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破解了达尔文的家鸽短喙之谜
查尔斯·达尔文培育了家鸽这一品种。因为鸟喙过于短小,这让家鸽无法很好地喂养自己的后代。达尔文认为在家鸽的鸟喙里藏着自然选择的秘密,才让家鸽的短小的鸟喙得以摆脱自然选择的束缚。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生物学家发现ROR2 基因的突变与家鸽的喙变小有关。令人惊讶的是,该基因的突变也是一种称为罗宾诺综合征的人类疾病的基础。
“逆天”山羊反杀灰熊,专家:虽然山羊也很强,但这次算是走运
在加拿大幽鹤国家公园的伯吉斯山口,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一头雌性灰熊的尸体。在进行尸检后工作人员更加意外了:这头灰熊居然是被山羊杀死的!要知道灰熊捕猎山羊才是常事。这头黑熊的致命伤在脖子根部和腋窝。工作人员表示,这头山羊相当幸运。因为通常来说,山羊出于自卫成功反杀捕食者的情况并不多见。
雌性石龙子自带“精子银行”,可在空窗一年后用前伴侣的精子进行繁殖
树石龙子(Egernia striolata)通常是一夫一妻制,生活在家庭群体中。研究人员将雌性与雄性分开进行一项完全不同的研究。令他们惊讶的是,有些雌性在一年多后分娩,有些后代的父亲不是雌性的伴侣。研究人员发现,雌性树石龙子即使在一年多没有遇到雄性树石龙子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储存以前配偶的精子进行繁殖。这项研究表明,女性精子的储存可能是一种遗传“对冲”,通过选择与比其主要伴侣更具遗传多样性的雄性交配来降低近亲繁殖的风险并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不用“啪啪啪”也能繁衍?科学家首次证明无性繁殖可以长期成功
直到现在,一个动物物种在没有性繁殖的情况下在地质上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生存被认为是非常不可能的。但是日前,一组科学家首次证明了无性繁殖可以长期成功。他们在甲螨(Oppiella nova)身上证实了这一点。结果表明,没有性繁殖的物种存活下来是非常罕见的,但并非不可能。
动物界的模范父亲——海马:身负怀孕重任,一胎能生1000个娃
雄性怀孕是罕见的,只发生在包括海马、海龙、管马和管鱼在内的一组鱼类中。大肚海马雄性的尾巴上有一个特殊的封闭结构。这个器官被称为育雏袋,胚胎在其中发育。雌性在交配舞后将卵产入雄性的育儿袋中,妊娠持续约30 天。在育儿袋中,雄性为多达 1000 个婴儿提供营养,并在30天后分娩。新研究表明,海马在育儿袋内也会形成胎盘,为胎儿提供氧气。
没有耳朵的蠕虫也能“听”到声音!怎么听?用皮肤来“听”
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使用秀丽隐杆线虫研究生物学已经超过15年,他们一直认为这种蠕虫只有三种感官:触觉、嗅觉和味觉。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尽管没有眼睛,但是这些蠕虫仍然能够具有感知光的能力。那么它们会不会也有听觉呢?结果还真有。蠕虫对100Hz到5000Hz范围内的空气传声有反应。当播放该范围内的声音时,蠕虫会迅速远离音源。研究人员认为,蠕虫不是通过触觉来“感受”震动,而是将自己的全身当作是“耳蜗”来进行“聆听”的动作。当声波撞击蠕虫的皮肤时,它们会振动皮肤,这反过来可能导致蠕虫内部的液体以与耳蜗中的液体振动相同的方式振动。这些振动激活与蠕虫皮肤结合的听觉神经元,然后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在喧闹的城市里,蕉森莺不得不牺牲交流质量来提高交流效率
