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产经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

分享到:
 余生 • 2019-11-01 15:18:00 来源:前瞻网 E11525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

海洋产业是人类在海洋、滨海地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以发展海洋经济的事业。这种活动具体分为五个方面:直接从海洋中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直接对从海洋中获取的产品所进行的一次性加工生产和服务;直接应用于海洋的产品生产和服务;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海洋科学研究、教育、技术等其他服务管理。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主要涉及的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

图表 1 海洋产业分类

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概述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稳健,势头良好。从产出规模来开,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为主力的海洋经济产出规模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从产业结构来看,目前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三二一的格局,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前景不断向好;从产业空间布局看,三大经济区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但海洋经济发展单一、粗放的模式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各地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从国际空间格局看,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政策力度大、速度加快,我国海洋经济和国际涉海企业竞争力都相对偏弱。

1、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3415亿元,比上年增长6.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2009-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由31964亿元增至834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73%左右,占GDP比重随呈现出轻微的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增速及占GDP比重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分别稳定在7%与9.5%左右,海洋经济在经历2004-2006及2010年前后的高速增长后,目前正保持与GDP相对同步的增速进入较为稳定的增长阶段。

图表2 2009-2018海洋经济规模及增速(单位:亿元)

2、海洋产业结构情况

2018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快速成长,海洋经济的“引擎”作用持续发挥,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64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85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8916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4%、37.0%和58.6%。

自2009至2018的十年间,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断经历着动态演进与优化调整。目前我国海洋产业三二一结构基本成型,但二三产业之间差距较小,格局尚不稳定,有待进一步的调整。《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对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目标设定为:2020年海洋第一二三产业实现2:3:5的比例结构,目前正积极向该目标结构调整。

图表3 2009-2018年全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3、海洋经济主要产业构成

201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3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滨海旅游业占比最大,为47.8%,全年实现增加值16078亿元,比上年增长8.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次,占比较大的是海洋交通运输业,为19.4%,全年实现增加值6522亿元,比上年增长5.5%,总体处于稳定状态。

海洋船舶工业占比为3%,全年实现增加值997亿元,比上年下降9.8%。受国际航运市场需求减弱和航运能力过剩的影响,造船完工量显著减少,海洋船舶工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

总体而言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7.8%、19.4%和14.3%。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等新兴产业增速领先,分别为9.6%、12.8%。

图表4 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构成

4、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2018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621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4%;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4261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1%;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2934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5%。

图表5 2018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分地区情况

在我国海洋经济分布中,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构成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分布区域,由各自的资源环境及经济条件造成其海洋经济规模上的差异,形成各自具有一定特色的主要海洋产业结构。

5、海洋经济相关政策

近年来,围绕着国家总体规划的涉海部署,海洋领域出台了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海洋防灾减灾等一系列专项规划,这些涉海专项规划明确了本领域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以支撑和满足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

图表6  全国海洋经济产业重点政策规划汇总

6、我国海洋经济资源分析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长达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跨越了南海、东海、渤海等诸多海域;自然深水岸线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处,滩涂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众多的海岛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海洋生物资源方面,我国拥有海洋生物2万多种,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海草、红树植物、珊瑚等,其中海洋鱼类3000多种。且我国濒临舟山、北部湾、黄渤海以及南海沿岸四大渔场,这些地区多数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的数值胶东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有有机质,为我国发展海洋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海洋矿产能源方面,海洋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金、铜、煤、硫、磷、石灰岩等矿产;化学资源包括海水中可直接提取的溴、镁、钾等化学元素;能源资源主要包括海上风电、潮汐发电、温差发电等资源。其中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分别约240亿吨和16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超过30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为海洋矿业、油气业、海洋电力等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图表7  2018年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储量

其中,截止2017年底,我国海洋石油累计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为124303.4万吨,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0878.2万吨;海洋天然气累计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为6649.4亿立方米,剩余技术可采储量5078.2亿立方米。其中,渤海海区海洋石油资源最为丰富,占到总剩余技术可采储量的75%以上;南海、东海海区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分别占到目前剩余技术可采量的56%、33%左右。

在滨海旅游资源方面,我国拥有长达32000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包含14000公里的岛屿岸线,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横跨38个纬度,地处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礁石滩、滩涂、沙滩各种类型同时存在,资源丰富。但也需要关注到两方面的限制因素:热带海滨的沙滩比较适合度假旅游开发,而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影响,滨海和海岛的冬季旅游项目开发面临巨大的挑战;加之我国的工业项目建设要占用大量的优质岸线。因此,在我国真正适合度假开发的海岸线是及其宝贵的资源,真正能够全天候和全年开发的休闲岸线较少。

7、海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亟须升级

虽然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长期以来的粗放式、掠夺式海洋资源开发和集约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仍普遍存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目前主要以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以高耗能和资源依赖型产业作为依托。渔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海洋捕捞作业监管缺失,海水养殖业污染过度,海产品深加工技术粗糙;滨海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发展对自然海岸线的破坏非常严重;油气资源勘探开采技术工艺低端,油气资源的勘探规模有限、效率低、效益不高,污染严重。围填海造陆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

2)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亟待优化

我国海洋经济基本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格局,2018南海洋产次结构为4.4 :37 :58.6,总体趋于合理化。但是我国目前的海洋产业结构仍旧不平衡,海洋服务业发展不足,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较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海洋科技转化成生产力效率较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相对较低;海洋产业的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力不足,海洋产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十分明显,而向前的关联效应不显著;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既存在分化现象,也存在趋同现象,区域海洋产业结构联动性较差,难以支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亟须完善

