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产经

学术头条:印度新冠患者出现致命黑真菌,人类精子并未大幅下降,留美博士离世后论文被接收

分享到:
 黄琨 • 2021-05-11 17:48:41 来源:前瞻网 E8074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头条头条

印度新冠患者出现致命“黑真菌”感染:数百名康复者受攻击

最近,印度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出现了一种罕见且可能致命的真菌感染,即毛霉病,也被称为“黑真菌”。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说法,毛霉病是由一组被称为毛霉菌的霉菌引起的,它们生长在土壤和腐烂的有机物中,如腐烂的树叶和木头。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200人在康复后感染了毛霉病,8人死于这种黑真菌。

FDA授权辉瑞疫苗用于12至15岁青少年

5月10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授权辉瑞新冠疫苗在美国对12岁至15岁的青少年人群使用。此前,美国只有16岁以上的人群才可以接种辉瑞新冠疫苗。据辉瑞公司消息,此前针对12-15岁群体进行的疫苗临床试验取得了积极进展,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产生大量抗体,副作用与16至25岁人群相当,但没有人出现感染症状。

福奇:美国新冠死亡数字“毫无疑问”被官方算少了

美国总统首席医疗顾问福奇表示,美国的新冠死亡数字确实"毫无疑问"被官方少算了。根据华盛顿大学早前发布的研究结果,美国新冠疫情实际死亡数字超过90万人,而美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字则为57万多人。如果研究结果准确,就意味着美国死于新冠肺炎的人数被少算了接近一半。

世卫组织:中国正在享受有效控制新冠病毒带来的成果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10日表示,武汉和中国其他大部分地区目前都在享受新冠病毒得到有效控制的成果,这说明在将发病率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后,人们在社会和经济生活方面有更多选择。

IBM最新研究:疫情加快企业AI部署

根据Morning Consult委托IBM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几乎三分之一的企业正在使用某种形式的人工智能。其中43%的企业报告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他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部署速度加快了。

头条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特设“揭榜挂帅”项目 不设门槛限时攻关

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等“十四五”重点专项 2021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在率先推出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专项中,若干专项设立了“揭榜挂帅”榜单任务。榜单发布包括需求目标、时间节点、资助额度、考核要求、奖惩措施等。榜单申报“不设门槛”,项目牵头申报和参与单位无注册时间要求,项目(课题)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

美国政府计划将科学与政治分离 已成立专门工作组织

白宫已成立特别工作组,意图将科学与政治分开。据悉,这个联邦科学诚信工作组由来自 20 多个政府机构的 46 名成员组成,将于当地时间本周五( 5 月 14 日)召开首次会议。工作组的任务是在 120 天的时间内,回顾 2009 年至今,有哪些领域的党派偏见干扰了本应基于证据和研究的决策,并在下一个 120 天内,提出未来将政治排除在政府科学之外的建议和可行方法。

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已开始在基金审批中使用抽签

据《自然》新闻报道,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NSF)开始使用抽签来筛选质量相近的基金申请书,以消除基金审批中可能存在的偏差。SNSF 是瑞士最大的政府研究基金,每年分发 10 亿瑞士法郎(约合 71 亿人民币)的研究经费。2018-2020 年,该机构运行了一个试点项目,使用物理抽签分配博士后流动研究基金。今年 3 月,SNSF 将抽签应用于所有的申请项目。

中国留美博士离世后 论文被国际顶刊接收

今年1月9日,美国芝加哥发生连环枪击案,在芝加哥大学就读的30岁中国留学生范轶然(音译,Yiran Fan)不幸遇害。如今,在范轶然离世数个月后,他生前的一篇论文被经济学顶级学术期刊接收出版了。这篇文章题为“The Interaction of Bankers' Asset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 with Liquidity Concern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流动性问题的互动》),范轶然是该文的唯一作者。

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评审结果公示

根据《中国专利奖评奖办法》《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评选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的通知》规定,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共评选出中国专利金奖预获奖项目30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预获奖项目10项,中国专利银奖预获奖项目60项,中国外观设计银奖预获奖项目1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预获奖项目826项,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预获奖项目56项,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1年5月10日至5月14日。

首座可变速抽水蓄能实证平台运行

近日,由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牵头研发的我国首座可变速抽水蓄能实证平台在该校校外抽水蓄能实验基地成功运行,该实证平台将为我国首批可变速抽水蓄能电站的设计、建设、运行提供基础性的支撑。该实证平台是一座波浪扰动环境下具有完备水—机—电—控制系统的“微型可变速抽水蓄能电站”。

