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摄图网
12月25日,据央视《新闻1+1》,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对明年气候做出最新预测。
据周兵介绍,2023年12月份,总的温度变化就是跷跷板、过山车一样。在12月3日到13日左右是异常的暖,接下来14日到23日左右是异常的冷。经过这暖冷的转换以后,即将又迎来了一个比历史同期可能要偏暖的时期,所以12月份的气温是非常异常。周兵表示,2024年有可能是更热的一年,也可能是极端天气更加频繁、强大的一年。
周兵指出,今年的极端天气,尤其是今年成为1850年以来最暖的年份,基本上成为事实。因为厄尔尼诺已经大大推高了变暖的幅度,明年是厄尔尼诺次年,极端天气将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历史上,像2020年“超级暴力梅”,1998年、2016年等,南方地区也都出现了洪涝灾害。所以说,2024年有可能会成为更热的一年,同时也是极端天气可能会更加频繁、更加强大的一年。
综合来看,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的最新预测,2024年的气候可能会更加极端,气温可能会比历史同期更加偏暖。这意味着2024年的气温有可能会打破1850年以来的最暖年份记录。
全球变暖威胁人类生存环境
根据NASA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仍将产生以下影响:
“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抵消了人为排放。人为排放即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认为移除即人类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获与封存等。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实现减排减碳成了国际社会的共识,“碳中和”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据统计,截至到2020年底,全球共有44个国家和经济体正式宣布了碳中和目标,包括已经实现目标、已写入政策文件、提出或完成立法程序的国家和地区。其中,英国2019年6月27日新修订的《气候变化法案》生效,成为第一个通过立法形式明确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发达国家。
已正式将“碳中和”理念纳入顶层布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目标,既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5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法国访问期间宣布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为未来“碳中和”目标跨出了阶段性的步伐。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首次推出“碳中和”。2021年3月,《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意味着中国已正式将“碳中和”理念纳入顶层布局。
碳中和相关投资总额或在140万亿左右
国内许多机构均对碳中和下的新增直接投资做了测算,其中中国投资协会发布的《零碳中国·绿色投资蓝皮书》中测算 “碳中和”相关的投资规模约70万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预测投资规模在127.2-174.4万亿之间;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研究人员预测“碳中和”新增投资将超过139万亿元。综合各家结果,前瞻认为《零碳中国·绿色投资蓝皮书》的测算相对保守,而清华大学和发改委价格检测中心的测算结果大致相同。综合后,碳中和带来的相关投资总额或在140万亿左右。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在推进“双碳”战略的过程中,要防止运动式减碳,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层层加码,设置不切实际的提前目标。“如果过快过急,就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我们不要自乱阵脚。”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我国未来要进一步解决减污和降碳的协同;减排、增效要逐渐转移到结构调整,也就是通过减碳带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内部结构的调整。贺克斌表示,在能源结构方面,我国的增量还在达峰阶段,未来将有较大增量。新一轮的产业竞争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提升是其中的关键。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碳中和产业投资机会与投融资策略建议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碳中和行业的发展背景、产业布局、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碳中和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碳中和行业未来的发展...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