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混沌研习社(微信公众号:dfscx2014)授权转载,研习社是一所线上商学院,致力为创业公司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全球化视野的创新人才。
为什么中国电子商务占零售行业的比重,在很短时间内就超过了美国?与美国成熟的完整迭代模式不同,中国电子商务萌芽于线下零售发展不成熟的环境之中。在超级性价比的吸引作用之下,中国消费者迅速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化。
演讲者|李丰
(峰瑞资本联合创始人 )
2009年到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经历了非常热的投资泡沫。那时候我们在一二线城市里,能看到的几乎所有户外广告,都是电子商务的。
尽管有一个无比巨大的泡沫,但是,中国第一波电子商务大潮中,所崛起的这些企业和平台,已经远超了美国同行的发展速度。
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中国电子商务占零售行业的比例,就超过美国了?
中国电子商务萌芽于不完善的线下零售
依靠超高性价比和过剩的产能
迅速完成线下到线上的转化
我们先看看,中国线上电子商务和线下零售行业的关系,和美国有什么不同?
在这轮电子商务泡沫之前,也就是2007年和2008年,线下的零售行业处于一个什么情况?
那时候,如果你生活在中国二线以下的城市,商场里的很多品牌,是只有在你们这个城市才有的当地品牌。
而且,这些品牌里,可能只有50%左右是你听说过的,剩下的品牌,你基本没听说,但是也卖得很贵。
也就说,中国电子商务的腾飞,是在线下零售业发展得不成熟不完善的条件下出发的。
美国是什么情况呢?电子商务发展是一个完整迭代的商业模式。它的每一个零售渠道和产业链环节,都是在线下充分发展了之后,开始叠加上了电子商务的。
如果你们去欧洲或者美国购物,即便你是在一个小城市里,商场里面卖的东西,跟你在纽约大商场看到的是完全一样的商品、品牌和价格。
什么意思?中国的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的时候,线下的零售行业从渠道到品牌到供应商,几乎所有环节都还没有发展充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电子商务占零售行业的比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超过了美国?
1
因为在线下零售发展不成熟的情况下,线上电子商务的体验和性价比,几乎在每一个维度上都超过线下。于是消费者完成了线下到线上的转化。
2
中国国内零售,从供不应求走向供过于求。世界上超过60%的主要消费品在中国生产,产能过剩。
面对不完善的线下配套设施
线上电商需要重新铺设产业链
来支持自己的商业模式
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回过头来看,为什么2010年,京东要耗费巨资做仓储物流?
当你在互联网前端做了一个时髦先进的电子商务体验,如果把这个先进体验建构在已有的线下零售业配套设施中,你会发现它们达不到你的要求。因为他们本来是为线下服务的。
所以,非常多外来的商业模式到中国以后,要被迫做一些看起来很累的事情。因为我们的购买力、生活水平和新科技的发展到了某一个夹角,但是这个行业的线下部分,并没有达到充分的竞争和发展。
所以你可能被迫要做超过一环以上的产业链,来支持自己的商业模式。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这么一批拓荒者在第一波转型浪潮中会成功。
2010年,我们开始看电子商务的项目,一直不敢投,那时候都很贵,后来我们选择了三只松鼠和韩都衣舍几个项目。
为什么要投这些互联网品牌?我们做过一个调研,到今天为止,电商平台上卖的好的品类中间,很多品牌仍然是互联网品牌。
原因就是我刚刚讲的那样,线下零售的品牌商还没有充分成熟,所以它既不能很好地适应电子商务这种新的体验变化,也没有能够作为一个单独的品牌商,有足够成熟的消费者服务意识。
因此,这些最贴近互联网渠道特征的互联网电商品牌才会在中国有机会。
品类更迭以85后人群需求为指向
85后人群购买决策日趋成熟化
从买最便宜的到买最有用的
在过去的几年中,电子商务的品类更迭,基本上是以85年前后这么一群核心用户的需求来进行变化的。
从大学刚毕业的时候需要什么,到成为小白领的时候需要什么,再到结婚成家需要买什么,到有了小孩以后、赡养父母需要买什么,大概电子商务在过去几年的品类更迭就是这么一个维度,叫做核心人群的需求变化。
这群人群需求变化有三个基本的维度:
第一,线下解决得不好的,线上来解决。
第二,决策由易到难,简单点来说就是从标准化产品向越来越个性化的产品导向。
第三,从价格到价值。就是客户的从最容易冲动购买的东西,到去选择越来越价值驱动的东西。我们既不要最便宜的,也不是要最贵的,要最有用的。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