我国海洋经济数据统计开展时间不长,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分类还不细致;统计指标鲜有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时效性不强;重要部分的海洋经济指标统计数据缺失;全国、省、市、县等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尚不统一。

8、海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1)近海资源破坏和海洋污染严重

《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虽然与上年相比有所好转,我国近岸海域整体污染状况仍不容乐观,河流排污量大,局部海域初现较严重的污染。部分沿海省份不断开始涉水工程建设、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而建设诸多大型海上项目,大规模的围海造田等,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给邻近海域造成巨大污染。近海生态环境大面积受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对沿海省份的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也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多片海域初现污染,各大渔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受污染的海水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严重影响了我国海盐的质量;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环境恶化、药用资源不足也对我国海洋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造成影响。对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科学利用,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维护海洋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下一步发展的亟需关注的问题。

2)近海海域资源匮乏枯竭

海域资源的匮乏是由两方面导致的,其一是市场导致,其二是认为破坏。以海洋渔业为例,我国近海海域海洋捕捞业非理性扩张,海水捕捞强度不断加强,实际捕捞量远大于最佳可捕捞量。捕捞船队主要是小型渔船,捕捞范围基本在近海区域,很大程度地破坏了近岸地区的可再生能力,且水产养殖网密度过大,加之养殖海域水质污染严重,海域生态环境的质量不断降低,制约了海洋捕捞业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相关人才结构及培养机制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领域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临港大工业、港口服务业和海洋渔业等领域,而在相对较高层次的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高端海洋服务业的人才十分匮乏,与发达国家间有一定差距,亟须扩充这方面的海洋人才。

而目前海洋经济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但相对缺乏实际应用、技术创新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加之目前我国海洋科研机构分布在高等院校中,因经费缺乏等原因,海洋科研力量闲置,导致海洋科研资源浪费,使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无法实现产学研的协同进步。

日本、美国等海洋强国十分注重海洋产学研的结合,并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这些国家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都是重要的主体,他们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承担培养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的责任。

因此,为了高效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我国应加紧产学研的结合,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明确对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的目标要求,多方位共同管理,在技术和实践中培养和聚集海洋科技高端人才。

4)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现阶段我国海洋科技水平仍难以满足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我国海洋产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等海洋新兴产业对于发展资金、海洋科技的依赖程度较高,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使我国海洋产业的科研力量落后于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另一方面,我国海洋经济自主研发能力较为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目前,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沿海省份都有相应的涉海研究技术及资源,但地域上的分离与隶属关系的分散,使海洋科技不能有效整合,科技力量无法集中。其一是部门沿海省份对海洋科技的发展缺少统一的指导规划,导致其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工作滞后。其二是海洋科技项目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海洋科技项目的目标不够长远,技术开发往往限于局部而忽视整体性,应用研究也过于片面而缺乏全局性,这使海洋科技项目应有的集群效应大打折扣。

9、海洋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1)海洋产业高端化

海洋经济高端化,一方面将表现为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倾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海洋经济各行业向各自产业链高端环节迈进。把“人才链+产业链+创新创业链”作为集聚创新资源的战略基点,以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兴海洋产业迅速成长,成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重点。新兴海洋产业作为沿海省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力量,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迅速增长的态势。经过产业化初期的迅速增长,新兴海洋产业必将面临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发展的新阶段。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海洋产业,是未来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关键点。随着未来我国海洋经济在政策层面的推动、海洋产业配套基础的完善及在技术领域的不断提升进步,也将带动各新兴海洋产业突破各自发展瓶颈。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高端化、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系列化、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规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工程化、推动海洋新材料适用化、海洋服务业多元化。

海洋经济向产业链高附加价值环节转移。随着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目前我国海洋渔业已进入到以海水养殖为主的阶段,未来有进一步替代近海捕捞的趋势,并随着海水养殖规模的扩大,向水产品精深加工延伸。随着技术提升及我国制造能力的不断增强,以LNG船舶、海上风电关键零部件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也将随着市场倒逼、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强等大环境因素逐步实现国产化。

2)海洋产业集群化

海洋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关联广泛的特点,链条式、集群化发展能够更好地产生规模效应,提高创新速度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一方面,在沿海区域发展以产业园为主体的海洋经济集群,另一方面,可以协调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产业,充分发挥各自特色,协调区域间的竞争合作关系,避免产业结构同质化。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积极培育产业链条,构建企业分工协作、协同发展的内部联系,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海洋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在产业增长速度、市场占有率和生产效率方面将产生较强的正面影响,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一是产生集聚效应。具有共同生产要求的企业共享各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节约原料消耗和生产成本,加快新技术的推广扩散。二是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提高经营效率。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环节完善、功能齐全的企业功能生态网络,既有利于大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也有利于小企业的经营专业化,提高专业化效率。三是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市场信息相对透明,企业间既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便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强化区域核心竞争力。四是刺激企业创新行为。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集合涉海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中介服务组织,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联结在一起,进行海洋科技研发、产业化等一系列活动和服务,通过相互学习和竞争,提高创新动力和创新效率。

3) 绿色低碳化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如何实现由“蓝色经济”向“绿色经济”平稳过渡,重要的是充分注重发展质量。

在海洋管理角度,保障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海洋的重要内容之一。未来将逐步实现区域内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节能减排政策有效衔接,完善跨界污染防治的协调和处理机制,全面提升海陆两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产业发展角度,培育绿色产业,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以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来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拓宽海洋绿色养殖空间,发展现代绿色海洋渔业。加大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力度,发挥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综合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遵循绿色发展路径,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攀升,构建绿色海域经济链,打造沿海绿色产业经济带。

