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调研:近九成科学家认为新冠病毒不会消失
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依旧没有放缓脚步,累计新冠病例已经接近1.1亿,死亡人数也超过了240万。《自然》杂志向119位免疫学家、传染病专家以及病毒学家发去问卷,询问他们对新冠病毒的看法。近九成科学家认为病毒会从大流行转为局部流行——它不会彻底消失,而是会在这颗星球的不同角落轮番出现。新冠病毒成为局部流行病毒的可能性有多大?60%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可能”,29%认为“有可能”。认为“不可能”和“非常不可能”的,只有区区6%。
中疾控主任:新冠肺炎可能成为长期流行的传染病
在最新发布的中疾控周报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展望未来,2021年依旧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新冠肺炎或将成为全球或局部地区长期流行的传染性疾病。此外,新冠肺炎的许多新特征被陆续报出,比如被感染的患者可能将面对长期的后遗症、反复感染、复阳以及长期或间歇性的潜伏期等。
我国已应急批准16个新冠疫苗临床试验 2种已上市
国家药监局昨天披露,目前,国家药监局已附条件批准我国2个新冠病毒疫苗上市,应急批准5条技术路线共16个疫苗品种开展临床试验,其中6个疫苗品种已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国家药监局共应急批准22个药物开展新冠肺炎及其相关适应症的治疗、预防临床试验;附条件批准2个药品上市;应急批准新冠病毒检测试剂54个,日产能达到2401.8万人份。各地还应急批准医用防护服注册证420张、医用防护口罩注册证307张。
中国科研人员在《Science》发表新冠药物研发最新成果
19日从四川大学获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当日在《Science》上在线发表题为“SARS-CoV-2 Mpro inhibitors with antiviral activity in a transgenic mouse model”的研究论文。首次公开报道新冠Mpro抑制剂在SARS-CoV-2感染小鼠模型的实验数据。
欧盟已启动研究新冠病毒突变新计划
2021年2月17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已启动了一项研究新冠病毒突变的计划,名为“HERA孵化器计划”。该计划将为可能需要生产的下一代新冠疫苗做准备。冯德莱恩早前接受采访时表示,“HERA孵化器计划”将把卫生当局和实验室的优秀资源聚集在一起,并配备专用资金。
欧盟宣布向“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追加5亿欧元捐款
2021年2月20日获悉,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七国集团会上宣布欧盟向“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追加5亿欧元捐款,希望帮助全球中低收入国家尽快获取新冠疫苗。据悉,5亿欧元捐款分为3亿欧元赠款和2亿欧元贷款,前者将由欧盟拨付,后者将由欧洲投资银行发放,加上去年欧盟提供的5亿欧元捐款,至此欧盟已向“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认捐10亿欧元。
研究发现:流感病毒能显著促进新冠病毒感染
2月18日,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可教授和蓝柯教授课题组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流感病毒能显着促进新冠病毒感染,并通过构建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共感染小鼠模型发现两种病毒共感染在小鼠体内引发更严重的疾病,该论文还对流感病毒促进新冠病毒感染和致病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病毒共感染形同“火上浇油”,使得新冠病毒的感染性增强进而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极寒天气将袭希腊 或导致新冠病毒在家庭内传播
恶劣天气“美狄亚”即将袭击希腊。专家表示,这一极地寒带气旋在导致降温降雪天气外,或许还将引发新冠病毒在家庭内部传播。希腊流行病学专家帕帕埃万格罗表示,未来几天的恶劣天气可能将所有人困在家中,且很可能使得室内通风很难实现。
美国首次成功克隆濒危动物 “复制”已死30余年动物基因
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宣布,美国的科学家们首次成功地克隆出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黑足雪貂。这只名叫伊丽莎白安的黑足雪貂是于去年12月诞生的,但相关的信息直到现在才披露。克隆的成功得归功于另一只死于三十多年前的雪貂的冷冻基因。在实验过程中克隆了两只黑足雪貂,但只有一只幸存了下来。
中国“慧眼”卫星再立功 确认快速射电暴起源
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下称高能所)获悉,慧眼天文卫星发现首个跟神秘的快速射电暴相关联的X射线暴,确认其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SGR J1935+2154。这一发现,与国际上其他望远镜的观测一起,证明快速射电暴可以起源于磁星爆发,破解了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之谜。2月19日,国际期刊《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表了最新观测结果。
肺移植关键难题取得重大突破!3年内移植患者围手术期零死亡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肺移植团队聚焦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临床实践中持续科研创新,将供体肺缺血再灌注时间从6小时延长到12小时,实现三年内移植患者围手术期零死亡,肺移植后最短13天康复出院。2月18日,这一围绕肺移植重大关键难题的研究成果,在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斩获202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技术成果在同领域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已研究开发十多年!南非准备制造氢燃料电池作为替代能源
