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穆胜 来源|穆胜咨询(ID:hrm-yun)
不少企业在启动人效管理项目后,习惯于通过人力资源部将激进的人效标准向业务部门进行分解,“以考代管”的倾向非常明显。
而业务部门在承接了经营指标后,又“平白无故”地被加试了一组人效指标,自然是极度抗拒。更何况,在他们年初的经营计划里,根本没有将“人效”作为主要参考因素,一年下来,能达标的业务部门自然是寥寥可数。
此时,人力资源部自然就陷入了尴尬——要是强行按照年初的设定进行考核,自己必然被群起而攻之,而后就是法不责众;要是放弃考核,又损伤了自己和企业的权威,以后再提到要考核人效,就没人信了。
那么,这种尴尬应该怎么破解呢?
一
重塑人效管理理念
大多企业里,老板之所以心急火燎地启动人效管理,是因为他们把人效管理看得太简单。
过去,他们很直观地感受到企业里的“编制有浪费、组织不协同、整体效率不高”,但一直没有客观的数据来佐证他们的猜想,加上各级干部们的表演、叫苦,有点吃了哑巴亏的感觉。而现在,有了人效这类大家都追捧的指标,他们似乎就“有数可依”,于是,竭尽所能地想要尽快清除浪费。
在老板的眼中,既然浪费已经很明显了,那么就应该直接提出人效标准,而后以组织权威来强制执行。加之经济寒冬形成的压力,他们的意愿更加强烈——如果这么明显的人力浪费还不清除,还留着过年吗?
问题是,老板和他手下的干部之间,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老板大可以通过人力资源部门设定人效标准,要么是达到公司统一要求的水平(如人均营收10万美元),要么是达到公司统一的增速(如人效提升30%),但带团队干部们永远有自己不能达成的理由,要么是业务初期要扶持,要么是业务攻坚期要倾斜,要么是业务不确定期要储备……
于是,所谓粗暴的人效管理,根本就落地不下去,还会引发强烈的内部冲突,最终人力资源部一定是那个承担了所有责难的冤种。老板埋怨他们落地不了人效管理这个“简单政策”;而各个受到人效考核压迫的部门又埋怨他们不顾业务实际情况,充当“刽子手”;人力资源部也是接到“飞来大锅”,委屈至极。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三方都不满意。
仔细想想,老板们提人效的要求虽然正确,但他们人效“一刀切”的设定难道不粗暴吗?各个部门虽然都有人力的浪费,但干部们提出的理由难道没有一点道理吗?人力资源部虽然看似蒙冤,但他们又真的发挥了专业职能部门的作用吗?说到底,三方都有问题,对于人效管理都没有正确的理解。
真正的人效管理,不是通过“一刀切”的标准设定来“以考代管”,而应该是在理解战略、业务的基础上,为各个前台业务部门和中后台职能部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设定不同的产出指标。换言之,要设定各个部门的人效标准,一定是基于高阶人效指标,而不仅仅是人均营收这类低阶指标,这就是穆胜咨询提倡的“人效解码”。不仅如此,针对这种投产比(效能)的设定,还应该应用各类组织与人力资源创新手段进行合理干预,实现人效提升的速赢,这就是我们提倡的“人效赋能”。
不少企业在人效管理上都想走捷径,但捷径,往往都是陷阱。掉入陷阱后,拿出“地图”来,重新学习吧!
二
设计人效考核接口
即使我们通过人效解码,对各个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设定了精准的人效指标,但大量企业仍然需要面对一个问题——人效考核是新增的政策,如何与企业原有的绩效考核系统进行结合?
说实话,大多企业在开展所谓“人效管理”的运动之前,根本就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
一类错误是“专项考核”。
选择这种模式的人力资源部,他们认定的道理很简单——既然是老板高度重视的,那就应该是重中之重,应该单独考核。于是,他们单独颁布政策,并把人效考核的结果强联动到年终奖金、次年人力分配等重点利益上。
人效的确是核心的经营指标,这种联动的道理没有太大问题,问题是,在谈好的绩效承诺基础上,突然增加条款,怎么看都有点不符合契约精神。如果形成了这种情绪,即使人效考核的政策有道理,也很少会有人接受。
这样做的另一个困扰是,如果人效考核真的比原来的绩效考核还重要,那理性的干部是不是应该宁愿业务跑得慢点,也不能浪费人力。难道,这是企业需要导向的业务思路?
