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际劳工组织全球工资报告(Global Wage Report 2018/19)给出了全球工资待遇的现状,调查结果基于136个国家的数据。报告指出,去年一年以来,全球工资增长放缓、经济增长复苏、失业率逐步下降三个现象同时存在。
全球薪资趋势分析&性别工资差距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这份新报告,2017年全球工资增长率降至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远低于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越来越多的共识是提高工资,减少收入不平等。
2018/19全球工资报告发现,按实际价值计算(按价格通胀调整),2017年全球工资增长率从2016年的2.4%下降至1.8%。
在分析工资增长时,报告发现,在先进的G20国家,实际工资增长率从2016年的0.9%下降到2017年的0.4%。相比之下,在新兴和发展中的G20国家,2016年实际工资增长率在4.9%之间波动,而2017年降至4.3%。
“令人费解的是,在高收入经济体中,我们看到工资增长缓慢以及GDP增长复苏和失业率下降。早期迹象表明,2018年工资增长缓慢。”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盖伊·莱德(Guy Ryder)表示。“这种停滞不前的工资是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障碍。各国应与其社会伙伴一起探索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工资增长的方法。“
报告显示,在过去20年中,新兴和发展中的G20国家的平均实际工资几乎增加了两倍,而在G20国家中,它们仅增长了9%。但是,在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工资不平等的差距依然很大,甚至工资往往不足以满足其工人及其家庭的需求。
而工资待遇的“性别差距”是当今最严重的社会不公现象之一,差距之大令人无法接受。联合国已经推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中,同工同酬已经成为一大重要议题。国际劳工组织以及联合国妇女署、经合组织建立了平等薪酬国际联盟(EPIC),加速缩小全球性别工资差距。
涵盖约70个国家和约80%的工资雇员中,平均而言女性比男性低20%。报告还发现,在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工作的薪酬水平在性别差异上会分化得更明显,而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工人的性别工资差距更大。
报告还指出,以往常常被提到的男女教育水平的差异,在解释性别工资差距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在许多国家,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于男性,但工资较低,即使他们在相同的职业类别工作。” “在女性劳动力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和职业中,男性和女性的工资往往也较低。因此,为了减少性别工资差距,需要更加强调确保男女同工同酬,以及解决妇女工作价值低估问题。”报告合著者Rosalia Vazquez-Alvarez表示。
另一个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的因素是母性。该报告显示,与非母亲相比,母亲的工资往往较低。这可能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劳动力市场中断,工作时间减少,更多有利于工作的家庭友好型工作,或企业层面的陈规定型决策。报告提出,在许多情况下,男女之间更公平地分担家庭责任会导致妇女做出不同的职业选择。
全球工资概况
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世界劳动力平均参与率大约占工作年龄人口的62%左右,从事就业的人数为33亿。在所有受雇者中,54%(18亿)是工资和受薪工人,与与25年前相比,增加了约7.6亿。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也显示出劳动市场的改变,从2008年到2017年,就业率从66.4%提升至67.7%。平均而言,薪资占据家庭收入的比例非常高。
全球实际工资增速于2010年开始恢复,2013年后转入下降通道,从时年的2.7%连续下降。这一趋势曾在2016年扭转,但到2017年又继续下跌。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大多数年份里,全球工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亚太地区新兴发展中经济体驱动,这些国家工资增速相对较快,特别是中国。一些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贡献了力量。
图1显示了2006年至2017年期间包含/剔除中国的全球实际工资增长
工资增长的地域差异
经济指标和实际工资的变化因地区而异。同样是平均工资增长放缓,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相对缓慢,而另一些国家则是经济复苏加速。这样来看,工资增长放缓可能有多重解释。那些经济复苏、失业率下降的国家,尽管可能就业人口增长了,人力资源不再那么稀缺时,工人议价能力会下降,企业在招聘上的成本就相对减低。失业统计数据未能充分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疲软,不确定的经济前景可能会使企业对加薪望而却步。
图4显示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回升,预计2018年将进一步增加
图6和图7分别显示了全球各地区2015年和2017年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胀数据对比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平均工资的增长通常更加强劲,但各国和各地区的差异很大。在过去十年中,一些国家的工资增长迅速——特别是在中国;而在许多其他国家,平均工资仍然很低且不足以充分满足工人及其家庭的需求。
不少劳工处于“非正规”或是“弱势”的就业状态,意即并非有较稳定收入的工作。这个现象在新兴经济体比较明显。总的来说,低/中等收入经济体,估计有50%的工薪阶层继续存在与非正规经济部门工作,无论是在非正规部门或时在正规部门的非正式工人职员。
二十国集团(G20)如果剔除中国,2017年全球实际工资增速从上一年的1.8%跌至1.1%。而从2006年至今,G20 中包括中国、阿根廷、印度在内的11个新兴经济体平均工资增速为G20其余发达经济体的2-4倍。
而2017年在新兴经济体工资增长依旧保持4.7% 增速的情况下(2016年为4.4%),全球工资增速却落入低点,可能跟发达国家工资增速增长停滞有关。
具体到各地区,报告显示东欧、亚太、阿拉伯地区是工资增速最快的三大区域,增速分别为5%、3.5%、3.4%。以发达经济体为主的北美和除东欧外的其他欧洲地区工资增速则分别为0.7%和0%。非洲表现最差,实际工资同比减少3%——为十二年来最差表现。
此前美国和德国工资增速上升推动了全球工资恢复增长,当时美国实际工资增长率为2.2%,北欧、南欧和西欧为1.5%,欧盟国家为1.9%。这种“反常”的态势引发国际劳工组织担忧:发达国家的此工资增长趋势是否会持续下去,抑或是将重新回到过去的工资停滞状态。
图8显示了2006-2017年全球各地区实际工资年度增长的情况
图9和图10显示了实际工资指数在2008-17年期间的变化(先进经济体VS新兴G20国家)
哪些经济体的工资不平等现象最严重?
