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KGSB 来源|长江商学院(ID:Weixin_CKGSB)
2022年上半年,是过去几年中一个错综复杂的半年。作为市场中对冷热最敏感的一群人,投资人们更有切肤之感。
行业不确定性增强,让这一群人中的大部分开始谨慎地过冬,减少了出手次数。据清科研究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步伐显著放缓,投资总量及金额分别为4167起、3149.2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31.9%、54.9%。
而与大多数赛道的沉寂相比,以新能源、新材料、芯片、高端制造为代表的泛硬科技赛道在上半年依旧如火如荼,扛起了市场中大部分的投资热点。
俞信华就是这个赛道里做了17年的资深投资人。2005年他从长江商学院MBA毕业,加入了头部投资机构IDG资本。作为IDG资本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领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和他的团队先后投出了小鹏汽车、中微公司、爱旭股份、翱捷科技、奕斯伟、欣旺达、高景太阳能、华灿光电、丽豪半导体等,跻身福布斯中国最佳创投人榜,成绩斐然。同时,在这17年里,他也跟随市场经历了2012年到2018年的光伏乱象,对泡沫的产生和破灭、周期的潮涨与潮落深有体会。他所在的IDG资本,则是最早在中国开展投资业务的私募机构。
在毕业15年后,俞信华再次以学生的身份回到长江,入读长江企业家学者项目。我们在最近的课堂后找到了他,和他聊了聊投资、硬科技,以及这个赛道需要什么样的创业者。
俞 信 华
IDG合伙人
长江企业家学者项目6期班
长江MBA2004级
最好的机会,在“非共识”里
Q:今年投资行业是不是比较艰难?
俞信华:头部其实一直还好。其实越是市场不好的时候,越是该出手的时候。因为投资跟别的东西不一样。投资实际上是不需要共识的,能达成共识的项目一般投不出特别好的结果来。
所谓市场好的时候,就是所有人的预期一致的时候。市场不好的时候,大部分人悲观,小部分人乐观,每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的时候,往往能找到一些更好的机会。
今年上半年,我们投了很多项目出去。大家回过头去想,中国互联网的很多企业是1999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的那4-5年内起来的。而互联网投资普遍热起来其实是在2005年以后。
2005年之前的这4、5年里很少有机构投,但实际上在这期间也有很多好项目,比如百度、腾讯、阿里、携程等,都是这期间被有眼光的投资人发现的。
Q:你关注的这些赛道,例如新能源、芯片设计、新材料,现在都已经成为了共识的赛道,但在十几年前你开始投资时,这些赛道还相对冷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俞信华:我们一直都很重视投资硬科技。
IDG资本投的第一个上市公司是1997年上市的风华高科,是做电容的,是家硬科技公司。过去几年我们上市的几家芯片公司,其实有些早在2002、03年我们就投了。
IDG资本从2007年开始就成立了clean tech投资团队,而不是最近几年碳中和火了以后才开始投。
我们从2007年开始投资光伏,2012年之后光伏业进入低谷,直到2020年行业回暖之前,这期间几乎没什么机构愿意投资太阳能,很多企业破产。而我们则不受影响。
举个例子,2017年我们投了近10亿到一家太阳能公司,这可能比2012年以来私募基金在这个行业的投资总额还多,现在这家公司是在电池技术上规模化量产的领导者,过去几年里做得非常好。
IDG资本长期信仰科技,我们在中国发展了近三十年,经历过PC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说互联网带来的是商业模式变化和生产关系的重构,那么生产力的变化则需要技术的升级,所以这个阶段我们觉得会是技术投资的时代。
但你能在“非共识”的时候去得出这样的判断,是需要积累和研究的。我们机构的投资人里不乏工科PhD或医学PhD。
我们以前开玩笑说,人家在靠知乎看技术靠不靠谱的时候,我们这些PhD就已经在看学术前沿的Paper,跟踪研究全球最前沿的方向,判断未来往哪个方向走了,这是我们机构的特色。
投资,投人类进化的方向
Q:在这30年中,IDG资本也经历了大大小小数个周期,有没有什么恒定的投资逻辑和方法论可以分享?
