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8日,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后22000余字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开篇就给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定下了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不难想象,会议之后,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为主旋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将迎来一波发展高潮,而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
广东、江苏、浙江抢先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正以其独特的发展路径,迈向现代化的宏伟征程。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力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这些产业涵盖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
这些产业无不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发展过程中还会倒逼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适应新的发展态势,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对经济对传统产业形成了补充和挑战,引领带动着社会发展。
近期武汉街头萝卜快跑引发的一系列热议,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改造区域经济社会的典型。虽然短期内存在争议,但AI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引入,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决策,优化行车路线,保障乘客安全,长远来看肯定能提升道路的通行效率,并且大幅降低交通事故率。
图片来源:摄图网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目标比重超过17%。
在工业领域,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7%,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表现亮眼,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为经济发展积蓄了新动能。
在中央层面,《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
而在地方,江苏去年印发《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规划打造包括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的“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
广东在《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中提出,要重点发展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浙江提出发展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网络通信、智能计算、生物医药、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智能家居、现代纺织等十大标志性产业链,以及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
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3个省份全都发布政策引导和支持,将进一步推动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不过,即便是这些领头羊,也面临着产业数据复杂和技术前景未明的挑战。前瞻产业研究院作为一个拥有“产业大数据+技术洞察”能力的科技型决策智库,可协助各地区平稳有序地通过过渡阶段,尽快驶入产业升级快车道。
谁走在中国式现代化最前沿?
在这场全国性的产业升级运动中,一些发达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了新兴产业发展先锋队。这些地区以其前瞻性的规划布局和战略性的发展视野,配合以雄厚的资本实力、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先进的技术支撑,为新兴产业的孵化和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智慧招商大数据系统,综合产业集聚度、外资吸纳情况、企业集聚规模、资本市场参与度以及地区科研实力和知识产权集中度等指标,观察发现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成都武侯区、深圳宝安区、北京朝阳区是中国前5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
其中,北京、深圳各有2个区入选,足见这2座一线城市的实力,而成都武侯区能够压过一众一线、新一线城市的城区,或许让很多人意外,但也有依据。
具体来看,得益于强大的信息、商贸、科研、教育实力,海淀区的战新服务业在全国排名第1,集聚了17家A股上市公司、207家A股上市公司子公司以及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域成长潜力方面,海淀区战新服务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全国第1。
深圳南山区战新指数仅次于海淀,主要依托于其全国最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当地集聚了全国最多龙头企业,包括68家A股公司和594家A股公司子公司,还孕育了30家独角兽公司和23家千里马企业,不仅有腾讯、中兴通讯、迈瑞医疗等龙头企业,也涌现出了德方纳米、芯海科技、锐明技术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成都武侯区虽然没有在国内拔尖的产业,但有多个强势产业,整体实力较强,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排在全国第5。在产业发展基础方面,武侯区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企业数量总量指标上排名全国第1位;在产业集聚度水平方面,武侯区企业密度排名第3位;武侯区近3年(2021-2023年)累计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全国第1。
深圳宝安区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均排名全国第1。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宝安区在相关企业总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指标上均为国内最强;节能环保领域,宝安区集聚企业数量最多,龙头企业数量最多,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企业也位居全国第1。
北京朝阳区的战新服务业在全国排名第2,数字创意、新能源产业也能排进全国前5。朝阳区战新服务业的战新企业总数和A股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2,A股子公司数量全国第3。
另外可以看到,海淀和南山2个区的战新指数领先优势较大,构成了国内第一梯队。它们不仅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更以其先进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的实践经验,成为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海淀区:
①看产业定位、布局:大信息为支柱、大健康为突破
根据《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海淀区正加快形成以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大信息为支柱、大健康为突破、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医药健康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根基,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
图片来源:摄图网
②看创新配套: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海淀区域内,除了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7所高等院校,还有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9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6个、新型研发机构10个,科技创新资源和基础优势为海淀区面向未来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注入澎湃动力。此外还聚集了以40多家服务科技企业为特色的科技分支行和中小企业专营机构,推动开展了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服务创新。
③看产业空间:385万平方米优质产业空间
海淀区推出16个重点园区、总建筑面积达385万平方米的优质产业空间,10万平方米的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先导区将集聚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产业;24万平方米的中关村西北旺科技园一期,将打造集商、产、居于一体的科创生态小镇;24万平方米的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力密集型企业创新平台。
