,甚至濒临倒闭,或以解雇员工勉强维持生存。翻阅波澜万丈的历史,京瓷经历半个世纪而能持续成长发展,这是十分罕见的。
看到京瓷至今走过的历程,也有人认为“那不过是京瓷的产品和事业碰巧赶上了潮流,那只是幸运”。
但是我认为决非如此。靠“幸运”支撑半个世纪之久,那是不可能的。
反复袭来的经济变动把许多企业淘汰出局,而一个企业在长达50年的历程中,不仅能够持续生存,而且能够年年岁岁不断成长发展,其中肯定存在必然性的原因,那就是指引企业持续成长发展的“经营的要谛”。
但是,指导企业长盛不衰的“经营的要谛”绝不是什么复杂难懂的道理,最重要的是经营者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所谓“慎重坚实的经营”,我认为这极为单纯。
当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保护员工,为了企业的生存,经营者决不能示弱,要有坚韧好胜的性格和积极果断的行动。
但是为了企业的长期繁荣,经营者无论如何都必须小心谨慎,要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境。
5、敢于自我牺牲
回顾过去,我按照这种方式经营企业已超过半个世纪。期间,我常常冲在全公司最前面,起早贪黑,工作得比任何人都勤奋。我从未有过年轻时玩乐的印象,也没有像样的兴趣爱好。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的一生似乎都在为了公司牺牲自己,在忙碌中度过,看似十分悲惨。
但有一句话拯救了我,使我的内心得到了安慰。那就是20世纪初著名英国启蒙思想家詹姆斯·艾伦的名言,他为像我这样一心埋头工作、对人生感觉若有所失的人留下了这样的话语。
“那些完全不愿牺牲欲望的人根本不可能成功。人要成功,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自我牺牲。若想获得大的成功,就要付出大的牺牲;若想获得最大的成功,就必须做出最大的牺牲。”詹姆斯艾伦说道。
的确,在玩心尚重的年轻时代,为了做出榜样,我不得不自我牺牲。然而,既然我是经营者,就必须让京瓷发展壮大,这种牺牲是我不得不付出的、理所当然的代价。
读了艾伦的话,在感到安慰的同时,我再次深刻地感到:“京瓷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的模样,是因为我这个经营者做出了自我牺牲,这就是企业顺利发展的代价。”
这种价值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为此我感到无比喜悦。我认为,这才是经营者获得的最高荣誉。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盛和利他(ID:gh_c6bb6f14acf0),作者:稻盛和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