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产经

替代与升级:那些正在消逝的行业与岗位

分享到:
 Alex Hu • 2019-01-30 09:45:55 来源:前瞻网 E181718G65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回望2018年,不少曾经大热的行业都骤然变冷,裁员、负债、破产、爆雷的企业层出不穷,很多人将之归结为这一年经济大环境不佳下的凛冬已至,但“前瞻经济学人”认为,部分传统行业的衰退,甚至濒临消亡,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变更、消费升级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究竟有哪些行业已经消亡、有哪些行业正面临衰退与迁徙困境、又有哪些行业未来存在被替代的威胁呢?本文带你一窥究竟。

111

消失的行业:四大因素导致传统行业的衰退

“前瞻经济学人”认为,现阶段传统行业的冲击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变更、消费升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四大因素。

第一,技术进步。受该因素冲击的行业最多,包括电子、照明、家电、文化、娱乐消费等多个大类行业,其中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是其中关键。此外,新能源应用及其他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还将继续扩大替代效应,例如,燃油车或将被新能源汽车所替代,工业样品和小组件制造商或将被3D打印所替代等。

12

第二,商业模式变更。受该因素冲击的行业主要是受到“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影响。以旅游行业为例,过去只是单一线下门店经营的旅行社基本完成了目前以线上为主、线下门店共同发展的模式转变;同期,零售、餐饮行业也受到了在线平台的巨大冲击。此外,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流通和交互的便利性,越来越多的内容工作者自建平台,以自媒体和新媒体等形式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

2

 第三,消费升级。主要是指消费者随着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的提高,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不能满足消费者更高消费需求的行业将趋于衰退。目前,最典型的是出行和食品行业。

3

第四,劳动力成本上升。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红利的消失,部分企业为降低用工成本而逐渐将工厂转移至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由此带来了行业迁徙。目前,这类正在迁徙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服装和鞋类生产、电子产品生产、塑料制造以及玩具生产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4

消失的岗位:未来人工智能将对多岗位形成替代威胁

宏观行业容易受到时代和技术进步的冲击,微观层面的部分职业和岗位也不同乐观,淘汰危机依旧存在。

具体来看,目前从事简单、机械、重复劳动的岗位(流水线工人、高速收费人员等)已经被自动化大量取代;而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正在威胁简单管理(图书馆管理员等)、利用信息不对称赚取收益(经纪人、中介商等)的岗位。

“前瞻经济学人”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大规模应用,必将对大量工作岗位形成替代,甚至是当前一些薪资待遇较好的岗位,如金融领域的财务顾问、信审、风控,翻译人员等;此外,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也将对驾驶员工作带来冲击。

6

综上可知,受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变更、消费升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四大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中国有大量的行业和岗位正面临衰退、消亡以及被替代的危机。

为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一个行业从兴起到衰亡的全过程,探寻影响行业变迁和衰退的原因,见证业内企业对于“出路”的探索,“前瞻经济学人”产业研究团队对与我们生活紧密关联的十大衰退行业进行了深度解读。

这十大行业依次是:受技术升级冲击的数码相机、纸媒、书刊印刷、ATM机、有线电视、白炽灯行业,受线上平台新型商业模式冲击的传统百货、方便面(同时也受消费升级严重冲击)行业,受居民消费升级冲击的碳酸饮料行业,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而逐渐向东南亚等地区迁徙的纺织业。

数码相机:出货量大幅减少,龙头企业转型“自救”

近年来,智能手机拍照和美颜功能不断完善,中低端相机逐渐被取代,数码相机行业冲击明显。根据“前瞻经济学人”统计,自2010年以后,数码相机行业总体出货量就在不断下滑,行业龙头企业相机业务业绩下滑、新品更新速度放缓、相机业务规模不断缩减等种种迹象也侧面印证了行业的不景气,未来龙头企业或将通过业务升级或多元化来实现“自救”。

数码相机成像技术日益精进,但行业发展已明显衰落

纵观数码相机的发展历程,1975年,第一台数据相机的诞生标志着元器件成像对胶卷成像的颠覆,并在之后的40余年发展过程中历经了4次像素爆炸,数码相机像素不断攀升,随之促使数码相机实现了轻便化、快捷化,并迅速替代了胶卷相机,在21世纪初成为市场主流。

6

事实上,像素发展一直是数码相机的核心所在,高像素代表了相机发展的技术水平。发展至今,数码相机的像素已经达到5000万以上,相比于1975年的100×100分辨率的黑白照片,成像技术已是云泥之别。但尽管如此,数码相机却受到来自智能手机的巨大冲击。

7

具体来看,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打电话、发短信只是最基本功能,对手机厂商来说,更吸引人的卖点永远是不懈的追求,手机的拍照美颜功能越来越受重视,现在已经基本取代了中低端相机,而高端单反相机对普通用户来说并非刚需,只有小众的发烧级摄影爱好者选择购买。因此,当智能手机替代掉中低端数码相机、卡片机后,剩下的专业相机板块的窄众消费很难支撑专业相机品牌的销售规模。

据日本相机影像机器工业会(CIPA)的统计,2010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达到最高峰的1.22亿台,而此后连续6年下降。2012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首次低于1亿台,而到了2016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只有2011年的1/5,仅0.24亿台。

尽管2017年日本国内数码相机出货量约为2498万台,同比增长了3.3%,这是数码相机全球出货量时隔7年出现的小幅增长,但而在过去的2018年1-11月,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仅为1810万台,同比大幅下滑了22.43%。

“前瞻经济学人”认为,数码相机的出货量下降仍是常态,2017年的“回光返照”意义不大。种种迹象显示,数码相机市场的颓势已显,数码相机逐渐沦为夕阳产业的趋势不可阻挡。

8

9

龙头企业受行业景气度下滑影响大,数码相机业务衰退显著

数码相机巨头业绩下滑

受数码相机市场不断缩小、行业日渐衰退的影响,近年来,各相机巨头的数码影像产品业务部门业绩持续下滑。

以尼康为例,从2012-2016年集团销售额下降了68%,2017财年(截至2017年3月),公司营收同比下降了8.6%,净亏损71.0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亿元)。根据尼康2018财年3季度的财务报告,18财年三季度共销售可换镜头相机247万部,销售镜头369万只,取得收入1160亿日元,前三季度总收入为2912亿日元,同比下滑了3.2%。

10

11

而对另一相机巨头佳能而言,尽管在2017年实现了总体营收和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但是佳能集团影像业务的营收增速却明显低于总营收增速。而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和营业利润分别下滑了2.2%和3.6%;其中,影像业务销售额下滑幅度更大,达到了10.7%。

13

13

数码相机产品更新放缓

营收之外,产品更新频率也是体现行业景气度的重要指标。根据“前瞻经济学人”的观察,索尼在2010-2013年的巅峰期时,每年都有20台以上的新机发售,而到了2017年,只有4款售价5000元及以上的产品,分别是运动相机RX0,微单相机A9和A7RIII,还有长焦相机RX10 IV,这个发布数量回到了1998年的水平;2017年是尼康成立100周年纪念年,但尼康也仅仅发售了两款新的主力机型,分别是尼康D850与尼康D7500;同时,2017年的佳能也仅发布6款产品。而进入2018年,各厂商的新品更新款数均在5款以下,产品更新数量进一步减少。厂商对推新的保守策略间接说明了行业的不景气。

14

日本数码相机巨头频繁关厂

此外,许多数码相机巨头企业频频出现关厂事件。2017年10月底,尼康中国宣布停止主要从事数码相机、数码相机用组件制造的尼康光学仪器(中国)有限公司的经营;2018年1月,尼康在巴西官网宣布退出巴西市场;2018年4月,另一家日本相机品牌卡西欧也宣布退出消费类卡片机市场,转而专注高附加值相机领域;2018年5月,奥林巴斯关闭深圳工厂。可见,近年来日本相机产业全面受挫已是大趋势,巨头企业关厂缩减相机业务规模也属无奈之举。

15

数码相机行业路在何方?

