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no 来源|孤岛(ID:gu_dao2015)
聪明人不要犯了杨修的错。
《三国演义》中,杨修是曹操的谋士,因为屡次三番犯了曹操的忌讳,最终丢掉了性命。
杨修是个聪明人,曹操也是出了名的爱才,为什么却对杨修这个人多加忌惮呢?
原因有几点。
一是看破又说破。
那些身在上位的人,简单的一句话里往往有隐含的意思,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
这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共识。
如果你能和老板、领导保持同一个认知水平,那么你就很有可能成为他的心腹。
高位者喜欢懂自己的人,因为沟通成本低,事情交给他们办更省心。
曹操团队中的聪明人不在少数,例如郭嘉,是曹操欣赏并倚赖的谋士。
曹操曾屡次夸奖郭嘉:
“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这些评价足以说明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郭嘉之所以能够赢得曹操的信任和赞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懂曹操。
懂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能够洞悉上位者的心思和偏好,另一方面则是具备和上位者等同高度的格局和战略视角。
在《三国演义》第十六回中,刘备到许都向曹操求助,说自己被吕布追逼,特来相投。
曹操说:“布乃无义之辈,吾与贤弟并力诛之。”同意出兵讨布。
荀彧听了,便劝谏曹操: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
曹操听了,没说话。
后来郭嘉进去了,曹操说:荀彧劝我杀玄德,当如何?
郭嘉说:不可以。
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倚仗信义来招募天下俊杰,还惟恐他们不来。
刘备素有英雄之名,因为走投无路而来相投,如果杀了他,反而落下了残害贤士的恶名。
天下智谋之士,如果听说了就会缺乏信心,裹足不前。主公和谁定天下?
仅仅因为除去一个人的祸患,而失去天下人的期望,这是关系今后安危的关键,您不可不仔细考虑。
这句话,简直说到了曹操的心坎儿上。
同样是谋士,荀彧只看到了刘备这一个人可能存在的祸患,却忽略了对整个大局的影响。
当听到郭嘉和自己想到了一块儿,曹操自然欣喜地说:“君言正合吾心。”
随后拨了三千兵,送了万斛粮,让刘备去豫州就任,准备一起进攻吕布。
上位者在听取他人建议的同时,心里往往已经有了一个答案。
之所以这么做,有两方面的用意,一方面是,根据每个人的方案和建议,来考察这个人的能力、见识和格局等。
另一方面,则是借他人之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
而郭嘉就充当了这么一个角色。
表面上曹操听得进去郭嘉的劝谏,但实际上,是因为郭嘉能够站在相同的高度看问题,所以说出的想法也总是暗合曹操的心意。
杨修也懂曹操,但杨修错就错在看破并说破。
曹操担心暗中有人谋害自己,于是常常对左右说,我梦中喜欢杀人,一旦我睡着,你们切记不要走到我跟前。
一次,曹操白天在睡觉,被子落在地上,一名近侍慌忙捡起来盖在曹操身上,曹操跳起来拔剑便把他斩了,斩完以后又回床上睡了。
等到睡醒,假装惊讶地问,谁杀了我的近侍?
众人据实已告。
曹操痛哭,命人厚葬。
至此之后,人人都以为曹操真的会在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看穿了曹操的心思,临葬时指着尸体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听了以后对杨修愈发憎恶。
人性是矛盾的,上位者喜欢懂自己的人,但又不希望自己被人看穿。
为什么常常说君心难测、伴君如伴虎?
因为君心难测带来距离,距离则带来敬畏和恐惧。
对于上位者来说,这是收服人心、驾驭他人的必要手段。
上位者未必要让他人喜欢和亲近,但需要让下面的人对自己保持一定的恐惧。
一旦自己的心思轻易被他人识破,这份敬畏和恐惧也就没了。
试想一下,谁会怕一个什么心思都被别人看穿的领导者?
正是因为不可看穿、难以预测,下面的人才会战战兢兢、毕恭毕敬。
杨修犯的第二个错误,则是没有给到上位者足够的可控感和确定性。
郭嘉的聪明,是为上位者服务的。
而杨修的聪明,则是为了显摆自己的才华智识。
这种显摆,必定是要有人当绿叶的。
杨修很显然,选错了显摆的对象。
曹操不是绿叶,而是主掌他生死大权的人,却屡屡在众人面前被杨修看穿。
有一次,曹操命人造了花园一所,造成之后,曹操不予置评,只是取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之后离开了。
人们都不知道曹操的意思,只有杨修站出来,说“门内添活,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太宽阔了。”
于是又再造墙围,曹操看了之后大喜,问“谁知道我的心意?”
