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当60后退休,中国养老产业的未来才真正到来

分享到:
 参加学院 • 2021-03-25 14:29:09 来源:参加学院 E12923G1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参加学院(ID:sgjjcjxy)

演讲者:耿强

参加君说

从古至今,学者对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从未停止。东汉思想家荀悦在《申鉴·时事》中写到:“民寡则用易足,土广则物易生。”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提到:“认为人口造成的危险还很遥远的想法是错误的。”

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从产业发展的立场看,我们能透过这两者的关系看到什么趋势呢?

近日,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耿强在参加学院“科技与产业升级创新营”课程中,从人口和经济发展这一切入点着手,深入浅出地分享了未来产业变革和商业趋势的洞察与思考。下面是这场分享的部分节选内容,希望给大家带来启发。

2

分享 | 耿强,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

缺工加速期来临:

养老还是朝阳前产业

缺工加速期即将到来

中国“十四五”期间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许多人对老龄化有悲观情绪,其实可以相对冷静、客观地对待。

首先,老龄化恰恰反映出中国人有了更多自由决策的权利。从生育率的相关性研究可以看到,一般来说新生儿人数逐年下降、出生率降低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有关,尤其是与女性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学历双提升通常负相关。

其次,老龄化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球的普遍趋势。2019年到2050年间,全球203个国家当中,有80个国家和地区预计进入人口负增长的状态,有84个国家总和生育率处于更替水平以下,也就是说,这些国家中一对夫妻一生所生育的孩子在2个以下,人口即将出现结构上的萎缩。

那么对产业布局来说,老龄化意味着什么?缺工会更加严峻。

缺工由两个原因导致。首先,是劳动人口总量下降,“十四五”期间,我国15岁~59岁的劳动人口年均减少700万人,60岁以上人口年均增加1000万;其次是年轻劳动者的劳动意愿下降,从事较辛苦的体力劳动的意愿正在快速下滑。

目前看来,缺工只是刚刚开始,加速期还没到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还能看到50后、60后的身影。随着50后、60后工人变老,缺工加速期即将到来。

自动化生产前景光明

提前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自动化生产,前景光明。

自动化生产带来的是标准化生产、产品价格降低。例如,有珠三角的创业企业家使用炒菜机器人做餐饮。这家公司有四个创始合伙人,没有一个曾经从事过餐饮工作,都是机械、电子、软件背景的。他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是“好吃”,而是标准化。

标准化、自动化生产将降低产品价格。未来的趋势是,餐饮机器人做的菜,一盘售价15元,如果需要味道更好,那就要花费150元,因为厨师的小时工资非常高。

从劳动意愿下降的角度来看,小家电行业未来前景光明,包括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等等。各种小家电补足了年轻人“懒”、劳动意愿下降的不足。对于小家电的需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农村90后的劳动意愿也同样在下降。

中国养老产业正在起步

数据显示,1962~1972年是中国婴儿潮时期,每年出生人口约2500万~3000万。而未来十年,这些人口将陆续退休。

对比已退休的50后、即将退休的60后,发现了什么?

人口总量增加了4000万人,1950~1959年共出生约2.05亿人,1960~1969年共出生约2.45亿人。

50后群体是中国建国后几次重要变革的参与者。他们在初中、高中阶段经历了知青时代,这代人的学历相对较低,20世纪末期,东亚金融危机带来下岗潮,1998年50后经历了买断工龄。

此外,50后的财富资本相对薄弱。我国90%的资产性财富来自于房地产,而房地产是1999年开始市场化的。彼时,恰恰是60后群体最具购买力的时候,因此这个群体被称为中国财富资本最雄厚的一代人。

从购买者或养老产业的消费能力来看,中国养老产业才刚始起步,未来十年将是朝阳期,最具购买力和有足够财富积累的人们才刚刚开始变老。也就是说,未来养老产业的用户以60后群体为分水岭。

过去谈到国内的养老产业,商业模式都局限在卖地、卖房,本质上更倾向于地产而非真正的康养。那么对于老龄化社会而言,养老产业的症结在哪里呢?我们可以从日本这个国家得到启示。

日本的养老产业比我们早20年。从最高端的服务到最普通的养护,无一例外都要靠人力服务,日本急缺养护、看护老年人的劳动力,即便移民政策很严格,日本政府对养老行业的移民政策仍是比较宽松的。

在年轻劳动人口加速下降、老年人口规模加速扩大的情况下,该如何补足养护人力缺口?机器人是否能替代一部分看护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口的结构性变化:

“内卷”推动行业发展

从年龄、性别、学历三个维度来分析中国人口的结构性问题,并不断追问其带来的商业趋势。

第一,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有两个时段是出生人口较多的时期:1962年~1972年以及1985年~1990年。前者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尚未出台,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爆发期约十年;后者是前者的子女,但生育意愿低。

第二,从性别结构来看,中国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偏差。

新生婴儿当中男婴的比例一直较高,较为极端的地区性别比例甚至达到100(女):124(男)。

性别的结构性偏差还体现在城乡和学历差距上。城市女性人数远高于男性,乡村女性人数远低于男性。在城里,女孩会因晚婚感到焦虑,女性偏向找学历和工资更高的男性。中国高考成绩数据显示,女生成绩优于男生。而且大学中,女生成绩仍继续保持相对优势。

