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产经

就算心脏支架价格血崩9成,药企用得着你来同情吗?

分享到:
 黄琨 • 2020-11-18 09:07:49 来源:前瞻网 E3796G1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药

从13000元血崩到700元左右!

这就是11月5日最近一轮国家医保集采中,国内心脏冠状动脉支架行业最终报出的惊人低价。

具体而言,这次共有8家企业的10个品种心脏支架入选医保带量采购清单,报价在469元到798元之间,支架价格从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降幅高达95%。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91%,城市为43.56%,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其中,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又是死亡率上升速度最快的2种。

这次大降价后,根据官方消息,预计可以给全国人民省下约109亿元。

然而,一种产品——尤其是事关生命安全的医疗产品,突然间价格暴跌95%,这种事情怎么听怎么不对。

事出反常必有妖。

不出所料,消息公布后,在一派赞美声中,争论也随着升起。像惯于“吹哨”的《新京报》,很快发布了一篇题为《1.3万元降至700元左右,心脏支架你还敢用吗?》的文章,列举出了一系列质疑。

其中,网民疑惑最集中的问题是:

“如此便宜的心脏支架,质量可信吗,企业还有利润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2年前的一部电影说起。

2018年,《我不是药神》上映,影片优秀的故事和演员精湛的演技感动了无数人,拿下了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奖和金马奖3项大奖,同时也把“天价进口药”的问题摆到了所有人面前。

作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唯一救命药,瑞士医药公司的正版“格列宁”国内售价高达20000元以上,很多人为了治病,吃药吃得倾家荡产,3年就把“房子吃没了”、“家人吃垮了”。

与此同时,“药神”程勇从印度带回来的仿制格列宁价格只需几百元,卖给病人之后还有小赚。

电影用二者作对比,可见正版药“暴利”之高。

而当这种“暴利”本身是和许许多多条人命挂钩时,它就有了一种趁人之危、趁火打劫的性质。在电影中,制药企业也被塑造成了冷血自私、唯利是图的大反派。

事实上,“天价药”的问题并不是电影上映才出现或者被人所熟知的。

早几年间,各种癌症或者其他疑难杂症的进口“天价药”早已引发过一轮又一轮的讨论,药企被骂“没良心”“唯利是图”也不只一次两次了。

但与此同时,一种相反的说法也开始出现。

这种说法称,药企给药定出天价,并不是因为他们“唯利是图”的谋利之举,而是维持企业生存的必需。

持这种说法的人会从很多方面进行印证,比如新药的研发成本高,往往需要十几个亿的投入;或者是研发周期长,动辄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再或者是风险高,要是一款药出不来或者别的公司先研发了,那之前的十几年十几个亿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所以,一款药要卖这么贵,都是为了弥补这些成本。

这么说有没有道理呢?乍一看很有道理,很符合大家平时听到的一些简单零碎的经济学知识。

所以很多人认同了这套成本决定售价的逻辑,平时看到这种话题也会跟着说一些“投入大”、“风险高”之类的。同时,这类说法也迅速流传开去,淹没了所有骂声和质疑。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很多人可能忘记了一个最根本的经济学知识:

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不是由成本决定的。

企业给一款产品定这个价格,不在于它花了多少钱,而是在弥补这个花费的基础上,还想赚你多少钱。

所以从根本上说,这个逻辑就是错的,而上面那种建立在这种逻辑之上的说法,其正确性也值得怀疑。

事实上,现实也不支持这种说法。

电影中的“格列宁”,现实中叫作格列卫。电影中的反派瑞士制药公司,映射的就是现实中的研发格列卫的瑞士诺华制药。

格列卫

格列卫的价格是如何制定的呢?

我们不妨先假设,它就是按照前面说的那种,以成本为基础的方式制定的。

那格列卫的研发成本又是多少呢?