在“前瞻经济学人”看来,尽管数码相机受智能手机普及而销量锐减,行业或再难像从前那样辉煌,但并不意味着数码相机产业就此彻底没落。

深入探究,可以发现,智能手机取代的是卡片相机和中低端数码相机,而对于像摄影摄像等对专业器材有着严苛的要求的行业,定位专业、高端的数码相机依旧大有市场,这种需求是智能手机无法取代的。

此外,“前瞻经济学人”也认为,作为相机企业,应注意拓宽产品链,朝相关多元化方向去发展,诸如航拍、VR实景摄影、全景摄影等领域,结合一些新的消费场景,开辟新的相机应用市场。

放眼市场,可以看到,在巨大的压力面前,相机巨头也正在开展“自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比如佳能以33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74亿元)收购瑞典摄像头巨头AXIS,依靠AXIS公司在视频处理技术进军监控摄像头领域;莱卡、索尼等厂商选择和诺基亚、华为等手机企业合作,将自己的专业光学技术呈现在手机镜头之中;索尼则在2014年出售PC业务后将重心转向游戏、娱乐领域,这些措施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16

纸媒:龙头企业纸媒业务普遍收缩,积极探索多元业态转型之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下,传统纸媒(期刊、报纸)行业受到了猛烈冲击。从2013年前后开始,纸媒行业发展下行、衰退态势明显,业内企业纸媒业务规模大幅收缩,对公司整体业绩带来巨大影响。与此同时,企业也纷纷通过探索多元业态、运用数字媒体升级传统纸媒业务等动作来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

互联网兴起,纸媒行业遭受重创

根据“前瞻经济学人”梳理出的纸媒发展历程,2009-2012年是纸媒的高速发展期,随后便遭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严重冲击。具体来看,相比于互联网,传统纸媒具有天然劣势,如互动性、时效性弱,生产成本过高,传播载体受限,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广告收入难以支撑其实现盈利等。因此,在互联网传播的扩张下,纸媒走向衰亡是大势所趋。2013年前后,纸媒行业开始进入明显的下行通道,行业逐渐衰退。

17

报刊和报纸印刷出版量的下滑直接反映出纸媒行业的衰退。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3年以前,国家期刊总印数逐年递增,在2012年达到历史巅峰,共计33.5亿册;而从2013年开始,期刊总印数逐年下滑,2017年期刊总印数下降至24.9亿册,较2012年减少了25.7%。

18

此外,报纸总印量也与期刊总印量保持基本一致的发展趋势。2005-2013年,除了2009年,报纸总印量同比有小幅减少意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增长。2013年以后报纸总印数也开始呈明显下滑趋势,2017年总印数仅为362.5亿份,较2013年的巅峰数量,减少了1/4。总体来看,市场对于纸媒的需求已经大幅缩减,纸媒行业的衰退是大势所趋。

19

上市公司纸媒业务遭受重创,业务规模大幅收缩

目前,纸媒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华闻传媒、浙数文化、新华传媒、华媒控股、粤传媒和博瑞传播传媒6家。其中,新华传媒和粤传媒两家公司报刊/报纸业务营收占比较大,受到纸媒行业衰退的冲击最为明显。

以新华传媒为例,公司营收在2010年达到巅峰,为23亿元,随后一路下滑,到2017年仅为14亿元,较巅峰期下滑了39.1%;净利润也由2009年的2.4亿元跌至了2017年的0.4亿元,缩水超过8成。其中,报刊广告业务营收下滑趋势同样明显,2010年巅峰期营收为11.6亿元,而到了2017年仅为1.6亿元,缩减了86.2%;同时报刊广告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也由50%以上跌至10%左右。由此可见,新华传媒的业务,尤其是传统报刊广告业务的发展遭受重大打击,公司存在严峻的经营困境。

20

21

而从粤传媒的经营情况来看,该公司从的整体业绩从2013年开始出现明显下滑:营收从顶峰时期的18.8亿元不断下跌至2017年的8.9亿元,跌幅达到了52.38%;与此同时,净利润规模也大幅收缩。而其报刊业务营收规模收缩速度更快,年营收降幅在15%以上;同时报刊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也在急剧下降。由此可见,粤传媒的纸媒业务也遭到重创。

22

23

此外,其他4家公司因纸媒业务营收占比较小,从而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力度相对较弱,因此,公司整体业绩下滑幅度和趋势不及新华传媒和粤传媒传媒明显。但是,这些公司的纸媒业务收缩趋势依然显著。例如,2014-2017年华媒控股的报刊业务就在不断收缩,报刊营收以及其占总营收的比重持续下滑。总体来看,纸媒行业以及业内公司的纸媒业务正在全面收缩,纸媒行业衰退步伐势不可挡。

24

企业纷纷探索业务多元化、传统业务转型升级之路

事实上,华闻传媒、浙数文化等公司受互联网冲击相对较小的原因,除了纸媒业务营收占比较小以外,公司积极拓展其他多元业务、并对传统业务进行转型升级也是其顺利度过低谷期的重要原因。以华闻传媒为例,在2014年以前,公司主要以文化传播,能源、材料和机械电子设备批发,燃气生产和供应为主营业务;但是从2014年开始,公司积极将业务触角伸向动漫、房地产销售、数字内容服务、网络信息与安全服务等新业务,并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对传统纸媒业务进行升级,从而保证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文化传播仍然是公司最主要的营收来源,但是业务开展与经营方式已经发生巨大改变。相比于之前以纸质期刊和报纸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现在更多地以互联网和其他信息化手段来开展业务。

25

而从华闻传媒的业绩增长历程也可看出多元业务布局对公司发展的巨大好处。2013年华闻传媒的营收大幅下降,同比减少了8.4%;而后从2014年开始开始多元业务转型,营收随即好转,同比增长了5.4%,并在随后几年得到持续增长。

26

值得一提的是,华闻传媒2017年的营收再次出现大幅下滑,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处置民生燃气100%股权,只合并其第一季度收入;而受市场竞争激烈及其他外部市场动荡影响,促使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动漫产品及动漫服务业收入也大幅缩减,事实上,动漫业务在2018年上半年已经重回上升通道,同比增长了301%。此外,在其他业务下滑时,公司数字内容服务2017年的营收却大幅增长了101.10%。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华闻传媒的数字内容服务营收占比不断上升,从2014年的5.7%上升至了2018年上半年的15.2%。可见,华闻传媒在数字内容服务业务上大有可为,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公司业务发展重点。

27

无独有偶,除了华闻传媒以外,其他公司也在积极探索“自救”之路。例如,浙数文化进军游戏产业、新华传媒打造大数据服务平台、华媒控股进军职业教育领域、粤传媒朝新媒体转型、博瑞传播重点开展公交广告业务…等等。综上可知,传统纸媒行业衰退势不可挡,公司通过开拓多元化业务或对原有业务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或将助其实现长足发展。

