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已经不是什么新事了。早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对机器对工作形式的改变和对就业的影响感到担忧。
人工智能、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之类的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使得这些论调卷土重来。
麦肯锡这份报告进一步研究了自动化对潜在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新技术可能创造出的新的劳动力需求。
本文讨论的问题如下:
未来的就业率将如何改变?新的就业机会是什么?哪些工作最易受到影响?受到机器人技术的冲击后,专业技能要求和工资标准将如何变化?
麦肯锡这份报告调查了46个国家,代表着全球GDP的近90%。为了在国家水平上说明潜在的影响,报告中用六个国家作为样本:中国,德国,印度,日本,墨西哥和美国。这六个国家在人均GDP增长率、工资水平和人口统计上都各不相同。
在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麦肯锡报告中,数据显示,尽管只有少于5%的职业完全自动化了,但60%的职业中已经包含了至少30%的自动化部分。
最具自动化潜力的三种工作是:手机数据,数据分析,可预测的物理环境中的工作。
麦肯锡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4亿到8亿人将被自动化取代,相当于今天全球劳动力的五分之一。
自动化对不同职业的影响
那些工作环境较稳定、可预测的行业,以及数据收集和处理,被机器人替代的可能性最大。相比之下,到2030年期间,需要应用专业知识、与利益相关者互动、管理和指导他人等等需要较多社交技能和情绪反应的职业将不易受到自动化的影响。
图:不同行业内的自动化替代劳动力的潜力
工作环境较稳定的可预测的职业包括建筑工、清洁工、办事员、行政助理等。而医生、护理人员和专业性较强的如律师、工程师和商业谈判专家等不太可能受到影响。
教育水平也与其工作被自动化替代的可能性相关。对于那些高中文凭的劳动力,其工作技术自动化潜力为55%,而对于大学学历的人来说,这种潜力则低得多,只有22%。
图:需要较高教育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工作不容易被自动化取代
图:与创造性和人际交往有关的工作不易受到技术发展的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后,许多经济体经历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服务业有所增长,而制造业就业比例有所下降。
其他国家的模式大致相同,但速度有一些显著差异。近年来中国转变的行业结构尤为迅速:农业就业在短短25年内占总就业的比例下降了32个百分点,从1990年的60%下降到2015年的28%。
在墨西哥,农业就业份额在1960年为52%,2015年为13%。在日本,农业就业从1960年的总就业份额的31%下降到2015年的3.5%,而制造业在总就业中的份额从1973年的25%下降到2015年的13%。
尽管整个社会中工作和劳动力出现大量转移,整体就业占人口比重总体上是持续增长的,涌现出了不少掌握新技术的工人和新兴产业。
这种劳动力比例的变化并不是史上最高的。在自动化浪潮还没有兴起时,不同国家的一些行业,包括中国、德国和日本的农业,以及美国的制造业,在15年内就下降了30%甚至更多。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导致了生产力和就业率的提高。技术创新往往伴随着就业率增长,而不是下降。在中国,就业和生产率平均增长了77%,而十年同比增长了98%。
图:就业率和生产率的变化
关于哪些工作可能被替代是很容易设想的,但哪些新工作会被创造出来却不那么容易了。50多年前, Joseph Schumpeter创造了“创造性破坏”这个词来形容这种古老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中,新技术代替旧工作,时而“破坏”工作,时而“创造”新工作。
技术不仅可以创造新的职业,还可以以不可预知的方式改变现有的职业。例如,在美国推出自动取款机之后,银行出纳员的数量实际上增加了,因为银行为了向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而竞争,而出纳员的角色也从现金分配改为提供更广泛的建议和服务。每个分行柜员数量的减少使得银行能够开设更多的分支机构,使得零售银行业务更方便客户,从而推动了更多的出纳员的需求。从1991年到2007年,美国的ATM和柜员数量都增加了。然而,随着网上银行的发展和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银行分行和柜员减少,这一趋势又逆转了。
自动化使工作时间有所下降
尽管新技术并没有减少工作机会,但却显著地降低了工作时间,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
在过去的150年中,就业工人每周工作的平均小时数大大减少。1870年,德国,瑞典和美国的工人平均每周工作62到70小时,在已经从农业转向工业的英国,普通工人每周工作57小时。到2015年,这些数字在德国,瑞典和英国下降了大约一半至大约35小时,在美国则下降了38.6小时。过去五十年来,随着劳动力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工作小时数不断下降。在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工作时间从1960年到1980年的42小时降至2015年的36小时。这一趋势在澳大利亚,丹麦,德国,爱尔兰,荷兰和瑞典尤其明显。
图:随技术发展工作时间下降
平均工作时间的下降反映了多年来生产率的提高,使得人们每周工作时间减少,但仍然保持经济增长。
图:未来工作需要更多时间投入于人际关系处理或创造性工作
就业改变的七种趋势
一、休闲娱乐
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花钱消费于兴趣爱好,娱乐和其他个人服务,从而产生了全新的产业,创造了就业机会。滑雪,高尔夫,旅游,手工制作和DIY家庭项目是刚刚从新兴的休闲经济中诞生的少数几个行业。涉及的工作岗位数量很大:全球有292万人直接或间接受到旅游业的雇用——这个星球上每10个工作岗位就有1个。
二、医疗保健
人口老龄化也将为医疗保健行业创造工作机会。
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到2030年可能达到85亿。同时,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都在老龄化:到2030年,65岁以上的人口将会增加至少3亿人,高于2014年的水平。中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的老龄化趋势尤其严峻。如果目前的生育率和移民趋势继续下去的话,到2030年,他们的人口中约有25%将超过65岁。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需求和消费模式也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如,85岁的美国人的医院护理支出比19到44岁的美国人高五倍以上。
