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据2025年7月1日报道,6月30日,日本村田制作所、早稻田大学、SRE Holdings和机器人制造商tmsuk宣布成立“京都人形机器人协会”(KyoHA),致力于开发纯日本国产人形机器人。
该团体计划到2026年底完成可用于灾害现场的原型机开发,机器人设计长度不超过3米、重量不超过300公斤、能搬运超过100公斤,并计划于2029年3月实现量产,日经预测开发资金将达到数十亿日元。
tmsuk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本洋一坦言,日本曾经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导者,但现在我们在投资规模方面落后于中国和美国,希望通过开发可在灾难现场使用的人形机器人来打造差异化优势。
日本开创了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赛道,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加藤一郎教授就开始了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并于1969年研制出WAP-1平面自由度步行机,解决了人形机器人的基本行走问题。1973年,早稻田大学进一步开发出WABOT-1,这被视为全世界第一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此后,日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不断取得突破。1986年,本田公司启动了人形机器人E系列研发计划,并在1996年发布了P2机器人,实现了无缆化动态行走。2000年,本田公司推出了著名的ASIMO人形机器人,它能够实现5km/h的奔跑速度、上下楼梯等复杂动作,并通过预测运动控制技术实现人机自然交互。同年,索尼公司也研发出了双足步行机器人。目前,在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日本逐渐被中国和美国甩在身后。
与日本曾经的辉煌不同,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今年二月,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报告指出,中国已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份额高达63%,主导全球供应链。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的“身体”环节,即机器人的物理构造部分,中国的集成商占比达到了45%。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崛起并非偶然。一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完善的制造业基础,能够快速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并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中国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投入研发,在人工智能、传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作为新兴科技产物,尽管全球机器人产业链齐全,但目前市场上诞生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层面上还停留在新产品对外发布、应用场景验证测试阶段,商业层面上还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商业落地。
不过,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1.6亿美元,随着技术的进步,预计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场景中实现商业化应用,不仅提升生产效率,还将在教育和家庭生活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到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预期达324亿美元。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2025年6月的演讲中表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最大的产业之一。他认为,AI驱动的新工业革命已经到来,人形机器人将整合软硬件、生态与国家基础设施,成为未来十年AI社会化部署的重要路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戴振东认为,除了传统的电机和减速器,传感器特别是力觉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他还指出,未来分布式驱动系统可能会成为技术突破的方向。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人形机器人量产及商业化关键挑战》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