三是以低碳化为引领,构建“立体海洋”绿色发展新模式。通过构筑规模化、标准化的生态型和集约型海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四是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推进航运服务功能集聚区建设。完善金融服务、科技研发、行业中介等海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海洋信息技术和资源,加快现代海洋服务业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

4) 海洋产业国际化

海洋本来就是面向国际的。海洋是一个通道,它是全球化的一个边界,也是一个平台。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积极主动地参与产业链的全球分工协作,分享全球分工协作的好处。

以船舶工业为例,近年来我国船企利用国际航运市场小幅上涨,新船市场持续活跃的契机,积极开拓市场。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2.9%、91.5%和90.8%。造船工业出口船舶的高占比、产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国际化趋势都对我国制造业及产业链协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表8 2014-2019年中国造船工业出口船舶全国占比情况(%)

5) 海洋产业信息化与智能化

“智慧海洋”建设事关重大战略和国家利益,是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海洋信息化发展正步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实力的增强,海洋信息化技术装备得到快速发展,但相对于迫切的现实需求和产业发展,还有很大差距。

加速推动海洋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要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洋领域的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形成“信息透彻感知、通信泛在随行、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智能”的海洋信息化体系。

10、海洋经济发展建议

1)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一方面协调海陆经济,扩大海洋经济,实现陆海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协调好海洋产业布局,避免区域之间恶性竞争,引导和推动海洋产业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2)创新“海洋+互联网”、“海洋+大数据”等发展模式

通过推动海洋传统产业逐步向智能生产、智能销售等新模式转变,引导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国家级海洋重点实验室,从而提升高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打造适应需求、高级的海洋高技术产业体系。

3)培育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逐步实现高端制造领域的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

二、海洋经济各行业发展概况

1、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中的传统产业之一,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也涵盖与海洋渔业相关的配套服务如水产品加工、鱼苗鱼种服务等。2008年-2018年我国海洋渔业年均增长速度为8%,属于平稳增长型,2018年全国实现增加值4801亿元。

图表9 2008-2018年海洋渔业增加值及增速

就全世界来看,海洋渔业与内陆渔业产量均相对稳定,海洋渔业年产量在一亿吨左右,内陆渔业产量将近6000万吨,海洋渔业构成渔业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海洋渔业范围内,海洋捕捞产量在8000万吨左右,海水养殖产量略大于2000万吨,海洋捕捞产量占海洋渔业的80%左右。在利用量上,人类消费量远远大于非食用量,人均表现消费量在过去五年间呈增长趋势。

图表10 2011-2016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情况

而就我国来看,近年来渔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尤其是远洋渔业、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使海洋渔业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幅度。同时,我国海洋渔业已经进入了以海水养殖为主的阶段。过去我国的海洋渔业长期以来一直以海洋捕捞为主,自2007年以来产值结构发生改变,海水养殖产值开始超越海洋捕捞,近五年来海水养殖地位不断巩固,2017年海水养殖产值达3307亿元。

图表11 2013-2017年海洋养殖及捕捞产值

关于海洋渔业的未来发展,一方面,要考虑海产品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丰富,契合消费者的喜爱。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性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海洋渔业未来增产潜力十分有限。

加快生产结构调整,变粗放型渔业为新型高效渔业是未来海洋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此应关注海水健康养殖、远洋渔业、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等发展模式。

1、海洋油气业

海洋油气业是指在海洋中勘探、开采、输送、加工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活动,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对于保障我国能源供给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08年-2018年我国海洋油气业年均增长5.4%,但各年间存在较大波动。

图表12 2008-2018年海洋油气业增加值及增速

2000年以来,世界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步伐明显加快,海上油气新发现超过陆上,储产量持续增长,海洋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战略接替区。特别是随着海洋油气勘探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日臻成熟,全球已进入深水油气开发阶段,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全球石油行业主要投资领域之一。

海洋油气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整个过程需产业链上各领域服务商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最大收益。而石油公司是整个行业的最终需求端,其景气程度决定了勘探开采服务和海工装备的需求,对产业链的运行至关重要。

图表13 海洋油气业产业链

2014年6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跳崖式下跌,石油公司纷纷压缩投资以应对挑战。海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建造市场量价齐跌,海洋钻井平台动用率下降15%以上,平均日费下降40%以上。相应的,我国海洋油气业产值由2014年的1530亿元跌至2015年的939亿元,并经历了2015-2017连续三年的调整期。

就我国海洋油气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一方面,随着陆地石油资源的衰退,海洋油气为未来重要的能源供给来源。尤其是目前中国海洋石油探明程度为12%,海洋天然气探明程度为1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0%。目前全球油气的40%来自海洋,而我国海洋油气的产量只占到26%。因此,我国海洋油气开发仍处于早中期阶段,产业潜力较大,是未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且发展海洋油气业,加大对海洋钻探开发的投资,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

另一方面,海洋油气业属于典型的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行业,勘探开发进入壁垒高。而就全球来看,海工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行业领先公司手中,且这些技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垄断性。目前我国政策规划引导不到位、深海自主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水平落后、重点企业合作开发力度不够等问题凸显。

须完善深海油气勘探与开发专项扶持政策,加强企业协同攻关和技术集成能力,提高我国深海自主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国际合作层次和范畴。

2、海洋矿业

海洋矿业包括海滨砂矿资源开发和深海矿产开发两部分。2008年-2018年海洋矿业年均增长23%,其中2013年、2017年出现较明显的下降,属于波动增长型。

图表14 2008-2018年海洋矿业增加值及增速

在整个海洋矿产行业中,海滨砂矿开发由于对沿海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管制措施严格,加上开采成本难以与陆地矿产竞争,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深海矿产开发则存在开采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成本较高且难以实现规模化开发的问题。

