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科学家联合发现:毒胡萝卜素或是潜在抗新冠病毒药物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日前报道,中国和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病毒》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的最新研究表明,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具有抗病毒的特性。毒胡萝卜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或有助于遏制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流行病的传播势头。毒胡萝卜素也能高效阻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普通感冒冠状病毒OC43、SARS-CoV-2和甲型流感病毒在永生或原代人细胞中的复制。
人类的好朋友又做新贡献 德国称两只嗅探犬能识别新冠患者
近日,德国汉诺威兽医大学表示,他们训练的两只嗅探犬能以94%的准确率识别出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两只狗狗在受训前分别是探雷犬和寻尸犬。训练它们的工作人员称,病毒会使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与健康细胞不同的物质,而经过训练的犬类能分辨出这种物质的气味并告知人们。
新冠病毒N439K变种毒性和传播力比肩野生型病毒 ACE2亲和力高出2倍
在《细胞》杂志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描述了N439K突变如何影响SARS-CoV-2感染。研究人员表示,N439K突变改善了SARS-CoV-2刺突蛋白和病毒受体ACE2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逃避了抗体介导免疫。研究人员称,N439K突变体在毒性和传播能力方面与野生型病毒相似;然而,它们与人类ACE2受体的亲和力要高两倍,并且对许多中和性单克隆抗体有一定抗性。
评估新冠疫苗免疫反应 这种新方法可以做到快速又高效
一个全球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抗体测试新策略,可以量化疫苗接种引起的免疫反应,并揭示病原体感染的时间表和阶段。该团队的一步定量抗体测试使用(血液)血清进行,与通用的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相当。新开发的技术与ELISA相比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灵敏度、快速和可以同时检测多个目标分子。该小组的发现已经发表在跨学科期刊《纳米尺度》(Nanoscale)上。
实验证据表明:感染新冠后,男性患者精子的活性降低超过66%
研究人员们指出需要更仔细研究的一个潜在问题是:新冠病毒对男性生育能力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观察了84名确诊新冠的男性和105名对照组组织样本中的炎症标志物。他们还评估了精子质量,并在样本中寻找氧化应激的迹象。确诊阳性该患者炎症和细胞应激的严重程度,是未被诊断为病毒阳性的人的两倍。被感染男性的精子活性降低了2/3(超66%),他们的精子数量也远低于普通男性。
我国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六号发射成功 将用于卫星通信等
2月4日23时36分,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三乙火箭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六号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六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并开展相关技术试验验证。本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第118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60次发射。
朱雀二号火箭一级发动机总装完成 蓝箭航天或成中国“SpaceX”
朱雀二号火箭一级发动机由4台“天鹊”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TQ-12)并联组成,可为火箭提供268吨的起飞推力。各台单机发动机均为单向摇摆,摇摆方向为箭体切向,摇摆角度为±8°,可为火箭飞行提供各方向的姿态控制力。通过前期的研制工作,TQ-12发动机已突破各项关键技术,进入可靠性验证和批量生产阶段。
中国超导材料新突破:长尺度铁基超导线圈通过强磁场性能测试
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获悉,该所高场超导磁体团队和中科院电工所铁基超导材料团队合作,在超导材料领域获得一项重要突破:基于百米铁基超导带材研制的长尺度跑道型超导线圈,在10特斯拉二极磁场下,实现超过零场环境80%的高载流性能。这是继2016年研制出首根百米级铁基超导带材、2019年完成小尺寸铁基超导螺线管线圈24特斯拉性能验证之后,中国在铁基超导材料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
郑州大学团队成功制备出三元高导热复合材料
郑州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了HDPE-g-MAH作为由HDPE(高密度聚乙烯)、多壁碳纳米管和六方氮化硼(BN)组成的三元复合材料的相容剂的作用。通过熔融共混,HDPE-g-MAH可以减少填料的团聚,促进网络结构的形成。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了在协同作用之下,三元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能达到二元复合材料的262%。从复合材料的形态和结晶度的角度解释了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
