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马云上大学了,凭借着优异的英语成绩,马云在大学可谓“风光无限”!不仅在大学时期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而且在毕业时有幸成为500名毕业生中唯一被分配到大学任教的学生,1988年,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去了杭州电子工程学院,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每个月挣100块钱左右!很快,马云成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发起西湖边上第一个英语角,开始在杭州翻译界有名气。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戏剧性的改变着中国,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中国的低工资和前所未有的改个开放让中国的出口贸易井喷!当时,整个杭州乃至国内都欠缺英语人才。因此,浙江做外贸生意的很多民营企业老板们经常邀请马云做他们的专职翻译,这个所谓的“兼职”让马云马云着实不过来,于是马云就想到了在杭州成立一个专业的翻译机构。1992年,马云和他的的几个朋友注册成立了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请退休老师做翻译,这就是马云后来经常提起的海博翻译社,“海博”是英文hope(希望)的音译,马云解释为“大海一般博大的希望”!
成立海博翻译社的时候,马云在会上说:“论挣钱,这里可能不是最好的地方,虽然我们钱少,但是有精神上的享受,可能忙累,但这件事情很有意义,这会让我们感觉高兴跟舒适”。海博翻译社成立之后,生意并没有像马云想象的那么好,第一个月的收入是700元,而当时的房租是2400元,很多人劝马云放弃海博翻译社,踏踏实实做一个人民教师,但执着的马云并未选择退后,不管海博社的处境有多么艰难,马云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做下去,一定不能放弃,一定能熬过去,光明一定会来临……
由于当时海博翻译社的运营情况着实堪忧,有几个与马云一起创业的朋友中途退出了!为了让海博翻译社能存活下来,马云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最艰难的时候,马云将原本就小的办公室分出一半出租给别人当书店,在大热天里,他一个人背着大麻袋从杭州路跑到义乌,前往广州,四处批发小工艺品、小礼品,然后再把这些工艺品、礼品背回杭州……混在一群小商贩中间,没人能看得出,眼前这个头发凌乱、瘦弱的年轻“小老板”,竟然是一名堂堂的大学教师,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
就这样,在马云的一手操劳和打理下,原本以接翻译业务为主的海博翻译社,一时间竟变成了“海博杂货店”:从鲜花到礼品,从袜子到内衣,但凡稍微能有些利润的小商品,马云通通背回来卖。此外,马云的“多元化“战线甚至一度拉到医疗领域,甚至还销售过一年有余的医药和医疗器材,而当时推销的对象,上至大医院,下至赤脚医生,为了能把货卖出去,他吃尽了闭门羹,遭尽了白眼。一个堂堂的大学教师,就这样做起了“倒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云的“倒爷”生涯持续了整整三年,就这样靠他卖小商品、推销医药赚来的钱,足足养了海博翻译社三年,才让这个原本早已是奄奄一息的翻译社奇迹般地起死回生。
凭借着不屈的坚持,海博翻译社活下来了,到1994年,海博翻译社营收持平,1995年,开始逐步赢利,海博翻译社的生意渐渐好转,后来,马云已经逐步把重心转到互联网上,1999年,马云将海博翻译社托付给了多年的老友章红,之后的十多年里,这家小小的翻译社不断壮大。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海博翻译社至今还在老地方开着,门面没有扩大,但现在几乎所有的语种都能翻译,常译的语种就有20多个,我们在登陆海博翻译社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就是马云当年亲手提笔写下的“永不放弃”四个大字!永不放弃,是马云终生的信仰,也成了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
现在,海博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最早的专业翻译机构,在杭州青年路基督教青年会旁,一间不起眼的门面静静座落在这条不宽敞的街边,门前行人穿梭。这里是杭州市青年路27号,“海博翻译”的招牌已经和老街融为一体。
马云常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这无疑是马云创建“海博翻译社”一路走来,最为真实的内心总结!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