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前瞻IPO微信公众号
在商业中的主体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使得股权代持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持股方式。而一家公司也往往由于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导致真实股东隐藏在幕后。
近年来,不少证监系统监管干部在离职后会自己创办私募投资机构,利用手中积累的人脉资本从事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股权投资,多起关于证监系统前官员或前发审委员“突击入股”拟IPO项目的新闻也引发了舆论的热议。
对此,监管层也数次强调拟IPO企业的股东穿透核查,严防IPO突击入股。
今年2月7日,沪深交易所就同步发布了有关IPO股东信息披露指引的答记者问,严格禁止一些投资者通过股权代持、多层嵌套机构股东间接持股等方式,隐藏在拟上市企业名义股东背后,形成“影子股东”,在企业临近上市前入股或低价取得股份,上市后获取巨大利益的行为。
有这些“特殊股东”,IPO将被叫停?
近日,据叩叩财讯独家报道,监管层于近期再度针对在拟IPO项目中具有特殊身份的部分股东加码核查,这部分被监管层“严控”的特殊的股东包括曾在证监会系统内部任职的前官员与曾任职发审委的前发审委员们。
此外,还有媒体消息称,有从交易所离职创业的知情人士证实,交易所前高管及核心人员创办或投资的企业同样暂缓受理IPO申请。
一位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透露:“监管层在近期内部下发通知,要求对证监会前官员和前发审委委员直接或通过参与发起基金间接投资的IPO项目进行重点核查,需说明这批‘特殊身份股东’具体的参股和持股情况以及合理性,并要求提供详细的资金来源等证明。”
“目前已经暂时叫停了存在这些‘特殊股东’的项目,也就是说,凡待申报IPO企业中,存在有证监会前官员或前发审委员入股的企业,其IPO申请将暂缓不予受理,已申报企业则暂停推进。”
“监管层目前的说法是要求严格核查,虽然不意味着但凡涉及到证监系统前官员或前发审委员的项目便‘一刀切’而全盘否决,但在这样的监控力度下,涉及的企业想要轻易获得监管的核查认可,都非易事,而具体的项目能否继续推进,需要视核查的结果和监管层的认定而论。”上述知情人士坦言。
澄清:确有框架但无实施细则
4月19日,最新消息再度出炉。
据财联社报道,在记者向多个信源求证后获悉,目前监管层面确有加强核查的要求和方案,但仅仅是一个尚未细化的框架方案,并没有实施,所以坊间所传“不予受理”和“暂停推进”均属臆测推断。
有知情人士证实,确实存在这样一个关于加强“特殊身份股东”的核查要求,也出台了相应的框架,但是一个粗线条的、尚需细化的方案。
接近监管人士则表示,“不予受理”和“暂停推进”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方案并未开始实施,甚至连操作细则都还没开始完善,所以上述说法应系市场主观臆测和推断,为不实信息。
关注“前瞻IPO”微信公众号,掌握最新IPO动态。22年中国IPO咨询领域沉淀、6600+细分行业监测、30余项数据专利平台,为您提供更权威的IPO服务。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