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产经

学术头条:美国毅力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日本发现一种新型变异新冠病毒,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效率迎飞跃

分享到:
 Evelyn Zhang • 2021-02-19 17:53:19 来源:前瞻网 E17378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1

1

辉瑞将招募4000名孕妇进行新冠疫苗试验 以确定疫苗对孕妇的安全性

美国药企辉瑞公司和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 SE拟在美国、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智利、莫桑比克、南非、西班牙和英国招募约4000名处于妊娠晚期的女性开展其RNA疫苗的试验。两家公司将对妊娠期在27周至34周的350名志愿者开展中期试验,以确认疫苗的安全性。之后,再对妊娠期在24周至34周的女性开展后期试验。

新冠疫情致全球寿命损失总计超2000万年 平均每位死者丧失16年寿命

据一项新研究的估计,新冠大流行可能已导致全球寿命损失总计超2000万年。平均而言,每位死于新冠的患者失去了16年的寿命。研究人员使用了记录COVID-19确诊病例和死亡数的COVerAge-DB数据库中的信息,该数据库包括112个国家的数据。该分析包括截至2021年1月6日至少有一例COVID-19死亡的所有国家。然后,他们利用这些国家的预期寿命数据,计算了“寿命损失年”,即一个人死亡时的年龄和他们的预期寿命之间的差距。

体外试验:南非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或降低辉瑞疫苗作用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首先在南非发现的B.1.351新冠变异毒株可能会使美国辉瑞(Pfizer)公司和德国BioNTech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的抗体保护作用降低三分之二。研究者从15名接种了两剂辉瑞-BioNTech疫苗的接种者身上提取了血清样本,进行体外试验。研究的初步结果2月17日发表在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日本发现一种新型变异新冠病毒 累计检出超90例感染病例

据日本共同社18日报道,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当天表示,在日本国内发现了一种新型变异新冠病毒,其毒株与之前在英国、南非等国发现的变异病毒不同。该变异病毒有可能会弱化免疫效果,但感染性并没有增强。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初,日本关东地区已经累计检测出91例变异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机场检测中发现2例。

菲律宾宿务市检测到两种新冠病毒突变 58%的样本中同时存在

据菲律宾维萨亚卫生中心(DOH7) 2月18日周四表示,菲律宾基因组中心(PGC)在宿务市检测到新冠病毒两种“令人担忧的变种”,分别为E484K和N501Y。在总共50个样本中,有37个样本存在令人担忧的突变。58%的样本——或者说50个样本中的29个——“同时出现”了这两种突变。他们不排除这种变体导致宿务市和该省其他地区病例持续激增的可能性。

芬兰发现一种新型变异新冠病毒 核酸检测恐难检出

据“中央社”援引芬兰国家广播公司(YLE)18日的报道称,近日,芬兰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变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可能对其失效。据报道,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维他实验室表示,这个被称为Fin-796H的变种,与在英国和南非发现的变异病毒部分相似,同时又是两者混合的“独特”变种。报道称,该实验室的研究员梅里说,“我们上周在一名患者身上发现了这个变种,关于其传染性以及对疫苗的可能抗性,目前还不清楚。”

全美出现7种新冠变异毒株 科学家忧其更易入侵人体细胞

美国周日(14日)一项新研究指,专家在全美各地发现了7种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它们都是在同一个遗传代码中进化的新突变,但目前无法确定这些变异毒株是否更具有传染性。科学家担忧它们可能会让病毒更容易入侵人体细胞。研究指出,在美国南部多州发现的变异毒株最早可以追溯到2020年10月,但确切变异时间、地点仍然未知。

中国科研人员在《Science》发表新冠药物研发最新成果

从四川大学获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当日在《Science》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首次公开报道新冠Mpro抑制剂在SARS-CoV-2感染小鼠模型的实验数据。该研究工作报道了一系列高活性的全新结构新冠病毒Mpro小分子抑制剂,并从分子、细胞和动物三个层面详细阐述了这些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和抗病毒效果,从药代动力学性质和安全性等方面证实该系列化合物具有开发成抗SARS-CoV-2病毒药物的潜力。

