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产经

华为又一“王牌”浮出水面:销量爆炸,利润是手机60倍

分享到:
 黄琨 • 2022-09-20 20:42:38 来源:前瞻网 E28633G9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如果说去年下半年,比亚迪发力猛追特斯拉的情景搅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风云,那今年下半年最凶猛的那条鲶鱼,一定是问界。

今年6月1日,问界官方发布消息称,问界M5累计交付量达到11296辆。

这款由华为和赛力斯共同发布、被业内戏称为“华为亲儿子”的增程式汽车,创下创新品牌单款车型交付量最快破万的纪录——87天。

同样的增程车型理想ONE,达到这个交付量花了20个月时间。

2个月后的8月,问界M5加上新车问界M7的交付量超过10045辆,实现了单月破万的佳绩。

1

与之相比,公开“手撕”问界、怒喷余承东的长城旗下魏牌汽车,整个上半年全系累计销量只有21985辆,作为一个被长城寄予转型厚望的品牌,这个成绩单的确有点惨。值得一提的是,就这21985辆的销量,有一大半还是前3个月贡献的。

到8月,魏牌全系销售只有3091辆,只是问界M5这1款车的一半不到。

在9月6日的新品发布会上,华为趁热打铁,发布了问界M5的电动版本——问界M5 EV。发布后仅仅6小时,问界M5 EV订单量就突破了30000单。

对于一辆起售价高达28.86万元的国产新能源车型,这完全称得上是现象级爆款。

就连赛力斯背后的小康汽车也实现了逆袭。

光是去年和华为合作的消息落地,在大A市场徘徊不前、将近2年不曾尝过20元以上滋味的小康股份,在短短1个月内就突破了45元关口。

在问界M5的火热下,小康股份更是一路飙升到90元水平,相较与华为合作前,涨了3倍有多。

1

如今其市值在1000亿元上下,已经稳稳居于国内前10车企之列。

要知道,在燃油车时代,小康只是中国汽车市场的边缘角色,靠着卖几台商用面包车在细分领域苟活,和现在完全是2种光景。

问界能取得这个成绩,凭什么?

1、华为,很重要?

首先,你可以说它产品力过硬。毫无疑问,它赛力斯的外壳里包裹的,完全是华为的灵魂。

除了外观受限于原型车赛力斯SF5,不能大改之外,其内部系统可以说是,电机、电控采用的是华为DriveONE平台,系统引进了鸿蒙智能座舱、HUAWEI SOUND音响系统等全套华为解决方案。

尤其是鸿蒙智能座舱。如果你上网搜问界M5的相关车评,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日常车主,无论是褒是贬,几乎所有人都会提一句“鸿蒙车机是市面上最好的车机”。

不过,问界M5大卖的真正原因还不是这个,而是因为它时时刻刻向外界展示着,它是一台“华为汽车”。

虽然赛力斯方面声称自己不是为华为做代工,但是却在除生产以外的环节尽一切可能保持低调。

而华为虽然一直声称不造车,却在除了生产以外的一切环节一再凸显自家品牌的存在。直面消费者的营销环节,更是其“造车”工作的重中之重。

结果是,你在一切可以看到问界M5的公开场合中,都可以感受到华为强烈的存在感

——想要看车试驾,请去华为智能生活馆;咨询问界销售,他们会直接告诉你这是“华为汽车”;身为华为高管的余承东公开为问界M7站台,怒怼质疑其外观的人“比较low”。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感受到,你买的是一台“华为汽车”。

正如小米已经证明过的生态链模式一样,当一辆车摆进了华为门店,谁是真正的生产商就不再重要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汽旗下的极狐品牌。

曾几何时,极狐才是华为的“亲儿子”。早在2017年,北汽蓝谷和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双方共同设立了“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去年华为震惊世界的L4自动驾驶演示视频,也是在极狐阿尔法S车型上拍摄的。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井喷的2021年,极狐只制定了相当保守的1万辆销售目标,结果最终只实现了4993辆,实属拉胯。

今年,极狐又提出了“争取4万辆”的年销目标,但上半年总共只卖出了6723辆,难言起色。

归根结底,北汽和赛力斯,各自和华为的合作模式是不同的。

余承东曾经透露过,华为在汽车业务上有3种模式:为车企提供标准化零部件的模式、为车企提供从硬件到软件全栈解决方案的HI(Huawei Inside)模式,以及全面介入从制造、设计,到营销、用户体验的华为智选模式。

