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产经

学术头条:阿斯利康CEO回应试验暂停,美国取消多名中国留学生签证,新型融合蛋白有望改善血友病治疗

分享到:
 Connor Feng • 2020-09-10 17:21:13 来源:前瞻网 E13116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2

2

阿斯利康CEO对新冠疫苗三期试验暂停进行说明,称受试者出现的疾病反应与疫苗无关

由于一位英国受试者出现了“疑似严重不良反应”,由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学共同研发的新冠疫苗 AZD1222 III 期临床试验9月8日宣布暂停。周三上午,阿斯利康总裁 Pascal Soriot 在与投资人的私人电话会议中表示,这名受试者的症状符合横贯性脊髓炎(transverse myelitis)的特征,这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脊髓炎症。Soriot 称,该受试者的诊断还未得到确认,但症状已逐渐减轻,且极有可能在周三出院。在该会议中,Soriot 还确认 AZD1222 疫苗临床试验曾在七月因一名受试者表现出神经系统症状被叫停。该受试者后来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被认为与新冠疫苗无关,Soriot 说。

领域大热门!娄继忠/陈伟首次发现新冠病毒N蛋白与RNA会发生液-液相分离现象

2020年9月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娄继忠及浙江大学陈伟共同通讯在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题为“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by SARS-CoV-2 nucleocapsid protein and R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N蛋白和RNA经过液-液相分离(LLPS)。LLPS取决于ssRNA的长度和浓度。N蛋白形成短ssRNA的典型球形液滴,进一步发现Zn2 +可以增强LLPS。 该研究发现表明,N蛋白/ RNA LLPS对于SARS-CoV-2病毒装配可能是必不可少的,这可能有助于制定干预策略,通过破坏液相-液相分离(LLPS)和病毒装配来预防COVID-19大流行。

2

NEJM:新型融合蛋白有望改善血友病治疗

据 9 月 9 日发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项临床研究,研究人员成功利用一种融合蛋白延长了凝血因子在人体内的存在时间,为改善血友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当前重症血友病患者每周须要注入凝血因子三至四次以防止出血,而新的融合蛋白有望将注射治疗减少到每周一次。

在芯片上培养脑细胞,还能用来测试新药,LLNL实验室开发出3D「芯片大脑」

来自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多学科科学家团队开发了一款三维「芯片大脑」(brain-on-a-chip),它能够捕获体外培养活体脑细胞的神经活动,并提出了一种建模交互神经元群体及其网络结构的方式。在一篇发表在 Lab on a Chip 期刊的论文中,LLNL 实验室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创建的 3D 微电极阵列(3DMEA)平台能够维持数十万人类神经元存活,并使它们在 3D gel 中连接和沟通。此外,使用他们开发的薄膜式微电极阵列可以在长达 45 天内无创记录放电和脉冲。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来靶向一些快速分裂的癌细胞,同时保持健康细胞不受伤害

约翰·霍普金斯医疗集团和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表示,他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新方法,通过选择性地攻击细胞分裂机制的核心来杀死一些增殖的人类乳腺癌细胞。到目前为止,该技术仅在实验室培养的细胞和来自患者的细胞上进行了测试,但足以推动人们努力寻找能够杀死一部分患者的乳腺癌细胞而不会损害健康细胞的药物。这些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总结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新研究揭示了鲸鱼歪斜头骨的神秘演变过程 | BMC Biology

有些鲸鱼是歪斜的。你可能从外观看不出来,但它们的头骨其实是非常不对称的。这种神秘的特征有助于回声定位。回声定位是指鲸鱼通过发出声音并感知被物体反射回来的声音,据此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近期发表在BMC Biology 上的新研究解释了这种不对称的演变过程。

美洲乳齿象曾在间冰期向北移动 | 《自然-通讯》论文

对35头美洲乳齿象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显示,为了应对更新世(250万至1.17万年前)的间冰期暖期,这种现已灭绝的物种曾不断向北美洲遥远的北纬迁徙。该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American mastodon mitochondrial genomes suggest multiple dispersal events in response to Pleistocene climate oscillations上,或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现今物种对气候变化的潜在生态响应。

羊驼的神奇抗体:能“绑定”在SARS-CoV-2上,有效阻止其感染宿主

最近,世界多国都出现了新冠肺炎二次感染的病例。虽然新冠疫苗和药物的研制进行得如火如荼,许多“候选人”也已进入临床试验,但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科学家另辟蹊径,转而瞄准了羊驼的抗体。9月4日,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科学家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羊驼纳米抗体可以通过阻断受体相互作用来中和SARS-CoV-2。