担心新冠疫苗副作用?MIT利用机器学习来寻找新冠治疗新方案

近日,Uhler的团队现已开发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以识别市场上已有的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被重新用于帮助老年人对抗新冠病毒。该系统解决了由疾病和衰老引起的肺细胞基因表达的变化。这种组合可以使医学专家更快地寻找倾向于经历更严重症状的老年患者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

50%以上的新冠出院患者存在心脏损伤,但对心脏功能影响不大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联合研究,对来自伦敦6家急诊医院的148名患者进行了MRI扫描,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住院疗养的COVID-19患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表明心脏可能存在问题。在148名患者中,89%的患者的心脏左心室功能正常,但80名患者(54%)的心肌出现了瘢痕或损伤。

2

美国“毅力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并传回首批火星地表图片

当地时间2月18日下午,美国“毅力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成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第5个成功登陆的火星车。几分钟后,“毅力号”从火星表面传回了首批图像,证实该探测器成功着陆耶泽罗陨石坑(Jezero Crater)。“毅力号”接下来将进行为期两年收集岩石样本任务,目标在2030年将样本送返地球化验;同时会测试其他技术,包括从火星稀薄的二氧化碳环境抽取氧气的设备。

欧洲航天局将招募宇航员鼓励女性和残障人参与

据卫报报道,欧洲航天局(ESA)将招募26名长期和后备宇航员,这也是11年来首次招募新的宇航员。这次招募尤其鼓励女性和残障人士参加,以及参与到后期的月球或火星的航空任务中。招募计划预计从3月31日开始,招募时间长达8周。这一职位要求申请者需要具备自然科学、工程学、数学或计算机科学的硕士学位,以及3年的研究生工作经验。

世界首例人工眼角膜移植手术成功 失明十年老人重见光明

近日,一名78岁的盲人贾马尔·弗拉尼(Jamal Furani)通过植入人工角膜重获视力,这也是该领域内的全球首次成功案例。10年前由于水肿等疾病,贾马尔的角膜受损,双眼也开始失明。但在本次术后去除绷带后,他立马就能阅读文字,并能认出来家庭成员。此次手术之所以引起轰动,是因为此前全球范围内开发人工角膜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效率实现飞跃 验证双面串联装置效能优越性

据英国《自然·能源》杂志近日发表的最新研究,一组国际联合团队报告成功制造了钙钛矿/硅双层单片电池。在室外条件下,双面串联太阳能电池实现超出任何商用硅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这也是首次通过实验清晰证明了双面串联装置效能优越的证据。研究人员表示,串联装置的复杂性,正是这次最主要的挑战,此次研究涉及14种材料,其中每一种材料都必须进行所谓“完美优化”。

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首登全球第一 2019年提交5.899万件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7年到2019年的3年里,来自中国的华为连续登上世界范围内企业PCT专利申请量榜首。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5.899万件专利申请,超过美国的5.784万件,跃升至全球第一位,成为提交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毫米波芯片刷新世界纪录 探测距离达到38.5米

2月17日,第68届国际固态电路会议上,来自安徽合肥市的中国电科38所发布了一款高性能77GHz毫米波芯片及模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两颗3发4收毫米波芯片及10路毫米波天线单封装集成,探测距离达到38.5米,刷新了当前全球毫米波封装天线最远探测距离的新纪录,为近距离智能感知提供了一种小体积和低成本解决方案。

深圳先进院在冷冻电镜技术领域新突破 揭示真实细胞膜环境差异

近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心袁曙光课题组与德国马普生物物理所合作,利用真实细胞膜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血清素受体5-HT3离子通道的高分率三维精细结构。该工作首次突破性地证明传统的人造细胞膜环境下所解析的冷冻结构与真实细胞膜环境下的结构差异巨大。