中国科大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揭示致病最大风险因素机制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ApoE对神经元的胆固醇代谢进行重编程的机制,以及这种代谢调控对神经元功能特别是学习记忆过程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ApoE4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全新机制。该项研究首次揭示了ApoE在大脑中的全新功能,同时也诠释了ApoE4如何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高风险因子参与疾病的进程,对深入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天津95后大学生用脑电波写福字 挑战马斯克脑机接口技术
近日,两名天津大学的95后大学生,用脑电波操控“哪吒”多脑协控智臂系统写了个“福”字。他们表示,未来的脑控系统也许会彻底颠覆现有的人机交互方式,人与人的交流不仅停留在语音或文字,还可能通过心灵进行沟通。据悉,该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脑-机接口子系统以及智能机械臂子系统。
新利器!6名癌症患者被植入他人粪便后,肿瘤得到抑制病情稳定
2月4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这项新研究进一步证明,拥有正确的肠道菌群可以改善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帮助阻止疾病进展,甚至缩小肿瘤。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收集了对免疫疗法反应良好的黑色素瘤患者的粪便,然后将他们的粪便(和微生物)移植到15名此前从未对药物产生反应的患者的肠道中。移植后,15名患者中有6名对免疫治疗第一次有反应,显示肿瘤减少或疾病稳定持续了一年多。
北大团队利用激光颗粒实现单细胞追踪 具有高信噪比+连续性
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Seok-Hyun Yun教授研究组和北京大学肖云峰教授研究组,利用光刻技术进行了全方位半导体激光颗粒的批量制备,并将激光颗粒转移到体外Hela活细胞内,进行单细胞标记及追踪表征。结果表明,在体外转移到活细胞后,移动细胞内的全向激光粒子可在高信噪比下连续跟踪2小时。而传统微激光器信号丢失频繁,导致跟踪失败。
中国团队开发出水稻基因“定位导航系统” 满足多样化改良育种需求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黄学辉团队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关键变异(causative variation)图谱,开发了一款智能化的水稻育种导航程序。它为水稻遗传研究提供了全面的数量性状基因信息,建立了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新方法,有望为水稻新品种的快速培育提供技术支持。
HIV疫苗里程碑:首个1期人类临床试验效果良好 97%检测到靶向反应
IAVI和Scripps研究公司宣布,他们的新型HIV疫苗第1阶段临床试验,取得了很有希望的结果。该疫苗成功刺激稀有免疫细胞的产生, 97%的参与者体内检测到了靶向反应。研究小组在国际艾滋病协会HIVR4P虚拟会议上介绍了研究结果。
哈勃继任者韦伯望远镜10月将升空 有望揭开130亿年前宇宙图景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终于准备就绪。NASA计划最早于10月31日在法属圭亚那用欧洲航天局提供的阿丽亚娜5号火箭将其送入轨道。NASA表示:成功发射之后,它将是未来十年内第一个同类精准观测望远镜。在美国天文学会最近的一次会议上,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展示了这架望远镜,这有可能是人类最后一次在地面上看到该望远镜。
终极目标1百万量子比特!IBM公布开源量子生态系统开发路线图
周三,IBM在其官网博客上公布了对其开源量子软件生态系统的开发路线图。在路线图中,IBM预计将使其复杂机器的性能提高100倍。 IBM将目标锁定在未来两年内发布量子计算应用,以应对人工智能和复杂金融计算等挑战。而且它正在开放低级别的编程权限,预计将为这些应用打下更好的基础。
新突破!胰岛素在室温条件下也能保存4周
一项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模拟肯尼亚难民营一家庭内的全天温度波动,在25℃-37℃的温度下评估了胰岛素的活性变化。他们发现,室温下保存四周的胰岛素制剂仍然可以完全维持活性,可用于后续治疗,与冷藏胰岛素相比,效率也没有降低。目前,该论文的研究团队正在起草一份共识声明,让糖尿病患者在低资源环境下也能使用胰岛素在家中独立治疗,过上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科研人员破译中华蟾蜍大型基因组揭示其“成功”的秘诀
为了揭秘中华蟾蜍的适应性遗传机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吕彬、江建平和傅金钟联合华中师大吴华、河南师大陈晓红、信阳师大宋晓威和西华师大廖文波等高校的科研人员,共同发起了中华蟾蜍基因组测序项目,破译了中华蟾蜍基因组,获得了首个组装到染色体是水平的蟾蜍基因组参考图谱。
武汉大学新年首篇Science 发表合成气直接制烯烃研究成果
今天,武汉大学迎来开年首篇Science。2月5日,Science(《科学》)在线发表了我校动力与机械学院、工业科学研究院定明月教授团队在合成气催化转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展了一种新型Fe基复合催化剂,高效抑制了CO2副产物的生成,实现了合成气高选择性、高收率直接制取烯烃。
《科学》:人体内或存在天然的HIV“克星”
《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体内产生CARD8炎性体(CARD8 inflammasome)的免疫细胞可识别HIV蛋白酶,并促进感染病毒的细胞死亡。而当HIV进入人体细胞后,不再产生HIV蛋白酶,因此能顺利潜伏。此前用于抗病毒的非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能够“唤醒”病毒产生HIV蛋白酶,例如依法韦仑(efavirenz)。基于此机制,研究者计划研发药物合剂,同时激活病毒和免疫应答,有效杀灭HIV宿主细胞,防止病毒潜伏。
为了能顺利与卵子结合 精子居然会使“阴招”毒害亿万同胞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获胜者其实可能使用了一些“阴招”,在通向卵子的赛道中它们毒害了自己的同胞,最终捍卫了自己的地位。来自德国的专家在对老鼠的研究中发现,携带一种名为“t-单倍型”(t-haplotype)的遗传因子的精子能够更快地到达卵子。与此同时,如果没有这组基因,它们就可能失去竞争力,更有可能以漫无目的的绕圈而告终。