麦肯锡估计,人口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带来全球5,100万到8,300万个就业机会(55%是直接的,45%是间接的),特别是对于照顾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职业,如家庭健康助手,个人护理助理,护理助理等。
在日本或中国等人口老龄化的国家,麦肯锡的模型表明,老龄化和相关的医疗保健需求可能会促使创造10%到15%的净就业机会。
三、高科技
快速增长的科技行业对就业机会增长的影响不大。目前,美国高科技部门估计有290万人就业于科技行业,但这只占劳动力的1.9%。在德国,大约2.4%的劳动力从事高科技行业。
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通常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以及采用技术提高生产率和产量的企业支出正在推动软件、硬件和服务方面的支出增加。麦肯锡以2014年人均消费和企业技术支出为模型,假设相关关系成立,估计到2030年技术支出可能增加1.7万亿美元,达到2万亿美元,其中70%左右是信息技术(IT)服务。这其中包括硬件/软件支持,外包,IT咨询,实施和内部IT服务。
这种技术支出的增加将创造全球2000-4000万的劳动力需求(55%直接的和45%间接的),如软件工程师和电气工程师,以及包括网络开发人员和电子技术人员在内的中型技术人员。
全球所有技术工作岗位中,超过半数将会由中、德、印、美和荷兰这五个国家创造。其中,最大的需求来自于中国和印度,分别达到1300万和600万个就业岗位。预计未来十年后,这两大经济体都将经历重要的数字化转变。
四、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和住房在历史上就一直供不应求,如果采取行动来弥补这个缺口,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劳动力需求。麦肯锡发现,全球在经济基础设施所需的投资约为3.8%的GDP,平均每年3.3万亿美元,其中新兴经济体约占60%。在房地产方面,新兴和发达经济体中有多达3.3亿的城市家庭住在不合标准的住房中,或者在住房成本方面经济拮据。
如果各国按照目前的发展轨迹增加支出,麦肯锡的模型显示,通过持续的建筑支出可以创造出高达53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则可以达到3400万个。这也能为那些被自动化取代了工作的人提供新的工作。
五、能源结构转型
麦肯锡的模型还表明,转向可再生能源和提高目前趋势下的能源效率可能会为全球新增700万个就业机会。在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投资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及其它维护运营设备。此外,能源结构的转变也对实现避免温度升高的气候目标至关重要。
六、家事服务
目前许多妇女的劳动都是无偿的。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将这些无偿的服务市场化,会导致就业的增加。全世界约75%的无偿护理是由妇女承担的,其中包括保持家庭功能的重要任务,如照看儿童,照顾老人,烹饪和清洁等。这项无偿工作每年的产值高达10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全球GDP的13%。从目前无偿的家务工作转向有偿工作的升级,可创造全球5900万至8 900万个新职位。
七、教育
我们的分析表明,到2030年,这些教育方面持续的改善(入学率上升,教学质量加强,老师比例上升)可能会创造高达3700万个就业机会(教育部门直接就业78%,其他部门间接就业22%),尤其是在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然而,与医疗保健一样,创造这些工作将取决于公共,私人和慈善部门的充足资金支持。
图:七种趋势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虽然麦肯锡提到的七大趋势模拟了新劳动力需求的主要来源,但其中并未包括创新型的工作机会增加。就像今天存在的许多职业,如搜索引擎优化、网站架构、应用程序设计等工作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如今的我们也无法预见未来会出现的新职业。
新兴经济体中等收入工作数量增加
前面提到的由自动化带来的劳动力流失和职业需求变化的结合将对个体工人产生巨大的影响。麦肯锡估计,到2030年,全球6000万到3.75亿人可能需要寻找新的领域的职业。
在工作中所需的能力将倾向于更多的人际交往和更高级的认知能力。
麦肯锡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的收入两极分化可能会加剧。
他们并不是动态地模拟未来几年个人的工资如何变化,而是根据目前的工资,发现在大多数先进国家,工资工作可能因自动化而下降最多。这些国家不断增长的职业需求往往是那些薪酬较低的职业,例如零售商或育儿工作者,或者高薪职位,如软件工程师。然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我们看到了相反的趋势。这里就业增长最强劲的可能是中等收入工作,包括服务业和建筑业。
图:发达国家平均工资水平前30%的职业就业增长最多
图:发达国家两极分化格局更加清晰,中等收入职业减少最多
但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情况完全不同,中等收入的劳动力需求将同样上升。在中国和印度,中等收入的工作许多都涉及到社交和与客户互动,如收银员和零销人员。在发达国家,许多这类工作可能是自动化的,但在新兴经济体,人力成本较低,这阻碍了自动化进程。
在新兴经济体中,需要大专以上学历的就业增长率最高,但中等教育文凭职业的就业增长绝对数量最高。
例如,在中国,目前需要大学和高等学位的职业将会需求增加,就大学学位而言,可能高达2200万个额外的净工作岗位。然而,根据我们的分析,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领域——近6000万个——目前只需要一个中学文凭。对零售商,护理助理,育儿工作者和其他相关劳动力的需求显着增加。尽管自动化(尤其是制造业占中国就业岗位的19%)的进程较快,但主要由于繁荣程度的提高,对低技能工作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另外,这些国家教育程度要求较低的工作通常工资较低,因此自动化的经济效益较差。
在这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将是继续为高技能工人创造更多的高薪工作机会,使更多的工人从事更高工资的工作。虽然印度对高薪工作的需求很高,但根据麦肯锡的模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这类工作更易于自动化,主要原因是工资水平较高。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