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开发浪潮的兴起,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探索与利用进入全新阶段。从深海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到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再到渔业捕捞与海洋工程检测,声呐技术凭借其精准探测与高效感知能力,成为海洋经济与国防安全领域不可或缺的“水下眼睛”。而中国声呐产业,历经数十年技术积累与产业升级,已从依赖引进的“追赶者”蜕变为全球声呐技术的重要创新力量。
中国声呐技术的探索始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通过引进苏联“塔米尔-11”声呐系统,开启了声呐技术的初步研究。这一时期,科研人员通过仿制与逆向工程,逐步掌握了声呐信号处理、换能器设计等核心技术。改革开放后,中国声呐行业进入技术消化与自主创新并行阶段。8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的进步,我国成功研制出大功率全数字化多功能中频主/被动声呐,实现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跨越。这一时期,声呐应用领域从传统的国防与海洋科研,逐步拓展至渔业资源监测、水下考古等民用场景,标志着技术市场化转型的加速。
2008年至今,中国声呐技术进入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新阶段。低频被动拖曳阵声呐的突破,使我国在远距离目标探测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人工智能算法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则推动了声呐系统从单一探测向智能识别、自主决策的升级。如今,中国声呐已广泛应用于南海资源勘探、北极航道监测等国家战略任务,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声呐产业的繁荣,离不开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协作。在产业链上游,电子元件、特种材料等供应商通过技术创新,为声呐系统提供高性能核心部件。中游制造环节是技术转化的关键。以中船重工、中海达等企业为代表,中国声呐制造商在信号处理算法、声学结构设计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通过集成多传感器数据、优化声波传播模型,现代声呐系统已实现“看得更远、辨得更清”的目标。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则进一步激活了产业需求。在军事领域,声呐是反潜作战、水雷探测的核心装备;在民用市场,其应用已覆盖海洋油气开发、跨海大桥检测、深海考古等数十个细分领域。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整理出我国声呐行业十大代表性企业,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各具特色。
中国重工
企查猫APP显示,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工)是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发起人,以发起设立方式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3月18日,注册资金为2,280,203.5(万人民币),于2009年1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中国重工是中船集团旗下的核心军工业务上市平台,聚焦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等五大业务板块。
作为大型国有重工企业,中国重工在船舶制造及海洋工程领域实力雄厚,在声呐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有强大的资源和技术储备,其声呐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其主导研发了“潜龙”系列AUV(自主水下航行器),搭载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即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用于深海科考。
从2024年中国声呐行业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来看,中国重工的营业收入最高,高达554亿元。
中国海防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洋防务与信息对抗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防)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实际控股的上市公司,成立于1993年11月18日,注册资金为71,062.9386(万人民币),是国内水下电子信息装备的龙头企业。公司通过持续重大资产重组,注入军工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质资产,已经成为国内水下电子信息装备的龙头上市公司。公司业务涵盖电子防务装备、电子信息产业和专业技术服务等领域。
中国海防是国内唯一涵盖水声电子全体系科研生产能力的企业,其水声信号处理技术突破美日垄断,在军工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拖曳声呐、水下信息系统总体等产品市占率高。
中海达
企查猫APP显示,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海达)成立于2006年6月21日,注册资金为74,416.9066(万人民币) 。中海达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高精度导航定位产业,是国内高精度卫星导航产业的领先企业之一。公司以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为基础,融合声呐、光电、惯导、激光雷达等多种技术,形成了“海陆空天、室内外”全方位、全空间的高精度定位技术产品布局,致力于成为时空信息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
中海达在声呐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产品线,其声呐产品涵盖了单波束测深仪、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多种类型,广泛应用于海洋测绘、水下地形测量、港口建设、海洋资源勘探、水下考古以及水利水电等领域。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声呐产品的性能和精度,其多波束测深仪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占有率和良好的口碑。中海达的声呐技术不仅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海洋工程和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精准的水下地形数据和流速信息,助力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海兰信
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兰信)成立于2001年2月14日,注册资金为72,332.914(万人民币),海兰信专注于航海智能化和海洋信息化领域,主要业务包括:智能航海、海洋观探测、海底数据中心(UDC)、深海装备。
海兰信是国内唯一实现海底数据中心商业化落地的企业,市占率超70%。
海兰信在声呐领域的布局主要围绕海洋观测与深海探测展开,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和产品线。公司通过合资公司引进了EdgeTech侧扫声呐技术,并加强自主研发布局。其子公司欧特海洋掌握了深海载人潜水系统(ADS)及海底光纤传感网络核心技术,并开发了深渊级自主潜航器AI中控系统,能够实现72小时无指令自主避障作业。此外,海兰信还参与了“里斯本丸”沉船的定位工作,利用侧扫声呐技术为沉船探寻提供了全部技术支持。
中科海讯
北京中科海讯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科海讯)成立于2005年7月18日,注册资金为11,805(万人民币)。中科海讯长期专注于国家特种电子信息行业声呐装备领域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围绕该行业战略发展方向,紧贴最终用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信号处理平台、声呐系统、水声大数据、仿真训练系统、无人探测系统等产品。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水声目标探测与识别、水声通信与数据传输、水声导航与测绘等领域,最终用户主要为国家特种部门。
中科海讯拥有声呐装备领域的核心技术,具备系统研发设计制造及配套装备设计制造能力,能根据不同客户的使用要求,对产品进行定制化设计、研发、生产。
博海深衡
宁波博海深衡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博海深衡)成立于2018年4月10日,注册资金为1,442.2286(万人民币),是一家专注于水下成像声呐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18年4月10日,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公司以柔性可配置声纳体系结构、基于磁致伸缩阵子声纳探头和声学成像算法等核心技术为基础,针对国防军工、海洋渔业、水下安防、海洋测绘、水下工程等领域开发出系列化产品,以满足我国大海军、大海洋战略的需求。