英国团队正建造核聚变装置用的新型磁铁

来自英国的勃·穆加德博士和他在英联邦融合系统的团队将测试一种突破性的磁铁。这种D形磁铁重10吨,足够大,一个人可以穿过。大约300公里的非常特殊的电磁带被缠绕成D形。这种金属电磁带由超导稀土钡铜氧化物的薄层沉积冷却形成。在全功率运行时,布里特尔斯博士将磁铁产生的力比作最深海沟底部压力的两倍。

NASA首个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启动:将带回60克岩石样本

在小行星“Bennu”上停留2年之后,NASA的首个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OSIRIS-REx”任务——已经开始了14亿英里的返回地球之旅。小行星Bennu是一颗与帝国大厦大小相近的小行星,距离地球2亿英里,位于地球轨道与火星轨道之间。2020年10月20日,OSIRIS-REx进行了历史性的岩石样本采集。在这次首次采样中,该探测器短暂接触了小行星表面,从表面收集了2.1盎司(约60克)岩石样本。

俄罗斯将于5月底再发射36颗OneWeb卫星

国家航天局下属的俄罗斯发射服务提供商Glavkosmos在上周五表示,将在5月27日从俄罗斯远东的沃斯托奇尼航天港,发射英国OneWeb公司的36颗通信卫星。Glavkosmos在一份声明中说:“定于5月27日用带有Fregat上面级的联盟-2.1b运载火箭执行本次发射任务,航天器的准备过程今天已经开始。”据消息人士成,俄罗斯将在2021年根据OneWeb计划总共进行3次发射,即在3月、4月和5月。还有两次据传将在6月和7月执行的发射仍在考虑之中。

北京“杰青来了”活动举行 助力成果转化对接

5月8日,首期“杰青来了”在北京市基金成果对接合作基地——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总部顺利举行,生物医学工程等医药健康领域的11位北京杰青携成果参会。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红介绍,“杰青来了”系列活动,是北京杰青“一次资助,终生联系”的追踪服务创新举措之一,旨在进一步拓宽高校院所成果团队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投资机构的对接渠道,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信息屏障,形成科研成果转化的良性闭环,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头条

疑似北大教师涉嫌学术不端?北大通报

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5月8日,有媒体报道称“疑似北大教师”论文代写合同曝光,涉嫌学术不端。根据相关线索,北京大学相关部门当晚即成立专项工作组,依规启动调查程序。媒体报道中所指涉嫌学术不端的付某,曾为我校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2015年10月入站,已于2018年9月出站离校。

“彭桓武高能基础理论研究中心(西安)”成立

5月1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专款”学术领导小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主办,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承办的第十七届“彭桓武理论物理论坛”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举行。论坛上举行了“彭桓武高能基础理论研究中心(西安)”揭牌仪式。

赛默飞-新生巢共享实验室落地北京

日前,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新生巢创新中心举行首场科学家日活动——赛默飞-新生巢共享实验室平台签约交流会。本次战略合作将依托赛默飞在生物科技领域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优势及生物医药行业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将新生巢及其所在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打造成为国内外领先的开放式、专业化的生物医药研发高端共享创新平台,及生物医药创新人才项目孵化基地,为生物制药产学研转化提供完善的生态圈。

头条

食道癌缉凶!诺奖明星因子“同伙”锁定

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曾将4种转录因子组合在一起,让成纤维细胞转化成为多能干细胞,并将这种多能干细胞命名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这项工作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奖。其中一种转录因子SOX2因此名声大振,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明星因子”。5月10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教授Adam Bass研究团队在《自然—遗传学》发表论文,锁定一种双链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ADAR1为食道癌新靶点。

哈佛研究:没必要对精子数量下降感到恐慌

近日,哈佛大学性别科学实验室发表在《人类生育》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精子的未来:理解全球精子数量趋势的生物变异框架》,对人类精子数量明显下降趋势引发的恐慌提出了质疑。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有关人类精子数量近期或即将大幅下降的说法是基于一些在科学和伦理上都有问题的假设:关于精子数量急剧下降的说法,假设20世纪70年代以英语为母语的发达国家的精子数量构成了最优物种。

女性心脏病发作等待救治时间要比男性多11分钟

通过对美国医院的一项联邦调查,研究人员发现,与同龄男性相比,年轻女性胸痛患者的治疗没有那么紧急。这包括接受诊断心脏病的标准测试的可能性较低。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年轻女性的胸痛会得到不同的治疗。但雷诺兹说,一些医疗专业人士的隐性偏见可能在起作用。认为心脏病是“男人疾病”的旧有成见仍然存在。其它研究表明,女性在心脏病发作后得到的推荐药物较少,在心脏病发作后的几年内死亡的风险更高。