转变粗放型海洋矿产开发方式,有序、合理开采海洋矿产资源,重视深海矿产勘探与开发技术研究,是实现海洋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海洋盐业

海洋盐业是我国的传统海洋产业,2008年-2018年年均增速为-4.1%,属于波动下降型,近三年海洋盐业产业增加值稳定在40亿左右,比十年前下降近三分之一,不足十年间产业峰值的一半。

图表15 2008-2018年海洋盐业增加值及增速

海洋盐业产品主要为食用盐和工业用盐,其中工业用盐占全国盐需求总量的80%以上。作为生活必需品,食用盐需求量较为稳定;而工业用盐受下游产品产能过剩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影响,需求量下降,海洋盐业呈现负增长。此外,由于海洋盐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其进入壁垒较低,目前我国盐业已经进入了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阶段,产业整体进入成熟期。

优化海洋盐业产业结构,加大核心技术和产品开发,建立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寻求与化工、海水利用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海洋盐业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4、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2018年年均增速为2.7%,行业属于平稳增长型。但近年来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贸易环境等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

图表16 2008-2018年海洋航运业增加值及增速

航运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航运业发展初期并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和波动性,18世纪开始,航运业随船舶数量增加、全球运力快速增长,船东话语权逐渐减弱,航运企业间竞争加剧,班轮公司形成不同的班轮公会,航运业逐渐形成明显的周期性。从总体上看,全球航运周期长度一般集中在5-15年。

图表17 航运业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的典型特征

自2003年开始的本轮航运周期,在2008年达到周期波峰,之后开始步入衰退和萧条期。从2005年开始航运运力供给增速开始高于海运贸易需求增速,此后供需失衡现象逐渐加剧,2005年至2016年间,除了2010年之外其他年份的运力需求增长率曲线均处于运力供给增长率下方。2017年,全球海运需求延续了2016的改善趋势,当年运力供给增速开始低于贸易需求增速。2018年,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增速有所下滑。据Clarksons预测,2019年全球航运业供需状况未来有望逐步改善,但消化过剩运力仍需要时间。

图表18 全球海运贸易及船队运力供给增速

从市场供需来看,海洋交通运输行业主要由干散货市场、油运市场和集运市场组成,由各自的原有规模、新船交付、旧船拆解及新船订单角度考虑其变化趋势。

图表19 航运市场构成及分析逻辑

分船型来看,未来油船及集装箱船供需格局有望逐步改善,散货船供给增速依然高于需求增速。

2018年油运行业受益大量旧船拆解,行业供给增速出现负增长至-0.3%,而2019年受新船交付影响,供给增速将出现明显上涨至3.1%,2020年大量老旧船舶将由于耗能高、经济性低,退出即期市场,市场有效运力将出现大幅下降,供给增速将出现负增长至-0.2%,2018-2020年需求增速分别为1.6%、3.6%、3.8%。

图表20 油运行业供需增速

集装箱运输行业在2018年度过了交船高峰期,自2019年起,运力供给增速将出现明显回落,预计2019年供给增速为3.0%,需求增速为4.6%。

图表21 集装箱运输行业供需增速

干散运输市场运力增速放缓,预计2019年供给增速为2.79%,需求端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预计2019年干散运输市场需求增速为2.4%。

图表22 干散运输行业供需增速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海洋交通运输业迎来全新发展契机。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推进港城一体化建设,努力开辟新的远洋国际航线,加强海上通道建设,是促进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5、滨海旅游业

海旅游业隶属第三产业范畴,滨海旅游业在海洋经济中规模最大、增速较快,需求较大且逐年上涨。过去十年中,滨海旅游在实现自身产业规模不断扩充的同时,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其发展速度快于我国旅游产业整体增长幅度,同时也是海洋经济内部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滨海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图表23 2008-2018年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及增速

滨海旅游涉及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地产开发等多项产业,对当地特色打造及口碑具有较大影响力,具备较强的产业带动性。

图表24 滨海旅游产业链

但目前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低水平供给过剩与高品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由休闲游向休闲度假游过渡阶段,大部分东部沿海省份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游阶段,为滨海旅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需优化供给结构,统筹陆海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游艇、海上运动等特色海上旅游产品,满足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图表25 2018我国各省人均收入对应旅游需求区域图(美元/人)

6、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尤其是海洋微生物因其生境特殊、遗传可控、可放大发酵等特性,是创新药物、生物农药、保健食品、医用佐剂及酶制剂等生物制品的优良原料。目前国内外共有20多种海洋来源药物及中药复方制剂应用于临床,60余种候选海洋药物进入临床各期研究。

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药品监管机构已经相继批准了13个海洋生物药物上市,含10种小分子、1种多糖及2种蛋白类海洋药物,主要应用于抗肿瘤、抗病毒、抗菌、镇痛等。

图表26 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行业分类

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实现了规模上的飞速增长,由2008年的58亿元增至2018年的4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1.7%,成为海洋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伴随着蓝色经济热潮的兴起,山东、广东、江苏、福建等沿海各省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投入,不少药企也瞄准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例如江苏苏中药业、北海国发海洋生物、威海百合生物、天津天士力、浙江海正药业、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等。

图表27 2008-2018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及增速

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作者在海洋药物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工作,开发出了藻酸双酯钠、角鲨烯、甘露醇烟酸酯等,用于抗病毒、治疗肝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抗阿尔茨海默病等。自2010年以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专利申请数量与公开数量也有所提升。但从技术层面看,我国海洋生物制药产业目前多集中在比较粗放型的、技术要求低、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各种原料加工层面。