28

书、报、刊印刷业:书刊印刷前景堪忧,企业布局新业态增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互联网普及、数字媒体、智能终端设备等的发展,市场对纸质读物的需求不断下降。受此影响,目前国内的书、报、刊印刷业(后文简称“书刊”)已明显衰退。龙头企业印刷业务明显收缩,而为了弥补损失,企业纷纷通过布局新业态来保证良好经营。

纸质阅读物需求下降,书、报、刊印刷业前景堪忧

书、报、刊印刷业是图书出版、纸媒行业等行业的上游行业,其与后两个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给我国文化出版事业带来了一次新的转型和调整,我国书刊印刷业由此也迎来了复苏起步期;随后,随着图书出版业的繁荣、纸媒的发展以及印刷技术的日渐精进与成熟,书刊印刷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从2012年前后开始,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等新兴技术和设备的普及,数字阅读与数字媒体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纸质阅读和纸媒,传统书刊的印刷需求不断下降,行业由此进入衰退阶段。

29

一方面,从国内书、报、刊历年总印数来看,2005-2013年,总印数总体保持增长趋势,并在2013年达到历史顶峰,为598亿册/份/张;但书刊总印数随后开始逐年下滑,到2017年仅为480亿册/份/张,较巅峰时期下降了近20%。可见,目前国内对纸质阅读物的需求正在下滑。

32

另一方面,从国内书、报、刊历年总印张来看,2005-2011年,书刊总印张逐年增长,并在2011年达到历史巅峰,为3099亿张;而从2012年开始书刊总印张便不断下滑,同时下滑速度总体也在加快。2017年,国内书刊总印张降至2021亿张,较2011年减少了35%。由此可见,随着国内市场对于纸质阅读物需求的下降,进而缩减了对书、报、刊印刷的需求,书、报、刊印刷业发展前景堪忧。

31

企业印刷业务创收能力变差,业务重要性持续减弱

由于市场对纸质书、报、刊的需求下降,直接影响力公司书刊的印刷业务发展。以图书出版龙头企业中南传媒为例,2011年至今,公司印刷业务营收增速总体不断下滑,印刷业务营收占比也在不断下滑;与此同时,中南传媒印刷业务营业利润增速在同步下滑的同时,印刷业务营业利润规模从2012年开始逐年收缩。由此可见,中南传媒的印刷业务发展已经明显进入下行通道,印刷业务为公司创收、创利的能力不断减弱。

32

33

从另一家图书出版龙头企业中文传媒来看,其印刷包装业务的衰退时间晚于中南传媒。2014年以后,中文传媒的印刷包装业务营收和营业利润规模、增速总体有明显下滑趋势,其中营业利润从2014年峰值的1.3亿元跌至2017年的0.6亿元,减少了一半以上;同时,营收占比和净利润占比也在逐年下降,二者分别从2014年的7.1%和6.7%下降至2017年的4.3%和1.2%。也就是说,中文传媒印刷包装业务的创收能力也在变差,该业务的重要性也在不断降低。

34

35

此外,从纸媒行业龙头企业华媒控股来看,其印刷业务也呈明显的衰退之势。一方面,印刷业务的营收规模总体下滑,同时,印刷业务营收占比也呈下滑之势,有2014年的15.8%跌至2018年上半年的10.7%;另一方面,印刷业务营业利润不断下滑,并在2016年开始亏损,且随后两年亏损规模持续扩大。由此可见,印刷业务已经成为拖累华媒控股业绩增长的一大衰退业务。

36

企业积极布局新业态,实施多元业务转型战略

当然,对于图书和纸媒出版发行企业而言,印刷业务绝非其最主要的业务,多数企业的印刷业务主要是为了其主业书刊出版发行业务而服务的,以缩减上游印刷成本和提高业务流程的整体可控性。印刷业务的收缩一方面表明公司的一大收入来源收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公司纸质书刊的市场需求正在降低。而书刊出版公司为了保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找到其他途径来弥补印刷业务业绩下滑所造成的损失。

事实上,业内许多公司已经通过布局新兴业态来保证公司良好运转。例如,中南传媒将金融服务、数字出版及媒体传播作为其布局新业态的切入点。其中,金融服务业务起始于2014年,主要是给中南传媒的成员单位提供存贷款、结算等服务;随后在2015年,公司成立了泊富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了产业基金;而在2018年上半年公司还获批开展同业存单与结构性存款业务。而数字出版教育作为公司另一个转型突破点,最早于2013年与华为成立了合资公司天闻数媒,通过生产平板电脑等一些电子信息化产品,推广到学校校园;随后进一步扩张了数字出版和媒体传播业务。

总体来看,中南传媒金融服务、数字出版及媒体传播新业态均发展较好。2014年至今,两项新业态业务营收总体保持增长,同时营收占比不断上升。截至2018年上半年,二者营收占比已经接近了15%,对公司业绩整体增长贡献逐渐增大。

37

而对于中文传媒而言,2012年,公司开始涉足新媒体出版、影视演艺和艺术品经营新业态,开启多元业务转型步伐;随后中文传媒在2014年6月以27亿收购游戏公司智明星通,将游戏业务作为其新业态业务来发展。从财务数据来看,2015年公司的新业态业务营收爆发增长,营收占比提高至1/3,之后两年仍在继续提高。

38

此外,从其他书刊出版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来看,也可以看出业内企业布局新业态,朝多元业务转型是大势所趋。由下表可以看出,传统图书出版发行行业龙头企业均有计划通过“互联网+”、数字技术来开拓新业态,朝着多元化新传媒企业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公司印刷业务下滑损失,还可以通过布局新业态完成由传统图书出版发行企业向新型多元传媒公司的完美转型。

39 

ATM机:传统ATM机热度不再,巨头企业业绩暴跌

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移动支付的普及,无现金时代已然来临。现阶段,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出门只带手机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主要提供取现服务,曾经无限风光的ATM机的“失宠”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ATM巨头正在加快转型,或开发智能设备或进军新领域。

移动支付普及,传统ATM机热度不再

自1987年中国银行在珠海分行设立了第一台ATM机以来,ATM机在国内已经走过了31个年头,先后经历了探索萌芽、快速成长、高速发展、调整升级四个阶段。

在中国“金卡工程”启动、央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发布等措施的推动下,国内ATM机迎来黄金时期的高歌猛进,2015年行业发展达到历史巅峰时期,增速高达40%以上。之后,随着我国移动支付快速普及,ATM机行业受到冲击,单一取款功能的ATM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企业产品结构亦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各类智能化ATM设备不断涌现。

40

从1987年第一台ATM机在中国安装,到现在单一取款功能的ATM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中国自助取款设备的发展历程不禁让人感到唏嘘。或许有人会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ATM机业务的衰退?