婴儿或具有不同的肺组织再生机制

人肺部组织中存在两种明显不同的肺泡上皮细胞——肺泡1型(AT1)细胞和肺泡2型(AT2)细胞。据一篇发表于《细胞·干细胞》的论文,研究人员比较了在急性肺损伤后,幼鼠和成年小鼠肺部中这两种细胞的表观基因组变化。结果发现,幼鼠肺组织中的AT2细胞无法分化成AT1细胞,但AT1细胞可以重编程为AT2细胞,促进组织修复。此外,成年小鼠肺部部分AT1细胞也可重编程为AT2细胞。

耳朵的工作机制终极揭秘 失聪人士将可受益

瑞典林克平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耳朵内毛细胞的功能机制有了几项发现,毛细胞将声音转换成在大脑中处理的神经信号。这些发现可能会颠覆许多关于工作解剖组织和耳朵工作的长期理论,并为改善听力的技术发展提供新的途径。更深入地了解声音是如何刺激毛细胞的,对于优化助听器和为听力损失者植入耳蜗等问题非常重要。

尼安德特人或因高淀粉饮食获得了较大的大脑

一项国际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社会前的人类和尼安德特人口中的细菌群落非常相似,其中有一群特殊的链球菌可与唾液淀粉酶结合,而大多数灵长类动物几乎没有能够分解淀粉的链球菌。这表明早在 60 万年前,人类和尼安德特人就适应了食用富含淀粉的食物。这一时间比先前认为的要早得多,并且与人类大脑快速增大的时间相吻合。相关论文将于5月18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醉酒会缩短陌生人之间的社交距离

新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测试了饮酒与社交距离的关系。一共有212名年轻志愿者参与了试验,其中一半志愿者和朋友搭档,另一半和陌生人搭档。研究者会随机给志愿者分配饮用酒(醉酒组)或不含酒精的饮料(对照组),并将志愿者和搭档的互动录制成影像。在测算视频中人们手、胳膊、腿和头的位置距离之后,研究发现,与朋友搭档的志愿者无论是否喝酒,两人距离都比较亲近;而与陌生人搭档的志愿者只有在醉酒时才会明显减少两人间的身体距离,两人间的距离大约每3分钟减少1厘米。

吃糖不会让你心情变好 反而更疲劳还会长胖

柏林洪堡大学、兰开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从31项涉及近1300名成年人的已发表研究中收集的数据,华威大学心理学系的Friederike Schlaghecken博士和Elizabeth Maylor教授研究了糖对情绪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愤怒、警觉性、抑郁和疲劳。研究显示,糖不能改善情绪,它会让人们在吃完糖后更不警觉,更累。

开车压力大、焦虑又烦躁?都是红绿灯和堵车的锅

休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德克萨斯A&M运输研究所合作,对11名志愿者驾驶同一辆丰田锡耶纳小型货车沿同一条路线分别进行了半小时的驾驶,观察他们瞬间受到生理压力的迹象。研究人员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大约一半的参与者在正常加速过程中都表现出了最高压力,比如闯红灯时走走停停的过程。另一半受试者的测量结果与基线值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360光年外发现生命组成分子 已有1000万年历史

一项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天文学家在离地球约360光年的原行星盘的“温暖带”中发现了甲醇分子。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因为尽管甲醇(CH3OH)是一种更简单复合碳基分子,但它是一种前体化学物质,参与创造更复杂的物质如氨基酸和蛋白质,这些物质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旅行者1号在星际空间探测到等离子波的“嗡嗡声”

自1977年发射以来,旅行者1号已经离开地球43年了,它到太阳的距离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50多倍,以光速传输需要21个小时才能到达地球。在对这个距离近230亿公里(超过140亿英里)的探测器的数据最新分析中,天文学家发现,从2017年起,星际介质(潜伏在恒星之间的弥漫气体)中的等离子波会发出持续的嗡嗡声。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NASA猎手“苔丝”捕捉到一颗大型系外行星:是地球3倍大

天文学家利用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苔丝”,TESS)发现了一颗亚海王星系外行星,它围绕着TOI-220运转。TOI-220是一颗明亮而古老的K型矮星,位于比克托星座290光年之外。描述TOI-220b这一发现的论文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

太平洋海底找到灭绝了2.73亿的“活化石” 珊瑚与海百合奇妙共生

在从化石记录中消失了数亿年后,两种海洋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刚刚被发现,它们在海底繁荣生长。科学家们在日本本州和四国海岸附近的太平洋海底发现,非骨骼珊瑚长在海百合的茎上。然而,这些底栖动物在大约2.73亿年前的化石记录中消失了,当时所讨论的特定海百合和珊瑚灭绝了。该研究已发表在Palaeogeography杂志上。

头条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当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消息,该所高鸿钧院士近日当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高鸿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低维量子结构和物性调控及其原理性应用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居国际前沿和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29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