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三机场”城市,终于来了。
01
又一个超级机场
上周,沪苏南通新机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成立。这家公司由上海机场集团和南通城建集团合资组建,其中上海机场集团占股51%,南通城建集团占49%的股份。
这意味着,上海“第三机场”正式落定。
但是让人大为疑惑的是:新机场既不在上海,也绕过了隔壁的苏州,反而选择了不近不远的南通,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
先来看看新机场的规格,到底值不值得上海如此大费周折?
根据国际和国内标准,航空机场首先是分为军用机场和民用机场。其中民用机场进一步细分为两类,就是公共运输机场(民航运输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通用机场)。
所谓民航运输机场,主要从事定期旅客、货物运输的商业航空活动,如客运航班、货运航班。通用机场,则是专门承担除个人飞行、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以外的其他飞行任务的,比如公务出差、空中旅游、空中表演、空中航拍、空中测绘、农林喷洒、应急救援等特殊飞行任务。
而上海“第三机场”的定位为民航机场,并且是年吞吐量超过4000万人次的4F机场。
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运输规模的大小,民航机场会分为枢纽机场(年吞吐量超千万人次)、干线机场(旅客吞吐量100-1000万人次)和支线机场(服务于中小城市,吞吐量小于200万人次)。
如果按照等级来分,分为3C、3D、4C、4D、4E、4F。数字表示跑道长度,“4”表示1800米以上;字母表示能起飞和降落的飞机的翼展和轮距,从A到F越往后越大。
其中,4F级机场处于金字塔尖,是机场等级中最高的一种,能够起降各种大型飞机,目前全国仅有19个。
如果以4E级、4F级机场为基准,以千万人次吞吐量为底线,原本双机场城市只有三个:上海(浦东+虹桥)、北京(首都+大兴)、成都(天府+双流)。
如今加上“第三机场”,上海将成为全国唯一一座“三机场”城市。并且,新机场设计年旅客吞吐量近期达4000万人次、远期达8000万人次,几乎与现在的浦东机场相当。
规格,可谓极其之高。
02
上海“第三机场”为何花落南通?
首先,上海建第三机场势在必行。
2024年,上海虹桥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700万,远超其4000万设计容量,长期超负荷运行;浦东机场也接近其8000万设计上限。
而根据《上海市民用航空运输发展研究报告》的预测,2025-2030年上海两场最大保障能力可以满足1.4-1.5亿人次旅客,但市场潜在需求在1.8-2.1亿人次旅客,溢出0.4-0.6亿人次,预计到2040年,将溢出0.8-1.1亿人次。
但是,作为超一线城市,上海土地资源和空域资源极度紧张,无法支撑其再建一个大型机场。就连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北京,都被迫把新机场的一半,建在了廊坊的土地上;而面积接近2个上海的成都,当初将简阳纳入,也是为了建设第二个机场。
因此,上海也急需寻找航空“溢出承接者”。
从机场跟着人口走的原则,苏州无疑成为了呼声最大的候选者。
然而,尽管苏州与上海相邻、也是目前唯一没有机场的千万人口城市,但将第三机场放在苏州起到的辐射作用有限。
一方面,苏州周边上海虹桥、浦东、无锡硕放、常州奔牛等机场密集分布,形成“环苏州机场群”。苏州又位于上海飞行情报区核心圈,新增机场可能加剧航线冲突风险,协调空域难度大。
另一方面,苏州东部和南部距上海虹桥近,西部和北部离无锡硕放近。换言之,无论是在苏州任何一个地方建机场,都可能起不到辐射带动作用,实际上只能满足苏州本地部分人群的出行需求。
如果在苏州这么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花大力气花大代价去建设机场起不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从必要性方面来看值得商榷。
毕竟国家层面倾向于优化长三角机场布局,走区域融合的路子。因此,要跳出一隅看全局。
而南通,恰恰满足所有条件。
就空域而言,南通位于长江以北,空域相对宽松,与上海航路无直接冲突,可独立规划新航线网络。
就地理位置来说,南通与上海隔江相望,通过北沿江高铁、沪通城际铁路可实现1小时直达上海虹桥/浦东机场,形成“轨道上的机场”。
更重要的是,南通位于苏中-苏北过渡带,新机场可辐射盐城、泰州等欠发达地区,成为“长三角北翼新引擎”。对上海来说,则有利于成为一个“跨越长江口”的城市,南面通过洋山港扼守钱塘江门户,北面通过新机场独占长江口,城市发展将呈现“两翼张开”的局面。
所以,上海最终选择了跟南通合作。
2024年年中,上海机场集团在其官方微信推送中,首次确认了与南通市政府共同签订南通新机场合作共建协议,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并将其定位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此,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第三机场”的定位清晰。
03
南通彻底“起飞”
还值得关注的是,上海“第三机场”的落定,将全面提升南通在长三角的地位和城市能级。这背后牵涉的不仅仅是航空外溢,更是产业外溢。
过去,南通就借力上海“强辐射”,依托上海产业链深度嵌入与创新资源外溢,先进制造业与新兴产业持续爆发,形成了以高端纺织、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0年,南通GDP首次突破万亿,跻身万亿城市行列;2024年,南通GDP增速达6.2%,在所有万亿城市中位居第二。
如今,新机场规划了140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有了这个区域,南通能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形成沪南协同发展格局,为经济增添更强动力。
基于27年产业研究和产业规划经验,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南通临空经济区可初步形成以下产业格局:
一是航空科技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飞机总装、航电系统、航空材料、航空零部件研发制造、航空维修等产业,形成以总装为龙头的研发、制造、服务体系,构建完整的航空制造产业链。
二是综合保税产业集群:发挥空铁联运优势,重点发展航空货运基地、国际物流中心、保税加工园区、离岸创新、跨境电商服务基地等。
三是航空商务产业集群:发展航司基地办公、空港商务中心、免税购物中心、企业分销中心(B2B)、电商分销基地(B2C)、产销一体平台(M2C\C2M)等,形成立足长三角、对接沪苏通的空港商务产业集群。
而无论是航空、保税还是商务,这几大产业全部都是上海的强势产业。在上海的扶持下,继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后,南通还有望构建起航空科技、综合保税和航空商务三大百亿、千亿产业集群。
不仅如此,南通还将同步建设通州湾长江集装箱新出海口,并被纳入上海整体规划,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港口群。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届时南通新港口将与临空区联动,形成“空港+海港”双枢纽。空港吸引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落户,改变北翼产业能级;海港以更低物流成本优势,承接上海、苏南重化、装备制造等产业转移,打造长三角北翼新经济增长极,有效平衡区域发展。
有了新机场、新港口这两大项目的支撑,上海源源不断的投资也将会涌入南通,把这个地级市急速拉升。
南通,可能是长三角的下一个“王炸”。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5-2030年中国智慧机场建设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2】《2025-2030年中国航空装备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