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走南闯北的社长 来源|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
社长说
阅读最终都是反哺于我们自身,读书的投入程度如何,读书的效果如何,导师可以不知道,同门可以不清楚,但是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的成长答卷也一定知道。经典阅读在两年内对我自身的影响程度决定于我本身在经典阅读上的投入。为什么在阅读上有些同学跑得快些,有些同学却走得辛苦?付出的努力从不说谎。
1 从“苦读”到“乐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谈起硕士两年时间的经典阅读,“勤”是第一方法,“苦”是第一感受。经典阅读毫无疑问是不轻松的,在研究生就读前,我并没有接触过太多的经典阅读,只是简单地读了读涂尔干和韦伯,经典阅读的晦涩让我很快将其抛之脑后,沉浸在情绪价值更多的文学作品中。等真正开始经典阅读后,我才感受到它的艰难。经典阅读与其它阅读不大相似,要从中开始获得愉悦感和享受,需经历一段时间的艰苦。经典阅读不止是简单的读书,它也是一种更专业化的学习,是一种训练,哪有训练是轻松的呢?
沉在经典阅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在“苦读”,逼自己早起坐在自习室翻开书本,一翻就是一天。初读经典书籍时,大部分阅读的是西方社科经典,这些社科经典虽然翻译成了中文,但读时却宛若天书,开始的两三个月尽是囫囵吞枣,读书报告也是将书籍内容进行无聊地简要复述。等读书活动已经进行了两三个月时,我才开始真正进入状态,从艰辛的阅读中感受到思辨的乐趣。当进入社科经典的话语体系后,在图书馆的时光也不再如坐针毡,读到入神时甚至不觉时间流逝,走进图书馆时还晨光熹微,再抬头时已是路灯微黄。
从“苦读”到“乐读”,从被迫读书到主动读书,中间起作用的并不是时间自然的魔法,唯有“勤”字才是背后的根本。这种勤学是主动地、身心在场地、不畏困难地付出努力。我的硕士学习时间只有两年,第一年课业繁多,第二年疲于实习、毕业论文和考博,在外部世界净是干扰的生活里阅读,需要主动寻找时间的勤。
工作日需要上课,那就利用工作日的夜晚和周末去图书馆阅读;实习工作繁忙,那就利用地铁通勤的漫长时间阅读。如果宿舍嘈杂就前往图书馆,图书馆遥远就寻找教室,偌大的校园总有一个地方能够有条件让我们去阅读。毛主席甚至能闹市读书,我们读书与否终究还是背后的主动性在作祟,我们是否深切地想要阅读?办法总比困难多,有时俗事缠身也可能成为我们自我松懈的借口,唯有踏实付出努力的人,才能收获经典阅读结下的善果。
2 在寂静的旷野前行
在阅读的时间还需要身心在场的勤,不断督促自己真读书,不可人神游天外,书页却不断翻动。经典阅读也是对于专注力的一种锻炼,专注地阅读一本相对晦涩和专精的书籍,能够帮助我们训练沉下心思考的能力。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式地阅读,进行“认真地敷衍”,反而是浪费了时间精力,也读不出效果。阅读最终都是反哺于我们自身,读书的投入程度如何,读书的效果如何,导师可以不知道,同门可以不清楚,但是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的成长答卷也一定知道。经典阅读在两年内对我自身的影响程度决定于我本身在经典阅读上的投入。为什么在阅读上有些同学跑得快些,有些同学却走得辛苦?付出的努力从不说谎。
勤学还需要不畏难,不被阅读的晦涩打倒。当读书读到难处,难免会有烦躁和退缩,但我们需要有读下去的信念和勇气,莫要草草放弃,或者开始敷衍。经典阅读不过是学术研究的起步,只是领我们入学术的大门,如果此刻的困难都难以克服,后期又如何走入学术的世界呢。但不畏难也不是要硬读书,不是要对经典阅读的本文字字专研,毕竟经典阅读是我们思维训练的方式,而不是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在经典阅读中要收获逻辑思维的成长和心性的磨砺。
我们常说读书要“坐冷板凳”,实质上是讲读书需要耐得住寂寞。这个寂寞我认为有两重,一重是阅读这个单一生活主调的寂寞,一重是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寂寞。阅读的寂寞是自然的,比起玩乐,阅读如在寂静的旷野前行,它没有热闹下的即时满足感。沉迷于经典阅读,甚至会让我们与他人格格不入。那时候,在学校并没有读书会,周边的同学也不怎么读经典。对于未来规划的不同极大地影响了个人日常生活的主基调,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希望能够硕士毕业后进入相对好的工作岗位。
3 做快时代的慢读人
然而阅读的好处是隐性的,并不能直接成为简历上的加分项,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自然不会是大家的第一选择。如此情况下,我的研究生生活好像成为了逆行,与周边所有人都不大一样,一个人去自习室,一个人读书,有时读到难处想和同学们稍作讨论,思来想去也还是放弃,一个人的单向分享总是无甚意思。阅读的时光中也有过自我怀疑,怀疑选择这样的经典阅读是不是宝贵时间里的最佳选择。阅读也不能够让我即刻地看到自身的成长和变化,比起同学们准备考试就能获得证书,去公司实习就能获得简历上的加分砝码这样结果明确的行动,阅读好像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我不能清楚地认知到我在阅读里成长的程度。但每个月的组会敦促了我,让我仍然在这条路上缓慢前进。
新时代是超速的时代,一切都很快,人人都在向前狂奔,唯恐落后,阅读却是个缓慢成长的旅程。经过一年的经典阅读,我才真正的静下心,不再担心与周围同学的不同会让我被时代抛下,开始有了逆水行舟的自信和勇气。因为阅读是厚积薄发的工作,对学术的向往需要耐心才能实现。给自己的变化一点耐心,给成长一点耐心,不必追求短期内的迅速蜕变,而是期待水滴石穿的积淀。阅读带给我们的变化虽然不是一蹴而就,但它时刻在发生,做快时代的慢读人,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除了吸收性的阅读,输出性的读书报告也是我研究生一大重点任务。当我们缺乏太多交流的平台时,读书报告就是最好的舞台。所以读书报告一定要认真写,不能只将目光放在阅读上,而忘记了整理和输出。读书报告可以是对一批书单的对比总结,也可以是对一个作者作品的梳理,或是针对一本经典著作的讨论。但在我起初写读书报告时,总是简单的将作者的内容进行总结,忽略了让经典之间和学科之间的碰撞。读书报告应当是各位作者间的思维碰撞,是作者间的对话,而我们的大脑就是他们交流的平台,我们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将这些交流整理输出成文章。这样认真地、绞尽脑汁地输出过读书报告,即使随着时间流逝书本上的具体内容也慢慢忘却,但对逻辑的训练是雁过留痕的,会转化为我们终生受益的研究能力。