海洋生物医药业是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代表,其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培育、相关科研机构技术研发的进步和企业较快的生产转化能力。此外,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技术附加价值较高。行业处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具有附加值高、社会效益好、绿色高效等特点。

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庞大,对医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医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促进细胞代谢、抗癌防癌,可以有效缓解对医药数量、质量不断提升的需求,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海洋生物医药的发展将对我国医药行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同时能有效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部分医疗问题。

图表28 2010-2017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专利申请数量与公开数量

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具有研发周期长、产品开发成本高、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及资源层面相对匮乏等特点。

对于制药企业来讲,海洋生物医药不同于已形成非常完备而成熟的生产研发体系的化学药品,其研发环节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现在国际上药物研发周期一般为10-15年,而目前上市的海洋药物的研发周期普遍在20年以上,这意味着企业承担的风险比原来高数倍。

海洋药物的研发面临着资源层面的难题。许多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相对匮乏难以大量采集,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一些海洋动植物如珊瑚等处于禁止采集状态;同时,一些生产药源化合物的海洋生物产量低,人工养殖较难实现,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且现阶段而言,海洋生物医药实现规模生产难度较大,受工艺技术的限制,海洋生物药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对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环境恶化、药用资源不足、关联产业集聚度低、产业链整合性差,由于发展基数较小,在海洋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低,短期内难以成长为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在海洋生物制药的发展之路上,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我们面临着更多的问题需要逐步去解决。

因此,合理开发药用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建立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和规模化的产业集聚,是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未来需重点关注的领域。

7、海洋电力

海洋电力业利用海洋能进行电力生产活动,包含海上风电、潮汐发电、海洋温差发电、波浪能发电、海流发电和海水盐浓度差发电等形式,属于海洋新兴产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2008-2018年鉴海洋电力产业规模由8亿元增至17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9%,为海洋经济中增速最快的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的压力已接近承受能力的极限,为了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工业化革命时期的覆辙,同时如何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保障,清洁能源成为重要选项。

2018年中国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合计约22.2%,较2012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正向2020年和2030年分别达25%和35%左右的目标调整中。与之对应的,火电在我国发电结构中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80.8%降至2018年的70.4%,而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分别增至5.2%和2.5%。

图表29 2008-2018年海洋电力产业增加值及增速

而近年间我国风电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风电全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多家企业跻身全球前10名。风电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不断提高,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出口到28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风电的迅速发展,我国陆上风电受限于消纳问题,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弃风现象。新能源富集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跨省、跨区通道能力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消纳的刚性约束。而海上风场基本都建设在沿海100-200公里以内,距离负荷中心较近,减少电力传输损失,并且在稳定性及发电小时数上具备优势,适合电负荷中心的需求。海上风电的发展,有望满足行业发展增量需求,成为风电发展新出路。

从本质上看,陆上风电是“机组+电网+一般性电力工程”;海上风电则是“风电项目+海洋工程”,海底光缆、海上桩基及海上装机如吊船、打桩船是海上风电项目重要组成部分。海上风电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借鉴海洋工程的技术,牵扯到海域功能的区分,航道,电缆的铺设,海上风机的设计、施工和安装,并网,环保,甚至国防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涉及海洋工程,海上风电项目比陆上风电多了海上桩基及海底光缆,开发投资成本构成不同,海上风电机组价格显著高于陆上风电机组,价格为其1.5-2倍;同时也有较高的运维成本,行业普遍估计海上风电运维成本在度电成本中的占比25-30%左右,这一比例远高于陆上风电10-15%的比例。

综上所述,海洋电力行业属于快速增长型,海洋可再生能源蕴藏量丰富、绿色清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政策导向较好且政府相继出台鼓励政策,是国家未来持续重点支持的新能源行业。

但海洋电力行业中,仅海上风电实现了产业化、潮汐电站进入实用阶段,其他海流、海波及温差发电仍处于实验研究及探索阶段;而海上风电成本高昂,需进一步解决发电成本及维护成本问题,潮汐发电在当前商业化电力中成本最高,需要高额补贴才能维持运行。

总体来说我国海洋电力产业发展历史较短,存在多头管理、项目投资和运营成本高、研发力量分散、政策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亟待从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海洋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系统规划技术开发体系,加强政策扶持等方面实现突破。

8、海水利用业

海水利用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新兴产业,2008年-2018年海水利用业年复合增长率达7.8%。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是海水利用的主要形式。海水直接利用包括直接用海水为冷却介质、海水冲厕、海水消防、用海水灌溉耐碱农作物等,通常限于临海城市使用,无深加工难度。而海水淡化对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广阔。

图表30 2008-2018年海水利用业增加值及增速

目前海水淡化行业存在生产成本过高、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等问题使其面临大规模产业化瓶颈。

在海水淡化总成本构成中,电耗成本占比最大,占比44%左右,其次是设备成本,包括滤芯、淡化膜更新和设备折旧摊销,设备装置占海水淡化总成本的40%左右,而国产设备比进口设备平均低30%左右,可见海水淡化总体成本下降还存在较大的空间,设备国产化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从产业链角度看,又以急需实现进口替代的膜、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最为核心。

图表31 海水利用行业分类

图表32 海水淡化细分行业

整体来看,未来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将提速。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对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我我国水资源短缺、地表水系日益污染严重、现有的地下水开采和远程调水业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海水淡化已成为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战略选择。

同时,在政策扶持、市场推动及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对反渗透膜等关键设备的进口替代。并且,随着淡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尤其是未来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海水淡化成本将大幅降低。

未来应加大对海水利用业的研发投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海水利用业向大规模产业化利用迈进。

9、海洋化工业

海洋化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建材、军工、石油等领域,是海洋高耗能产业。尽管2008年-2018年海洋化工业实现产能快速增长,但受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影响,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图表33 2008-2018年海洋化工业增加值及增速

