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思毅 来源|群响刘老板(ID:applemanliu641)
昨天在办公室看「优秀的绵羊」,这本书早就应该看了,在我大学的时候就被我老师推荐,那个时候正式风风火火下九州,疯狂实习的阶段,没心思。
然后工作之后,节奏更快,反而到了创业这个阶段,慢慢了解阅读的乐趣。
看完觉得绝对应该推荐给我所有的师弟师妹,以及 98 后的小朋友,中国大部分年轻人的觉醒在 30 岁之前。
他们大多数不会在本科教育的时候想意义,想使命,想自己的方向。
但是走过第一阶段的职场后,就会想,疯狂想,有些人行尸走肉地废掉,有些人就此重生。
作者对美国精英教育的反思,其实也是当下中国年轻人需要去看的,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快,而忘记自己从何出发。
没有人会不思考「为什么出发」,那就是在思考你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每一个人对使命愿景价值观的思考,也许并不能像那些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一生的主题」的人一样幸运,但仍然有必要持续深思。
我们不是一路向前的行尸走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自己的使命的。
我们要去体验,去思考,然后哪怕找不到,也不停下这样的脚步,这是我们要选择的人生啊。
以下是这本书的摘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01,
当前系统培育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又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 ——
他们被包裹在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长解决手头的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02,
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项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然后陷入巨大的虚无感。)
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医生、律师、学者、商人,但他们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
其中有些人说,他们最终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或者他们随波逐流并不假思索地加入了目前从事的职业。
经常会有人说,他们没有去体会自己的青春,他们从没有生活在当下,他们总是在追逐一些未曾深思熟虑的目标。
他们总会思索,曾经的努力是否都值得。
03,
这些名校学生从中学到大学,是一群被公认的「斗士」。
他们似乎浑身上下都洋溢着自信,而这种自信正是遭到了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社会预期的绑架。
当迈入大学之后,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广泛和深度,学生们左顾右盼,环视四周,倍加感受到他人比自己更聪明,更加突显「高处不胜寒」的处境。
此时此刻,他们选择了谨言慎行、乔装自己,其实内心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04,
学生无止境地追求课外活动,不仅仅侵占了自己的空余时间,更牺牲了理智探索的机会,结果就是,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时间能够全身心地倾注于某种挚爱。
05,
所有的教育体系都会教出有着自己特点的人才。
如果你从小接受的是精英教育,那么你从小就学会了,去争取并珍惜那些能够衡量你在每个阶段向精英迈进的指标,如成绩和奖杯。
获得这些你将会被认可并得到赞美,你的父母将为你沾沾自喜,你的老师将颜面有光,但你的对手将咬牙切齿。
当然,顶尖大学的录取将是最有分量的,最能彻底的向世界展示,你已经成为精英的一份子。
当我们认为顶尖大学的录取终于给自己的奋斗画上句号时,其实这才是游戏的序幕。
在进入大学后,游戏越演越烈。
06,
这场游戏的最终信条是资质至上,每个人的课外活动无节制的忙碌,忽视学习和探索,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考虑为自己的简历加分。
生命就是不断地积累证书,就是不断地竞争。
07,
就算你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一丝领悟,你也不能随随便便告诉耶鲁学生,去寻找你的挚爱吧,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去找。
当然,如果你不清楚你的挚爱,那么还不如在华尔街上叱咤风云。
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培育出了高智商、有成就的二十几岁年轻人,但却没有教育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他们按部就班地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在内心深处,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去创造自己的道路。
08,
在耶鲁大学任职期间,我接触到的学生往往是勤奋的、好奇的、独立的。
他们经常是怀着「寻求意义」的使命并非技能,来到耶鲁。到了耶鲁,他们期望去发现世界上更多的可能性。
……
精英高校并没有兴趣培养过多的探索者,如思想家、诗人、教师、牧师、律师、非营利组织工作者或者教授。
栽培这种类型的人才,高校需要付出更多,要培养利他主义、创造力、知性思维以及理想主义。
大学作为机构本身,并没有引导学生如何更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去创造更好的社会价值,学校默认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物质的成功等于人品、尊严和幸福。
09,
大学的 4 年,也就是青少年向成年转变最黄金的 4 年,
倘若你在大学毕业之际,与你入学初期并无区别,你的信念、价值观、愿望以及人生目标依旧如故,那么你全盘皆输,必须重新开始。
「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我们在大学的大部分所学必然会慢慢淡忘,剩余的部分其实就是你自己。
10,
大学 4 年是「一段珍贵的时光,学生不用为生计发愁,有机会真正思考周边的一切。
大学不一样,它是成年生活初期最自由的一个时间段,它是为迎接成年生活特别设计的喘息时间。大学所赋予的自由简直是一种特权,不是吗?
绝对是。」
11,
大学所提供的另一个重要资源就是朝夕相处的同学。
在课堂上,同学们对各种话题可以用严谨的态度相互质疑和辩论;在宿舍里,同学们以最放松的心情促膝相谈至深夜。
前者是为了建立一种共识,后者是为了推翻共识。
12,
大学的意义是让我们生活得更警觉,更有责任感,更有自由度并更加完整。
13,
我们认为,一个人一辈子专注于诗歌创作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是我们会认为,一个人花一辈子推广百事可乐,与竞争对手可口可乐抢占市场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我们嘴边经常挂着「改变世界」或者「回报社会」,但是这两者如果不能给你带来更高的声望或其他利益,那么我们所提倡的「利他主义」将会大打折扣。
14,
我们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使命呢,或者通俗地说,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热爱呢?
选择做一些自发纯粹的事情,就如同你小时候那样;
选择做一些即使没有外在奖励你也会选择做的事情;
选择做一些你可以废寝忘食地去专注去做的事情;
做你最喜欢做的事,不是你认为自己喜欢或者应该喜欢的,而是你的真爱。
15,
反对过度强调「个人热爱」,因为许多年轻人并不知道属于自己的「热爱」到底是什么,因此这样反而会让他们产生恐惧感。
我之前倡导以使命作为个人方向,这对年轻人来讲可能难度过高,因为年轻人可能听不到召唤的声音,或者听到多个声音。
那么可以以寻找「意义」为出发点,询问自己「什么事情会触动你」,或者「什么能让你产生共鸣」。
意义在于你在做什么,而不在于你是什么。
16,
有意义的工作不受收入水平限制。普通的行业,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意义。
持久的意义,不能仅仅依赖于工作带来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17,
一个人必须要学会临危不惧,有些恐惧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但是面对源于不安全感的恐惧,你需要迎面而上。
18,
精英式的职业发展路径具有高度的可预见性,是一道极其乏味无趣的风景线。
精英们体会不到不确定性的喜悦,总是在求稳;
从未任由生活自由发展,总是要保持冷静和秩序;
从未追求理想,总是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
请问如此生活意义何在?
「一个人,只有不知道自己的路将伸向何方的时候,他才能达到顶峰」,当你试图拒绝不确定性,那么你就拒绝了生命的意义。
以上,和真正优秀的 98 后共勉呀。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群响刘老板(ID:applemanliu641)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