俞信华:恒定的有几件事:
第一, 投资是面向未来的。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叫,“投资要投人类进化的方向”。当年投互联网,也是因为那是一个模式的创新、技术的创新,那是面向未来的。
第二, 投资归根结底是在投人。
当企业到一定程度,已经规范了,逐步团队化、制度化,“人”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是不是格局够大、能否持续创新、能否吸引新的人才、组织能否持续变革,这些都是最后通过“人”来落实的,企业家他们也需要面向未来。
Q:你观察到的成功的、面向未来的企业家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俞信华:首先是他要有洞见。
比如在移动互联网趋势起来的时候,他能看得见,快速行动,不会固守在传统互联网。
真正的创业者都是通过自己实践“打”出来的。
我最近常常喜欢做一个比喻,任何人出生时就像是有一个基础硬件设置的计算机,经历后天所有的教育、经验积累、不断的竞争,所有过去的你才积累出来现在的你。那么未来企业家的洞见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出来的。
当然不光有洞见,学习能力也很重要。洞见是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产生的。所谓的优秀企业家的直觉,其实背后有庞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由你过去的经验、知识组成,这种“直觉”并非凭空而来。
除此之外,一个好企业家应该有的执行力、格局和领袖气质等,也都是面向未来的基础。
Q:您刚刚提到格局,长江一直在强调企业责任,不知道格局是否包括这一点?
俞信华:当然。
我们现在的投资尽调报告除了商业尽调、财务尽调和法律尽调以外还包括ESG尽调这个部分。
IDG资本一直很看重社会责任,做最有社会价值的投资机构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愿景。在商业中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可能是企业家和商人最大的区别。一个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在未来是没有办法可持续发展的。
我们IDG资本作为机构,也一直在践行ESG。
比如我们支持了十余年人类本身“终极疆域”脑科学的基础研究:2011年我们先后与清华、北大、 北师大签署协议,成立三所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并在后续的10年内累计捐赠了2亿人民币,去年刚刚续约捐赠,这些都是为了社会的共同发展。
Q:能把制造业做好的企业家有什么共性?
俞信华:共性跟互联网行业有些类似,要吸引足够好的人才,足够大的格局。
有一点跟互联网很不一样的是,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制造行业跟芯片行业有点类似,互联网三、四年就可能造就一家企业。但芯片从设计到流片、再到验证,一个周期就需要耗费18个月的时间。
有基金曾做过统计,有科创板之前,在芯片行业一家创业企业到上市平均需要12年。
制造业也是,有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要成立多年之后,才能对人才、产品、客户有一定积累,发展需要很长周期。
制造业在资金和技术壁垒上要求更高,这也就要求创业者都一定要回归到制造业的本质,夯实产业,不能好高骛远,不然是很难成就的。
与互联网类似的是,制造业极其残酷,很多细分领域都只能第一名、第二名赚到钱,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我经常说制造业要创业,没那么容易。因为要的综合素质更高,启动资金更大,你要去建厂房、投资固定资产。
所以我的一个初步感性观察是,你会发现制造业创业者平均可能比互联网行业创业者普遍年长3-5岁。
新能源每一个小环节都足以产生大公司
Q:现在这个时代跟五年前、十年前来比,制造业创业是更容易还是更难?
俞信华:从制造业创业来说,既是更容易,又是更难了。
所谓“更容易”,是指只要你做得真正好,比之前更容易拿到钱了。
“更难了”,是指大量的资本涌入,你稍微慢一点,稍微不够优秀,就容易被淘汰,更多优秀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参与,让竞争变得异常残酷和激烈。
从制造业投资来说,特别需要穿越周期的经验。类似我们IDG资本和其他老牌基金经历过2008年、互联网泡沫等,所以对制造业的认知会更深刻。
Q:那这种涌入的大量热钱,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有什么影响?
