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人口数据相继出炉,2024年国内人口流动的格局基本明确。
作为近年科技、工业领域最亮眼的明星,深圳以强大的吸引力新增19.94万常住人口,高居全国首位。数据还显示,2024年末,深圳社区登记总人口2237.88万人,同比增加74.11万人,每天实时生活在深圳人口超2300万。
人是最重要的竞争力,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深圳毫无疑问已经占据了先机。
不过,在把人转化成生产力之前,深圳还有关键一步要走。
1
就在刚刚,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深圳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计划》),提出“推进第三轮高水平大学建设”。
《计划》从3个方面,为深圳规划了相当宏伟的教育途径。
第一是高水平的高校群,包括建成投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加快深圳海洋大学一期、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一期、南科大半导体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等建设。
第二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学科,围绕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10个前沿交叉学科,新增3个学科进ESI排名前1‰。
第三是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推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升本,积极推进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深圳市体育学校、深圳鹏城技师学院职教园校区建设,推动“中职—高职—企业”三方联合开展长学制人才贯通培养。
而在这宏伟的“第三轮”规划之前,深圳已经投入了巨量的人力物力。
在去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政府新闻办介绍包括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在内,深圳以近乎“一年一所”的速度,近10年疯狂建了8所高校。
这还是在武汉大学深圳校区、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学院、华南理工·罗格斯创新学院、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4所的高校规划被取消的情况下实现的。
不仅如此,深圳还将南方科技大学送进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清单,将8所高校送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将6个学科送进ESI排名前1‰、4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
为了实现这些成果,深圳在教育领域疯狂砸钱。仅刚刚过去的2024年,深圳教育支出就高达1020.55亿元,是很多省会城市一两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可以预见,随着第三轮大规模建设启动,未来投入必然只增不减,深圳在教育上砸的钱可能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之所以舍得下这么一番“血本”,只为建几所大学,是因为深圳教育积累和现实需求之间的冲突已经到了不可接受的程度。
过去40年,深圳是中国发展最迅猛的城市之一,从1980年设立特区至今45年,GDP从1.96亿暴涨18776倍,飙升至36801.87亿,稳坐全国城市第三把交椅。
然而在教育领域,深圳很长时间内只有个位数高校,不说和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上广相比,也不用和内地强省会比,只和银川、西宁、保定、湘潭之类二、三线城市比,也落于下风。
而在顶尖高校资源上,深圳在“211”和“985”时代纷纷挂零,直到2022年才靠南科大实现了在“双一流”时代“破蛋”。
即便是今天,深圳17所高校的数量,也远远比不上北京(92所)、广州(84所)、上海(68所)、杭州(47所)等城市。
与此同时,三重动因叠加却使得深圳的人才需求无比旺盛。
一是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深圳着力于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对相关领域的人才有迫切需求,尤其在部分关键竞争领域,亟需高校成为技术攻关策源地。
二是国家战略的使命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大湾区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作为大湾区的创新支柱,深圳被定位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同样需要大批高端创新机构和人才。
三是国际竞争的压力传导,全球科技博弈加剧,倒逼深圳加速本土创新人才培养,在高校数量和质量上破解“技术依赖”困局。
尖端产业发展需求和优质教育供给的巨大矛盾,让深圳正不惜代价兴建高校。
2
如果你以为深圳只是在建高校,那还是想得太简单了。
实际上,深圳有着更大的野心:通过一场教育领域的范式创新,撬动一场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
深圳的新高校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不仅时间上“新”,也在制度、模式上“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理工大学的创立。
2024年,刚刚成立的深圳理工大学首次面向广东招生,迅即爆火,最低投档线624分追平广东省第一老牌名校中山大学,超过了“华南小清华”、985名校华南理工大学14分。
这种盛况要归功于其定位——新型研究型大学。
在产业结构升级时代,传统高校在培养尖端人才方面的局限日益暴露:传统学科体系的供给侧改革不充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模式和周期比较滞后,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适配;产教融合错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高校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培养体系不完善……难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创新模式,新型研究型大学凭借充足的经费、创新独特的治理模式、强大的师资实力和对于前沿学科的精确导向而日益受到关注。
深圳则是新型研究型大学探索路径上的引领者。
当前国内仅有的4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有一半在深圳。
