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人口连续第2年负增长,确定了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我们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大基调。
这意味着,过去靠着规模化廉价劳动力换来快速增长的时代已经正式过去,未来人口变化将倒逼中国经济沿着更高质量的道路发展下去。
同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也意味着,“抢人大战”将愈演愈烈。在这个节骨眼上,28个省发布的2023年人口数据成为了舆论焦点。
1
2023年,中国人口变化的主要特征是——集中。
省与省之间,人口进一步向发达地方集中;省界之内,大部分人口向省会流动。
在已发布人口数据的28个省份中,有9个省份常住人口呈正增长,分别是浙江、广东、海南、上海、江苏、新疆、贵州、北京和天津。
相较于2022年18个省常住人口正增长的格局,去年的数据显然意味着省际人口竞争的快速激化。
具体来看,9个增长省份的人口增量合计为160.25万人。再细看,真正有大规模增长的只是浙江和广东而已。
浙江常住人口增长了50万人,广东增长了49万人,其他7个省加起来总共增长了60余万。
其中,最有戏剧性的是广东人口数据。
作为中国稳稳的人口第一大省,前年广东常住人口减少27.2万的消息一度震惊全国。
要知道,自2002年以来,广东人口一直稳稳走在上坡路上。就在2021年,广东还增加了60万人,增量排全国第2。
然而仅仅用1年时间,增量从60万到-27.2万,排名从全国第2到倒数第4,无论是幅度还是突然性,都让这个话题在当时引爆了舆论。
如果再细看的话,当年度广东出生人口105.2万,死亡人口63万,实际上自然增长了42.2万。也就是说,单论人口的机械增长——也就是人口流动——广东实际上外流了69.2万人。
这么多年来,广东凭借发达的社会水平和便宜的猪脚饭,一直都是全国打工人心目中的胜地。“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种形象竟然在短短1年之间崩塌?
一时间网上响起了大量唱衰广东的声音,广东产业结构落后、出口崩盘的论调频出,甚至连“东北化”的说法都出现了。为此,广东省统计局还专门刊文回应,称这是在2022年广东疫情散发多发的因素影响下,省外流动人口暂时回流返乡的阶段性现象。
然而,新一年的数据狠狠打脸了“东北化”论调。2023年末,广东常住人口12706万,再度增长49万,增量仅次于浙江,重回全国第2。
不仅如此,年后第1天,广东省领导在高质量发展大会透露,实时在粤人口已经达到1.5亿,人口流动和经济活跃程度还要更上一层楼。
1.5亿人,这是什么概念?俄罗斯的总人口是1.45亿人,排名全球第9。也就是说,如果广东参加全球各国的人口排行,可以名列第9。
一个仅占全国陆地面积1.87%的省份,集聚了超过了1/10的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大约有1.3亿跨省流动人口,其中四分之一在广东,足见其强劲吸引力所在。
不过,快速变化的人口也给广东省敲响了警钟。
人口剧烈波动的核心原因,是广东近几年在产业升级方面的滞后,留不住人。
虽然是制造业大省,但广东制造业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在依靠传统制造业支撑。
加之近年来内陆省份中心城市呈崛起之势,出现了成都、重庆、武汉、长沙等新兴增长极,广东传统制造业就越发失去吸引力。
与广东相比,近几年在产业升级上表现更好的浙江,成为人才竞争的最大赢家。
2021年,浙江常住人口增量为72万人,成为当年全国常住人口增量最高的省份;
2022年,浙江常住人口增加37万,蝉联全国第1;
2023年,浙江常住人口增加50万人,连续第3年稳居第1。如果算上-0.86‰的自然增长率,去年浙江流入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55万人。
在这背后,是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9个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个行业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9%、9.4%和6.3%等诸多数据在支持。
在经济总量方面,浙江2023年GDP首次突破8万亿元,并实现了6%的增速,远超广东和江苏。
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2023年,浙江省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6万元,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国第3。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所有的设区市都在2023年实现了常住人口正增长,全国独一无二。这种区域间全面均衡的发展避免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迅速拥挤,带来巨大的城建压力和群众生活质量下滑的结果。
长期来看,浙江和广东已经攻守易势,未来很长时间内浙江都将是中国最大的人口流动终点。
2
看完增长的,再看人口减少的地区。
总体来看,东北维持了长期以来人口下降的趋势,但在这种常态当中,又有让人惊喜的亮点。
吉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2339.41万人,比2022年减少了8.28万人。