西安交大团队制备出新型复合材料:钾离子电池循环120次后,容量仍保持88%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高国新副教授、丁书江教授与剑桥大学石墨烯中心郗凯博士合作,在他们的最新研究中,一种类似于“吹泡泡糖”的方法被用来制备出令人惊叹的PIB阳极,这些阳极具有超高的循环稳定性和增强的速率能力(在2 a g-1下超过5000次循环)。此外,FeS2@NC阳极在全电池中也表现出高的循环稳定性:循环120次后容量保持88%,库仑效率为99.9%。

科学家创制出高油花生种质 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研究员姜慧芳带领团队发掘出31份育种急需的高油花生种质,并创制出含油量最高达63.68%的花生种质。2月18日,相关成果“花生高油种质发掘创制与新品种培育”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在花生高油种质发掘创制、高油分子标记开发和高油高产优良品种培育及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首个民营卫星工厂将于6月底试运行 获国家发改委核准立项

2月18日,首个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立项的民营卫星工厂项目——九天微星唐山卫星工厂完成一期生产厂房主体建设,预计今年6月底进入生产设备试运行阶段。 据悉,唐山卫星工厂是中国第一个落地建设的民营卫星工厂,建成后将引入无人机器人和MES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智能化软硬件设备,可在短周期、低成本的情况下,灵活批量化生产50-700公斤级卫星。

“张衡一号”卫星全球地磁场模型发布 将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近日,首个基于我国卫星观测数据和模型构建技术建立的全球地磁场模型——CGGM 2020.0发布。该模型符合IGRF建模精度要求,已入选国际地磁与高空物理联合会发布的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IGRF-13,未来会将卫星数据加入其中。该模型将填补我国在全球地球物理场地磁信息建模领域的空白。

能发电还能当窗户!俄罗斯科学家将透明太阳能电池变为现实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信息技术、机械学与光学研究型大学(ITMO)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方法,可以使用透明材料制作太阳能电池,同时保持其效率。这项新技术通过添加杂质来改变材料的性能,无需使用昂贵的专用设备生产。太阳能领域最令人感兴趣的挑战之一是透明薄膜光敏材料的开发。这种薄膜可以应用在普通窗户的顶部,在不影响建筑物外观的情况下产生能量。

IBM宣布全球首个7nm训练推理节能芯片

近日,在2021年国际固态电路虚拟会议(ISSCC)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IBM团队详细介绍了全球首个采用7nm技术进行低精度训练与推断的节能AI芯片。IBM表示,通过令训练更靠近边缘以及使数据更靠近来源,这一芯片技术可以扩展并用于多种商业应用,从云上的大规模模型训练到安全隐私服务。此外,这种高效节能的AI硬件加速器可以显著提升计算能力,包括混合云环境中的计算能力,并且无需大量的能源。

2

新研究挑战黑洞形成理论 恒星级黑洞天鹅座X1精确测量数据公布

北京时间2月19日凌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联合团队在《科学》和《天体物理学报》杂志上发表三篇联合研究,报告了对第一个恒星级黑洞天鹅座X1的最新精确测量结果。天鹅座X1是离地球最近的黑洞之一,于1964年被发现,也是人类发现的首个恒星级黑洞。新研究显示,天鹅座X-1射线双星系统中的黑洞质量大约是太阳的21倍,其质量如此之大,以至于挑战了当前的恒星演化模型。

研究:终身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或有望根除HIV母婴传播

在他们的研究中,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科学家分析了坦桑尼亚接受B+方案的妇女的长期病毒学结果。他们基于自己的研究表示:终身抗病毒治疗,似乎也能防止这种病毒从母体传播给婴儿。高达88.2%的参与这项研究的女性在开始接受方案B+护理后,HIV病毒水平被抑制长达4年之久。