让自己在一个城市听到自己的声音可能很困难。不仅人类如此,鸟类似乎也受到城市噪音的阻碍。日前,一项研究发现,生活在城市里的蕉森莺被迫将歌声调整到高于城市交通噪音的频率。由于频率的升高,蕉森莺的歌声响应变得更短、更重复、更缺乏多样性。如此一来,他们的歌声可能会传得很远,但改变后的歌声可能降低了沟通质量。这意味着香蕉树将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捍卫自己的领土,并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吸引伴侣。因此,剩下的时间和精力更少去寻找食物。
Can you blow my whistle? 玄凤鹦鹉:Yes I can
新研究再一次证实了鸟类几乎无与伦比的歌唱技巧:玄凤鹦鹉能够以近乎完美的同步性自发地加入人类的口哨声当中。这一场面除了可爱之外,表明了鸟类是真正的歌唱高手,它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改变音高和节奏,从而与完全不同的物种进行即兴和声演奏。在实验当中,三只玄凤鹦鹉在无需任何零食奖励的情况下,对于不同节奏的“米老鼠俱乐部进行曲”进行了和声。有趣的是,类似的方法希望让科学更接近翻译海豚交流,但反过来。该研究围绕这样一个想法,即吹口哨的人类语言可以与海豚信号共享基本属性,因此通过并排观察两者,我们有一天可以破解鲸类密码。
科学家的一次“失误”,四个物种之间的“爱恨情仇”就此上演
三十年前,生态学家Ilkka Hanski将庆网蛱蝶(格兰维尔的一种豹纹蝶)引入奥兰群岛的索通阿岛屿上,他的计划是观察物种如何在恶劣栖息地中生存下来。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四个物种之间的“爱恨情仇”就此开始上演了——庆网蝴蝶体内有三个“嵌套”出现的寄生虫,一个寄生虫直接生长在蝴蝶体内,而其他两种寄生虫则寄居在这个寄生虫体内。在30年内,这四个物种互相影响,并成功在岛上存活了下来。
小章鱼的秘密:成年后神秘消失的器官
近日,巴塞罗那EMBL的介观成像设施(MIF)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了小章鱼的一个独特特征:它们皮肤表面有一个独特的器官。这个器官被称为Kölliker's organs,存在于胚胎之中,成年之后就会消失,其功能未知。研究人员将这个器官描述为是“小章鱼皮肤表面的迷你扫帚”。
研究发现:吸血蝙蝠更喜欢与好朋友一起狩猎
通过长久的观察,科学家发现吸血蝙蝠在一起的时候会互相梳理毛发,甚至给饥饿的同伴分享反刍的血液。在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蝙蝠在觅食当中同样更愿意选择可信赖的伙伴。在被标记的50只蝙蝠当中,虽然关系亲密的伙伴不会一起出发觅食,但会在觅食途中见面、共享觅食信息。
早期的人类贸易造就了萨摩耶等西伯利亚雪橇犬
考古发现表明,西伯利亚西北部北极地区的人们早在大约 2000 年前就已经与欧亚人建立了长期的贸易联系。贸易关系的建立是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之一。此外,这些变化甚至对西伯利亚狗的基因组产生了影响。日前,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证明,狗是作为贸易品被带到西伯利亚地区的,这也带来了之后的萨摩耶等西伯利亚犬种。萨摩耶基因组的很大一部分可以追溯到北极的祖先血统,但它也显示出比哈士奇等更多的西方影响。
纽约水域可能是大型鲸鱼重要的“零食超市”
一项新研究发现,一些大型鲸鱼物种(座头鲸、长须鲸和小须鲸)利用纽约和新泽西附近的水域作为补充觅食区,以两种不同类型的猎物为食。 除了觅食之外,鲸鱼还会在水域附近进行休息、旅行和社交行为。纽约水域附近船只较多,专家对于船只撞击鲸鱼的高可能性表示担忧,并呼吁纽约市尽早提出鲸鱼和人类的共存方案。
高德导航已经过时了,食蚜蝇用“时间补偿太阳罗盘”来导航