④看营商环境:上亿资金帮扶创业平台
海淀区出台《海淀区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15条措施》,每年将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不少于500家中小企业;《海淀区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十五条措施》,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不少于30家高水平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海淀区2023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围绕4个方面,推出28项具体举措。
南山区:
①看产业定位、布局:14战新产业+7未来产业
南山区聚焦“14+7”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及未来产业布局,包括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现代时尚、智能机器人、精密仪器设备、智能网联汽车、高端医疗、生物医药、海洋产业集群等14个战新产业集群,以及区块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细胞与基因、合成生物、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深地深海以及空调技术等7个未来产业。
②看创新配套:三大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
南山区拥有鹏城实验室、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圳高新区“三大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科教城集聚深圳近半数高校、半数以上全职院士,共集聚国家省市各类创新载体6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100家,R&D占GDP比重达到6.57%,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53.85件。以鹏城实验室为引领的区域实验室体系不断完善,“鹏城云脑 II”已实现全球 IO500 总榜单六连冠、AIPerf500 排行榜连续三届第一。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稳步推进建设,深大射频异质异构集成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南山区正探索打造“香港基础研究和初创培育南山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模式,对接香港 InnoHK、产学研 1 计划等重点项目,引导优质项目落地南山。
③看产业空间:街道+园区+楼宇
南山区着力谋划“一街道一重点”,包括沙河街道侨城北产业带、蛇口街道歌剧院片区演艺文创产业带、招商街道泛海上世界文化休闲旅游带等;此外,南山区还有近200个软件信息产业聚集度较高的产业园区和专业楼宇,分工明确,如金地威新软件园承接世界500强公司;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构建“生态运营+投资金融+开发建设+模式输出”四位一体的业务体系;南山智园与知名学府相联,更加注重产学研合作;同时,南山区围绕“工业上楼”下足了力气,深圳重点推出的“工业上楼”示范项目——南山智造(红花岭基地)项目6号楼去年顺利封顶。
图片来源:摄图网
④看营商环境:“1+4+N”扶持体系面面俱到
南山区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不仅推出了新修订的《南山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构建了“1+4+N”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向海内外广大企业发出热情邀约,对新引进的企业提供最高达1亿元的资助,此外,在服务方面,搭建“i南山”企业服务综合平台,推出近80项涉企服务,企业“找政策、找空间、找资金、找人才、找市场、找服务”一键搞定。落实深圳市“万名干部助企行”部署,截至2024年4月,全区1875名干部联系服务规上企业近万家,累计办理企业诉求4618项。实施“招才引智”加速计划,累计引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77个。
3、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下,产业规划这么干!
综合中国经济版图中海淀区和南山区的先进经验观察,以其卓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各地可对标学习其几大核心要点:
①从自身资源禀赋+区域优势产业角度研究分析,打造因地制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进一步锚定自身产业发展定位、细分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更精细化明确招商图谱,才能培育好战新产业集群;
②从产业技术洞察层面考虑创新配套规划,有效结合科研平台、高校资源推动产业的高端化、集群化、生态化,以及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发展,为产业抓好创新源头,为技术做好转好路径;
③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激发创新活力,可以加速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产业集群的形成增强了区域品牌,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增强了地方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这种深度融合还有助于地方产业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加强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从而在提升区域吸引力和增强创新驱动力的同时,为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范围广泛,从新能源、生物技术到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每一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技术路径和市场规律。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技术迭代的加速,市场需求的多变,以及国际竞争的激烈。因此,对这些产业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前瞻产业研究院作为一家更懂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不仅拥有26年产业规划经验、国际院士领衔的资深团队,更以其创新的“实地调研+AI产业大数据+专家技术洞察+招商资源前置”特色服务,为各类区域、园区、产业专项提供既科学、又前瞻、更落地的产业规划整体咨询方案。
这一服务模式已经成功应用于中国多个经开区、高新区、自贸区、综保区、工业园区、临空产业园、商贸物流园等多种类型的产业规划,帮助它们打造优势产业生态,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质增效、提高亩均产值税收,同时明确招商方向,解决“招什么”、“去哪招”、“怎么招”等产业整体发展核心问题。
过往,前瞻已完成《北京丰台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与全景图谱》、《无锡滨湖区高质量产业载体总体发展规划(2023-2035)》、《浙江永康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中韩(盐城)产业园临港产业配套区发展规划》、《四川巴中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6年)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产业规划项目,前瞻产业研究院团队通过深入分析地方产业现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建议。这些规划不仅考虑了当前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更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为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科学指导。
前瞻产业研究院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研究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前瞻性的决策支持,有效地帮助地方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应各尽所能,深入分析全球产业发展趋势,明确本地区产业发展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环境优化,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的科技型智库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精准的产业分析、科学的决策支持和技术洞察,帮助政府更好地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优化资源配置,规避发展风险,提升决策效率。
地方政府与智库的紧密合作,将形成强大的创新驱动力。通过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有机结合。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