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原本阴霾渐退、曙光初现的欧洲天空突然响起了一声霹雳,重新聚起的乌云让欧洲人火热的心凉了一半。
原因是,过去西方世界的领袖、在疫情中同病相怜的表兄弟、在甩锅中国上同流合污的亲密战友——美国,突然从背后捅了他们一刀。
当地时间29日,美国政府宣布,被许多疫情严重国家寄予厚望的新冠肺炎有效药瑞德西韦,今后3个月的产量被他们一家包圆了。
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HHS)阿扎尔称,“特朗普总统达成了一项让人赞叹(amazing)的协议,以确保美国人能够首先获得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根据他的说法,美国政府已经和瑞德西韦生产商吉利德签订协议,预定了占其7月预计产量100%、8月和9月预计产量90%的药物量。
HHS表示,按照吉利德的产量和相应比例计算,到9月份,美国医院将获得超过50万个瑞德西韦疗程的药物。而吉利德此前透露的计划计划,他们在10月前总共也就生产超过50万疗程的药物。
这样一来,留给其他疫情肆虐国家的药物就只剩一点点了,这对欧洲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欧洲国家在采用一段时间比较严格的社会管控措施后,也承受不住其经济代价,在6月中旬重启了大多经济活动,但总体上看到了一丝曙光。
从现状看,主要的欧洲国家日新增病例范围从几十到数百,较3、4月的高峰期已经有了极大减少,但对于新冠肺炎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也不能打包票说完全控制住了。可以说,欧洲疫情正处于“控制住了”和“卷土重来”的临界点。
因此,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欧洲本来是美国之外,最有可能通过瑞德西韦获得救赎的,结果现在成了美国政策的最大受害者。
特朗普政府此举影响巨大,西方报纸、网媒纷纷在显眼的位置报道了此事,英国《卫报》非常委屈地表示“美国几乎买光了瑞德西韦三个月的存货,让英国、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两手空空”。
欧洲的专家们也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利物浦大学药理学系高级客座研究员安德鲁·希尔(Andrew Hill)表示,吉利德曾在英国进行了临床试验,而当英国患者冒着风险参加试验后,却只有美国人能从研究中获益,这是“对最基本的道德标准的质疑”。他表示:“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从未见过这种情况。”
苏塞克斯大学高级讲师奥西德·雅库布(Ohid Yaqub)称之为“令人失望的消息”。他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清楚地表明,它(美国)不愿意与其他国家合作,这会给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协议造成寒蝉效应。”
丹麦药品管理局局长托马斯·森德罗维茨(Thomas Senderovitz)告诉丹麦广播公司,此举可能危及欧洲和其他国家的未来。
连在国际上一向紧随美国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Justin Trudeau)这次也公开发话称,如果美国继续这类举动,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
尽管已经被美国“拉黑”,世界卫生组织(WHO)还是在周三表示,正在努力核实有关美国囤积瑞德西韦的报道。该组织紧急情况计划执行主任迈克·瑞安博士说:“明显,全世界有很多人患有这种疾病,我们希望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救命干预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中,损人利己的事美国并不是第1次干了。
今年3月欧美疫情高峰时,德国人就已经被美国这种做法震惊过一回。
3月2日,特朗普和副总统彭斯、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Alex Azar召集10家顶级医药公司高管开会,其中除了葛兰素史克、辉瑞等巨头以及明星公司吉利德外,还包括一家德国“小公司”CureVac。
这家德国公司虽然成立仅20年,员工也只有450人,但却前途无量。因为在新型疫苗技术路线——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上,他们具有技术优势。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会议,但会后很快有消息称,特朗普许诺给CureVac公司提供巨额资金,不惜代价让它离开德国搬到美国。
这急坏了德国人。参加白宫会议的CureVac CEO丹尼尔·梅尼切拉(Daniel Menichella)一回国就被撤换,CureVac宣布原CEO回归,并称他是“有远见的人”。
