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青年记者如何突破瓶颈期?

分享到:
 腾讯媒体研究院 • 2019-05-06 18:16:48 来源:腾讯媒体研究院 E3128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青年记者如何突破瓶颈期?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腾讯媒体研究院(ID:TencentMRI)

4月29日,2019年第一季度腾讯科技“致敬深度”沙龙在北京希格玛大厦举办。会上,钛媒体&链得得创始人赵何娟、创业邦董事总经理马钺与一众资深科技记者向现场观众分享了各自的职业经验与采访技巧。内容涵盖“记者如何突破瓶颈”、“如何在‘快’与‘深度’中找到平衡”、“如何厘清商业事件背后的逻辑”等。以下为部分内容实录。

01

青年记者如何突破

成长舒适区和瓶颈期

关于这个问题,来自《财经》杂志的房宫一柳在沙龙上分享了她的个人经历,其代表作品:《快手、抖音,龙头决战就在今年》、《对话拼多多黄峥:他们建帝国、争地盘,我要错位竞争》等。

房宫一柳到《财经》杂志之后写了三到四个月的行业稿件,之后开始尝试去写一家公司,遇到的瓶颈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也是稿件中涉及维度的扩张:从行业到产品、从产品到公司、从公司到人物。

2

想要从行业到产品,就要分清楚被采访创始人说的话哪些是PR,哪些是真实的想法。知道这个创始人在阐述产品、产业以及公司管理的时候,他真正的立足点是什么。

而想要从产品到公司,记者本身则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积累,花很多时间去厘清中间的素材以及找到在这个公司里面关键的人物去进行采访,跟他们建立一个比较好的交流状态,保持对公司动态的了解。

动态了解仅仅是第一步,作为记者首先是获得消息,第二是获得信息,更多的是还要帮读者往下做一步,即理解这些变化背后反映出的公司及行业状态的变化。

最后是从公司到人物,对于一家科技公司来说,创始人以及主要领导者在中间其实占据了非常大风格化的驱动力。想要理解一家公司的本质,我们就需要理解其创始人以及公司中的不同架构及部门运作逻辑。

在突破个人瓶颈的过程中,房宫一柳总结了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变化”,作为记者要时刻敏感这个公司里发生的任何变化。但变化也仅仅是一个话题,更多的是要从变化中去以小见大地窥探,思考这个行业本质里在发生什么事情,以及去思考为什么走到现在的变化中去。比如人的变化,人的风格的变化,产品的变化,行业数据的变化。背后有很多竞争因素在里面,以及公司决策的思考在里面。

第二个关键词是“此时此刻”。作为新闻记者要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在此时此刻我们要关注这个事情。尤其对于像《财经》杂志这样的媒体来说,不在事件发生的第一刻跟踪新闻热点,稿件周期比较长,就更应该找到足够多的理由、足够多的素材、足够多的采访去告诉读者,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关注这个话题。背后代表着为什么这个话题在此刻对于读者是很有价值的,这是记者写稿子追求的目标。

第三个关键词是采访。采访在写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在房宫一柳大多数的采访中,对公司的观察、对行业的观察都是日常积累中过来的,并不是在某一个时间点看到推送再去采访,这对于新闻敏锐度来说不够。

02

记者如何在写稿的

“快”和“深度”中找到平衡?

《创业邦》董事总经理马钺认为写稿的“快”与“深度”可兼得。现在这种时代,任何一个媒体所处的时代,都不存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很多人觉得追求快就兼顾不了深度,兼顾了深度就追求不了快。

比如房宫一柳如果一年只写一篇稿子,她可以活下来,但如果《财经》杂志这个媒体里面各个都像她一样,一年只写一篇稿子,那媒体的经营就会遇到问题,记者写稿的节奏需要有一个缓急相继的节奏。

以前马钺在中国企业家杂志时的工作量要求是4+2,每个月写4篇小稿,打分B左右的稿子也得两篇。不是说想不想,而是因为现在竞争的现实就要求记者必须既能写快稿,保持自己在读者眼中的曝光率,同时也保证自己生产优质内容、深度内容的能力,这两个之间并不矛盾。

一方面是你对行业的观察必须把它写出来,样才完成了思维的训练。另外一方面,落实到机构的操作性上,你只有写出来编辑才能对你的进度有所把控。时常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与观点,写快稿的人写起大稿来也能得心应手。

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对马钺的观点给予了赞同,她所创立的钛媒体就不分深度部和要闻部,其一是无论你写的是什么类型的稿件,没有很深的积累都不可能写好,其二是要鼓励所有记者都能写出好的深度稿来,快稿和深度稿要齐头并进。

快稿和深度稿并不矛盾,你关注某个行业,你会每天不停思考,这会训练你的敏捷性,敏捷性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稿子好不,可以训练,但如果没有敏捷性,很难写出一篇好稿子。

03

如何做到不被带节奏,

真正厘清商业事件背后的逻辑?

经验不足的记者很容易被带节奏,无论是被采访对象还是目前已经公开的信息,他可能只看得到表面的东西,那么如何透过表面现象真正厘清这些商业事件背后的逻辑?

《创业邦》董事总经理马钺认为这是年轻记者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而要跨越这个阶段非常非常容易,必须建立起自己写稿和自己观察的框架,最少要保证自己的消息源不要源出一孔。

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建立一个坐标系,建立观察采访对象、观察企业的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企业自身,第二维度是他的竞争对手,第三个维度是他跟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第四个维度他跟这个时代的关系。但凡只要做到第二个维度,你根本不可能写软文,不可能被采访对象带跑偏。只要是多个信息源,立场不一致,就不会得出带偏见的结论。

关于怎么面对采访对象这个问题,赵何娟总结了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非常重要,洁身自好。你不要把自己的利益放进去,一旦把自己的利益放进去,你就很容易带节奏。

第二,一定要多方印证,即便是亲口告诉你的也得印证,从头到尾进行多方印证。

第三,怀疑一切。对方说的每句话,你都要提三个问题,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个话为什么从他的嘴里说出来?他说的事情存不存在?尤其对新记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确实不容易,但这是很好的训练自己思维方式的办法,能构建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

04

如何保持自身发展

不受前东家的影响?

每一家媒体都有自己的定位,记者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自身媒体定位的影响,变得对某些热点事情突然特别好奇,甚至被塑造成不同风格的记者。如果想保持自己在职业生涯中不受媒体本身的影响,应该怎么做?

赵何娟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反过来影响你的老板,钛媒体摄影频道的上线就是摄影记者陈拯影响她的结果。他从做一篇文章,到不断坚持做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中间的价值。一线的东西更需要我们一线的记者、编辑反馈到公司的管理层。同时你也要遇到一个开明的老板,能够鼓励你去进行一些尝试,一起去摸索、探索。

马钺则认为一个青年记者或者新入行的记者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选择去哪家媒体,以确保自己能得到严格而完整的训练。媒体行业有一些因素是变化的,比如立场。但也有很多是不变的,比如基本的伦理与基本的工作方法。

报道要客观、中立、平衡。你在选择媒体的时候,媒体也在选择你,一个青年记者要保证自己有持续的成长,基本的价值观是需要的。基本的职业伦理是需要有一个正直的媒体帮你建立的,基本的工作方法需要有方法论的媒体帮你建立,青年记者要关注的是那些不变的东西。

本文来源腾讯媒体研究院,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33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