移动支付普及改变了人们的起居生活。过去需要通过现金和卡券才能完成的支付方式,正在被一个个简单的收款码、取款码所代替。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意识到自身想要实现更好发展,就必须要加入到移动支付当中,所以纷纷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1-9月,中国移动支付业务428.2亿笔,金额199.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9%和33.5%。

41

移动支付的爆发,在客观上替代了大量的小额现金支付,而ATM主要功能就是提供现金和转账,这些均可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完成。因此,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对ATM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由于受到移动支付的冲击和影响,银行ATM机等现金类自助设备的布放陷于停滞,银行ATM机的采购量急剧放缓。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ATM机市场新增需求量为25.2万台,增速高达40.9%,为历史最高需求点,之后市场需求急速下降,2017年新增需求仅为3.6万台,增速大幅下降为3.9%。传统ATM机的逐步退出市场,随着智慧银行的发展需求,智能ATM机需求增加,2018年1-9月市场需求量增长19.1%。

42

ATM巨头业绩暴降,股价一路下跌

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波及最大的就是曾经的ATM巨头,比如说维珍创意,在ATM机刚刚兴起的时候,维珍创意占据了先机,也在ATM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在ATM机兴起的时代,维珍创意甚至可以用躺着赚钱来形容,不过好景不长,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曾今的巨头也改变不了被逐渐取代的命运。

自2017年开始维珍创意就开始走下坡,在2017年间营收入更是暴跌61%,净利润暴跌91%,截至2018年前三季度,更是亏损了562.1万元。在亏损之前曾高调宣布两年内将上市,如今面临行业危机,上市也就只能就此作罢。

43

两年多前,股价接连走高的维珍创意被奉为新三板明星股,彼时董事长高利军曾信心满满地公开表示公司未来高速成长可期。根据新浪财经数据统计,维珍创意2013年挂牌新三板之初,股价为9.10元/股,2014年公司股价一路飙升,2015年最高价达到35.20元/股。然而,2019年1月24日,维珍创意股价仅0.56元/股。

44

受到波及的不仅只有维珍创意一家企业,连续十年在国内市场销售量保持第一,在全球ATM市场位居前四名的广电运通,2017年ATM设备营业收入比2016年同期减少29.4%。不过,作为国内实力榜首的广电运通,反应能力还是很强的,快速推出远程视频柜员机VTM、智慧柜员机、智能综合柜台等新产品,2018年前二季度公司的ATM设备营业收入为6.91亿元,较2017年同期大幅上升。

45

从股市来看,2014年6月30日,广电运通股价报收16.08元/股。此后,公司股价一度上涨到2015年6月30日的58.00元/股,之后一直下跌,2019年1月24日收盘,广电运通收报5.56元/股。

46

此外,还有一家名为“新达通”的巨头也是受到了不小的波及,在2017年亏损的金额达到2129.7万元,在2018年前三季度亏损持续,亏损金额为1767.4万元。此外,股价暴跌还引发了高管离去,新达通副总宣布离职。

47

2014年3月28日,新达通股价报收0.45元。此后,公司股价一度上涨到27.25元/股,而这一最高值仍然是出现在2015年。2015年4月7日,新达通以12.59元/股开盘,盘中股价一度拉升到27.25元/股,最终报收16.90元/股,涨幅达34.23%。2019年1月24日收盘,新达通收报0.39元/股。

48

企业正在加快转型,或开发智能设备或进军新领域

尽管不发达的地区仍比较依赖现金交易,农信社、城商行等也对ATM需求量较大,但传统ATM生产商整体衰弱已成事实,谋变求转型也是箭在弦上。长期来看,ATM生产商需谋求转型方向包括产业的智能化、多元化布局以及向相关行业延伸。

转型初显成效的公司有广电运通。2017年除稳步推进新一代ATM产品外,还积极探索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全球化视野和资本手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另一家ATM制造商新达通则通过布局新领域进行转型。2017年成立湖南控股子公司,主要从事光伏发电业务,进入环保发电领域;2017年已成立湖北控股子公司从事培训教育业务,进入教育领域。同时,公司积极关注其他环保投资领域,拟加大环保、科技技术型行业的投资。

49

可见,科技发展必将使得固步自封的企业退出历史舞台。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那些“吃老本”的ATM机产业公司必将被移动支付拍在沙滩上,而那些懂得与时俱进的ATM机产业公司也会迎来发展新机遇。

有线电视:视听新媒体快速兴起,有线电视发展颓势已定

随着三网融合的深入推进,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态日益增加。IPTV作为一种新型的视频节目传输形态在全球迅速发展,动摇着有线电视的垄断地位,与此同时,互联网电视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的优势和双向互动的优势于一身,深受人们的欢迎,而有线电视目前提供的服务仍是广播式单向的电视传输,已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

视听新媒体快速发展,加剧有线电视市场的掠夺

从1964年中国有线电视系统诞生至今,我国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行业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964-1983年为共用天线阶段,其特点是全频道隔频传输,受天气地形影响大,节目套数很少;1983-1990年为闭路电视阶段,其特点是电缆邻频传输,传输质量提高,节目套数增加到十套左右;1990年11月,我国《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其后广电部陆续批准建立1000多家有线电视台,带宽大大增加,结构更加合理,规模更加扩大;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的实施意见》后,中国有线电视传输行业进入了模拟电视——单向数字电视——互动双向数字电视的发展时期。

50 

我国有线电视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通过近十几年的技术、业务的高速创新发展,从各自独立、分散的小网络向以干线、省级干线和城域联网发展,并逐步向传输广播电视信息、计算机信息和数据信息的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实现了传输手段多样、传输内容丰富、传输质量可靠,为广大广播电视用户提供了丰富、可靠、可信的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2003年,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数突破1亿户,经过8年的高速发展,于2011年突破2亿户。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数为2.52亿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也达到2.10亿户,数字化率为83.3%。

随着IPTV、OTT TV、网络视频等视听新媒体快速发展,改变了部分传统有线电视用户的收视习惯,对传统有线行业冲击大,有线电视的用户流失、市场份额减少、缴费率下降成为行业衰退的重要特征。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8年三季度,有线电视用户规模总量227.1百万户,降幅达7.1%;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流失552.5万户,总量下降至198.5百万户。

51

另外,2016年之前,有线电视用户规模虽然仍保持,但收视份额持续下降,占全家庭收视市场的比重由2014年的59.6%持续下降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50.8%。相反的是,IPTV、OTT TV等视听新媒体快速发展,占全家庭收视市场的比重分别由2014年的8.0%、7.2%持续上升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33.6%、33.3%。

52  

此外,随着移动通信和终端技术的发展,用户获得信息服务的渠道和观看视频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广电行业面临更加严峻挑战。移动网络正在从传统的以语音为主的通信网向具有综合承载能力的信息网络转变,成为一个信息承载平台。人们已经不再一定要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而是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得资讯、影视等等视频内容。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三大运营商推出手机流量不限量套餐以后,不仅让电视机成了摆设,甚至家里的WiFi都不再是必需品。

有线网络市场逐渐衰退,近半数企业业绩难堪

当前有线电视行业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及通信运营商的竞争,各地企业均处于业务升级及结构优化中,收入及盈利能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行业整体创收能力和盈利能力随着用户规模增长幅度的趋缓出现下滑,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在2017年小幅上涨后出现大幅跌落。此外,企业经营数据也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行业的状况。

截至2018年三季度,近半数公司出现营收负增长,除华数传媒外,其余公司净利润均下降。其中东方网络受市场环境波动和监管政策趋严的影响,营收同比减少55.9%,净利润增幅继2017年后连续垫底,同比减少1139.2%。贵广网络在营收增速上较为亮眼,为15.0%,主要由于区域性增量空间大、农村网络用户增多所致。