德国政府也非常关切此事,卫生部、内政部、经济部接连对CureVac表示关切,甚至威胁,如果德国或者欧盟的安全利益受到威胁,德国将审查“第三国”收购要约。
到6月,为了彻底杜绝被美国挖角的风险,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15日宣布,德国政府计划向那家正在研发新冠疫苗的公司CureVac注资3亿欧元,从而获得该公司23%的股权。这笔资金将在6个月内到位,确保不会有人捷足先登。
在德国人之后,法国人也体会到了美国的这种自私自利。
5月中旬,法国赛诺菲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保罗·赫德森对彭博新闻社记者说,他的公司研发的任何疫苗都会首先进入美国,因为美国为该公司的研究提供了最多资金。
这番言论引发了法国上下的全面不满。法国政府表示,他的言论是不可接受的。法国乃至全欧洲的媒体都对其展开了口诛笔伐。
最后,此事以赛诺菲方面改口,其法国负责人表示美国、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具有同样的优先级别而作罢。
美国政府在这类事件上有多次前科,显然已经证明了他们在这种事涉全球的公共事件上并没有合作共赢的观念。而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特朗普再次举起曾经帮他赢得竞选的“美国优先”旗帜也不足为奇。
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说,专注自己国家的疫情,让自己国家的人得到更好的治疗,何错之有?
理论上确实如此,但这又牵出了另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更会让欧洲人愤怒。
今年4月,关于瑞德西韦曾发生了一次著名的争议事件。4月29日,1项来自中国、2项来自美国的临床试验结果同时出炉。中国方面给出的结论是“无效”,美国试验的结果则都是“有效”,于是媒体纷纷以“罗生门”式的标题报道了这个科学问题。
但具体来看,实际结果内有玄机。
在双方试验中,主要关注的都是服药之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尤其是恢复时间。
中国试验得出的结果是,在服用瑞德西韦的试验组和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临床改善时间差异,测试组的平均临床改善时间为21天,安慰剂组为23天。不过,如果是在患病10天内就开始服药,试验组成员的恢复的速度(18天)比安慰剂对照组(23天)要快一些。
而在美国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却是,服用瑞德西韦使患者康复所需的时间减少了31%,平均为11天,而通常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为15天。
这也是媒体报道称“结果截然相反”的来由。
不过,从具体的试验指标看,国内试验对于“恢复”有严格的定义:国内科学家将新冠肺炎病情分成了6个程度,只有在一定时间内好转2个或以上程度,才能算作恢复。而美国试验只是更宽泛地记录不再需要氧气或住院的时间,标准更加宽松一些。
事实上,除了恢复时间以外,民众更加关心药物的另一种效果:能否降低死亡率?
在中国试验中,试验组和对照组28天后的死亡率并没有显著差异,试验组为14%,而安慰剂组有13%患者死亡。
在美国试验中,虽然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组死亡率为8%,比安慰剂对照组的11.6%低了较多,但其试验P值仅为0.059。一般来说,当P<0.05时才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从总体上看,瑞德西韦顶多能起到加快患者恢复的作用,并不能治疗患者。这在实际医疗环境中意味着这种药物并不能降低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死亡率,但是能让那些正在恢复的人快一些腾出医护人员,好治疗下一位病人。这对于医护资源紧缺的国家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美国缺少医护人员吗?
即便是在疫情最高峰的时候,仅在加州,自3月中旬以来,就有从斯坦福医疗保健等大型机构到农村小医院和私人医疗机构的数千名护士、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被解雇、休假或减薪。
美国联邦劳工统计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医疗行业的失业人数仅次于餐饮业。
美国媒体还多次曝光医护人员因为戴口罩上班、要求防护物资、不愿出假报告而被辞退的事件。
这足以说明,美国的医护资源并不紧缺。既然如此,他们又何必垄断瑞德西韦,为什么不把这些药物让给更有需要的国家呢?明明对美国自己作用不大,却非要抢夺,这可能让欧洲更加愤怒。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