2月19日,南非当地媒体报道,在围绕氢燃料技术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和开发之后,总统拉马福萨表示,南非已准备制造氢燃料电池并将其作为替代能源。通过南非氢能战略,政府及其合作伙伴成功部署氢燃料电池,将为学校和医院提供电力,也将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发挥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在室温下将甲烷转化为液态甲醇的新方法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在室温下将天然气中的甲烷转化为液态甲醇的方法。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催化剂材料,这种材料有助于降低打破这些键所需的能量,从而使反应可以在室温下进行。该催化剂由钛和铜组成。该催化剂与少量的电一起促进了甲烷的烃键的断裂和甲醇的形成。该过程比传统方法消耗的能量少得多,并且不需要机械装置来产生高压和热量。
科学家成功演示新的三节点量子网络 未来量子互联网迈出一大步
物理学家们将3个量子设备连接在1个网络中,朝着未来的量子互联网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团队将3个设备连接起来,使网络中的任意2个设备都处于相互纠缠的量子位。他们还将3个设备上的量子比特全置于三路纠缠态,在其他应用中,这种纠缠态可以让3个用户共享秘密信息。
刘如谦团队开发出蛋白酶编程进化系统 可选择性切割特定蛋白质靶点
博德研究所刘如谦(David R.Liu)及哈佛医学院Dong Min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蛋白酶重编程的进化方法。在研究中,他们开发了一种实验室进化方法,可以快速迭代升级蛋白酶,切割新的蛋白质序列,并使其失去切割非目标序列的能力。最终,实验得以产生具有定制特异性的蛋白酶。
我国科学家利用自由电子束实现低维材料的谷电子自旋极化调控
近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科学家设计了结构对称的纳米天线与六方氮化硼/二硒化钨/六方氮化硼的金属/介质复合纳米结构,利用超高分辨电子束精准激发金属结构的圆偏振偶极电磁模式,通过近场相互作用在纳米尺度实现了对低维材料谷极化的调控。同时,研究人员发现电子束激发位点的移动(空间分辨率小于5纳米),能够在50纳米内实现谷极化的“开”和“关”,以及100纳米内的谷极化态反转。
火星为什么那样红?香港大学新研究发现了其中奥秘
大氧化事件,是指约26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游离氧含量突然增加的事实。香港大学团队发现,火星也曾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氧化事件,在几十亿年前,这颗红色星球远没有现在那么红。这一发现最近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杂志上。研究小组表明,暴露在表面的火星上的古代岩石在还原条件下已经风化,表明还原性大气确实存在。
可怕!HIV可完整无损地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轻松释放基因组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们将相关的光镜和电子显微镜与亚断层平均相结合,以捕获受感染T细胞中逆转录能力HIV-1复合体的结构状态。随后,他们证明了鼻咽癌细胞内的直径足以输入明显完整的锥形衣壳。研究还表明HIV-1病毒只是在细胞核内破裂,并在那里释放它的基因组遗传信息。
大熊猫超高质量基因组发布:两大亚种约在1万年前开始分化,或影响繁殖力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之一。近日,大熊猫超高质量基因组研究的最新结果公布,更是吸引了众多关注。基于最新的基因组分析,科学家们发现——2个亚种的分化时间大约发生在距今1万-1.2万年前。研究发现,秦岭大熊猫的繁殖能力比四川大熊猫要弱一些,并建议减少两个亚种接触,遏制种群衰退。
《Science》:研究首次揭示胆管类器官可以修复受损的人类肝脏
英国剑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灌注系统的技术在实验室中培育出胆管类器官(bile duct organoids),也称为胆管微型器官,并发现这种胆管类器官可用于修复受损的人类肝脏。这是这种技术首次用于人体器官。在实验室中培育胆管类器官作为替代部件,可以用来恢复患者自身的肝脏健康或修复受损的供者肝脏,这样它们仍然可以用于移植。尽管这些研究人员期望这种方法用于修复患者自身的肝脏,但是他们认为它也可能提供一种修复受损供者肝脏使其适合移植的潜在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上。
上海交大韩泽广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出炉:发现新型甘油三酯代谢调控分子LZP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韩泽广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著名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上发表。研究结果显示Lzp敲除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分泌下降,抵抗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以及肝体比升高,肝脏脂质累积,载脂蛋白ApoB水平下降,这提示LZP可能参与肝脏的脂肪分泌。该研究首次揭示了LZP参与甘油三酯和VLDL分泌调节的新功能。
新研究:大脑中白质高强度越多,额颞叶痴呆就越严重
悉尼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大脑中白质高强度的数量与额颞叶痴呆的严重程度有关。这项研究涉及64名额颞叶痴呆患者、65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66名非痴呆患者,他们接受了脑部扫描和其他测试。参与者平均被跟踪两年。额颞叶痴呆通常影响65岁以下人群,主要导致人格、行为的改变和语言问题。该研究成果于今日发表在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的医学杂志《神经病学》(Neurology)。
南大团队新发现:纳米碳点的细胞毒性随光降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在他们的最新研究中,南京大学团队研究人员们对实验室合成CDs的1200个人类基因进行了浓度依赖性建模,确定了CDs干扰的分子通路。研究表明,不管CDs的化学成分如何,光降解诱导的细胞毒性对CDs来说很可能是普遍的。与此同时,CDs的细胞毒性会随着光降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强。近日,该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南京大学团队研究发现:真菌变化可导致结肠癌发生几率上升
