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空气传播的冠状病毒颗粒很快就能遍布一个房间。一开始,只有坐在受感染演讲者附近的人才是高危人群,但随着会议或课程的进行,这些微小的气溶胶可能会在整个房间内传播。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房间里的每个人都面临同样的风险。
国外的一名工程师一直在做实验,追踪气溶胶的运动方式,包括那些大小可以携带病毒的气溶胶。
随着气温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大学、办公室和餐馆,越来越多的会议转移到室内,而了解气溶胶的运动方式很重要,它指出了房间中风险最高的区域,以及为什么适当的通风非常重要。
正如我们过去几周在华盛顿看到的特朗普和其他人一样,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冠状病毒会在近距离内迅速传播。
大学校园也一直在与新冠肺炎作斗争。今年8月学校重新开放后,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18至22岁青少年中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多。
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加,留在室内房间的人的风险也会增加。
一项实验显示了谁的风险最大
目前,对于描述通风对房间空气中微生物的作用的模型来说,大多数模型都会假设空气的混合程度良好,整个房间空气的颗粒浓度均匀。
在通风不良的房间或小空间里,这可能是没错,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房间都是高风险区域。
然而,在教室等更大的空间中,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风险,但房间空气的颗粒浓度可能不一致,该工程师的研究表明,风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风。
为了了解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研究人员将与人类排放的悬浮颗粒大小相似的悬浮颗粒注射到一个房间里,然后用传感器对它们进行监测。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间30英尺乘26英尺,可容纳30名学生的大学教室,教室的通风系统符合推荐标准。
当研究人员在教室前面释放粒子时,它们在10到15分钟内一路传播到教室后面。
然而,由于房间内有主动通风,在课室后面,即距离污染源20英尺(6.1米)处的浓度大约是污染源附近浓度的十分之一。
这表明,在适当的通风条件下,感染新冠肺炎风险最高的人群可能仅限于受感染说话人附近的少数人。
然而,随着受感染说话人呆在室内的时间增加,即使通风良好,感染风险也会扩散到整个房间。
疾控中心最终承认了气溶胶的风险
过去,呼吸道疾病的传播主要靠我们打喷嚏和咳嗽时产生的较大颗粒物。这些飞沫会迅速落到地面上,保持社交距离和戴口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它们的感染。
但现在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说话、唱歌甚至呼吸时产生的被称为气溶胶的微小颗粒。这些颗粒通常小于5微米,可以从布口罩中逸出,并在空气中停留约12小时。
10月5日,特朗普住院,几名政府内部或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人员也被检测出新冠病毒呈阳性之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才终于承认了这一风险。
虽然与人们咳嗽或打喷嚏时释放的大颗粒相比,这些小颗粒携带的病毒平均较少,但新冠病毒具有高传染性,加上病人出现症状前的病毒载量高,使得这些颗粒对于通过空气传播疾病来说非常重要。
通风多少才够?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室内传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首要建议是消除传染源。远程学习已经在许多校园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但对于面对面教学,通风、隔栅和过滤装置等工程措施也可以直接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
在所有的工程控制措施中,通风可能是减少感染传播最有效的工具。
要了解通风如何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首先要了解空气交换率。每小时一次空气交换意味着在一小时内供应到房间的空气等于房间内空气的体积。
空气交换率的范围可以从家庭的不到1到医院手术室的15-25不等。
对于教室来说,目前的空气流动相当于每小时6次的空气交换。这意味着每过10分钟,带入房间的空气量等于房间空气的体积。
空气浓度的高低部分取决于房间里的人数、他们的排放量和空气交换率。
社会距离的要求使教室里的人数减少了一半,每个人都戴着口罩,许多室内空间的空气实际上比新冠病毒大流行前要更干净。
避免房间的某些部分
不是房间的所有部分都面临着同样的风险。
房间角落的空气交换率可能会较低,所以粒子可以在角落停留更长的时间。
靠近排气口可能意味着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会从房间的其他地方飞到你身上。
一项对中国一家餐厅通风情况的研究发现,通风与餐厅顾客感染新冠肺炎的原因有关。
房间里大约95%的颗粒物将在30分钟内被正常运作的通风系统清除,但如果房间里有感染者,就意味着这些带有病毒的颗粒物还会持续排放。
颗粒去除的速度还可以通过增加空气交换率或增加其他工程控制措施(如过滤装置)来进行加快,打开窗户也经常会增加有效空气交换率。
随着学校、餐馆、购物中心和其他公共场所开始让更多的人逗留在室内,了解风险并遵循CDC的建议可以帮助将新冠病毒的感染传播降到最低。
编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alert.com/where-you-sit-in-a-classroom-might-influence-your-risk-of-contracting-covid-19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