太阳是白天迁徙昆虫可获得的最可靠的天体线索。埃克塞特大学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类似于食蚜蝇的小型黄蜂在向南飞越过冬时利用太阳和生物钟的组合来导航;他们在早上将太阳保持在左侧,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调整以保持向南的路线。因为单纯地朝着太阳的方向飞行会导致航线偏南,通过引入自身生物钟作为“时间补偿”,食蚜蝇得以根据太阳的位置和一天中的时间来调整航线。
科学家对大西洋海雀进行基因测序,以了解其遗传多样性分布
大西洋海雀是标志性的海鸟,一种具有大脑袋和彩色喙的小型鸟类。研究人员对大西洋海雀(Fratercula arctica)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分析。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他们还确定了四个主要的海雀种群集群,包括斯匹茨卑尔根岛(北极高地)、加拿大、五月岛,以及冰岛、法罗群岛和挪威的多个殖民地,还有不同种群之间的实质性差异。这项研究显示了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揭示遗传多样性分布的重要性。
《自然》研究警告:越来越多迹象表明,地球即将迎来一次大规模灭绝事件
在2.99亿年前,地球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这被称为“二叠纪大灭绝”。当时由于火山活动急剧增加、二氧化碳以及全球温度快速升高,地球上90%的物种被抹去了。在近日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大灭绝之后,淡水系统当中的微观藻类和蓝藻会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并且在每一次大规模灭绝之后都是如此。如今,他们也观察到了同样的趋势,这表明地球很有可能在不远的未来迎来一次大规模灭绝事件。
人类已经杀死了地球上一半的珊瑚
近日一项发表在One Earth上的研究追踪了自1950 年代以来所有这些类别以及更多类别的珊瑚的衰退情况。最令人吃惊的结论之一是“自 1950 年代以来,活珊瑚的全球覆盖率下降了一半。” 珊瑚礁的珊瑚覆盖率是珊瑚而不是其他生物(如海绵和藻类)覆盖的珊瑚礁的比例。珊瑚覆盖率减半意味着珊瑚礁至少失去了一半的传统基础。该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和海洋变暖是珊瑚礁容量的最大威胁”。与珊瑚礁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也经历了 63% 的类似下降,与珊瑚覆盖率同步下降。
研究发现:物种丰度对于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好处比之前预估的还要高出20%
大量研究表明,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积极影响。在一项新研究当中,研究人员分析了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上 13 个自然和人造生态系统的数据。这是在超过 3500 米的海拔梯度的真实生态系统中调查此类问题的首批研究之一。数据表明,在异质环境中,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积极影响要高出约 20%。
蜜蜂“带电”的触摸 让花朵释放出更诱人的香气
蜜蜂携带的微小电荷被认为有助于花粉在飞行过程中粘附在它们身上,但研究团队发现,它也可以向它们拜访的花朵宣布它们的存在:大黄蜂产生的电荷会刺激花朵释放出更多的甜味。这是植物第一次被证明利用传粉媒介的存在作为释放更多诱人香味的线索,这让花朵在昆虫中更“受欢迎”。
科学家使用“信号干扰”来保护芒果植株