53

电广传媒多板块发展策略,依然挽救不了业绩的颓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有线网络业务面临的行业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等,2017年,电广传媒开始了所谓的“创变发展”,开始着手对业务进行梳理、对战略进行重塑、对组织架构进行重构,以网络板块、文旅板块、文创板块、投资板块为聚焦构建新型传媒集团。

聚焦发展多个板块这并未挽救电广传媒业绩的颓势,2017年以及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亏损了4.64亿元以及1.35亿元。

54

在电广传媒的多板块发展策略的背后,是有线网络业务逐渐衰退的现状。电广传媒网络传输服务业务比重自2011年50.9%持续下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12.9%。另外,从板块经营业绩来看,营收增速持续放缓,2017年开始出现负增长,趋势延续到2018年上半年。

55

白炽灯:LED灯迅速普及,白炽灯黯然退场

白炽灯时代的衰退,LED灯时代的到来

1879年,爱迪生制成了碳化纤维白炽灯,从此人类进入了电力照明时代。100多年来,作为主要的照明器具白炽灯被广泛使用,但白炽灯发光效率偏低、寿命较短、碳排放量高等缺陷越来越突出。在能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多数国家与地区都逐步重视上述问题,一些国家宣布在2009年至2016年之间,将逐步淘汰白炽灯,并以高效、节能的新照明器具替代,LED灯开始登上舞台。

56

当前,全球都在大力推动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很多国家陆续出台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加快淘汰低效照明产品。我国自1996年实施绿色照明工程以来,照明行业发展迅速,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明显提高,为淘汰白炽灯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行业基础和社会氛围,为淘汰白炽灯路线图的发布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对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我国白炽灯真正进入衰退期微晚。2011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曾发布“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经过一年过渡期后,我国白炽灯产量开始逐步减少。据中国轻工业网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全国白炽灯产量为28.7亿只,同比下降了6.3%

57

与传统照明灯具相比,LED光源具有光效和灯具效率更高、寿命更长、不含汞的优点,在能源稀缺,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趋势下,各国政府陆续出台政策限制白炽灯生产及销售,为LED在照明领域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58

在政策的持续利好下,我国LED照明行业在经历了2015年的发展低谷与2016年的缓慢回升后,重新回归发展快车道。2017年,中国LED照明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达到6538亿元,同比增长25.35%,增速较前两年显着回升。预计2018年我国LED照明产业规模将达到7846亿元,渗透率进一步扩大至61%。

59

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传统照明持续压缩

近几年,中国政府逐步开始实行白炽灯淘汰行为,导致传统照明产品的迅速退市。尤其是传统照明企业LED业务占比的快速上升,成为传统照明替换市场最直接的数据反馈。

作为传统照明龙头企业的佛山照明,在白炽灯等传统照明产品的衰退趋势下,公司业绩波动趋势较为明显。自2011年国家发布“白炽灯淘汰路线图”后,佛山照明的传统照明产品分别于2012、2015、2018年出现大幅下降,直接影响的是公司业绩的下跌。

60

61

对于业绩大幅下滑,进入2012年,佛山照明的首要工作重点,已是加大力度发展LED照明产品。2014年,佛山照明LED销售收入从2013年的2.8亿元递增到2014年的9.3亿元,增长幅度高达234.0%,LED在整个产品体系的占比达30.6%。

随着公司转型升级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照明产品的占比越来越小,截至2018年上半年,传统照明产品占比已经从2013年的88.8%降至25.1%。

63

除了佛山照明之外,阳光照明也走过同样的路。传统照明业务持续出现同比下滑,拖累了营收增速。2013年,阳光照明传统照明业务收入21.6亿元,到2018年上半年业务收入已降至2.3亿元,业务规模已经缩小了9倍多。

63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阳光照明向LED新型照明企业转型已是趋势。受益于LED照明产品的逐渐普及以及公司募投项目的逐步投产,公司产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LED照明业务的发展取得了良好进展,目前LED产品的比例超过了90%,而传统照明产品的占比已经低于10%。

64

传统百货:行业规模增速明显放缓,企业迎来实体店“关门潮”

2011年以后,传统百货行业受到了电商分流的猛烈冲击,行业景气度急转而下,进入衰退期,导致业内企业业绩明显下滑,并迎来了实体门店“关门潮”。而为了走出经营困境,百货公司在2016年前后开始陆续布局线上电商、O2O业态以及体验式消费等多元业务,以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迎来百货行业发展的“下一春”。

百货行业5年一轮回,几经起落现进入衰退调整期

百货行业发展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而纵观行业发展历程,百货行业基本保持5年一个发展轮回的周期规律。根据海通证券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1990-1994年,百货行业经历了第一次繁荣,大型百货店单一业态得到快速发展,大量百货A股上市,行业净利率达到6.7%的历史最高峰;随后行业受到其他零售业态的分流,一大批百货公司倒闭,行业进入第一次衰退期;而在2001-2005年间,百货公司纷纷通过由自营向联营转型,逐步走出发展颓势,并开始进入到第二次繁荣期。近年来,在电商、新零售等强力冲击下,众多百货公司再次面临业绩下滑、门店倒闭等经营困境,传统百货行业再次步入发展低谷,并开始调整转型。

65

从全国百货店的商品销售额来看,尽管2002-2017年百货行业的商品销售额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是行业销售额增速基本呈周期变化,并从2012年开始波动下滑。例如,2005年行业商品销售额增速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71.24%;而在2012年降至0.77%,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标志着行业开始进入第二次衰退期;尽管2013年得益于行业短期调整使行业销售额增速猛增至13.9%,但是并未得到持续,行业目前仍处于衰退期。2017年,全国百货店商品销售额首次出现下滑,为3778亿元,同比减少了3.04%。由此可见,尽管百货行业已在积极调整,但行业衰退之势还远未有停止迹象。

66

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下滑,实体门店迎来“关门潮”

2011年以后上市公司总体营收增速明显放缓,业绩开始普遍下滑

从企业的层面来看,从2012年开始,百货行业内上市公司总体营收增速明显放缓。通过对45家在A股或者港股上市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进行统计,发现2006-2011年之间,行业总营收额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的较高增速,并在2011年达到自2006年以来的最高峰,为30.2%;自2012年开始,行业营收增速明显放缓,2012年45家百货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为3070亿元,同比仅增长了5.3%,较2011年的增速下滑了近25个百分点;随后行业一直处于低速发展状态,2018年上半年营收增速降至了1.6%。总体来看,2012年以后,百货行业表现出明显的发展颓势。

67

此外,从2018年上半年45家百货上市公司的具体业绩来看,业内公司业绩普遍下滑。在45家上市公司中营收出现下滑的有12家,数量占比为26.67%;净利润出现下滑的有20家,数量占比为44.44%;其中,有5家百货公司净利润出现了亏损,占主要百货上市公司数量的11.11%。显然,整个百货行业内公司的发展已经进入明显的下行通道,多半公司未来发展均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68

69

百货公司实体门店迎来“关门潮”

百货公司门店开设数量也直接反映出公司对业务发展的预期,而近年来行业内关店时间时有发生。以2017年营收排名前10的百货上市公司为例,以综合百货、专业连锁、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等业态在内的实体门店为统计口径,2017年营收排名前10的企业中有6家公司的门店关闭数量超过了新开门店的数量。其中,行业龙头百联股份的关店趋势最为明显,2017年关闭门店数量是新开门店数量的1.64倍,关店数远远多于业内其他企业。