回答说:杨修也。
曹操虽然面上称赞杨修,但心里却很忌惮这个人。
杨修是个锋芒毕露的人,锋芒毕露后果就是引起上位者的关注,这种关注,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结果。
在刘备那里,或许会对他另眼相看。
但在多疑的曹操眼中,杨修则是个变数和不定时炸弹。
同样身为聪明人的司马懿,面对曹操时便懂得收敛其锋芒。
曹操曾对王朗说过: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为什么曹操明明知道司马懿狼子野心,却没有对他下杀手?
一则曹操并没有让司马懿进入权力核心。
司马懿历任文学掾、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位,手中并没有太多实权,所以无法对自己构成威胁。
二则也是因为司马懿懂得收敛锋芒,避免引起曹操的关注。
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早已察觉刘备非等闲之辈,于是酒至半酣的时候,便对刘备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
刘备一听,心里一惊,手里的筷子不知不觉掉在地上,这时候正好下起大雨,雷声大作。
刘备灵机一动,捡起地上的筷子,说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
因为这个举动,刘备成功打消了曹操的疑心和杀心,让对方以为自己只是个胆小如鼠的庸人。
在上位者的眼中,人才往往分为两种,一种是为我所用之人,另一种则是可能会对自己地位、权力造成威胁的人。
两种人才的区别便在于,前者给予上位者可控感,而后者则给上位者难以掌控和驾驭的感觉。
适当的露拙,是第二种人消除上位者疑心,生存下去的好办法。
不需要表忠心,只需要在上位者面前主动暴露自己的短板,让上位者意识到自己有“把柄”被他捏在手上,降低自己的威胁感,这样才能给予上位者可控感。
可惜的是,杨修到死也不明白这一点。
看破又说破是杨修犯的第一大错。
没有给到上位者可控感和确定性是第二错。
杨修犯的第三个错,便是站队太明显,过早暴露了自己支持的对象。
曹操因为曹植有才华,很喜欢自己这个儿子,想要立曹植为王世子。
曹丕知道以后,就秘密邀请吴质入内府商议,因为害怕有人发现,所以用大簏把吴质藏在里面,对外只是说里面装着绢匹。
杨修知道后,直接把这件事告诉了曹操。
曹操命人在曹丕的府门观察,曹丕知道以后告诉了吴质,吴质将计就计,说不用担心,明天再用大簏装着绢匹进去来迷惑他。
第二天,使者搜看簏中,发现果然是绢匹,于是回去报告给曹操。
曹操因此怀疑杨修故意陷害曹丕,愈发厌恶。
反观贾诩,虽然也站队,支持曹丕,但出谋划策也都是暗中指示,不会做得太明显。
例如,贾诩知道曹丕不如曹植聪慧有才华,便暗中教导曹丕换个维度竞争。
于是每当曹操出征之际,几个儿子送行之时,曹植都会称述功德,发言文章,只有曹丕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是留着眼泪拜别。
结果这一哭,也改变了曹操对两个儿子的看法,反而觉得曹植虽然乖巧,但是诚心比不过曹丕。
还有一次,曹操欲立后嗣,问贾诩:孤欲立后嗣,当立谁?
贾诩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了一句,我想到了袁绍、刘表父子了。
因为这两个人都因为废长立幼,引起了内部争斗,最终失掉了基业。
曹操大笑,于是立了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同样是站队,贾诩就高明得多,不直接表态,而是通过袁绍、刘表父子的反面案例来提醒曹操废长立幼的下场。
站队太明显,有几个危害,一个是引起在位者的猜忌。
一个人一旦站队了,也就有了立场,有了立场,也就等同于有了私心。
这也是为什么古时候皇帝会重用孤臣的道理。
因为孤臣无法结党营私,背后也没有大家族撑腰,所能倚靠的也就皇帝一人而已。
为了赢得皇帝的信任,守住自己的位子,孤臣只能站在皇帝身边,尽心竭力地为皇帝考虑和服务。
站队还有一个危害则是,风险极高。
赌对了,则能大获全胜,赌错了,满盘皆输。
所以有能耐的人,大多能保持中立就保持中立。
保持中立虽然不可能让你一飞冲天,但也不至于招来祸患,不管谁上位,至少都能凭借自己的才干占据一席之地。
曹植在一开始的确有优势,聪慧有才华,深得曹操的喜爱。
然而曹操在病危的时候,指出了曹植最大的问题:
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
试问,曹丕即位后,在明知杨修多次为竞争对手出谋划策,差点让自己错失王世子位置的前仇旧怨下,曹丕可能会放过这个威胁吗?
所以杨修即便没有因为鸡肋事件被曹操处斩,也很有可能因为站错了队而丢掉性命。
可以说,杨修这个人虽然有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聪明人千万不要犯了和杨修同样的致命错误,与君共勉。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孤岛(ID:gu_dao2015),作者:Juno ,壹心理、领英专栏作者,多维度解读单线人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