由丁香假单胞菌(Pss)的丁香病菌 (变体)产生的芒果毒素已被确定为芒果树细菌性顶端坏死的原因。芒果树上的细菌性顶端坏死以植物芽和叶上的黑色死点的形式出现,导致芒果树开花减少。芒果果实来自这些花,这意味着这种顶端坏死导致芒果果实产量急剧下降。研究人员利用高锰酸钾使产生芒果毒素的 Leudiazen 化学物质失活,从而减轻芒果植物毒素的毒力。这是使用化学方法灭活细菌信号以阻止感染传播的第一个例子。这项研究的方法不是杀死细菌,而是调节其发病机制。
探险家首次深入“地狱之井”:深112米,囚禁了精灵的传说之地
在也门境内,有一处名为“巴尔豪特之井”(the well of Barhout)的天然深坑。这个天坑深不见底,还隐隐散发着臭味,当地人也称之为“地狱之井”。在传言当中,中东民间传说中的精灵djinns被困于此。日前,来自阿曼洞穴探险队 (OCET) 的一行8人首次深入了这一神秘的天坑。在下降112米之后,他们到达了底部。在坑底,探险队员看到了一些动物的尸体,推测为臭味的来源。除此之外,天坑底部还有着漂亮的洞穴珍珠。
哈佛研究惊人发现:融化的北极冰正在“重新塑造”我们的地壳
在11000年前,冰河时期结束之后,北极周围的大量冰块逐渐消融。但时至今日,该地区的地壳仍在像一个极其缓慢的气球一样膨胀。这种三维表面运动平均每年有几十分之一毫米,而且每年的运动幅度都有很大的变化。由于气候变化,更多的冰融化了,膨胀和扭曲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复杂的景观。这项研究中,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地壳在其顶部的冰块融化后会向外反弹,但并不总是恢复到一个完美的球形形状。
刚果出现“熔岩湖”,为火山“呼吸”的好兆头
26日,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尼拉贡戈火山的火山口重新出现熔岩湖。四个月前的5月22日至23日,该火山喷发造成了32人死亡。但专家表示,这不是一种会带来新喷发迫在眉睫的风险的现象,而是一种让火山得以呼吸的现象。这个熔岩湖的出现将最大限度地减少戈马火山区的地震。
地球岩石记录中神秘消失了10亿年的缺失部分,科学家终于找到了
冷榴辉岩,一种主要由石榴石和绿辉石组成的高压变质岩,在1.8至12亿年前从地球的地质记录中神秘消失,但此后又重新出现。日前,科学家终于发现了这一神秘事件的背后原因。冷榴辉岩对上地幔的温度非常敏感,而在大约20亿年前,地幔发生了大规模的升温。这一温度的变化改变了花岗岩的化学成分,从而导致冷榴辉岩无法形成。
地外生命有没有可能存在于地表之下?科学家转向地球内部寻找答案
在此前的探索中,科学家基本可以确定,火星地表不会存在生命。然而科学家仍然对火星地表之下的生命奇迹存在希望。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试图通过探索熔岩洞穴中的碳循环来了解地下生命。当熔岩从火山喷发中流出时,坚硬的外壳最终会随着岩浆继续流入内部而凝固,从而形成空心管。由于熔岩管是通过火山作用形成的,因此推测它们存在于太阳系的其他地方,使它们成为行星洞穴学的宝贵模型。在洞穴壁上的生物膜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具有无法从外部来源获得的同位素特征。这表明微生物独立于地表环境而生存。这些发现挑战了所有洞穴微生物群都依赖于地表输入的范式,对寻找外星生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科学家首次记录快速扩张的海洋地壳的形成速度
辉长岩是深部洋壳的代表性岩石之一。新研究解决了海洋地壳(占海洋地壳的 40%,因此占地球表面的 25%)如何使用地壳磁化的新应用冷却和形成的快速问题。通过绘制辉长岩的海底磁化图,研究人员发现海洋地壳实际上冷却得非常缓慢。
银河系中存在一个490光年宽的“巨型泡泡”