此外,一些公司还在2017年的年报中明确提出了2018年的关店计划。例如,重庆百货就明确提出要清理扭亏无望和租约到期的门店,计划在2018年关闭包括南坪商都、达州商都、超市后街店等在内的16家门店,并进行了相应的减值测试。由此可见,百货公司集体关闭大量实体门店的趋势已是现实,传统百货业已经迎来了门店的“关门潮”。

70

值得一提的是,百货公司所关闭的门店并非都是面临亏损的门店。以2018年10月关闭的深圳君尚百货中心店为例,在2018年上半年,君尚中心店的营收排名位居第二,属于公司经营状况较好的门店。而公司之所以选择关闭这一门店或许也反映出了公司对实体门店未来发展的较低预期,从而选择在租约到期时退出市场,防止日后租金上涨、需求下降等因素给门店经营带来亏损。这或许也是许多百货公司选择在租约到期时关闭尚处于盈利阶段门店的重要原因之一,反映出业内公司已经意识到传统实体门店百货业务发展颓势,并在积极调整和止损。

71

龙头企业传统百货业务调整转型,业绩开始出现好转

值得庆幸的是,面对行业整体衰退的发展颓势,龙头企业已经开始积极调整应对。例如,头部企业百联股份开始将传统的单一、粗放经营的百货业态更多地转向多元化、差异化、精细化的运营,在实体门店的改造上朝着自营模式和商业中心模式转型。事实上,百联股份的业务调整也已初显成效。从公司营收和净利润来看,在电商的冲击下,从2013年开始,公司的业绩表现明显变差,甚至在2014-2016年连续3年出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现象。但是,通过业务调整转型公司的总体业绩开始从2017年出现好转。

72

仅从百联股份的百货业务来看,公司百货业务营收增速从2013年开始急剧下滑,并且百货营收规模在2015年和2016年两年间出现明显收缩;而后也从2017年开始出现明显回暖。

73

此外,另一家头部企业——重庆百货也同百联股份一样出现了业绩好转的迹象。从2011-2015年,公司营收增速不断下降;在经历了2016年的短暂上升后,2017年营收规模再次收缩;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的净利润又分别增长了5.9%和51.23%。而近两年业绩的剧烈波动也反映出重庆百货还处于业务调整期,业绩上升趋势还未完全稳定。

74

而从重庆百货的百货业务来看,公司百货业务营收规模在2014年达到顶峰,为183亿元;但从2015年开始连续三年下滑,到2017年仅为169亿元,较顶峰期下滑了7.65%。值得关注的是,从2018年百货业务的营收来看,该业态的增长也开始向好,同比增长了4.7%。而公司业绩以及百货业态营收好转这主要得益于公司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包括将百货业态由区域代理商向直营供应商转变,对区域优势弱、扭亏无望的场店逐步关闭调整,并聚焦空白区域和区域内新业态空档,有序推进区域网点布局开发;同时,推行卖场空间管理,并运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优化百货业态调整等。

75

百货公司将如何转型?

从龙头企业的表现来看,行业衰退、企业业绩下滑以及大规模的“关店潮”或许并不意味着传统百货业就已经面临“穷途末路”,不存在翻身的机会了。这取决于百货公司能否实现成功的转型。事实上,除了龙头企业以外,其他还有许多传统百货公司也已经在积极进行转型升级,以突破现在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方面,百货公司正在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以抵抗其他电商平台的竞争冲击。通过利丰研究中心对85家百货公司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已经有54.8%的百货公司开展了电子商务业务,其中拥有自建网络销售平台、只入驻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和同时采用两种模式的企业占比分别为73.4%、13.3%和13.3%。

76

此外,百货公司还通过开发移动端手机APP来进行线上推广。根据调研数据,目前已经有63%的企业自建了移动端手机APP,用于商品推广、促销及活动信息推送、会员计划、商品销售以及导购、餐厅预定等增值服务。由此可见,线上商品的推广与销售已经成为百货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77

另一方面,拓展多元化的新业态也成为了百货公司转型的重要方式。根据调查数据,已经有86.5%的百货店与电商合作开展了O2O业态,还有11.3%的百货店正在计划开展O2O。此外,“体验式”消费也是百货公司新业态拓展的关注重点,目前已经有83.9%的百货店通过增加食品与饮料、儿童娱乐、美容护发、摄影等服务来提高消费者体验,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78

79

综上所述,传统百货业正在面临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的猛烈冲击,企业正面临业绩下滑、大量关闭实体门店的严峻考验,而伴随着消费者购物偏好与习惯的蜕变,电商以及其他新型购物业态的不断涌现,百货公司也在不断探索自身的转型升级路径。未来随着集购物享受、美食品尝、娱乐体验于一体的“一站式”、“体验式”购物方式的普及,若百货公司可以把握这一发展机遇,调整发展和经营模式,让消费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为精准的商品选择以及服务体验,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那么百货行业就有可能迎来自身发展的“下一春”。

方便面:在线外卖替代效应显著,产品高端化成“救命稻草”

随着都市人生活节奏加快,快捷、方便的饮食产品备受消费者推崇,便利店、外卖行业的迅速发展,昔日风光无限的方便面产品却逐渐被冷落,中国国内整个方便面行业更是陷入了销量增长乏力。面对衰退的行业市场,企业进行转型创新,更加注重健康、营养的高端方便面的开发,实现企业盈利的突破。

方便面市场寒风来袭,在线外卖脱颖而出

方便面在我国的发展始于1970年,中国第一袋方便面“诞生”在上海益民食品四厂,现已经形成了一个全国的主食产业及庞大的产业集群。现如今,我国方便面行业已经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80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面消费市场,产量和需求量均居世界首位,远超其他国家。2017年,中国方便面销量是排在第二位的印度尼西亚的3.09倍,也超过了全球第二至第七位的总和。然而,随着近年来行业消费升级和外卖冲击等因素,方便面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

2011年前,全国方便面销量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的稳定增长,2013年时达到了462.2亿包。但顶峰之后,却开始连年下跌,2016年跌至385.2亿包,相比2013年下降了近80亿包。不过,随着高端化、健康化产品的推出,带动方便面产品结构转型,2017年以来,方便面市场开始回升。但传统型低价袋面、干脆面等产品市场一度萧条。

81

而反观外卖的市场规模,其年增长率自2012年开始便维持在两位数以上,2017年更是突破2000亿元。总体而言,外卖自2013年起大举进驻市场后,方便面的消费量便快速下滑。换言之,方便面的消费量与O2O外卖的交易规模呈负相关。

82

企业业绩节节败退,高端面成“救命稻草”

我国方便面整体市场状况在两大方便面生产巨头的业绩上有着显着体现。2013年康师傅营业额突破667.1亿元,同比增长15.2%,业绩达到顶峰,此后至2016营收便开始连续下滑,而后在2017年开始回升,得益于它能及时的做出判断转型成功,在不断的推出爆椒、豚骨、金汤等口味方便面的同时加强对高端面的推广,让整个方便面行业逐渐往健康化的方向靠近,所以才有了方便面回升的情况出现。

83

而从康师傅的细分业务营收来看,2018年第三季度康师傅饮品、方便食品和其他产品的销售额均出现同比下滑,只有方便面产品同比增长了0.67%。其中,中价袋面和干脆面销售额均出现断崖式下跌,而高价袋面的销售额却同比出现增长,增幅达到了3.78%。可见,高端面销售额的增长是带动康师傅营收和毛利率增长的主要源泉。

84

同时股价也遭受重挫,康师傅股票下跌明显,市值一度缩水。2013年12月31日,康师傅股价报收22.40元/股。此后,公司股价一直下跌,2016年6月30日达到最低点6.40元/股。得益于健康新产品带动,此后股市有所回升。

85

康师傅的现状并非个例,和它有着相同业务的统一集团也未能幸免于难!