海洋化工业指以海盐、溴素、钾、镁及海洋藻类等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作为原料进行的一次加工产品的生产,包括烧碱、纯碱以及其他碱类的生产;还包括以制盐副产物为原料进行的氯化钾和硫酸钾的生产;或溴素加工产品以及碘等其他元素的加工产品的生产。

图表34 海洋化工行业分类说明

在倡导循环经济的环境下,海洋化工业应改进生产工艺,实现废水废渣废气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担,同时努力推动生产、深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0、海洋船舶工业

船舶是水上运输和工程作业的主要工具,通常按照船舶所运输的主要货物类型将其分为散货船、油船、普通货船(主要为集装箱船)、特种船和非货运船五大类。在吨位占比方面,散货船目前吨位占比最高,为40%左右,油船和普通货船次之。

在价值占比方面,由于海洋工程辅助船及特种货船(化学品船和LNG 船等)是技术含量高,单体价值大的船种,其价值量占比分别为19.6%和12.5%,远高于其吨位占比;普通货船价值量占比17.0%,接近吨位占比16.1%;干散货船和油船由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其价值量占比远低于其吨位占比,价值量占比分别为22.2%和14.6%。

图表35 2017年世界主要船舶类型吨位及价值量占比

船舶产业链包括产业上游的原材料、船舶设计、船舶配套等企业,产业中游负责船舶总装的造船厂,以及产业下游的航运公司或租赁公司。其中,原材料主要是指钢材、合金材料以及特殊材料等;船舶设计可分为基础设计、详细设计等;船舶配套较为复杂,可分为船舶动力系统、船用电力电气系统、甲板机械、船用舾装设备、船用通信导航系统等。

图表36 船舶制造产业链

在船舶制造中,人工成本占全船成本的30%左右,钢材等原材料占全船成本的25%,而设计管理成本占全船的5%。

图表37 船舶制造成本

目前我国造船产业链代表企业有:在整船制造领域中,代表性企业有中国重工、中国船舶、中船防务等;船用设备领域以瑞特股份为代表企业;船用动力系统领域以中国动力和潍柴重机为代表企业。

其中,我国船舶总装制造呈现南北分立的局面,“南船”指的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北船”指的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两大集团公司下属8家船舶行业上市公司,加上外高桥等非上市公司,基本涵盖了中国船舶总装制造90%以上的市场份额。

图表38  船舶行业产业链主要市场格局构成

2018年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为997亿元,行业受全球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影响较大,2008年-2018年间增长出现较大波动。

图表39 2008-2018年海洋船舶业增加值及增速

1985-2007年,国际海运贸易需求旺盛,贸易量保持高速增长,从33.3亿吨增长至80.34亿吨,年均复合增速为4.08%,刺激了船舶供给的快速增长。2007-2017年,国际海运贸易量增速放缓,从80.34亿吨增长至107.02亿吨,年均复合增速为2.91%,且2009年贸易量出现负增长。国际海运贸易增速放缓和船队的加速扩张导致航运市场运力过剩,近年来抑制了造船业的增长,我国造船完工量、新增订单、手持订单等指标呈现出下滑趋势。

图表40 1985-2017 年国际海运贸易量及增速

图表41 2014-2017 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万载重吨)

近年来,我国船企利用国际航运市场小幅上涨,新船市场持续活跃的契机,积极开拓市场。201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2.9%、91.5%和90.8%。

图表42 2014-2019年中国造船工业出口船舶全国占比情况(%)

自2014年以来,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35%,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7.1%、55.8%和44.9%,造船三大指标均位居第一。其中,造船完工量以2.1个百分点优势领先韩国,而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处于绝对优势。

图表43 2014-2019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占全球占比情况(%)

2019年,受国际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延续疲弱态势,船东订造新船越发谨慎。散货船、油船和大型集装箱船新增需求仍然低迷,但豪华邮轮、LNG船和支线集装箱船新船需求有望继续保持活跃。预测2019年全球新船成交量为5000-600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在9000万载重吨左右;年底手持订单量有望保持在1.8亿载重吨水平。预计2019年,我国造船完工量约36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年底手持订单量维持在8000万载重吨左右。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船舶制造大国,但是在技术水平和高附加值的高端船型制造、核心船舶配套产业上面临结构性技术与产能缺失问题,国际竞争力较弱,远远落后于韩国与日本。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18年,中国船企在热门/高端船型上(大型LNG船、超大型VLGC船、超大型油船等)共接获订单20艘、占比约8%,总金额约13亿美元,占比不足6%。与此同时,中国船企在散货船和支线型箱船领域优势显著,以2018年新接订单计算,进入全球前十的新时代造船、外高桥造船、江苏新扬子品牌船型主要是散货船、支线型箱船与VLOC船,接单程度贡献至少达50%。

我国海洋船舶业目前生产结构以干散货船为主,随着LNG等高端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方面,海洋船舶业的生产结构将向高利润端发展延伸,未来海洋船舶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以海洋工程装备为代表的高端产品。另一方面,军工行业的发展会刺激船舶行业的需求,需求供给方面的需求变化有望推进我国海洋船舶行业稳健发展。

11、海洋工程建筑业

是指用于海洋生产、交通、娱乐、防护等用途的建筑工程。2018年我国海洋工程建筑实现增加值1905亿元,2008-2018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6.6%,属于波动增长型。

图表44 海洋工程建筑行业分类

2008-2014年间,近年来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沿海港口建设、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海洋工程装备需求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海洋工程建筑业的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规模由2008年的411亿元增至2014年的2103亿元。但近年来受全球制造产能过剩、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影响,海洋工程建筑业出现波动性下降。