另一类错误是让人效指标简单加载在原来的绩效指标上。
如果企业采用了平衡记分卡的绩效指标体系,人效显然是典型的财务类指标,这类指标在平衡记分卡中占比在25%-30%之间,剔除原来就存在的营收、利润、现金流、ROE等经营指标,人效指标又能占到多少权重呢?最多最多也不过8%吧,能给出这种权重的,企业都是下了巨大的决心。
试问,在这样的权重设定里,又有多少被考核部门会重视人效呢?企业导向人效提升的目的又如何达成呢?
如果我们理解了人效管理的逻辑,就应该明白,人效指标既应该拥有独立的位置,也应该融入绩效管理系统。一般情况下,它是类似“红线指标”的存在,企业在人效标准的红线之上,追求营收、利润等经营类指标产出的最大化,这才是企业真正的导向。而如果被考核部门找到了经营窍门,在确保经营产出最大化的前提下,让人效提升进入了快车道。那么,又应该为其配置额外的奖励,如人工成本结余分享、干部任用提拔等。
说实话,想到这一层的,都是对于人效管理的理解到了一定境界的人。
三
精耕人效提升试点
理解了人效管理的复杂性,老板们应该就不会要求大干快上。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类似改革的行动,企业都应该有序推进,不应该期待一夜之间天翻地覆。还是那句话,如果有那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只能证明他们没有理解这个东西。
所以,我们对所有想要实施人效管理的企业,都要求他们先做试点。什么是试点?就是那种有人效提升潜力,能够通过“人效解码”和“人效赋能”手段来拿到结果的业务单元。
我们建议,企业搭建能参与到人效管理试点的混搭精英团队,这个团队以HR骨干为主,兼顾业务、财务人员,甚至还应该包括外部的咨询专家。搭建这个团队的目的是,让试点项目在方法、数据、权限、资源上都获得最优配置。当然,为了实现这种效果,我们也强烈建议老板亲自挂帅。毕竟,在任何企业里,都是老板的关注点在哪里,资源和权力就在哪里,这是突破改革阻碍的最佳路径。
企业也应该明确这个团队的定位。他们不是被动执行领导决策的提线木偶,而应该是人效管理的排头兵、攻坚队,要负责把外部导入的人效管理理念方法,变成可落地的内部政策和工具,要通过试点来验证政策和工具的合理性,摸索出属于自己企业的、独到的人效提升之路。
在这个项目和团队里,HR、财务、业务人员都被要求跳出原有的专业逻辑,聚焦生意,思考如何提升人效。当他们围绕一个主题时,就会发现很大的协同空间,也会发现专业上有很大的创新潜力。
例如,当团队发现一个业务流程上的堵点是造成人力浪费的关键,业务就会和人力重新探讨流程再造,财务则会进行预算投入的调整,也会调整经营指标的设定,以匹配流程的重塑。他们都做了原来工作清单里没有要求的事,但这些事似乎又异常重要,且本身就属于他们的专业。这就好比一个创业团队各司其职,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各展其长。
换言之,那种想“混项目”的人,根本就不应该进入这个团队,进入了这个团队后也会被淘汰,因为他面对这个压力极大的攻坚任务,不能提供价值增量。
如果这个项目正常推进,企业在人效管理上就不仅沉淀了一套方法,还培养了一批人才。而后,方法和人才就像人效管理的种子,在第二年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开花结果,直至全面铺开。
朋友们,你们企业做了人效管理吗?是不是做得太草率了?如果是,按照我的建议重来一遍吧。答应我,这次,我们玩真的!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穆胜咨询(ID:hrm-yun),作者:穆胜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