根据哈佛和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最新研究,这个 490 光年宽的球形空洞位于英仙座和金牛座之间,由一颗强大的超新星或大约 1000 万年前的一系列此类事件形成。有数百颗行星正在或者已经在这个巨大气泡的表面形成。
新研究表明火星太小了,不适宜成为人类的下一个家园
根据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行星科学家的新研究,火星的宜居性受到其小尺寸的限制。对于岩石行星来说,要达到一定的尺寸大小才能够保留足够的水以实现宜居性和板块构造,而火星远远未能满足这个大小要求。
穿越浩瀚的时间之流,ALMA发现了两个被尘埃遮蔽了的星系
天文学家使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 (ALMA) 发现了两个被灰尘严重遮挡的恒星形成星系:REBELS-12-2 和 REBELS-29-2。这两个星系形成于 130 亿多年前。由于它们几乎完全被宇宙尘埃遮蔽了,因此它们在紫外线或可见光波长下是不可见的,也无法被如哈勃望远镜之类的设备探测到。ALMA阵列以其独特的亚毫米波长功能进行观测,通过观测尘埃排放来探测到了这些星系。
人类有了第一批“太空劳力”:这些可怜的微生物不得不为人类在太空中开采稀土
来自 ESA(欧洲航天局)的Biorock 项目试图研究微生物是否可用于从一种称为玄武岩的岩石中分离稀土元素,这种岩石在月球和火星上大量存在。在微生物学前沿报告中,研究人员表明,细菌不仅可以从太空中的玄武岩中挖掘元素,而且随着宇宙飞船上重力的改变,它们可以更有效地完成这项工作。在重力降低的条件下,微生物从玄武岩中生物开采的钒比它们在地球的常规重力中多出 238%。
秋分当天,一颗相当于80层高楼的小行星掠过地球
在秋分当天(23日),小行星2021 NY1与地球擦肩而过。这颗小行星长130到300米,介于30到80层楼的高度之间。这次是它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次,距离我们仅有150万公里,为地月距离的四倍。它的下一次“经过”将发生在2044年。
科学家成功称量宇宙中最极端黑洞的重量
类星体由宇宙中一些最极端的黑洞提供动力。这些黑洞在这个过程中吞食物质并释放出大量辐射,现在天文学家已经测试了一种新方法来计算出这些超大质量黑洞的真实重量。这个方法名为“光谱天体测量”,是通过黑洞附近的“宽排放线区域”(BLR),来从单个发射线(即所谓的氢 α(Hα)线)估计整个结构。
宇宙早期就形成的6个星系一直在没有“燃料”的情况下空转
早期宇宙中的巨大星系应该包含大量冷分子气体,这是制造恒星所需的燃料。但是来自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 (ALMA) 和 NASA/ESA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新观测表明,有6个星系缺少这种“燃料”,早早地就停止了“生长”。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星系中恒星形成的停止并不是由冷气体转化为恒星的突然低效造成的。相反,它是星系中气藏耗尽或移除的结果。因此研究得出结论:早期的星系实际上并没有踩刹车,而是在空转。
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爱因斯坦环”:距地球94亿光年,形状似半融金戒
GAL-CLUS-022058-38303 位于天炉座的南边,是一个所谓的爱因斯坦环,也就是引力透镜遥远星系的扭曲图像。2020 年 12 月,哈勃团队发布了该物体的图像,作为有史以来最大、几乎完整的爱因斯坦环之一的例子。GAL-CLUS-022058-38303 被哈勃天文学家昵称为“熔岩环”,与它的外观和宿主星座相吻合。
Image credit: NASA / ESA / Hubble / Saurabh Jha,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 L. Shatz.