统一企业集团2017年实现总营收213.0亿元,同比上涨1.5%,实现了2014年以来营收的首次正增长。2018年前三季度统一实现净利润7.1亿元,同比上涨25.4%。据悉,统一净利润的大幅上升主要归功于饮料业务的收益上升,以及中高价位“生活面”主力的“汤达人”保持双位数高增长,带动方便面产品结构转型。

86

从股市来看,2013年3月28日,统一集团股价达到最高点10.40元/股。之后持续下跌,统一集团股价分别在2016年初及2017年初连续两次跌至谷底。

87

方便面行业转型创新,健康转型成行业发展新动力

为迎合消费者潮流口味,康师傅近年全面升级了方便面品类,不断巩固高价面、发展高端面以顺应消费升级和消费者的健康化需求,2017年康师傅先后推出了“藤椒”“胡椒”等多种新口味。紧接着相继推出熬制高汤系列、锅煮拉面和非油炸的DIY面,康师傅转型产品高端化。

当然,除了康师傅以外,统一方便面也在发力中高端市场。早在2017年8月,统一企业公开表示将退出低价快餐面市场,而主推“汤达人”高价面;且在统一2018年三季度财报中,定位中高价位的“汤达人”保持了两位数高位增长,极大缓解了统一多年来的下滑趋势。创新推出的“藤娇”以藤椒的独特清香和浓郁麻味,带来创新混搭鲜麻口感,扩大了方便面的疆域。

总而言之,更加注重健康、营养的高端方便面更加符合人们消费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将成为方便面行业实现转型和升级的突破点之一。

碳酸饮料:绿色健康消费升级,碳酸饮料需求下降势不可挡

碳酸饮料诞生于美国,源其能产生泡沫和刺激的独特味道,短时间内已经成就了风靡全球的辉煌。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增加,碳酸饮料被贴上“不健康饮料”的标签,该市场一直处于疲软状态。碳酸饮料衰退不可逆转,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如何“自救”?

被贴“不健康饮料”标签,碳酸饮料销量萎缩

纵观碳酸饮料的发展史,它诞生于美国,短时间内已经成就了风靡全球的辉煌。随着人们对健康指数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被指为“不健康饮料”,如今该市场也出现疲软状态,逐渐被其他饮料所追赶抑或超越。在日本,以绿茶饮料为主的无糖茶饮料市场在不断扩大;在美国,高级水果饮料盛行;在韩国,非碳酸饮料增长迅猛,茶饮料逐渐占主流。面对市场逐渐萎缩的局面,碳酸饮料两大巨头也开始寻找别的出路,纷纷开发新口味,发力其他软饮料市场。

我国饮料行业市场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以前,碳酸类饮料占据饮料市场的主导地位;2000-2007年,消费者的目光渐渐转移到茶饮料、功能饮料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逐渐增强,消费观念随之转变,健康无糖饮料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88

20世纪可以说是属于碳酸饮料的世纪,碳酸饮料风靡全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代表了一种文化。但是随着饮料行业更多健康饮品的出现以及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碳酸饮料已经逐渐被替代,所有的碳酸饮料都正在经历全球范围内的销量下滑。

根据美国饮料行业刊物《饮料文摘》数据,在美国,整个碳酸饮料最早下滑的情况出现在1998年,自2005年起至今,连续12年呈现持续下滑趋势。

89

中国碳酸饮料市场也不容乐观。碳酸饮料能产生泡沫和刺激味道的二氧化碳,喝下之后产生一种令人愉快的味道,曾经深受80后、90后喜爱,碳酸饮料产量也一度节节攀升。2014年中国碳酸饮料销量达到巅峰,逼近1800万吨,此后碳酸饮料开始走下坡路,销量持续下滑,2016年碳酸饮料销量跌至1739万吨。

在碳酸饮料市场,可口可乐无糖新版本上市,百事推黑罐可乐新品,成为碳酸饮品新增长点,2017年我国碳酸饮料销量实现小幅上涨为1781万吨。但传统碳酸饮料的失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健康型饮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2018年碳酸饮料销量总体将会下滑。

90

碳酸饮料市场地位持续下降。来自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市场对“年轻化、健康化、颜值化”等潮流品类和产品的需求增加,我国碳酸饮料产量在2014年达到1810.66万吨的巅峰后,已经是连续三年负增长,2017年产量跌至1744.41万吨。从各品种占饮料总产量的比重来看,2017年碳酸饮料占比9.7%,已经跌破10%。

91

碳酸饮料进入衰退期,两大巨头业绩下滑多年

可口可乐公司作为全球知名的碳酸饮料企业,和百事可乐一起占据了我国碳酸饮料市场80%的市场份额,是不可争议的碳酸饮料龙头企业。然而,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碳酸饮料市场开始走下坡路。

行业大环境的不景气势必会影响到行业龙头企业,以可口可乐近年的经营来看,营业收入规模持续下降,2017年的下降幅度超过15%,2018年三季度较上年同期的降幅也超过10%。从净利润来看,2017年的下降幅度超过80%,到2018年三季度净利润有所回升。

在2018年可口可乐更注重利润的上涨,例如零度可乐等产品实现带动作用,纯净水和运动饮料业务也实现增长,还有健康型碳酸饮料Coke Zero Sugar、Coca-Cola Plus、雪碧纤维+、纯悦神纤水等产品大量推出。

92

事实上,不仅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业绩下滑也已经持续多年。2014年,百事可乐营收为666.8亿美元,2016年营收已经下降至628.0亿美元,2017年净利润48.6亿美元,同比下滑23.26%。而2018年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5%至164.9亿美元,净利润为24.9亿美元,同比增16%。主要原因是因为北美地区的消费者对该公司的茶、佳得乐、同名可乐和其他的饮料的需求增长。

93

碳酸饮料衰退不可逆转,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如何“自救”?

