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内卷”时代如何上下同欲?试试这六个法则

分享到:
 张丽俊 • 2021-11-28 09:00:38 来源:张丽俊 E20963G1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作者|张丽俊  来源|张丽俊(ID:zhanglijunCherry) 

导语:上周读书会和书友们分享了激励人心的第一步:沟通再沟通。如果人家没有意愿,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沟通解决的是信任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当他有了意愿,如何让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一致?如何提升个人管理能力?如何提升管理者的胜任力?如何帮助他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如何保持工作环境的吸引力?上述即激励人心的其他5个法则,故整理成文,便于书友、读者品读。

现在内卷这个词很流行,虽然学生、员工都卷起来了并没有取得成果。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自愿的。一个人想成功、想做成一件事情,首先个人要有意愿。对管理者来说也一样,怎么激发员工的自驱力呢?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管理要识人心,要懂人性。

给个人和组织设置唯一目标

首先问大家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给员工设计目标?目标为什么要跟公司目标挂钩?

我们知道,给员工设置目标是从总公司/集团公司拆到分公司,分公司往下拆到业务线,再拆到部门,最后拆解到员工个人。当你的绩效目标是自上而下拆解的时候,没有让员工意识到这就是他的目标,是不可能有执行力的。员工会想这不是老板你的目标吗?跟我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没经验的管理者做的事情。

有经验的管理者会怎么做呢?先去问员工要什么、了解员工的目标,然后把员工的目标跟公司目标挂上钩,这个目标就变成员工的目标,大家劲儿往一处使,这个合力很惊人,这就叫做激发员工的自驱力。

人只会为自己、为喜欢的东西而奋斗。公司定目标一定要从员工个人目标出发,他只有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时候才能够做得好。做得优秀的人一定都是自驱的,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一样。

管理是一通百通的,可以用在工作中也可以用在生活中。所以我们首先就要去寻找你的员工,你的孩子,他到底想要什么?他热爱什么?什么东西能够让他自驱?这才是解决最本质的问题。当他愿意了再去辅导他,管理方法才有用,没有自驱管理的方法都是无效的。所以管理者、老板们要花心思去研究下属到底热爱什么。

前段时间 EDG 夺冠战胜了韩国,同时在线有三个多亿人,你会发现这就是他们很热爱的,这个对他们是很重要的事情。一个人的成功就是三件事。第一无论你是什么年龄,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第二是你要去训练;第三是你要专注。

管理者的职责是如何把公司的目标能够转换成你自己的目标,如何把团队目标转化成员工的目标,这是管理者的使命。否则管理者就是复读机,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

提升工作胜任力

当下属有了自驱力以后,接下来我们要提高他的管理能力、工作能力。当员工有意愿后,如果他的工作能力跟不上,对他的打击面是很大的。他特别想做好这个事情,但又没有能力做好的时候,容易失去士气。

我们如何去培养呢?首先你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要单一维度看人。有个工具叫做“三好一改进”,你先去看员工的优点。每个人都有缺点,当你作为管理者看人的时候,要先看到这个人三个优点,再去一个缺点,这个时候能把他的优点发挥出来。

胜任力包括现在的工作能力和未来的潜力。你认为判断一个人或者使用一个人,到底是能力重要还是潜力重要?大家理解一下什么叫做能力、什么叫做潜力?我们现在能够看得见的东西都叫做能力,看不见的东西都叫做潜力。两个都重要,但它用在不同的方面、场景中,侧重点会不一样。

我举个例子,从人的一生来看,这个人会多有成就,他的潜力部分是占到 80% 以上,就个人的职业发展来说,潜力当然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说应用场景不一样呢?比如说我竞标,想赢过竞争对手,我要找现在能力特别专业的人。如果说我公司要培养接班人,那我可能 90% 都在看潜力。比如说需要有人做创新业务线,那我挑团队更重要的是看潜力。

如何判断一个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是否还有潜力?比如说招聘高管,怎么判断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是否依然有潜力?潜力就是成长性,看到未来这个人依然够用,看到三年以后,这个人依然够用五年以后依然够用,这叫潜力。

一个人的潜力就是一个人的延展性,他还能做多少事情,是他现在没做过,但未来可以做的。

如何判断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是否有潜力?第一他是否依然有理想,他是不是依然有诗歌和远方?还有没有浪漫主义,这个是非常重要;第二是这个人是不是有很强的好奇心。好奇心就是对于他不懂的事情,是不是他马上就去学;第三是他能不能够躬身入局,在做一个业务的时候能不能够自己去做,而不是指点江山。

上述三条是能力部分,还有一个基础的标准是他是不是身体好、精力是否充沛?每个优秀公司的企业家,他往往都是这个公司里面精力最充沛的人。所以精力充沛绝对是一个人是否有潜力的最重要的基石。

那我们怎么判断一个年轻人有潜力呢?