博海深衡专注于三维成像声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其主要产品实时三维成像声纳系统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民用捕捞、安防和测绘场景等领域。
海鹰加科
无锡市海鹰加科海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海鹰加科)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注册资金为1,000(万人民币),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成员单位海鹰企业集团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集技、工、贸于一体,专注于海洋电子信息与装备领域内各种电子仪器与设备的研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代理、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
海鹰加科在声呐行业的布局涵盖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与销售、系统集成及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公司依托海鹰集团六十年的水声技术积累,致力于为海洋与水文事业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其声呐产品种类丰富,包括高分辨率双频图像声呐、多波束图像声呐、相控阵多普勒计程仪等。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海洋测绘、水文与环境监测、海洋工程与水下安防、海洋渔业等多个领域。
此外,海鹰加科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代理销售其先进的声呐设备。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海鹰加科在声呐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船海洋
中船海洋与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船海洋)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属下的大型造船骨干企业之一,其前身是1994年成立的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1993年在上海和香港同步上市,成为中国首家A+H股上市造船企业。2014年和2015年,中船防务先后收购了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和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完成了对中船集团在华南地区优质造船资产的整合,形成了集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和海洋科考装备四大海洋装备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与防务装备企业集团。
中船海洋探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中船集团在声呐技术领域的重要布局之一。该公司以“感知海洋”为产业发展方向,专注于海洋观测、目标探测、海洋工程防护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其研发的高频成像声呐等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多项专利授权。此外,中船海洋探测技术研究院还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军方的重大科研、预研项目。
海派海洋
湖北海派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海派海洋)成立于2011年1月18日,注册资金为500(万人民币)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专注于水文测验与海洋探测领域,深耕高端装备研发、智能系统集成销售及技术服务,构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海派海洋致力于推动行业技术革新与数智化转型发展,其产品与服务已应用于全国各大流域、江河湖泊及海外部分河流等重大水利工程。
海派海洋创新构建了“天空地水工”一体的自主研发体系,融合北斗高精度定位、无人机、多源传感聚合、智能机器人及AI算法等前沿技术。公司开发了声呐与惯导一体式测深、无人机雷达测流、北斗卫星水位反演等多项核心技术,形成了完整的智能感知技术体系。
海卓同创
北京海卓同创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海卓同创)成立于2016年1月29日,注册资金为1,156.0311(万人民币)是一家专注于水下勘探领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公司集声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水下探测解决方案。
海卓同创在声呐核心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突出。拥有声呐相关的4项核心技术,涵盖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声速仪等多个领域。产品种类丰富,涵盖多个系列和应用领域,能够提供全面的声呐解决方案,海卓同创的产品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市场占有率较高,且参与了多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其产品和技术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
声呐行业企业竞争分析
声呐行业因其高技术门槛和专业性,进入壁垒显著,这使得潜在的行业外竞争对手难以轻易涉足。因此,声呐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少数几家领先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声呐可根据技术特点分为合成孔径声呐、多波束测深声呐、侧扫声呐、成像声呐。这些不同类型声呐在应用领域和技术要求上各有侧重。在中国声呐行业,不同企业在不同类型声呐中各具优势。例如,中海达和海兰信在测扫声呐和多波束测扫声呐领域表现出色,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而中国海防和中国重工则在声呐全系列产品中均具有竞争优势,属于行业龙头企业。
从2024年中国声呐行业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来看,中国重工的营业收入最高,达到554亿元。中国重工作为国内领先的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企业,旗下拥有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造船企业。2024年,公司交付了62艘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船舶,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造船市场的领先地位。中国海防的营业收入位居第二,为31.73亿元。
研发强度是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一般来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越高,研发强度越大,说明公司越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从2024年中国声呐行业上市公司的研发强度来看,海兰信是研发强度最大的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2.51%;其次是中科海讯,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2.02%。相比之下,中国重工虽营收规模庞大,但研发强度仅为3.2%,反映其技术迭代更多依赖规模化生产与工艺优化。
这种分化格局背后,是企业战略定位的差异:全品类龙头通过技术整合构建生态壁垒,而细分冠军则以“专精特新”路线抢占技术制高点。例如,海兰信近年推出的智能渔用声呐系统,通过云端数据分析平台为渔民提供跨海域渔情预报,成功将声呐技术从单一探测工具升级为海洋经济数据入口。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声呐技术将在海洋资源开发、水下通信、军事防御以及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启虎指出,声呐技术是水下探测、通信、导航和制导的最有效手段,水声学研究对于海洋调查、海洋开发,特别是水下作战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声呐技术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对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及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的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海洋工程装备制...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