近日,来自南京大学医学院的王婷婷课题组针对肠道中白色念珠菌调控肠道免疫并促进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于EMBO期刊上。研究结果建立了肠道内巨噬细胞和先天性淋巴细胞之间由白塞氏菌驱动的串联,拓展了我们对共生菌群如何调节宿主免疫和促进肿瘤发生的认识。
研究实现一次基因编辑治疗降低坏胆固醇3年 无明显不良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可编程的、序列特异性核酸酶破坏基因是一种有希望的基因治疗策略,并可通过降低特定蛋白水平提供治疗效益。Precision BioSciences已经展示了其Arcus基因组编辑平台,在PCSK9基因的体内基因编辑之后,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实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长期稳定降低。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进行了3年多的监测,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持续下降,同时基因编辑保持稳定,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植物生物技术杂志》:小麦孕穗期根系深度调控基因查明
近日,《植物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最新成果。他们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小麦液泡分选受体基因TaVSR1-B启动子区转座子与孕穗期根深显著相关。小麦材料TaVSR1-B启动子区转座子的差异导致DNA甲基化水平及组蛋白修饰不同,进而影响基因表达,使孕穗期根深表现显著差异。
《系统古生物学杂志》:发现大青山动物新类群匈奴老挝鳄
近日,《系统古生物学杂志》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俊、陈建业博士的最新成果。研究论文报道了一件产自内蒙古包头晚二叠世(2.52亿年前)的爬行型类不完整骨架,被命名为匈奴老挝鳄,目前归入迟滞鳄类。这印证了研究者之前提出的老挝四足动物由华北迁徙而去的假说,这暗示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东南亚在二叠纪末期就存在陆地连接。
研究:48%的饮酒者在19岁之前都出现过饮酒失忆症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一旦年轻人开始喝酒其就会表现地经常失忆,在14岁的青少年中,近十分之一的个体在过去一年里都有过失忆的表现。而到了19岁,大约有48%的个体都会经历失忆过程。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大约有14%的澳大利亚年轻人在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越来越多地与酒精相关的失忆,而女性经历失忆的次数或许是男性的三倍。
大湾区加码高等教育:17所新高校建设提速,8所为“合作办学”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以来,包括大学、学院、研究生院、新校区建设在内,一共有28处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建设正在推进。如果只计算大学和学院建设,也至少有17所新高校正在加速动工或筹办,其中8所为合作办学。
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特殊院校(专业)除外
根据教育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除军事、国防和公共安全等部分特殊院校(专业)外,高校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不得对报考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考生作统考外语语种限制,不得在国家招生政策规定外作其他限制。
广东高校新增36个专业 教育类新增专业最多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1年高校增设国家控制的高职(专科)专业审批结果》,审批通过2021年增设国家控制的高职(专科)专业点287个,自2021年起可以招生。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等广东高校有共36个专业入选。其中教育类专业最多,达30个。
广东高校科创能力哪家强?华南理工两年新增科研经费近50亿
2月20日,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邹浩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新增科研总经费近50亿元。2019-2020年,该校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科技创新30强前3名;位列广东省本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第一。
这所985高校新校区最新进展 预计明年6月份完工
近日,青岛蓝谷监管局在回答网友提问表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科教新城项目正顺利往前推进。目前,主教学楼已全部封顶,图书馆已部分封顶,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正在主体施工。预计2022年6月完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一期项目,是山东省“双招双引”重点项目、青岛市社会民生类排名第一位的重点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总建筑面积37.3万平方米, 总投资41.83亿元。
美斯坦福大学表示:学者不该因正常学术交流受到惩罚
针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因被指控未披露在中国的合作而遭逮捕一事,美国斯坦福大学日前发表声明说,学者不应因正常学术交流受到惩罚。他同时表达了对中国同事和华裔同事的明确支持,并重申斯坦福大学对国际学生和学者的坚定支持,并称他们是斯坦福大学的宝贵成员。
重庆新认定46家新型研发机构 其中约半数为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参与
