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天生就丧失听力,还有些人则是因为年龄的增长或是长期接触噪音而造成的。当内耳内的毛细胞停止工作时,就无法逆转这种损伤。目前,治疗仅限于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但是,这些设备往往需要外部电源,并且很难正确放大语音以便用户理解。
为了模拟健康的耳蜗细毛,从而使大脑能够将电脉冲识别为声音,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导电膜。当这种膜植入人耳内,它可以将声波转换为匹配的电信号,而无需外部电源。
在测试中,与原始聚合物相比,纳米颗粒和聚合物之间的接触使膜的电输出增加了55%。当他们将薄膜夹在两个薄金属网格之间时,声学传感装置产生了170赫兹的最大电信号,这个频率在大多数成年人的声音范围内。
然后,研究人员将该设备植入模型耳内并播放音乐文件。他们记录了电输出并将其转换为新的音频文件,该文件与原始版本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自供电助听设备对听到的大多数声音保持高度敏感。
该研究论文题为“Acoustic Core–Shell Resonance Harvester for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Cochlea Based on the Piezo-Triboelectric Effect”,已发表在《纳米技术》期刊上。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论文原文: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1c0424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