NEJM:人工胰腺改善1型糖尿病儿童全天血糖控制

对1型糖尿病儿童患者而言,想要很好地控制血糖,绝非一件易事。如今,人工胰腺系统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近日上线的一篇论文显示,一种可自动监测并调节血糖水平的人工胰腺系统,对于6岁以上的1型糖尿病儿童患者来说既安全又有效。

可再生能源采矿或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 |《自然-通讯》论文

《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研究Renewable energy production will exacerbate mining threats to biodiversity指出,随着更多矿区开始为可再生能源生产提供材料,未来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或将进一步增加。

过去450年天山北麓植被与湿度如何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古生态研究组发表于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2020年第二期)的《Changes in vegetation and moisture in the northern Tianshan of China over the past 450 years》,以新疆天山北麓四厂湖泥炭地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在较可靠的AMS14C定年框架基础上,利用孢粉、粒度和烧失量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与生物群区化方法,定量重建了过去450年天山北麓地区约5年高时间分辨率的植被与气候变化历史,将为中亚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自然》子刊:CRISPR新用法,解决基因疗法易失效的难题

基因疗法一般靠病毒(如腺相关病毒,即AAV)将基因递送到细胞中。在基于CRISPR的基因疗法中,分子剪刀可以剪断一个缺陷基因,然后加入缺失的序列或暂时改变其表达。然而,机体对AAV产生的免疫反应却可能使治疗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障碍,近日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一种不同的CRISPR系统。这种系统会短暂抑制与产生AAV抗体相关的基因,从而抑制免疫反应,让病毒载体毫无阻碍地递送基因。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上。

郑捷团队助力药物研发,构建蛋白质与人类疾病的因果关系网络

2020年9月7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综合流行病学研究所(University of Bristol, MRC-IEU)郑捷团队等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henome-wid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app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plasma proteome on complex diseases的论文。该研究运用了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学,完整构建了1002种蛋白质与225种人类复杂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网络。通过此因果网络和现有药物RCT的比较,该研究证实蛋白质和人类疾病因果关系的推论能有效提高药物RCT的成功率,深度揭示了蛋白质组的遗传学研究方法在药物靶点早期筛查中的重要性。

韩敬东/周永合作利用人工智能鉴定生物年龄、衰老速率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2020年9月7日,韩敬东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周永研究组合作在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Three-dimensional facial-image analysis to predict heterogeneity of the human ageing rate and the impact of lifestyle的研究论文。在此前的三维面部图像预测年龄的方法基础上,这项新发表研究在近五千人的三维面部图像上训练深度学习模型,这一非线性年龄预测模型可以达到与实际年龄或目测年龄误差仅为2.79/2.90岁。

性别对健康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柳叶刀》全面综述,发病、诊断、治疗都存在广泛差异

正确面对以及认识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学以及病理学上的差异,能帮助我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也是促进男女“健康”平等的必要条件之一。2020年8月22日,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刊登了由美国、英国、瑞典、意大利与德国多所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的学者联合发表的一项综述,详尽讨论了不同性别个体在健康、疾病以及诊疗方面的差异。

施雪涛/毛传斌团队用水凝胶修复生殖器缺损,让试验兔成功交配并产子

近期,华南理工大学施雪涛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毛传斌共同通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题为“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injured corpus cavernosa using 3D-printed hydrogel scaffolds seeded with HIF-1α-expressing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出一种表面有肝素涂层的 3D 打印水凝胶支架,具备了与天然海绵体相当的力学性能,通过手术注入雄兔体内,不仅成功修复了损伤的海绵体,并在 4 个月内成功恢复了阴茎勃起和射精功能。更惊人的是,原本海绵体受损的雄兔在植入支架后,顺利完成交配,并让雌兔生下小兔子。这项研究使用3D打印技术修复受伤的海绵体,并有望在临床前和临床应用中实现有效的海绵体修复。

武汉大学邓鹤翔/昝菱等在材料学及生命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2020年9月9日,武汉大学邓鹤翔、昝菱及上海科技大学 Osamu Terasaki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Fill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sopores with TiO2 for CO2 photoredu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TiO2填充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通过在MOF中创建``分子隔室'',允许光吸收/电子产生的TiO2单元与MOF中的催化金属簇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因此有助于光催化还原CO2,同时产生O2。据估计,该构造中一种隔室中的TiO2单元的活性是另一种隔室中的TiO2单元的44倍,这突显了TiO2在该系统中精确定位的作用。