实质上,这是华为内部关于造车2条路线的竞争。

前2种模式都可以归纳为“博世路线”,也就是做技术供应商,不参与造车。而华为智选模式,其实就是在任正非“不造车”的铁令下,一部分人另辟蹊径,变相造车的方案。

赛力斯和华为采用的智选模式,华为倾注了大量资源,从设计到营销一条龙,打的也是华为品牌。这种模式,华为参与得最多,赚得也最多,所以也最上心。

一位华为经销商透露,卖出1台问界M5能拿到8个点毛利,按成交价30万计算,加上车贷及保险收入,卖1辆车能赚近3万块,相当于卖60台华为手机。

而极狐只是HI模式,华为参与的界限,仅到提供技术方案为止了。

从后续发展来看,在问界出现后,极狐就从“亲儿子”变成了弃子。不仅极狐阿尔法S HI持续难产,之后也一直没能进入华为销售渠道,更别说是由余承东亲自宣传之类的待遇了。

相反,今年年初华为内部会议上,余承东曾说过一段话:“选我们车BU的企业,包括国企、央企,品牌没品牌、渠道没渠道、产品设计、体验没有哪一项东西行!月销只有个位数,TMD喝西北风去了。”

业内普遍认为,他这段话中的“国企、央企”,指的就是北汽。

如今,失去华为的光环,北汽极狐就被迫把这种真实成色曝光在聚光灯下。

尴尬的不只是北汽,极狐和问界的天壤之别,更凸显了当前一个伪风口的真实境况。

2、自动驾驶,不需要?

2020年10月,特斯拉将酝酿已久FSD(Full Self-Drive,全自动驾驶)以beta方案推向美国市场。

尽管过往自动驾驶事故的余波未了,新的事故也一桩接一桩,但他们在视频中展示的极具未来感画面,成功激起了全球科技行业的热情和想象。

次年4月,华为也发布了一段非常高级的自动驾驶视频,将自动驾驶热潮导向了国内。

一时间,汽车测评纷纷增加自动驾驶环节测试,各大车企将其纳入销售话术之内,媒体也大肆吹捧“自动驾驶未来已至”。

然而,华为前后2代“亲儿子”当前的冰火两重天却说明,自动驾驶没有那么重要。

华为对问界品牌是相当上心的,几乎是将最好的软硬件一股脑堆到车上。

但在自动驾驶方面,虽然鸿蒙车机在人机互动和打通车内外使用环境上出类拔萃,华为却并没在核心环节——自动/辅助驾驶上,让自家备受关注的ADS高阶自动驾驶上车,而是采用了博世的方案。

这并不是因为博世的技术更强。相反,据36氪报道,博世在自动驾驶领域是相对落后的。

某造车新势力员工在采访中表示,博世整体还是偏低级的自动驾驶,在高阶自动驾驶方面优势并不突出。

和华为合作的主机厂员工则透露,其内部高端车型的高配用的是华为自动驾驶方案,只在低配上使用博世方案。

显然,华为并没有在问界车型上配备最强的自动驾驶方案。

但是另一边,极狐阿尔法S却是有的。

今年5月上市的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搭载了华为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ADS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号称是全球首个支持城市道路高阶自动驾驶的量产车。余承东也表示,至少在今年年底,“都不会有哪款车的自动驾驶能力比这款车更好”。

最终的结果是,没有全套顶尖自动驾驶系统的问界,爆卖;配备全套顶尖自动驾驶系统的极狐阿尔法S,只在公布了1500辆的预订辆后,就在无声息。

这中间或许有华为品牌加持力度不同的原因,但这也说明,自动驾驶还远没有发展到成为汽车核心消费需求的程度。至于 “风口”一说,在无法从消费市场造血的情况下,再怎么热闹也只是空中楼阁而已。

而这,只能归咎于行业发展不给力,当初画下的大饼太大,反过来把自己噎住了。

直到2022年的今天,没有一家厂商敢明确说自己提供L3级别以上的自动驾驶功能。换言之,几年前就画下的自动驾驶大饼,如今仍然只停留在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和自动泊车之类的“零嘴”功能上。