第一件事他也是要有诗歌和远方,有个远大的理想。但你作为管理者,你要不断地去帮他拆解目标,告诉他怎么做,因为年轻人最怕好高骛远。

第二个标准是否靠谱,就是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靠谱会让一个人的延展性非常大。每件事情都做得非常靠谱,所以老板会教给你更多的事情。那每件更多的事情,其实你都坚持做好了,这个时候你的个人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

第三件事情叫做皮实。一个人要成功需要经历很多的困难,年轻人刚进社会的时候可能是一张白纸,有很多的问题。如果说你是个玻璃心的人,老板一说你就情绪崩溃,那这个时候老板也不敢说,你的管理者他也不敢说,其实你进步就会比较慢了。当你特别皮实的时候,你老板什么都敢说的时候,其实他可以教你更多。

所以提高员工能力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岗位要做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潜力。当他基本上知道事情该怎么做了,这个时候你扮演的管理角色更多的是教练,遇到问题共同探讨、决定,因为他经验还不够丰富,在最后决策的时候可能你还是要拍下板。最后员工变成一个明星员工的时候,你就授权就可以了。

员工的工作熟练程度不一样,管理方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寻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我们如何寻求工作跟生活的平衡?相信大家也非常关心。除了你是公务员以外,你会发现大部分的人只要进入市场化竞争的公司,我们就很难把工作跟生活分开。比如今天你们在听我讲读书会,肯定是在生活的场域对吧?但是你在听的时候,其实会带着对工作的思考,工作的里头也有生活,所以很多时候工作跟生活不一定能分得开。

如果说你的工作有压力、有竞争力,那肯定就很难彻底分开对吧?那为什么大家还要去追求工作跟生活的平衡呢?因为每个人生来是为生活的,所有工作最终还不是为了生活吗?一个人没有生活的乐趣,他没有生活的追求,那就不可能很好的工作。

工作中很多创意都来自于生活,每个人的成长路径是不一样的。我举个例子,俞头(俞朝翎)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明白了生活的智慧,然后用生活智慧反哺到了工作。我刚好相反,是把工作的智慧应用到生活的。工作跟生活在很长时间里面,就是人生的课题。所以我说一个人要幸福工作、生活各占半边天。该经历的都应该经历过,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你作为一个管理者,你怎么样去做到工作跟生活的平衡呢?首先管理者有责任去帮助员工能够找到生活的平衡对吧?管理者一定要让员工去休息,你一定要明白,员工如果不休息、不开心、没有找到生活的乐趣和热爱,他的工作是无效的,一个人不能没有爱。

那我们怎么做呢?比如说一个周会两个小时能开完的,你非要开五个小时对吧?我们能不能减少会议的时间?能不能够提高会议的效率?能不能不设计复杂的流程?能不能在决策的时候慎重一些不要朝令夕改?

平衡不是让大家降低目标,而是说高目标的同时怎么样把资源配上去,怎么样把物质激励,把精神文明激励,把我们各项工作做到位,这个才能够让大家能够达到平衡。所以最好的平衡点,是高要求,匹配的是高资源。

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吸引人

什么样的工作环境,能够让优秀的人才长久留在公司?我们都有各自的办法,但每个公司留住人最核心的是价值主张。比如大疆,就特别容易吸引优秀的年轻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机器人大赛,每次在大学里面在开展机器人大赛的时候,参与编程的优秀大学生,特别愿意去科大讯飞工作。

 Netflix 大家都知道,你看奈飞为什么形成了他自己的用人原则?奈飞认为最伟大的工作是拥有一群超级棒的同事,他们选拔最优秀的人才,确保每个岗位上都有明星员工,每一名优秀员工都在保证公司文化价值观的延续。

所以对员工来说,最吸引他们的不是团建,不是薪酬,也不是免费的水果,而是跟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这胜过一切。这就是奈飞用人的法则。就是每个员工他不喜欢跟猪一样的队友在一起,他喜欢跟优秀的同事在一起,这是真正能够激发他们工作产生很大的价值的很重要的因素。

什么是真正的工作环境吗?我认为最重要的永远是人文环境,是最能够吸引大家在一起工作的,优秀的人才总是相互吸引,但是大家都不喜欢猪一样的队友,会导致劣币驱除良币对吧?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很重要的人才吸引力法则。

如何让工作充满乐趣

既然一个人一辈子大概有半辈子都在工作,那怎么样让工作充满乐趣呢?

你一辈子可能一半儿多的时间都在工作,不是在家里工作,就是在公司工作。那怎么样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有趣对吧?我认为工作有趣最简单的第一件事情,是你怎么把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人?所以你得有生活,你要会生活,你要不会生活,别人觉得你很无趣。

然后才是一些有趣的方法。比如说我们两个销售团队 PK ,输的同学可能在微信中会挂个小乌龟,没有其他惩罚,但是挺有意思的,很好玩。

工作有趣是个永恒的课题。一个有趣的工作本质是你自己应该是个有趣的人,把有趣的细胞和氛围传递给周边的人,有趣的灵魂是万里挑一的。所以一个人最后修炼,就要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有有趣的灵魂的人。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ID:zhanglijunCherry),作者:张丽俊,知名组织创新专家,创业酵母创始人,前阿里巴巴集团组织发展专家

本文来源张丽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42 q1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职场 管理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