4 适合自己的才是真
若是探讨读书的具体方法,则是五花八门,适合自己的才是真。在此我也简单地分享一些我个人认为帮助很大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关于阅读的心态、技巧和时间管理。
在阅读心态上,需要精心、耐心和专心。正如前文提到的勤学一般的踏实投入书海,但也需要警惕不要陷入对经典的咬文嚼字。我们并不需要对每本经典都做深入到学术工作般的研究,也不必苛求自己每个领域的经典都能深入理解。我们读经典在于思维训练,广读经典就在于打开思维的限制,看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学科和学科之间并没有绝对壁垒,广读书就能够帮助我们跨越学科的思考,将打开我们思考的角度。
在阅读技巧上,需要善用工具,及时整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依旧有不少人迷恋纸质阅读,喜爱纸质翻动的声音和摸上去的确定感。但我们也不必拒绝电子阅读,信息时代无疑是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能更好地利用时间。如果能够善用电子阅读器,那么手机不离身的现代人则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在排队、地铁和无数无聊的会议上投入阅读。同时,许多软件也能方便我们记录读书笔记,对书中感兴趣的内容记录成电子文本,检索起来也相对轻松,不再需要从书海中艰难的搜寻。
时间管理也是一大重要方法,越早习得时间管理的方法,我们就成长的越快。时间管理的第一点是计划性,我们需要对目标、时间和日常工作内容作出规划,而不是茫茫然地前进。有了计划一是可以合理的安排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变化,或者是懈怠。时间管理的第二点就是执行程度,我们可以有计划之外的安排,但不能让计划波动的幅度过大,否则计划也只是一张废纸。对计划的执行程度表明了我们在此事上的投入程度。
5 但是还有书籍
在小学三年级时,我就在课堂上诵读到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在硕士阶段,我才对这句话有深刻地体验。“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不是个天资优越的人,但阅读是最公平的事情,让我能够以勤学弥补天资愚钝。阅读从不是阳春白雪,只要我们愿意付出时间,都会有所收获。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与名家对话的机会,每个人平等地走进书籍,各自收获思想上的累积。
有一部纪录片名叫《但是还有书籍》,记录了这个快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人,每一集里刻画的读书人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纪、不同地方,有是图书馆里工作多年的大师,有网络上当红的读书博主,也有西藏偏远地区爱读爱写的孩子,他们对书籍的热爱都令人动容,也让我更珍惜此刻尚能阅读的时光。书籍永远是我们在浮躁时代里静心的安全角,是我们前进的养料。
无论世事如何魔幻,社会如何浮沉,但是还有书籍。
已阅读的书单:
《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
《自杀论》 涂尔干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涂尔干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
《经济与社会》 韦伯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韦伯
《利维坦》 霍布斯
《政府论 上》《政府论 下》 洛克
《论美国的民主》 托尔维克
《论自由》 柏林
《社会契约论》 卢梭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尔维克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
《君主论》 马基雅维利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边沁
《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 福柯
《变迁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亨廷顿
《国富论》 亚当·斯密
《理想国》 柏拉图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民主新论》乔万尼·萨托利
《保守主义》休·塞西尔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
《企业、市场与法律》 科斯
《自由市场的坠落》 斯蒂格里茨
《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 诺斯
《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贝克尔
《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关注作为弱势人群的精神病人》 凯博文
《疾痛的故事》 凯博文
《精神卫生与发展:关注作为弱势人群的精神病人》 世界卫生组织
《精神病理学模型》 戴维斯
《精神病理学》 许又新
《神经症》 许又新
《乡土中国》 费孝通
《江村经济》 费孝通
《新乡土中国》 贺雪峰
《最后一公里村庄》 贺雪峰
《在野之学》贺雪峰
《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吴重庆
《地权的逻辑》贺雪峰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项飚
《中国农地制度》林辉煌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尤瓦尔赫拉利
《农田水利的治理:困境与出路》吴秋菊
《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飚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作者:走南闯北的社长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