“活化石”基因组揭示脊椎动物“登陆”之谜
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公布了早期辐鳍鱼类——多鳍鱼、匙吻鲟、弓鳍鱼和鳄雀鳝的基因组研究结果。这项通过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比较基因组学、演化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2月5日在线发表于《细胞》。
“冰川来客”揭示细菌利用光能新机制
近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东秀珠、周宇光研究组通过对采集自西藏、新疆、甘肃、四川等地的冰川黄杆菌菌株的研究,发现一种类胡萝卜素——玉米黄质有助于它们在低氧低营养条件下利用光能生长,这一新发现对国际上一直以来普遍认为的视紫红质决定黄杆菌的光促生长机制提出了挑战。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
非洲肺鱼基因组全面解析!是人类基因组13倍
由西北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联合解析了关于非洲肺鱼的首个完整且高质量的超大基因组。相关研究成果2月5日在线发表于《细胞》。非洲肺鱼基因组也许在各种肺鱼中是最小的,但其基因组大小至少是人类的13倍,高达400多亿对碱基。
科学家们找到了恢复阿尔茨海默氏症损害认知功能有效途径
2021年2月5日获悉,一组来自美国和巴西的神经科学家通过靶向小鼠的蛋白质合成,发现了一种解决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认知功能丧失的潜在方法。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 Signaling杂志上,揭示了合成药物可以挽救脑细胞的活性,用于形成记忆。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侧重于减少与疾病相关的症状,如淀粉样斑块、神经纤维缠结和神经炎症等,这篇研究表明,添加一种药物恢复蛋白质合成可以帮助恢复正常的大脑活动。
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在首批(2019年度)遴选建设104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8号)、《教育部关于2019—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9〕1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0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21号)等文件要求,在各地各高校申报、专家审议基础上,教育部按相关工作程序确定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名单。
教育部:2021年完成“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
,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工作要点指出,要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加快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实施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研究制订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在部分符合条件的高校设置一批交叉学科中心。
10个未通过!教育部公布重要名单验收结果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验收通过名单。教育部网站公示,最终认定10个高校党委、98个院系党组织、551个党支部通过验收。验收通过名单已公布,其中10个未通过。
我国将建立国家耕地质量科学研究中心
“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将重点建设“国家耕地质量科学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平台,面向国际耕地科学前沿和我国耕地保护重大需求,聚焦耕地质量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建设覆盖我国全部土壤类型、服务全域耕地管理的国家级耕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中心。
最高每人4万元!多地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政策
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许多地方都陆续加强了毕业生就业补助力度。据云南财政厅官方网站1月18日消息,云南省财政厅积极筹措资金,专项安排并下达全省各州市8.9亿元资金,对符合条件招录在岗的36774名大学生给予一次性就业补贴。此前,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的通知》称,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被中小微企业新招用,可享受每年2000元/人的就业补贴。政策从2021年1月31日起执行。
中科院与阿联酋大学签约加强科技合作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院与阿联酋大学近日召开视频会议并签署合作备忘录,这是中科院与阿联酋科研机构/大学签署的首份备忘录。双方未来将整合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强人员交流与合作,并优先在空间科学、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交通运输、水资源以及环境科学领域开展合作。
AAAI 2021论文大奖出炉!北航、华科学子斩获最佳论文
今年AAAI最佳论文、杰出论文等大奖也全部陆续出炉。今年AAAI 2021共收到破纪录的9034篇投稿论文,录取率为21.4%。华人学者的表现格外亮眼:今年12篇获奖论文中,华人占据了5席!在3篇最佳论文当中,有两篇都是华人作者团队,一作分别是北航和华科学子。华南理工大学学子斩获杰出论文。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