XENON1T 物理学家可能直接探测到暗能量
日前,XENON Collaboration的科学家得到了一项革命性的发现:利用XENON 1T探测器,物理学家可能首次直接探测到了暗能量粒子。探测暗物质(物质或能量)粒子的能力将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物理学的长期预测,并为我们提供探索令人兴奋的新科学的起点。
洞察号一个月内探测到三场强烈的火星地震,最长持续时间达90分钟
2021 年 9 月 18 日,美国宇航局的洞察号火星无人着陆探测器测量到了其有史以来探测到的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地震之一。该事件估计约为 4.2 级,并震动了近一个半小时;这是它在一个月内探测到的第三次大地震:8 月 25 日,着陆器探测到两次 4.2 级和 4.1 级地震。
全球海洋报告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影响:北极冰层创下了最低记录
发表在同行评审的《操作海洋学杂志》上的年度“哥白尼海洋状况报告”显示,过去两年记录的北极冰层水平已创下历史新低,而自 1979 年至 2020 年以来,平均每十年下降近 13%。据估计,北冰洋变暖占整个全球海洋变暖的近 4%。巴伦支海(北极的一小部分)的平均海冰厚度减少了近 90%,这导致从极地盆地进口的海冰减少。
世界闪电之都:马拉开波湖
马拉开波湖,又称“石油湖”,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除了石油资源丰富之外,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特点:闪电特别多。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数据,马拉开波湖每年平均每平方公里承受了233次闪电,也就是说整个湖泊来看,每晚遭受的闪电达到数千次。没有雷声,只有闪电——每年大约有 300 个夜晚可以享受这种无声的奇观,在 9 月达到顶峰。美国宇航局表示,马拉开波湖拥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非常适合雷暴的发展。
连起来了!全球变暖导致水循环强化,这反过来减缓了全球变暖
由于气候变暖,全球水循环变得更加强化,让人明显感觉到潮湿地区越来越湿,干燥地区越来越干。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强化也反映在海洋盐度上。亚热带海洋等含盐地区的海洋表面盐度增加,导致海水密度增加,更多热量被吸收到深海。海洋吸热率的增加会降低表面变暖的速度。
西伯利亚的土地“沸腾”了,罪魁祸首是气候变暖
自2014年第一次地表爆炸留下一个40米宽的大洞以来,西伯利亚西北部的土壤频频“沸腾”,在西伯利亚土地深处留下了一个个“疤痕”。现在,科学家终于知道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项新研究表明,罪魁祸首很可能是气候危机。在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当中存储着不少甲烷气体,随着气候变暖,地底甲烷的气压逐渐升高,与此同时冻土也开始逐渐融化。一旦冻土变得足够脆弱,地底下的甲烷气体就会冲破冻土层,发生巨大的爆炸。
臭氧层危机!研究发现2021年臭氧洞面积超南极洲
大气探测器的数据显示,202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是近年来最大和最深的臭氧洞之一。2021年臭氧洞与去年的规模相当。臭氧洞从去年8月中旬开始迅速增长,并在10月2日达到了约2500万平方公里的峰值,比南极面积都大。巨大的臭氧洞是由强大、稳定和寒冷的极地漩涡驱动的,它使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温度持续降低。这与2019年形成的异常小的臭氧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层层叠叠的企鹅粪便中,科学家窥见了过去南极海洋环流的变化
一项新研究分析了 6000 年来在同一南极地点筑巢的阿德利企鹅所形成的企鹅粪便层的化学成分。新的研究在企鹅粪便中发现了几个深海营养物质镉的峰值,这对应于埋在筑巢区的企鹅遗骸的密度更大。这种关系表明,在过去的 6,000 年中,富含营养的深层海水被多次重新引导到地表,使地表的生态系统得以蓬勃发展。该方法是一种重建过去海洋环流的新方法。
西班牙拉帕尔玛岛火山喷发,5000人紧急撤离