第三,是学历结构。

1998年后,中国大学本科扩招。每个人都是跟同时代的人PK。今时今日,中国的人才层次已经和过去不同了,PK的激烈程度自然不同往日。

人口学历结构,也可以从一些职业现象中看到实际情况。例如,软件工程师、药剂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等工程师类原本相对稀缺的职业逐渐转变为中国吸收劳动力较多的职业。最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工程师的薪酬不再像多年前一样高昂。

在股票二级市场中,评估一个软件行业的上市公司估值是否虚高,有一种方法是看这家公司的人均薪酬。另一种方法是看研究员规模,即人数,规模越大说明营收规模越大。公司的招聘启事相当于制造业的产能扩张,如果公司没有订单,没有对未来营业收入增长的预期,是不敢支出过多人力成本的。

中国的CRO行业(医药研发外包领域),正是利用中国人口学历的结构性变化而蓬勃发展的。

“Z世代”尝鲜的底层逻辑:

液态现代性

如何从中国人口的视角看待未来消费的需求增长呢?

内循环的新格局之下,消费内需增长重点一定和Z世代有关。1995年后出生的人群被称为Z世代。互联网的出现是代际分隔的原因。

Z世代目前只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3%~15%,却贡献了约40%的消费。对比有房产的60后,Z时代并没有太多财富资本,但他们对价格弹性没那么敏感——Z世代的消费行为对产品的价格敏感度最小。

Z世代人口规模小、收入不高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购买力。

Z世代更愿意尝试新品牌,催生了许多面向C端的创业机会。天猫数据显示,2020年“双十一”总成交额5000亿,同比增长26%,有360个新品牌拿下细分品类第一名,例如三顿半、完美日记、钟薛高等,成就这些新品牌的显然不是60后、70后。

Z世代愿意尝试新品牌的一个重要逻辑是,互联网加速了一切事物的运行。

社会学有个概念叫做“液态现代性”,这个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工业革命带来的“固态现代性”。“液态现代性”指向流动和变化。意思是说,现代人周围没有任何一样事物是恒定不变的。这导致目前出现了很多与“恒久不变时代”相反的形容词,例如,小时代、小确幸等。小众的需求不断因互联网得到满足。

在这样一个像流沙一样的现代化社会,原来在“统一、宏大、稳定”模式下生活起来的60后、70后们,开始感觉到迷失、恐惧、脆弱、焦虑。因为他们总想抓住一些不变的东西。

“液态现代性”的逻辑同样掀起媒体端的变革。传统媒体的传播逻辑在2009年9月微博横空出世时被打破。微博的传播逻辑是一件事情限定在140个字内讲明白,设计者意识到没人愿意阅读长文字了。

接下来,微信又颠覆了微博,因为读图时代来临。Z世代在社交软件中的斗图行为频现,大量文字阅读已经不符合这个人群的需求。

当然,留给读图的时间也开始变得短暂。越来越少人能把微信朋友圈里出现的“九宫格”图片全部看完。数据显示,每个中国人在互联网上花费的零碎时间累计日均3小时,但真正聚焦某信息的时间只有短暂的几秒。

后来,短视频开始替代图片传播,抖音短视频规定时长为15秒。

“液态现代性”背后都指向了一种底层逻辑——互联网让我们感觉到信息爆炸,与此同时什么东西也都没有留下。

消费升级正与美学逻辑看齐

大量的新业态、新模式在Z世代身上呈现。例如,盲盒。

他们愿意花300元买一支口红,把口红买断货,却很少有女性真的会把口红用完。高频、易耗、买了只用一半不到,这让卖口红成了好的商业模式。

“定价脱离实际使用价值的商品”是我对Z世代消费升级的基本认知。例如,售卖一瓶水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消费者解渴,而是有除了喝水之外的溢价。事实上,消费升级与美学的底层逻辑一致——“美是脱离实际的”。

许多人认为产品最终的使用价值是第一位,但这和消费升级带来的溢价能力不吻合。

一位旅行者在下雪天登上黄山光明顶后,纵览景色时会从心底由衷地说一句“黄山好美”,旁边有个常年在山里采药的老先生路过,可能会在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地说一句:要不是下雪,我才不会这么累。因为采药人要靠黄山吃饭,而旅行者非也,所以旅行者才能体会到美。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书店的。

书店真的消失了吗?所有商业地产人会说“书店亏钱”,但我的观点是:书店一定是未来必须存在的空间,且必须是让人感觉到美的书店。

例如,诚品书店、先锋书店、MUJI书店、钟书阁等,成为了旅游景点。这是消费升级的另外一种玩法,与体验、情感有关。靠书店本身无法挣钱,但似乎这些书店都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商业模式格调。

《消费社会》的作者让·鲍德里亚说,每个人的选择看起来是偶然吗?不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选择是受控制的,反映的是个人的文化模式,在某种价值体系里显现出意义。

例如,过去许多人喜欢买有大logo的奢侈品,这实际反映了某种价值观——在他们所处的文化体系中,需要有非常强烈的炫耀欲望。后来高调的logo开始变小,这意味着价值体系改变,有钱也不需要让其他人知道。

或许商业最后“玩”的还是价值观。品牌最后是不同人群的价值观体现。

本文来源参加学院,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36 q1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养老 退休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