随着越来越的消费者开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个品牌都不约而同地在保留原来经典可乐的基础上,开始不断推出新产品。

面临碳酸饮料市场的不景气,可口可乐已开始探索多元化,由最初的单一可乐产品转向包括咖啡、果汁、功能饮料、水、增强水、茶等在内的饮料全品类业务。对于急于摆脱碳酸饮料依赖症的可口可乐而言,其正通过一系列的买买买来加速调整产品组合。

最近几年,可口可乐已陆续将Honest Tea有机茶、ZICO椰子水、Fairlife牛奶和Topo Chico气泡水等放入自己的品牌组合中。此外,还成为了在北美颇有市场的能量饮料Monster以及绿山咖啡的股东。可口可乐买买买的名单还在扩充,2018年8月初收购了运动饮料Bodyarmor部分股权。

112

近两年,百事可乐也在一直在积极进行健康业务转型。公司管理团队将传统核心业务的现金流用于健康产品的推出和小型公司收购,包括:2016年11月,百事可乐收购益生菌汽水公司KeVita;2016年12月,百事可乐发布主打电解质平衡pH值的新品高档饮用水LifeWater;2018年2月,百事可乐发布新汽水品牌Bubly,向市场推出无卡路里和无甜味剂添加的健康汽水。此外在2018年5月,百事可乐宣布将寻求收购健康零食公司BareSnacks。

纺织业: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企业产能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环保政策趋严所带来的环保成本的增加,促使纺织行业生产成本不断走高,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企业纷纷通过不断将工厂/产能转移至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以或者非洲国家,以确保保证持续、可观的利润来源。在这一趋势下,国内纺织行业生产规模将日渐萎缩;同时由于生产成本以及转移成本过高,大量中小企业或将被市场淘汰,市场集中度有望提高。

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国内纺织业利润空间被压缩

从全球纺织业发展历程来看,纺织工业最早出现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标志;而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纺织技术已基本成熟,纺织业开始由技术型企业向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劳动力成本成为决定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产业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总体来看,全球纺织业的转移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和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英国和美国均依靠技术创新优势领先全球;随后的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日本凭借技术改进优势承接行业发展,与此同时,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纺织工业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得以发展;之后的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中国大陆、印度和泰国成为了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要地。

95

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工资水平、人力社保、福利等方面的提升,导致我国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步消失。2017年,中国制造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已经增长至了6.45万元,而越南的工资仅约为国内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人力成本低曾是国内纺织企业的制胜法宝,但如今却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桎梏,促使纺织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越南、柬埔寨、非洲国家等地转移。

96

事实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同时,国内环保政策的趋严也增加了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从中国纺织行业的毛利率来看,2012年至今,行业毛利率总体呈明显下滑趋势,表明行业的盈利空间不断收窄,行业发展变得越来越无利可图。

97

国内纺织业成本走高,生产规模大幅缩减

而正由于国内生产成本走高,导致行业生产规模不断缩减。一方面,从中国纺织行业内企业数量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10年年底开始,国内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急剧下滑,主要是国家提高了界定标准所致。例如,国家规定将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了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额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等。但尽管如此,2011年3月以后,纺织业内的企业总体也呈明显减少趋势。2011年3月,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2.22万家,但到2018年11月,仅有1.91万家,减少了近15%。事实上,由于生产成本的走高,还有大量实力不济的中小企业正在被市场所淘汰,预计未来业内企业数量还将继续减少,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98

另一方面,从中国纺织行业产成品来看,从2008年开始,行业产成品增速明显下滑,并在200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尽管2011年纺织业产成品出现回升,但未能持续,在随后多年间,产成品增速总体依然在下滑。结合纺织行业数量变动情况,总体来看,中国纺织业的生产规模正在大幅收缩。

99

龙头企业纺织业务业绩增长放缓,毛利率显著下滑

劳动力成本以及环保成本的增加,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压力。以百隆东方,2015年开始,公司棉纺业务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有所下滑。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从2014年的13.5%和17.0%下降至了2017年的8.0%和7.2%。由此可见,百隆东方的棉纺业务增长速度正在放缓。

100

与此同时,由于成本的上升,百隆东方的毛利率出现明显下滑,由2014年巅峰时期的20.25%下跌至了2017年的17.42%。由此可见,公司的利润空间正在被大幅压缩,行业盈利能力受到重创。

101

此外,从百隆东方的股价走势来看,不考虑2015年股市整体暴涨拉动的股价上升,2014年以后,公司的股价整体在不断下滑。2014年12月4日,公司的股价为11.81元/股,但是在2019年1月23日,股价已经跌至了4.95元/股,公司市值缩水超过一半。这也表明了近年来公众或者资本市场看衰公司未来发展,公司需要更好的业绩表现或者盈利预期来提振投资者信心。

102

企业产能大量转移至东南亚等地区,或将迎来新增长

综上可知,因劳动力成本以及环保等成本的上升,国内纺织行业景气度正处于下行过程。而此时,东南亚以及非洲一些国家却在人力成本端表现出明显优势,国内纺织业龙头鲁泰A、联发股份、百隆东方、华孚时尚、天虹纺织、成衣制造龙头申洲国际以及袜类龙头健盛集团等公司纷纷在这些地区进行产能扩张,部分企业的海外产能占比已经接近了40%,并仍在积极布局。可见,纺织(纺织服装)企业海外(东南亚和非洲等地)产能布局已是大势所趋。

103

事实上,除了人力成本优势以外,东南亚地区国家在税收等其他政策方面的优势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纺服企业向其转移。例如,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出口欧盟的纺织品只需要征收2-3%的进口关税,而中国的纺织品出口欧盟需要征收12%左右的关税。此外,从国内龙头企业产能转移和布局的国家分布来看,越南是最受欢迎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越南不仅具有人力成本低一个优势,越南在其他方面同样也具有较多优势:

104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国纺织业转移至东南等国家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创造出更大的利润空间。但是,企业产能转移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素质低、企业管理冲突等问题,由此给外迁的企业带来不少隐忧。例如,越南人力成本虽低,但员工效率却并不理想,仅相当于国内员工效率的六七成。因此,许多公司仅在越南招收简单的人力,管理、技术人才皆从国内输出;但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企业管理能否达到较好的状态仍是难题。

此外,由于东南亚多数国家纺织工业整体配套设施相对于国内比较落后,因此纺织服装生产也只能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因此,尽管近年来随着东南亚国家纺织服装产业的扩大,每年有10-15%的纺织服装产品订单流失到东南亚国家。但国内产品胜在质量,在大客户更看重品质和品牌的背景下,短期内国内纺织业,尤其是高端服装纺织业仍有一定的增长预期。

未来对于纺织行业而言,除人工成本之外,海外产能布局也具备较高门槛,并随着我国对环保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等多个因素叠加会加剧行业格局的集中化。预计在集中化过程中行业格局将得到重构,此前高度分散、充斥大量低端产能、企业利润率低的局面将逐步改变,优质制造商的重要性和议价能力将随之提高。事实上,我国纺织企业中不乏世界级的龙头企业(如鲁泰在色织布行业处于世界第一的优势地位),这些龙头企业正在不断布局海外,规模效应和经营管理能力优势未来将不断凸显;同时,龙头企业还可凭借规模体量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对上下游产业链环节整合实力,攫取更高利润,实现稳健且持续的业绩增长。

至此,“前瞻经济学人”通过十大细分行业的全面复盘验证了开篇所述的导致传统行业衰退的“四大因素”,完整阐释了“替代与升级:那些正在消逝的行业与岗位”这一年度专题。

文章展现在诸位面前的,或许是行业规模的下滑、企业数据的衰退、岗位的消失,但在“前瞻经济学人”研究团队看来,行业的“替代”与“消亡”,是商业社会中的正常现象,并且,行业的衰退、被替代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的经营泥沙俱下、无可挽回。以“康师傅”为例,受消费升级和外卖影响,方便面行业在2016年进入低谷期,“康师傅”转而开拓高端面市场,推动产品解构升级,最终实现市场份额、净利润和股价的三重提升。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前瞻经济学人”研究团队推出这一专题,还是期待见证更多的企业,在“替代”中看见“升级”,在“消亡”中看见“机遇”,在此刻为企业埋下“危机感”和“紧迫感”的种子,在来年长出“升级”和“新生”的果实。

相关深度报告 REPORTS

2024-2029年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4-2029年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零售行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零售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做...

查看详情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213 q65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