1999-2017年,在52个高收入国家中,报告发现,平均而言,劳动力生产率比实际工资增长得更快(↑17% VS ↑13%),这就产生了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脱节。许多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劳动报酬占GDP的份额)仍大大低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图11显示了平均实际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趋势
来自64个国家的工资调查数据显示,工资不平等程度最高的国家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中都有发现。在高收入国家中,工资不平等的现象在瑞典最缓和,在智利则最为严重。在中/低收入人群中,南非和纳米比亚的不平等程度最高,亚美尼亚和蒙古最低。
图13显示工资不平等在四组国家之间差别很大
工资性别差距明显
各国之间差异很大,平均每小时性别工资差距从巴基斯坦的34%到菲律宾占-10.3%(意味着在这个国家,女性的收入为平均比男性多10.3%)。
报告发现,在大多数国家,女性在有薪就业中的比例很低——女性领薪往往具有与男性不同的特征,并倾向于围绕特定的小时工资。目前,每小时全球性别平均薪酬差距已经从大约16%增加到19%。
在高收入国家中,性别工资差距扩大在分布的上端是惊人的。相比之下,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它处于工资分配的低端——女性在哪部分占比过高,则性别薪酬差距会更大。
在女性与男性的劳动力市场属性来看,双方的差异在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人力资本特征(通常是年龄、经验和教育);工作场所的特征(行业部门、地理位置等)。在高收入国家,教育平均贡献不到1%的性别工资差距。这个一般性的发现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在高收入阶层,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女性比例要高于男性。较低的教育并不是一个解释大多数性别工资差距的因素,在中/低等收入国家,尽管女性的教育程度高于男性,她们的平均薪资却比男性要低。在实践中,很大一部分受教育程度低的妇女远离劳动力市场或者作为自营工作者而不是付薪员工。即使女性的教育水平相当甚至超过男人,这只会减少而不是消除工资差距。
很明显,家务劳动对妇女的劳动力市场参与产生负面影响。当包括无偿工资和有偿工作时,女性比男性工作时间更长。在男女之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成为创业者,女性大多被归类为无薪家庭工人。
图14 所示的73个国家中,有58个国家的工资显示出积极的平均性别薪酬差距;65个性别工资中位数的国家中有54个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在按每月收入统计的情况下(图15)积极的性别工资差距变得更加明显:65个国家中只有三个显示负面均值性别工资差距,65个国家中只有两个显示负数中位差距。总体薪酬差距有利于男性。
在数据库纳入的73个国家中,女性兼职工作的发生率较男性要高得多:例如,荷兰72%的兼职为女性雇员,男性兼职只占了26%。在孟加拉国的员工中,只有10%的女性和4%的男性从事兼职工作。很多女性可能因为家务劳动而选择兼职工作。
明星企业高管们的“回购生财之道”
除了1)经济增长、就业率与2)性别差距等综合因素带给全球薪资增长的影响,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可能是——挣大钱的公司把相当一部分利润用来3)回购股票取悦股东,而不是回报员工。
据《财富》的“世界500强报告”,今年上榜的500家公司总营业收入近30万亿美元,同比增加8.3%;总利润达到1.88万亿美元,同比增加23%。今年最赚钱的五家公司——苹果、英美烟草集团、伯克希尔-哈撒韦、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三星近十年的净利润都出现了显著增长。
但是,标普500的第二季度股票回购金额创下历史新高,共190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8.7%。的回购股票金额排名第一,共达219亿美元,占比11.5%!这显示了一个问题现象:企业纷纷回购股票,短时间内提高股价,原本是要用于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的钱,却最后到了高管和股东们的口袋里。“如果企业获利,第一件事不是给员工涨工资、提高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而是大量回购,那就难以造成一种广泛的经济繁荣。”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罗维尔学院教授威廉·拉佐尼克表示。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