人猪“合体”!有望解决器官短缺的问题:首次用活猪修复了人类受损肺

北京时间7月14日,发表在《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上的一项新研究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使用一种新的实验技术——与一只活体猪共享其循环系统,成功让一个受损的人肺恢复了功能。这种称为异种(跨物种)交叉循环的技术充分利用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超越了目前修复供体肺的技术能力。

突破!熊晓犁等人首次揭示流感病毒组装和解体的机制

2020年9月9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熊晓犁及英国剑桥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John A. G. Briggs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The native structure of the assembled matrix protein 1 of influenza A vir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确定了完整病毒颗粒内已组装的M1的完整结构,以及在体外重建的M1低聚物的结构。

喝酒成瘾戒不掉?顶级医学期刊告诉你:粪便移植!起效快、效果好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胃肠病学家和肝脏专家 Jasmohan Bajaj 找到了20名因严重饮酒导致肝硬化的患者,给其中10人移植了他人粪便中的细菌,另外10人则使用安慰剂,试验结果表明,移植粪菌的10人中有9人喝酒的欲望减少,且实际喝酒量也减少了。这项世界首个使用粪菌移植治疗酒精使用障碍的临床试验表明,粪菌移植时安全的,且能够在短期内就减少对酒精的渴求和用量。该研究以: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or Alcohol Use Disorder 为题,近日发表于肝病学领域顶级期刊 Hepatology 。

Cell Res:曾木圣/白凡/钟茜合作发现鼻咽癌“上皮-免疫”双重特征肿瘤细胞及其重要生物学功能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白凡研究员团队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钟茜团队合作,研究团队使用最新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cRNA-seq),结合大样本基因组、转录组和临床数据,以及流式检测、多重免疫组化、免疫荧光、CCK-8、ELISPOT、小鼠移植瘤、细胞共培养等多种实验手段,对鼻咽癌肿瘤微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研究,并鉴别出一类独特的“上皮-免疫”双重特征肿瘤细胞亚群。

韩敬东组发现代谢物PI(3,4,5)P3前体可延缓线虫和小鼠衰老

2020年9月8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韩敬东课题组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precursor of PI(3,4,5)P3 alleviates aging by activating daf-18(Pten) and independent of daf-16 的研究论文。通过开发一种新的线虫液体培养体系筛选了100种线虫自体代谢物,发现肌醇的异构体之一(myo-inositol)在广泛的浓度范围内延长线虫寿命,延缓衰老过程中线虫运动能力的下降,体内脂肪的集聚,逆转线虫衰老转录组的变化。

中科院物理所王志俊特聘研究员发现—对称性保证外尔声子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王志俊特聘研究员与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傅华华教授合作,在对玻色系统中230个空间群做了系统的分析之后,完整地给出了可以出现二度简并准粒子的空间群号和对应的高对称k点。这些二度简并点都被相关的对称性钉扎在固定的k点 (对称性保护的外尔点)。这将为人们在玻色系统(或者自旋轨道耦合可以忽略的电子体系)中寻找各种外尔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引导。这项工作近期发表在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6: 95 (2020)上。

2

中国农科院:新技术提升稻米原料利用率超12%

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通过碾米度与制品品质间关系分析等研究,开发了大米适度加工关键技术及留胚米产品。目前,该技术在多地大米加工企业推广应用,提升稻米原料利用率超过12%,提升营养物质含量超过50%,有效降低了大米碾米加工过程中的原料损失和营养损失。

野生物种群数量近50年平均减少2/3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9月10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由于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全球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2/3。

塑料需求放缓影响石化产业

一项新报告指出,虽然石油行业寄希望于强劲的塑料需求增长,但由于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塑料污染问题并采取措施,这种增长将不会实现。该报告测算,对塑料需求过于乐观的判断将使价值4000亿美元石化投资面临搁浅风险。

第四届中国青贮饲料质量评鉴大赛在通辽举行

9月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牧医所)和全国畜牧总站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青贮饲料评鉴大赛(GEAF大赛)”在内蒙古通辽市召开。中国青贮饲料质量评鉴大赛是国家粮改饲—优质青贮行动GEAF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全面掌握粮改饲试点地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质量状况,对享受粮改饲补贴的收贮主体进行全株玉米青贮质量跟踪评价。