2月19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2020年度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名单正式发布,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10家研发机构被认定为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重庆西门雷森精密装备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等36家研发机构被认定为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初创型)。2020年度新增的新型研发机构中,绝大多数具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约有一半由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参与。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鼓励农业转基因生物原始创新和规范生物材料转移转让转育
近期,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鼓励农业转基因生物原始创新和规范生物材料转移转让转育的通知。通知指出:一、鼓励原始创新,支持高水平研究。二、强化产品迭代,支持高水平育种。三、发挥市场作用,促进成果转化。四、加强主体培育,发挥企业主导作用。五、规范生物材料流动,强化溯源管理。六、明确全程责任,压实责任主体。
投入8亿英镑!英国将成立新机构推动前沿技术研发
英国商务大臣Kwasi Kwarteng宣布,英国政府将成立“先进研究与发明局”(ARIA),这是一个新的独立研究机构,旨在资助高风险、高回报的科学研究。该机构由8亿英镑支持,为最鼓舞人心的发明家提供资金,将他们的革命性想法转化为新技术、发现、产品和服务。新的机构将独立于英国政府,由知名科学家领导。
云南大学高薪“抢人”!入选优青(海外)项目者提房补贴高达200万元
近年来,优秀科研人员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不少院校机构也为揽才、“抢人”各出大招。近日,云南大学官网发布了《云南大学诚邀申报优青(海外)项目》称,凡依托云南大学申报入选优青(海外)项目者,均聘为“云南大学东陆骨干教授”,基本年薪和人才津贴不低于60万元/年,提供住房补贴200万元。
5000万!湖南岳麓山大科城“红枫计划”助力双创成果转化
2月18日,长沙,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正式发布“红枫计划”。同日,“麓山杯”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为激发科创活力,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大科城拟今年起,出资5000万种子基金,实施三年“红枫计划”,扶持科创团队(公司)创新创业。此次大赛中遴选出的优秀项目、优秀团队,在大科城落户,都有望通过“投资+孵化”模式,成为“红枫计划”首批受益者。
马来西亚计划为5G网络投资近240亿人民币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2月20日报道, 马来西亚政府计划投资150亿令吉(约人民币240亿元),在未来10年内启用5G网络。马来西亚总理穆希丁在19日举行的数字经济蓝图发布会上表示,在今年年底前,部分地区将率先启动5G网络。穆希丁还表示,5G技术将促进医疗服务的发展,例如实现“慢性病人的健康监测应用、智能紧急援助以及独居老人的特殊应用”。
李兰娟等5名中国学者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士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2021年选举产生了174名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士(Fellows),以表彰他们在医学与生物工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其中包括5名中国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庞代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
诺奖风向标!18位华人青年学者斩获2021斯隆奖
日前,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公布了2021年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获奖名单,128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其中,共有18位华人学者获奖,涵盖清华大学6人(高伟、李晗、高秭玥、马腾宇、廉骉、甄博);北京大学4人(徐升、戴亮、邓煜、刘鲁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人(汪淏田、赵刘燕);南京大学1人(Heng Li);浙江大学1人(Xiumin Du);华中科技大学1人;台湾大学1人(Kai-Wei Chang)等多所高校校友。
武职校友姚晶所在科研团队荣获2020年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月18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武汉隆重举行,会上公布了2020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表彰了2020年为湖北省科技事业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组织,并为2020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颁奖。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校友姚晶所在的团队,凭借“基于智能统一DPI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2020年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中国地质大学16项科研成果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
1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宣读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中国地质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另外,中国地质大学作为参与单位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