瑞士诺华本身并没有公开过这个数据,目前业界采用的普遍是DiMasi JA曾经在2003年和2016年发布的论文中的数据。根据2篇文章的结论,研发1种新药的成本平均约在10-20亿美金。

然而,他的文章已经被广泛质疑,因为采用不同方法计算方法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结论,甚至有人得出过原结果十分之一的结果。

对比19个此类研究发现:研发一个药物的成本从3000万到26亿美元不等,相差高达86倍 。

事实上,另一家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前CEO Andrew Witty就曾说过:“10亿美金这个数字是制药业最大的迷思之一。”

同时,格列卫的研发费用也不全是诺华制药出的。

早在2013年就有一篇题为《格列卫的研发成本》(R&D costs for Gleevec)扒过,在格列卫的早期研发过程中,瑞士诺华实际上并未参与,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的Brian Druker和其他学术研究人员完成了格列卫的早期开发工作,而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拨款和学术机构赞助。

一直到II期临床试验,瑞士诺华才开始加大透露并主导研发。随后,这个药在II期显现了良好效果,FDA直接跳过III期临床,直接就允许上市了。

换句话说,在格列卫的整个研发过程中,研究的主要研究时间成本都是学术界承担的,而资金来源则很大一部分是联邦政府资助等公共资金。

瑞士诺华真正承担的研发成本,可能只是格列卫的一小部分而已。

当然,这个不重要。因为就算以定格的20亿美元研发成本全由他们承担来计算,他们也不会在意。

因为上市3年,格列卫就实现了20亿美元的销量,收回了理论上的“成本”。在2009-2015年间,格列卫年均稳定销售在40亿美元以上。直到专利过期后才回落。

格列卫

伴随着慢粒白血病人的痛苦,格列卫成为了瑞士诺华的滚滚财源。

或许很多人会说,格列卫的销售还要弥补其他药物的研发风险,毕竟以20亿美元研发成本算,40亿美元的销售最多也就承受2款药物失败的风险。

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成立。

且不说这20亿美元的成本是药物研发十几年过程的总成本,平摊到每年顶多也就几亿元,更重要的是,这些药物研发的成本,本来就已经统计进了成本里面。就算没有算进某款药物的成本,也会计入企业财报中总的成本中去。

换句话说,如果赚到的钱刚巧能覆盖总的研发成本,那么公司财报上的利润应该没有利润。反过来,只要利润不为0,就说明药企赚的钱大于承担的风险和各类成本。

而根据瑞士诺华近几年的财报,这家公司的利润不仅有利润,而且还颇为丰厚,每年的毛利润以百亿美元计算,扣除各类支出后的净利润至少也有数十亿美元。

格列卫

有意思的是,瑞士诺华的研发支出一般只占该公司毛利润的17.9%-28.32%,大头是市场营销和销售方面的支出,占比达到35.69%-42.42%。

似乎明白那些为药企开脱的说法可以铺天盖地地传播了!

关于药品定价,德国医药巨头默克公司CEO Kenneth Frazier曾明确说过,新药是按照成果导向型定价标准定价的,标准就是2点:

·新药为病人和医疗机构提供的价值;

·病人和医疗机构为此能够承受的价格。

说得更直白一些,药品定价就是看疗效如何,以及病人愿意付出多少钱,而不是研发药品的成本有多高。

从过去的经历看,药企在制药时,收益是高于一切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如果学术界研发出了一次性治愈和长期维持2种药物方案,药企会毫不犹豫地投资续命药;即便是推出完全无研发成本的老药,在能提价时,药企也一定会提价。

回到心脏支架的问题上,如此便宜的心脏支架,企业还有利润吗?

根据业内人士说法,心脏支架这个行业本来就有很大“水分”。医院里卖1万,出厂价其实只要2500-3000元,成本更是只有400-500元。

对于厂家来说,不能说没有利润,只是躺着挣钱的日子过去了。

权威人士明确指出,这次大砍价,砍的主要是中间环节的价,主要是心脏支架从出厂后的重重代理加价和医院、医生寻租导致的那些成本。

企业的利润肯定会有影响,但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当然,更关键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担心这些医药巨头的利润吗?

医药巨头们用得着你来同情吗,

打工人?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35 q1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心脏支架 医保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