图表45 2008-2018年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及增速

海洋工程建筑涉及与资源开发利用相关、与产业发展相关及与基础设施类海洋工程建筑。其中与资源开发利用包括矿产资源、能源及空间资源开发,包括海洋油气开发所需的工程平台设计、建造、安装、调试,海上风电建设安装,跨海大桥建设等。与产业相关的海洋工程建筑涉及海洋渔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船台船坞建设及海底电缆铺设等领域。基础设施类海洋工程涉及海底隧道、海港、海洋防护性工程建筑等。

与单个海洋产业相比,因其涉及领域多,海洋工程建筑业受行业周期性影响相对较小,而受整个宏观经济水平的影响较大。而其中产值较大的重点细分领域技术含量高,通常由国企下属分支机构垄断市场。

强化技术优势,突破跨海桥梁、填海工程等大型工程建筑关键性技术,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工程建筑技术体系和施工队伍是我国海洋工程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

图表46 海洋工程建筑行业重点领域说明

三、部分海洋经济领军城市发展概况

1、青岛

201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组成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级、三带、三组团”的格局

至2017年,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909亿元,同比增长15.7%,占GDP比重达到26.4%。

其中西海岸新区定位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集聚了中船重工711所、702所、725所、电子41所等科研机构近200家,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24家。2018年,蓝色经济重点建设项目25个,总投资1001亿元,总投资704亿元的联想海洋产业运营总部、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等7个项目列入省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化重大项目库。

中国蓝谷定位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主要集聚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目前已引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研平台22个,新签约引进各类科技型企业40余个。

红岛经济区(高新区)定位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累计引进建设“国字号”创新平台16个,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长光青岛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正式启用,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创新园、等高校合作项目落户建设,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青岛分院等揭牌成立。

2018年7月,青岛出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行动方案》,确定实施“1045”行动,加快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与设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十大海洋产业;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特色文化、海洋生态文明、海洋对外开放等四大领域发展水平;实施海洋新动能培育、重点区域率先突破、项目园区企业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放管服”综合改革等五大支撑保障工程。

方案提出,争取到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1%,形成6个产值千亿级以上的海洋产业集群。到2028年,基本构建起海洋创新动力强劲、市场主体活力充沛、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现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的战略性转变。到2035年,全面建成与世界知名海洋城市媲美,特色鲜明、创新强劲、活力彰显、文化浓郁、环境优美、全面开放的国际海洋名城。

2、宁波

宁波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个繁华的江南滨海城市,位置得天独厚,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管辖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562公里,拥有港口区位、海岛岸线、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和海洋旅游五大基础优势。

2017年6月,宁波从全国13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国家“十三五”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根据总体方案要求,宁波积极推进项目筛选和制度建设工作,确定了22个示范项目。

据了解,2017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4818.74亿元,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1434.28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4.44%,其海洋经济总量在浙江省各地市中居于领先水平。据初步核算,2018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5250.82亿元,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1530.82亿元,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宁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劲增长点。

近年来,宁波不断培育海洋经济行业龙头企业,主要以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为主导。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宁波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提高了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

2018年11月,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功获得国家批复。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发改地区〔2018〕1712号)要求,示范区将立足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点,发挥引领作用,重点提升海洋科技研发与产业化水平,争取在创新海洋产业绿色发展模式上形成示范。

2019年7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浙江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根据《总体方案》,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面积149平方公里,将围绕构筑“一体二湾多岛”格局,推动建设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智慧科技、海洋旅游(影视休闲)、渔港经济、海洋旅游(康体养生)、海洋生物医药等六大区块。

丰富的海洋资源造就了象山百里黄金海岸和千年渔乡风情。依托海洋优势,象山的渔业和文旅产业也蓬勃发展。目前,象山正在加快形成以“蓝色经济”为特色的发展模式,不断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海洋经济迅猛崛起的同时,势必考验着这个地区的海洋生态。如何在两者中寻求平衡点,宁波也下了一番苦功。

近年来,宁波一直致力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首先在海洋生态资源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市海洋功能区划重新修编,把全市划分成不同类型的海洋基本功能区,确立了一核、两带、十区、十岛的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确保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与生态环境协调平衡。

其次,构建严格的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保护条例》等,积极开展海域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为了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宁波统筹推进蓝色港湾、国家级美丽海岛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等。通过对海岛生态修复,恢复退化的功能,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过程中,宁波将不断提高陆海统筹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构建生态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将宁波建成协调发展的大平台。

3、上海

2018年上海海洋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平稳增长,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183亿元,占全市GDP的28.1%。海洋已成为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从2014年6217亿元增长至2018年9183亿元,占该市GDP的28.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1.0%,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上海海洋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两核三带多点”,即临港海洋产业发展核、长兴海洋产业发展核,杭州湾北岸产业带、长江口南岸产业带、崇明生态旅游带,北外滩、陆家嘴航运服务业等多点。其中,临港、长兴两大海洋产业“发展核”成效显著;海洋交通运输和航运服务、海洋船舶和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核心优势明显,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新兴产业持续培育壮大,海洋产业发展新动能持续迸发。

上海浦东新区于2017年6月获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临港地区作为主要承载区,目前已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地,引领带动了深远海高端装备、海洋生物药物等领域的创新突破和集聚孵化。2年来,临港示范城市创建按照既定目标稳步迈进。其中,上海雄程海洋工程公司推进的海上大型打桩系统技术,迈向了世界舞台,获取了克罗地亚佩列莎茨跨海大桥打桩项目,成为该领域民营企业的佼佼者;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公司推进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研制项目,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两台“彩虹鱼”第二代着陆器的万米级海试,深度分别为10918米和10899米;上海思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海藻生物胶产业化和产业链重构,已经在医药、日化、乳品等细分累计推出近10个新品批量。

