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月30日,南非医学家蒂勒在美国逝世。
蒂勒早年研究阿米巴痢疾与鼠热症,后转向研究黄热病,并首先研制出黄热病疫苗,实现了对黄热病的治疗和预防,并因此获得了195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蒂勒的父亲阿诺德·蒂勒是一位动物细菌学家。蒂勒于1916年至1918年间在开普敦大学攻读医学。在1918年,他前往英格兰,并在热带医学和卫生学院以及圣托马斯医学院继续学习。
1922年,他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医学院成为了热带医学部门的研究员。由于受到了美国细菌学家汉斯·津瑟(Hans Zinsse)的极大影响,他开始对阿米巴痢疾和鼠咬热进行了早期研究。到了20世纪中期,他把研究重心转移到了导致热带疾病--黄热病的病毒上。
黄热病是一种由埃及伊蚊(蚊子的名称)传播、主要流行于南美洲和非洲南部与西部的传染病,发病率高,病情严重。
黄热病潜伏期3~6天。多数受染者症状较轻,可仅表现为发热、头痛、轻度蛋白尿等,持续数日即恢复。重型患者只发生在约15%的病例。至今尚无特效疗法。由于黄热病的死亡率高及传染性强,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之检疫传染病之一。
1800年黄热病袭击西班牙,使6万人丧生;1851至1883年黄热病流行于巴西,仅里约热内卢一市就有23000人死亡。1925年一批美国科学家再次到南非调查黄热病,蒂勒怀着为非洲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欣然参加了这个调查小组。
南非的环境十分恶劣,到处是荆棘丛生、瘴气笼罩的热带丛林,毒蛇猛兽不时威胁着调查者的生命安全,那里的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社会混乱,加之当地许多人愚昧无知,调查组遇到的阻力很大。然而,蒂勒和同事们对黄热病的传染和发病过程进行了透彻的调查。
蒂勒与同事研究发现,这种疾病的病原体不是细菌而是病毒。
1928年有人提出弥猴对黄热病病毒敏感,可以通过弥猴感染,分离出黄热病病毒。以后蒂勒与同事发现,小白鼠脑内感染也是分离黄热病病毒的好方法,黄热病病毒实验室研究取得进展。
蒂勒认为神经组织的存在是黄热病病毒保持其嗜神经毒力的主要原因,于是把获得的黄热病病毒毒株在去脑和去脊髓的鸡胚组织中反复传代培养,终于培养出毒力明显下降、可用作疫苗的毒株,并被巴西大规模现场试用的结果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是人类依据免疫学原理征服传染病的又一实例。
疫苗的研制成功,使非、美两大洲千千万万居民摆脱了黄热病病魔的威胁。由于这项突出的贡献,蒂勒因此获得了195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