《科学》:细胞疗法或具备替代肝移植的潜力

19日,刊登于《科学》(Science)的一篇观点(Perspective)文章指出:细胞疗法或具备替代肝移植的潜力。从胆管上皮细胞长出的类器官可用于修复肝中受损的胆管,这为使用体外细胞治疗改善器官功能提供了概念性证明,可能增加移植等待名单上可用器官的数量。

南科大团队一周内连发2篇Science 均与热电材料研究有关

南方科技大学就迎来喜讯。2021年2月12日-19日,该校理学院物理系讲席教授何佳清团队在Science先后发表两篇热电材料研究论文。这两篇论文题目分别为《高热电性能的高熵稳定硫族化物》(High-entropy-stabilized chalcogenides with 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和《原子有序性增强导致AgSbTe2中的高热电性能》(Enhanced atomic ordering leads to 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in AgSbTe2)。

福州大学迎来史上第二篇Nature 首次以第一作者登上该顶刊

昨日,福州大学传来喜讯,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该校杨黄浩教授、陈秋水教授课题组的合作研究论文。据悉,这也是福州大学校史上第二篇Nature论文。这是继杨黄浩教授研究团队在2018年实现福州大学首次以通讯单位在《Nature》发表论文以来,再次在X射线成像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实现了福州大学首次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

发现纳米晶体可产生X射线 中新联合团队成果登顶Nature

一个由中国和新加坡联合研究小组发现,可以使用持续发光的纳米晶体来产生X射线。在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论文中,该小组描述了一种制造能捕捉受激电荷载流子的纳米晶体的方法,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这些晶体形成一种可弯曲的薄片,这种薄片可利用X射线创建三维图像。

《细胞》:包含14多万种病毒的人类肠道病毒群图谱公布

据一项发表于《细胞》的新研究,科学家利用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分析了来自世界各地共28060份的健康人体肠道微生物样本中的病毒种类,并获得了2898份从人类肠道培养出的细菌的基因组。他们发现,人类肠道中存有14多万种病毒,其中一半以上此前并未被发现。

规模宏大的猪肠道微生物基因集构建科研成果面世

2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路生领衔的江西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重大科研成果,提供了目前为止国际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猪肠道微生物基因集和基于宏基因组组装的基因组。该成果的面世,为猪肠道微生物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扩展资源。

研究揭示水稻全基因组功能单倍型自然变异特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构建了一个全基因组基因功能单倍型(gcHap)数据集,全面揭示了亚洲栽培稻基因功能单倍型自然变异特征,提出亚洲栽培稻多起源(驯化)假说,并开发了适用于功能单倍型数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全基因组预测的软件包“HAPS”。相关研究成果在《分子植物》在线发表。

《科学》:4.2万年前地磁逆转或引发全球气候剧变

近日,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新研究中,科学家探究了最近一次的磁极逆转事件——Laschamp地磁漂移(大约距今4.1万年),并提供了一份新的能够精确测定年代的大气放射性碳记录,该记录来源于新西兰湿地中留存的古贝壳杉树,这些树大约生长于4.2万年前,并且拥有1700年的年轮数据。研究者发现,在磁极逆转之前磁场强度减弱,大气中的放射性碳含量剧增,这预示着地球环境中来自宇宙的辐射增加。大气中剧增的辐射或许造成了澳大利亚大型哺乳动物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消失。

盗梦空间成真!科学家成功进入他人梦境,并与之“交流对话”

刊登于《当代生物学》的一项研究聚焦于来自大脑记忆的“清醒梦”(lucid dream),在睡眠的快速眼动(REM)阶段实现了与睡眠者的互动。研究纳入了36位被试,并尝试通过在4个独立实验室内进行的4项不同的实验展示在睡眠时进行双向交流(two-way communication)的可行性。其中有6位被试实现了在REM阶段中与实验者的交流,使用出与主观意识的眼动或脸部肌肉运动回答实验者的问题。