2018年12月,上海崇明区长兴岛获批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探索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模式和海洋产业投融资体制创新。为此,长兴岛提出了5项重点任务:一是积极服务以军工第一造船基地为代表的先进海洋装备制造区建设;二是积极服务以先进船舶海洋工程与港口机械装备制造为方向的创新示范工作;三是推动以海洋产业与航天技术为重点的科创基地建设;四是推动以渔业供应链金融体系为特色的横沙渔港综合营运服务发展模式建设;五是促进以工业旅游和全岛旅游资源整合为内涵的海洋文化旅游圈建设。

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推进上海和深圳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照国家总体目标,《上海市海洋“十三五”规划》明确,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将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左右,形成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下一步,上海将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积极推进长三角海洋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探索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化浦东新区和崇明区长兴岛两个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不断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4、深圳

深圳有涉海企业7300多家,约占全省的24%,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约2327亿元,同比增长4.63%,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9.6%,远洋渔业发展全省领先。与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金融业、物流业、文化和相关产业相比,海洋经济规模已跻身第四位,比肩物流业,支柱地位凸显,海洋经济已被列为深圳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

海洋高端装备领域,深圳拥有以中集集团、招商局重工、友联船厂、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160余家。招商局重工建造的“天鲸号”挖泥船,在岛礁建设中被称为“造岛神器”;MT系列多用途包和潜水支持船,标志着中国深水工程作业能力跻身世界最先进水平阵容。友联船厂成为国内首家LNG修理船厂,连续多件位居中国各单体船厂领先地位,逐步巩固了修船龙头的企业地位。中集集团和招商局重工将整合双方的海工板块组建“中国海工”集团,打造全球海工装备标杆。

深圳规模庞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电子信息和生物等产业优势,也快速延伸嫁接到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总值近1/6。中兴通讯、研祥智能、海能达通信、行健自动化等大型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已进军海洋通讯、船舶导航等海洋领域,海洋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加快聚集形成。由中海油与武汉大学强强联手的中海北斗,全球首次实现海域陆域精准定位误差缩小至10厘米以内。

海洋油气领域,深圳具备大规模制造海上钻井平台的能力,覆盖产业链设计研发、总装、建造和应用等上中下游环节,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先进、成长潜力较大的涉海企业。其中,中集集团拥有国内外海工专利400余件,其设计建造的“蓝鲸一号”超深水钻井平台代表了全球最高水平,承担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重任;下属企业中集海工已交付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占国内市场80%。招商局重工自升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全国第一,CJ系列自升式钻井平台占有率世界第一。

2018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确定了海洋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国内领先,海洋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35年,重点提升在亚太地区海洋领域的影响力,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海洋发展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彰显海洋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锋。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出重大部署。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圳推出了向海图强的十二个一”工程: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建设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成立海洋科学研究院,打造全球海洋高端智库,建设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组建海工龙头企业集团,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建设海洋新城,探索设立深圳海事法院,规划建设深圳海洋博物馆和海洋科技馆,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

深圳还将研究起草《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生态、防灾减灾、综合管理、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清晰的发展目标、评价体系、空间布局、管控要点和重点举措,为深圳海洋的全面发展提供精准方向和坚强支撑。

四、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规划总体思路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海洋经济产业园区规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需求展开:

1、总体定位

全面分析内外部发展环境,综合考虑区域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充分借鉴日本、新加坡、青岛、深圳等海洋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明确海洋经济的产业体系、产业链环节等,并制定目标考核体系。

2、海洋经济细分产业规划

对海洋经济细分产业进行重点深入研究,明确细分产业发展方向、产业链环节、技术研发方向及发展举措。

3、海洋产业发展路径

按近期、中期、远期的方式分阶段推进工作,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产业发展重心、政府的重点任务等,最终实现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4、海洋产业发展策略

制定海洋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未来可以从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向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延伸、完善产业链环节形成集群效应、提升以物流/金融为代表的海洋服务业、打造特色海洋文化形成品牌效应等方面寻求突破。

5、空间布局建议

按照产业功能与产城融合的要求来合理布局各类海洋产业项目,实现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使得土地价值得到有效利用。

6、保障措施建议

政府通过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服务来保障海洋产业的发展。

7、招商引资建议

围绕重点项目进行招商引资来实现规划的落地,真正做到“筑巢引凤”。

图表47 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规划的总体思路框架

五、前瞻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规划相关案例

【中韩(盐城)产业园临港产业配套区发展规划项目】

中韩(盐城)产业园临港产业配套区位于大丰港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为全力推动实施方案尽快落地实施,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深化产城融合,高水平推进中韩(盐城)产业园临港产业配套区的建设发展,充分发挥园区在中韩区域协作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特委托前瞻产业研究院编制《中韩(盐城)产业园临港产业配套区综合发展规划》。

前瞻产业研究院盐城项目组对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园区重点企业、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等进行了扎实详细的调研访谈工作,结合桌面研究的成果,项目组提出中韩(盐城)产业园临港产业配套区将以打造“中国中部沿海海洋经济中韩合作新高地”为总体定位,以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区域性枢纽港、中韩(盐城)产业园配套物流中心、海滨康养文旅目的地、中国海洋产业特色发展聚集区四大功能定位作为支撑,发展临港配套物流业、海洋产业、文旅康养,并以海洋生命大健康科技产业新城作为核心区,延伸发展新能源汽车、海水淡化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

本文来源前瞻网,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21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