别看这个数字是负的,算上自然减少的12.62万人,那么吉林人口的机械增长就达到了4.34万人。
也别看4.34万的数字不大,这可是自2011年以来,吉林省近13年首次出现人口净流入。而在这13年间,吉林人口流出30万以上是家常便饭,20万以内是超出预期,正增长可以称得上奇迹。
奇迹除了发生在吉林外,还出现在辽宁。2023年,辽宁人口也历史性地止跌回升,净流入了8.6万人。
因此,今年年初,“东北人口回流”一度登上热搜。
当然,外来人口归外来人口,东北本地生育率的下滑始终是地区发展一块挥之不去的阴影。由于自然增长的萎缩,东北总人口依然困在持续下滑的趋势当中。
另一个出现反常的地方是中部地区。
前年,中部6个省份,有4个人口回升,被视作是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吸引人口回流的好兆头。
不幸的是,去年出现了中部六省集体“塌陷”的状况。
六省共计减少超133万人。其中,河南较上年减少57万人、湖南减少36万人,山西减少15.36万人、江西减少12.97万人,安徽和湖北均减少6万人。
6个省份中,河南、湖南、山西、江西属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双降”的一类。
河南自然人口减少9.2万,人口净流出47.8万;
湖南自然人口减少20.3万,人口净流出15.7万;
江西省自然人口减少3.8万,人口净流出9.17万;
山西省自然人口减少7.8万,人口净流出7.56万。
河南也因此成为去年人口减少最多的省份。
安徽和湖北属于另一种,人口自然增长下滑,但依靠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虹吸了一部分周边省份人口。
其中湖北自然人口减少18.4万,人口净流入12.4万;
安徽自然人口减少12.9万,人口净流入6.92万。
湖北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巩固“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点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距离长三角、珠三角较远,受到虹吸较弱,反过来还能吸引周边地市的人群。
近年来,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力度持续加强,承接了大量江浙沪产业转移。目前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50%的光伏玻璃,全国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新能源汽车,都产自安徽。
合肥更是近几年中国发展的明星城市。在接连“风投”押中重注的情况下,合肥在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光伏、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均成为国内重要玩家。
受到产业吸引,2023年,合肥的人口增长势头强劲,净增21.9万人,这一数字暂时位居全国26个万亿城市之首。
也不只是合肥,郑州(+18万)、武汉(+3.5万)、南昌(+3.0)等中部省会都实现了人口增长。
“强省会”战略卓有成效,或许能给这几个人口竞争落后的省份一点安慰。
最后再看看生育大省山东。
自2001年以来,山东历年出生人口一直维持在百万以上;尤其是伴随“二孩”政策实施,2016年山东出生人口更飙涨至177万人,2017年继续维持在175万人的高位。
不过,政策刺激效应未能维持多久,从2018年起,山东出生人口逐年下降。叠加人口外流数字,2022年末山东的常住人口比2021年末减少7.2万人,出现了近40年首次下降。
2023年末,常住人口继续减少近40万人,山东已经进入了下滑通道。
3
人口增长和区域发展是一个闭环。
人口流动顺应人随产走、人往高处走的规律,各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是推动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而反过来,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不仅能够带动当地产业、公共消费等发展,为区域高质量高发展注入动力。
从2023年全国各地人口变化状况来看,区域之间的“马太效应”已然出现,沿海发达地区加速虹吸内地人口,中部省份想要崛起,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总之,在人口负增长的新阶段,人口正增长省份数量的减少,既是中国人口流动新特点的体现,也是各地区抢人竞争加剧的标志。
面对这一挑战,各地区如何进行科学全面的产业规划,以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各地政府需要面对的紧迫课题。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4-2029年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参考资料:
【1】最新人口流动趋势:浙江反超广东,湖北净流入中部第一 | 鲁中晨报
【2】2023年人口向省会城市集聚趋势持续,合肥大增21.9万人 | 21世纪经济报道
【3】28个省份公布2023年人口数据,仅4省自然增长率为正 | 界面新闻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