当地时间9月19日下午3点,位于西班牙拉帕尔玛岛的老昆布雷火山在时隔50年之后再度喷发。岩浆喷射至数百米高的空中。据当地居民描述,火山喷发的声音像是“二十架战斗机同时起飞”。由于岩浆很快逼近了居民区,当地居民在喷发2小时后被迫紧急撤离。截止27日,已有420幢房屋被岩浆摧毁。
危地马拉 Fuego 火山在经历32小时的长时间喷发后终于停歇
23日,位于首都危地马拉城西南约 35 公里(22 英里)处的 Fuego 火山开始喷发,该喷发持续了32小时。到了周五,火山灰和熔岩都得到了停歇。由于火山喷发规模较小,当局并未对附近居民进行疏散。
澳洲5.9级地震造成轻微破坏,无人员伤亡
22日,澳大利亚墨尔本郊区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多地震感明显。据报道,墨尔本大都市区周围的烟囱、外墙和旧建筑受到了轻微的结构性损坏。震中附近的一家医院停电,部分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掉落的砖块。这是维多利亚州有记录以来最大的陆上地震,幸运的是并无人员伤亡。
摩洛哥发现迄今最古老的甲龙化石,为非洲大陆首个甲龙物种
新发现的恐龙物种Spicomellus afer是已知最早的甲龙,也是第一个从非洲命名的甲龙。Spicomellus afer生活在大约 1.68 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不仅是非洲发现的首个甲龙物种,也是有史以来发现最古老的甲龙化石。甲龙的体表带有许多尖刺,这些尖刺通常嵌在它们的皮肤中,而不是与骨骼融合。然而在这个新物种的化石,研究人员观察到的尖刺是附着在肋骨上的。这是完全史无前例的发现。该标本填补了甲龙类化石记录的空白,表明甲龙类在进化后不久就已实现全球分布,并表明在冈瓦纳超级大陆侏罗纪存在重要但尚未发现的装甲恐龙化石记录。
智利出土新侏罗纪翼龙,为当地发现的最古老翼龙物种
古生物学家在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中出土并描述了一种非翼龙类翼龙的碎片化石遗骸。新描述的翼龙在大约 1.6 亿年前(晚侏罗纪时期的牛津时代)居住在冈瓦纳古超大陆。它是一种大型飞行爬行动物,有着细长的尾巴、尖尖的前牙和长长的鼻子。这个新的翼龙物种被命名为Rhamphorhynchinae,翼展可达2米,足以媲美翼龙家族中最大的成员。标本代表了迄今为止在智利发现的最古老的翼龙记录,也是迄今为止在冈瓦纳大陆已知的第一个可以自信地归类为 Rhamphorhynchinae 分支的标本。
与狗狗不同,双足恐龙摇尾巴是为了帮助它们奔跑
此前的研究一直将非鸟类恐龙的尾巴视为骨盆的静态后延伸,起到被动平衡的作用。但日前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恐龙的尾巴进行了三维肌肉驱动模拟。他们发现,双足非鸟类恐龙的尾巴在行走和跑步时会左右摆动,起到类似于人类摆动手臂的作用。
图源论文
研究人员在美国蒙大拿州发现四个不同恐龙物种的化石
这四块恐龙化石是:一个鸵鸟大小的兽脚类恐龙的髂骨或髋骨,这类恐龙是吃肉的,两条腿的,包括暴龙和猛禽;一个鸭嘴龙的臀部和腿;另一个兽脚类恐龙的骨盆、趾爪和四肢,可能是罕见的鸵鸟模仿者Anzu,也可能是一个新物种;以及一个三角龙标本,包括头骨和其他骨骼化石。这些化石是在地狱溪组中发现的,这是一种地质构造,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66 至 68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了 23000 年前的人类脚印
在对美国新墨西哥州奥特罗湖的裸露地表的研究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人类的脚印,这些脚印可以追溯到大约23000年到21000年前。这一发现证实了人类在最后一次冰川期出现在北美洲,为人类殖民美洲的古老历史增加了证据。通过复原,科学家还原了当时人类与猛犸象和巨型树懒等已灭绝动物的互动与共存。
无性繁殖并非植物专属,动物中也有不少例子
无性繁殖是一种不需要受精过程就可以培育后代的繁殖方式,其实这不仅仅在植物界常有,在动物界也是非常普遍的。无性繁殖不经过复杂的胚胎发育,更不发生遗传信息的重组。因此,无性繁殖所产生的子代遗传物质与亲代完全相同。当然,也有可能在繁殖过程中突发基因变异,导致子代的基因与亲代有所不同。
在动物界中可以无性繁殖的动物有不少,代表性的动物有绦虫、蚜虫、水母、水螅、草履虫、瘿蜂、科莫多龙、黑鳍鲨等。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