龙井茶树染色体级别基因组组装成功

近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在茶树全基因组组装和茶树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该项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茶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主导并携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所)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为茶树基因组学和育种研究,以及茶树遗传和进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成立

9月9日,在2020年国际贸易服务交易会上,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成立。据介绍,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将依托中国技术交易所建设和运营,立足北京市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整合优化中国技术交易所现有的技术交易定价、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登记、定价、专业、金融一体化服务体系,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础设施及国际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市场的重要枢纽。

首个微芯片内集成液体冷却系统问世

英国《自然》杂志9日发表一项电子学重磅研究,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究团队报告了首个微芯片内的集成液体冷却系统,这种新系统与传统的电子冷却方法相比,表现出了优异的冷却性能。这一成果意味着,通过将液体冷却直接嵌入电子芯片内部来控制电子产品产生的热量,将是一种前景可观、可持续,并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

Nature:芯片散热技术重大创新,将液冷模块嵌入芯片内部,冷却性能增加50倍

9 月 9 日,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电气工程研究所功率和宽带隙电子研究实验室(POWERlab)的 Elison Matioli 教授及其博士生 Remco Van Erp 等研究人员,在 Nature 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芯片冷却技术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研究人员使用微流体电子协同设计方案,在同一半导体的衬底内将微流体和电子元器件进行协同设计,生产出一个单片集成的歧管微通道冷却结构,可以有效地管理晶体管产生的大热通量。

同日两篇《自然》:科学家找到了一些癌细胞的软肋

今日,《自然》杂志在线“背靠背”发表了两篇关于癌症治疗的重要论文——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癌细胞的软肋,有望为我们带来全新的癌症治疗方法。第一篇论文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合作。研究人员们指出,哺乳动物的细胞分裂过程大同小异:细胞分裂时,会形成一个叫做“中心体”的结构,它能精准地控制染色体,确保细胞一分为二后,每个子细胞都能得到一份完整的染色体,一条不多,一条不少。第二项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则进一步阐明了TRIM37的作用机理。原来TRIM37的水平高低,会以两种不同的方法,影响到“无中心体”的纺锤体组装过程。在TRIM37水平较低时,PLK4会发生自组装,成为细胞分裂所需的微管组织中心,允许细胞进行分裂增殖;而当TRIM37水平较高时,会促进一种叫做CEP192的蛋白质的降解,这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胞的分裂。

2

美国突然取消多名中国留学生签证,官方称被取消签证的“有安全风险”者已上千人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当地时间周三表示,截至 9 月 8 日,美国已取消 1000 多名中国公民的签证,以中止被认为存在安全风险的学生和研究人员从中国入境。美国国土安全部代理主管 Chad Wolf 称,这一举措是为了阻止部分学生和研究者“偷窃或接近敏感研究”。

中国农科院与首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9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与首农集团北京西郊农场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据悉,2020年,中国农科院和海淀区达成合作意向,将陆续在海淀区落地十项专项任务,支撑海淀区农业农村发展。此次签约的项目是专项任务之一,也是首次落地的专项任务。

2

国家图书馆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15种获奖图书揭晓

在国家图书馆迎建馆111周年之际,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15种获奖图书也正式揭晓。本届获奖图书共分三类,其中社科类6种,包括《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教育问题探津》《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苏轼十讲》《气候赌场:全球变暖的风险、不确定性与经济学》《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科普类5种,包括《这里是中国》《播火录》《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1分钟物理:“中科院物理所”趣味科普专栏(第1辑)》《十问:霍金沉思录》;少儿类4种,包括《雪山上的达娃》《两个天才》《五千年良渚王国》《砂粒与星尘》。此外,另有35种图书被评为推荐图书。

10名青年科学家获发阿里巴巴青橙奖千万元奖金

9月9日,2020年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获奖名单公布,梁文华等10位青年科学家获得达摩院的1000万元奖金。这群平均年龄不足32岁的获奖者,还收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鼓励:“你们处在最好的时候,要记得把握机遇。”

154项成果获2019年度北京市科技奖

9月1日,北京市科技奖励大会召开,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首次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共有154项成果获奖。154项获奖成果中,包括自然科学奖1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技术发明奖12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2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3项,二等奖93项。这些获奖成果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支撑北京高质量发展,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蓄了新动能。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11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学术头条 新冠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