这不是深圳教育范式革新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值得关注:
一、学科动态匹配产业需求
深圳高校以 "产业需求导向" 重构学科体系,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例如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升级的需求,深圳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下新增二级学科“智能系统与智能制造”,以及南方科技大学针对深圳“现代海洋城市”这一崭新定位而设立“海洋地球物理学”学科等。
这种学科重构不仅体现在专业设置上,更有向“学科群-产业集群”演进的趋势。光明科学城周边高校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完整学科链条;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中心联合企业开展脑机接口技术攻关,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康复医疗设备制造。学科创新推动技术突破,技术突破引导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更懂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为了能够帮助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更加科学、合理的增设专业,前瞻产业研究院特此成立了前瞻高校学科专业规划所,通过26年深耕产业研究以及连续多年发布高考志愿填报全解析报告的经验,前瞻高校学科专业规划所能够帮助各大高校在增设专业方面提供更加合理、科学、精准的建议,帮助持续优化学科专业,提升高校和广大学子竞争力。
二、产教融合机制突破
深圳高校创造性地构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交织。基于新型研究型大学丰厚的科教产教资源,深圳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联合创新机构,率先实行“政府出补贴、企业出场地、校企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探索校企共建专科专业,形成“校企双元驱动、高职高端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和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华为ICT学院、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等18个特色产业学院,学生大二就能熟悉相关产品和技术,在校期间便能掌握智能制造产线调试、工业互联网运维等前沿技能。深职大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92.2%的毕业生持有专业技能证书。
三、平台化协同创新
深圳通过建设 "创新平台矩阵",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要素的高效配置。西丽湖X9高校联盟打造“学科交叉创新港”,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开展了83项重大科研项目协同攻关,5508台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实现共享共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平台和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系列基金的搭建,从产业的角度补全了平台最后的拼图。
除此以外,深圳还在空间载体创新上发力,首创“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模式,通过政府建设、收购、旧改返还等方式,在科教城范围内推出“智系”创新型产业用房,包括南山智园、南山智谷、南山智城等,目前已建成超100万平方米,正在建设、计划推出的创新型产业用房面积也超过100万平方米。
纵览全局,深圳这套教育范式革新的目标显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其核心战略价值在于重构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在传统教育系统普遍落后于产业升级现实进程的情况下,通过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动态耦合系统,率先实现教育对产业从“引领”到“追赶”到“再引领”,继而实现教育要素向产业动能的高效转化目标。
这一系列举措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打碎传统高校的学科惯性,事实上也要跳出当前兴起的“需求导向”所带来的短视陷阱,将创新原点重新前移至基础研究阶段,主动预判和引领产业变革方向。
一旦教育系统形成了对未来10-15年产业竞争布局的知识储备能力,就能让深圳在新兴产业赛道彻底掌握规则制定权。
2024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了1.5万亿的里程碑,同比增长7.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34%,稳坐深圳经济“半壁江山”,新一代电子信息、数字与时尚、高端装备等产业强势领跑,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高校建设砸下的重金已经渐渐看到回报。
展望未来,深圳面向2035年的中长期节点,提出了优化细化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范围,统筹布局20大科技创新集聚区,形成“20+20”产业空间总体格局的宏伟规划,届时将全面建成集约高效、融合辐射、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先进制造业园区和科技创新集聚区,汇聚形成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助力打造深圳先进制造业新高地。
可以预见,在这一过程中,深圳将凭借教育改革持续为产业发展赋能,不断开拓产业发展新领域,巩固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的范式,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造更多辉煌的产业成就。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5-2030年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参考资料:
【1】深圳高校已有15所,如何在产教融合上做出深圳特色? | 南方都市报
【2】深圳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三方共赢 | 央广网
【3】樊建平:深化“四链融合”视角下的新型教育新使命新挑战——“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建设深圳理工大学 | 中国科学院院刊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