1

想要放开手让车辆“智能”地自由奔行?可以,但是出了事还是你自己负责。

这显然离大众印象里的自动驾驶差之甚远。

在最初的激烈炒作之后,这个领域技术进展和商业模式推进的缓慢,已经逐渐磨灭了消费者的耐心。

如今,行业内笼罩着一股悲观情绪。

不久前,特斯拉AI人工智能与Autopliot负责人Andrej karpathy宣布辞职,被外界视为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速度放缓,无法满足其在技术发展方面心理预期的体现。

而在国内,华为自动驾驶系统CTO和车BU首席科学家陈亦伦博士、蔚来自动驾驶副总裁章健勇、理想汽车CTO王凯等行业大佬的人事变动,都在传递着自动驾驶领域的“寒气”。

3、未来,在路上

当然,不必对自动驾驶的前景过于悲观,没有人会否认,这代表着汽车行业的未来。

从目前来看,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的核心障碍在于,行业各方权责分配不合理,导致风险与回报不平衡。

根据目前的法律规定,L1和L2级别的自动驾驶,出了事故驾驶员负责。L3以上,出了事故车企负责。

4

这就意味着,一旦推出L3及以上的自动驾驶系统,车企面对的风险将陡然上升,但却不一定能提升多少销量。

在未来,自动驾驶还将作为一个基点,撬动物联网、人工智能、能源、物流等多个产业发展。

据英特尔公司测算,到2035年,自动驾驶技术创造的总市场价值会达到8000亿美元,而在接下来的15年,这个市场将会迎来更恐怖的增长,到2050年达到7万亿美元的规模。

这个前景如此广阔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全部成本和责任,却要自动驾驶企业单独承担,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显然是相当不划算的,那么他们最好的选择自然是龟缩不动,等着别人先探路牺牲。

这显然是一种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分配模式。

但是它并不是无解。

比如说,通过强力主体重新协调利益分配,要么从法律层面重新平衡各方责任与回报,要么直接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表对行业进行扶持。

又或是从商业层面出发,针对行业预期风险与回报不平衡的核心问题,推出专门的保险业务,精确衡量风险,并提出合理的分配方案。

计算机系统在确定性上比人脑更强,如果保险公司能够衡量个人驾驶的风险并推出相应业务,那就也能推出针对自动驾驶的保险业务。

目前,英国、日本等都在探索L3级别以上自动驾驶保险的可行方案。

从当前来看,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充满信心。

2021年,自动驾驶赛道的融资额较2020年增加2倍以上,超过1500亿元。

和2015年左右第一波盲目投资的热潮不同,像是地平线、禾赛科技、智加科技等有着清晰商业化图谱,甚至已经在部分场景实现技术落地的厂商更受资本青睐,其获得的投资数额以亿美元计。

今年一季度,国内再完成46起自动驾驶企业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超过17亿美元;二季度虽然受疫情影响短期遇冷,但仍有28家企业完成融资。

其中,商用自动驾驶和Robotaxi领域的2家头部企业——文远知行和如祺出行分别拿到4亿美元和10亿人民币融资。

L4级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以超4亿美元融资金额成为一季度融资金额数排名第一企业。企查猫显示,文远知行近两年共计获得5轮投资,总披露金额超过10亿美元。

最值得一提的是Momenta,他们在去年11月以C+轮的超5亿美元融资,C轮融资额超过10亿美元,成为当年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最大规模的融资事件,轰动全球。

更重要的是,他们背后的资本力量可谓群英荟萃,既有上汽、奔驰、通用、丰田和蔚来等车企,也有GGV、真格、创新工场、蓝湖等知名投资机构,甚至还同时吸引了腾讯系的腾讯投资、阿里系的云锋资本、小米系的顺为资本入局,俨然有了号令群雄的模样。

不说其他,在此之前,能够同时获得腾讯系和阿里系投资的滴滴、美团、哔哩哔哩,后来都成为行业巨头。

如今Momenta的表现,是否也意味着,自动驾驶行业,也迈出了巨头时代的第一步?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2-2027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ICV)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指南、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1]《华为“不造车”的造车“套路”》,燃次元

[2]《自动驾驶干线物流赛道:融资冰火两重天》,赛博汽车

[3]《国外自动驾驶保险模式带来的启示》,新华网

[4]《40万元买情怀!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很难“卖断货”?》,车智驾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31 q9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