《自然》子刊:新工具监听细胞间的“悄悄话”,可发现致病分子因素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一个由生物学家和数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工具,用以破译细胞用来相互交流的“语言”。研究人员将这一工具称为CellChat,这是一种计算平台,能够解码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在细胞之间传输信息和命令。研究论文于今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不规则的睡眠周期能让你心情变坏,还会增加抑郁的可能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长期不规律的睡眠时间可以增加一个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这对心理健康的造成的负面作用与整体睡眠时间较少或长时间熬夜的效果是一样的。这项研究由密歇根大学学术医学中心的一个团队进行,并发表在《npj数字医学》上。研究结果突出了睡眠周期的稳定性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CS Rankings发布2020-2021全球大学CS专业排名

近日,全球计算机科学专业排名榜CS Rankings发布了最新的2020-2021世界大学CS排名。TOP10中有10所美国院校。本年度TOP3排名与去年保持一致,计算机领域的神校CMU凭借硬实力再次拿下冠军宝座,紧随其后的是UIUC和MIT。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成功跻身前3,与MIT并列第3。本次排名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位列全球前30,入围数量仅次于美国。

免费开放!复旦大学推出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面向上海所有高一学生

2月16日,复旦在官网发布“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上海市所有高中高一年级在读学生可以在周末走进复旦学习,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这一计划将于3月启动报名并在3月中旬左右开课。公告称,该项目将为高中生们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创新教育机会,培养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前置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又添10所“新大学”:贵州8所、湖南1所、云南1所

近日,又有10所独立学院转设获省级教育厅公示,分别是贵州8所、湖南1所、云南1所。其中,贵州8所独立学院转设公示,1所公办,7所民办。2月18日,湖南省教育厅发布一则《高等学校设置事项公示》,将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转设为张家界学院(本科)有关事项予以公示。2月8日,云南省教育厅发布公告,将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向社会公示。

1

多个半导体项目入列2021年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

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公布2021年“3个100”重点工程计划。据了解,今年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超1.3万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约2780亿元、建安投资约1256亿元,支撑全市投资三成以上。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项目主要包括100个基础设施项目、100个民生改善项目、100个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100个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当中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方面,安排先进制造业项目37个,多个半导体领域项目在列。

大型强子对撞机HL-LHC升级项目获美国能源部批准

据美国费米实验室(Fermilab)当地时间2月10日发布的消息,美国能源部“3号重要决策 ”(Critical Decision 3)已批准数个美国机构生产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LHC)高亮度升级项目(AUP)的组件(16个铌锡超导磁体制成的加速器蟹形腔体)。组件设计及测试已经完成,并进入生产阶段,计划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交付首个磁体冷冻组件,用于关键测试。AUP将带来粒子碰撞数量的巨大提升,达到目前LHC的10倍。

奖项

祝贺!3位华人学者入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近日,美国微生物科学院公布今年增选的65位院士,其中3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分别是:姜世勃教授、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王林发教授,为国际著名病毒学家,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美国NIH的Wei-Shau Hu高级研究员。

我国科学家当选世界分子影像学会主席

近日,世界分子影像学会(WMIS)宣布,浙江大学教授田梅当选世界分子影像学会主席,任期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担任世界分子影像学会主席职务。世界分子影像学会是国际分子影像领域唯一的全球性学术组织,也是全球五大洲分子影像学会的总会,每年主办分子影像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广泛的学术会议——世界分子影像大会,并出版分子影像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分子影像与生物学》。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公布!武大副校长及锐科激光总工获突出贡献奖

昨日,2020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公布。本次共授奖327项,其中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项,自然科学奖40项,技术发明奖30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28项,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12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15项。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两位科学家获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清华大学朱文武团队夺冠AAAI 2021国际深度元学习挑战赛

近日,国际人工智能顶级会议 AAAI 2021 召开,清华大学朱文武教授团队的 Meta_Learners 团队在 AAAI 2021 国际深度元学习挑战赛(MetaDL Challenge)中夺得冠军。该团队在最终阶段的隐藏测试数据集上取得了40.4%的准确率,以高于第二名 13% 性能的大幅度领先强势摘得桂冠。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46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