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深圳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说要大力发展农业。
这份名为《关于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文件指出,到2030年把“大农业、大食物”培育发展成为深圳市经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产业。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农村、没有农民的地方,深圳为什么开始聚焦农业发展?
01
深圳还有没有农田
深圳要发展农业,引发的第一个疑惑就是,这个高度城市化的地方究竟有没有农田?
我们知道,深圳面积只有1997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的1/8、广州的1/4以及上海的1/3,人口密度更是以8901人/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几乎不可能拿出大面积土地发展农业。
而且早在2004年,深圳就启动了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的最后一步。
当年9月,随着宝安沙井民主村、福永塘尾村同时挂牌成立社区居委会,标志着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改制工作全部完成。至此,这个年轻的城市翻开了新的一页———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和农村管理体制的城市,成为全国第一座没有农村的城市。
同时,深圳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农民的城市。广东统计年鉴显示,深圳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9.81%,接近100%。
这次空前的城市化建设,或许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历史上,最大胆的一次尝试。
但实际上,尽管深圳没有农村、也没有农民,但依然保留了一定的农田。
深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深圳市(未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拥有耕地2844.74公顷(4.27万亩),主要分布在光明、宝安和坪山等3个区,占全市耕地的66.54%。如果加上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圳耕地总量能达到7.27万亩。
7.27万亩是什么概念呢?
大约相当于15个深圳大学的面积。相比之下,上海、北京和广州的耕地分别为243万亩、140万亩和151万亩,均是深圳的数十倍。
那靠这些土地,深圳每年能产多少粮食呢?
广东省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深圳粮食总产量为3536吨。按照人均每年消费94.5千克粮食计算,深圳粮食缺口高达166.7万吨,粮食对外依存度达到99.8%。
也就是说,深圳人的口粮几乎100%要靠其他地方运过来。
这也导致了,去年“黑天鹅”事件引发了深圳市民恐慌性屯粮。但结果表明,这是毫无必要的。
深圳早就依托市区内库点以及周边的东莞、广州等地仓库,加上公路和水路运输的便利,构筑市内1小时应急保障圈和省内2小时应急保障圈,并与省外基地联动,形成完整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深圳官方表示,深圳市内储备的粮食,即使在什么都不增加的情况下,仍可以确保2000多万市民食用2个多月。如果把深圳市外储备的粮食加起来,则可以确保市民食用8个月。
不过,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仅依靠屯粮是不够的,深圳还计划在农业上进一步下功夫。
02
深圳发展什么农业
实际上,深圳刚刚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背后的目的并不是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而是落在“科技兴农、产业壮农”上,成为全国发展智慧农业的先行区和试验田。
换言之,深圳发展农业主要是为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本和技术支持,践行作为先行示范区的使命和担当。
其主要围绕三大任务展开:
一是,深圳将“科技赋农”放在各项任务的首位,提出“加快创新驱动,引领农业科技先行示范”,尤其是加快突破以生物育种为首的关键核心技术。
有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我国种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并不比航空发动机和芯片强。
在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方面,我国能实现100%自给,但部分农作物种子仍然高度依赖进口,甚至出现“进口的按粒卖、国产的论斤卖”现象。
尤其是高端种子,成为重灾区。比如西兰花,中国对进口的依赖曾长期保持在95%以上。胡萝卜、菠菜、番茄、彩椒、茄子、洋葱等高端蔬菜领域,中国种子同样失守。
若要改变这种仰人鼻息的困境,就必须加大“生物育种”力度。
而深圳是全国最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的城市之一。
早在2010年,深圳规划建设的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以生物育种为主攻方向,先后成立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机构,相继引进了袁隆平院士超级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
十几年来,深圳大力推进种业科研攻关,在杂交水稻、抗虫棉花、杂交马铃薯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例如,深圳培育出了播种一次就能收割三五年的超级水稻,收割后不用重新犁田、插秧即可连续收割好几年,实现“一种多收”。
这种“超级水稻”还登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公布的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单,并且是榜单上唯一由中国研究团队主导完成的成果。
此外,在蔬菜新品种培育方面,“宝珠1号”番茄累计推广60多万亩,为农民创收超12亿元,茄子嫁接技术推广50多万亩,选育白菜薹新品种“雄心一号”,荣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累计推广超10万亩,为农民创收近3亿元……
类似的生物育种成果数不胜数。
如今深圳正立足于高起点打造世界“种业硅谷”。
二是,聚焦培育农业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农业总部经济。
作为农业产业转型的高级形式,农业总部经济在农业产业兴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虽然深圳不是我国的粮食和蔬菜主产区,但是拥有的农业企业数量放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非常炸裂。
近年来,深圳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探索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总部经济+市外基地”发展模式,先后培育了198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8家。
其中,中国第一大水果零售商——百果园,就诞生于深圳。目前,百果园已经开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门店超5600家,年营收超100亿元,在中国所有水果专营零售企业中位列第一,规模是第二名的2.8倍。
而在继续壮大农业总部经济方面,深圳提出要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市场主体,落实深圳农业总部经济的战略部署,形成总部、龙头、“春苗”、小微企业的梯次发展格局。
同时,深圳将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农业“春苗”企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也就说,深圳未来会有更多的资源向农业企业倾斜,并且会在全国挖掘一批有潜力的企业,引导企业在深圳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总部,实现反向招商。
并且这背后可能会出现一种“特殊飞地”模式。
根据文件,深圳正在市外以企业为主体探索建设“深圳输出优势科技成果资源——产地反馈优质农产品”的良性互动循环农业经济合作模式。
传统的飞地经济,一般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落后产业转移;后来出现的“反向飞地”则是将“本地筑巢”模式转变为“邻凤筑巢”,即在发达地区建设飞地孵化器,实现研发在外、生产在本地的路径。
如今,“深圳输出,产地反馈”的特殊模式没准会成发达地区发展农业的新思路。
最后,深圳发展农业还要落在“保供保障”上面。
虽然深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粮食保障体系,但还需要进一步夯实“菜篮子”工程,从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在这方面,文件还指出要提升应急保供能力,探索在距离城市中心区域较近的地方,规划建设保供基地。
类似的话术其实在去年年底国家重磅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出现过。该规划特别提出,要推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包括完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
这表明,增强物资储备不仅是内需之一,而且还是格外的刚需。如今,各个地方正在逐步落实。
这背后可能会带动预制菜需求的提升。毕竟在疫情期间,预制菜在地方保供保障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农村、农民的地方,深圳发展农业不仅在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壮大农业经济,更是在于为推动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践行担当和使命。这背后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科技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摸得着、看得见,真正造福于民的。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3-2028年中国现代农业商业模式与产业链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2】《2023-2028年中国生物育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3】《2023-2028年中国智慧农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参考资料:
【1】《关于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深圳政府网
【2】《深圳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图表)》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