俞信华:从制造业本身来说,整体肯定是更有利的。
大量资金的涌入,吸引了更多有才华、有能力的年轻人到这个行业里来,把整个行业的人才密度提升,企业家的平均素质提升,这肯定是对行业发展有好处的。
Q:在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您觉得中国新能源未来的机遇在哪里?
俞信华:新能源最大的机遇是未来方向的确定性。
在剧烈变化的世界格局下,新能源是一个确定性非常高的赛道。
10年以后你再看太阳能领域可能是1000-1200GW的年装机,相比现在可能是5倍的市场空间。包括电动汽车也是,市场渗透率到80-90%是一个怎样量级的市场?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本看起来很小的,比如某个材料等环节,都有可能是几百亿的市场,每一个环节都足够产生大公司。
尤其是现在国家大力推动双碳,让去碳化成了行业共识,可以把中国有优势的制造业,特别是在太阳能、风能领域包括接下来其他领域的制造业优势发挥出来,这样中国发挥整个产业链的优势,有利于解决中国所面临的能源问题,帮助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Q: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它也是大型制造业,很多人说我们中国是在弯道超车,你怎么看?
俞信华:“弯道”是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超车”的,一定是“直道超车”。
就以新能源车为例,我认为这一轮其实超越的不是技术,而是思维模式(mindset)。
传统车企在电动车上的落后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思维方式、还有大公司组织惯性上的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
我不相信、也不认为传统车企造车的技术能力上不如这些新势力。电动车和传统车,虽然本质上都是车,但供应链的逻辑、造车的底层逻辑是不一样的,这就看企业家在思考模式上转不转得过来。
Q:您觉得中国企业的颠覆式创新从哪儿来呢?
俞信华:我们叫持续创新,持续领先。将全球这个领域最强的人才、最强的思维头脑吸引集聚过来,组织上保持原来的快速迭代、快速引领的能力。
前进的同时,还要足够地开放。可能在研发上赌各种未来的方向,同时要关注所谓小的创新,还有你所在现有体系外的创新。努力让自己与全球最领先的、各个领域的创新保持同步,这是非常关键的。
学习的目的,是探求商业的底层逻辑
Q:作为一位投资人和一位读过商学院的同学,在你看来商学院对于创业者最大的价值在哪里?
俞信华:我觉得实际上主要是开阔视野,增大他们的格局,去看看别人在做什么,同学在做什么,世界在发生什么变化。
读商学院不是为改变组织投石问路,而是要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思维与格局。
在我看来长江给创业者最大的价值是“开阔眼界、提升格局”。
在长江,看各种行业的企业,跟不同领域顶尖的教授、同学交流,可能读完书五年、十年之后,再回过头看,当年学的这些东西,会有更深的体会。
Q:你在长江读完MBA的15年后,又来读了长江的企业家学者项目,是什么吸引了你?
俞信华:毕竟我的MBA是在长江读的,所以对长江很熟悉,就像投资的时候我投了一个企业的A轮,如果这个企业感觉对,我就会愿意再跟B轮。我继续来读企业家学者项目也是一个道理。因为长江的优点很明确,所以预期明确。
长江同学之间利益纽带很少,这种纯粹的、不为商业目的的坦诚交流对于我来说特别珍贵。你可以与大量的、在各个行业门类里成功的企业家卸下心防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成长,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Q:在长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俞信华:在长江贯穿始终的学习,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努力去发现Nature of Business(商业的本质)”。
任何投资都需要先认识到商业的底层逻辑,再去搭建各种financial模型,才能有标准地去找出好的企业、好的商业模式。
长江有一句话叫做“取势、明道、优术”,Nature of Business可能就是“道”层面的东西,这种底层思考逻辑,恰好是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补充和提高的。跳出“课程”,研究底层逻辑、培养商业的感觉,这是我认为长江对我帮助最大的部分。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长江商学院(ID:Weixin_CKGSB),作者:CKGSB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